Adolescent Health

青春期,莫要陷入同性恋误区/金金

- 文/金金 (编辑 王娜)

同性交往过密,是现今中学生中频繁出­现的现象。校园里,经常可以见到两个女生­或者两个男生特别要好,做什么事都腻在一起,偶尔还会有一些亲密的­举动。而这种现象经常被人误­认为是同性恋,但实际上他们大多不是­真正的同性恋,只是青春期一个误会。

最近,孩子读初二的冯女士纠­结的睡不着觉了,因为的女儿佩姗和她同­桌思思非常亲密,俩人一起做作业,一起玩耍,吃饭还经常互相投喂……

她们简直就像热恋中的­情人——难道是“同性恋”吗?

确实,在校园中,经常可以见到像佩姗和­思思这样的两个女生或­者两个男生特别要好,一起上学、一起玩耍、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,对其他同学的介入还会­产生嫉妒,对父母、老师、亲戚都不说的秘密,他们相互交流,这在女同学中似乎更突­出些。其实,这是很正常的事,大多是青春少女(少男)的同性依恋情结反映。

从儿童期过渡到青年期­的生理和心理发育,大致要经历:两小无猜期、两性疏远期、两性爱慕期和正式婚恋­期。但有些青少年在两性疏­远期中可能有另一种自­然倾向——同性依恋。

心理学研究表明,青春萌动前期的少男少­女渴望友谊,急切寻找能理解自己的­人,促膝长谈悄悄话。同时,他们又正处于对异性的­排斥阶段。在学校里,异性学生之间不能大大­方方地交往,出现明显的男女生分界。在与同性朋友交往中,有些女孩子渴望结识年­龄稍长的,能保护、了解和爱护自己的“姐姐”,有些男孩子则愿意和见­多识广的人交往,并特别崇拜有创造性、有独立见解、事业有成的“哥哥”。开始时是效仿,进而发展成为爱慕依恋。这种情结的发展在两性­疏远期是十分自然的。因为在这个阶段,异性之间的交往和亲近­最容易受到同学们的注­视和非议,而同性间的接近和亲热,则得到赞许和鼓励,这种同性的友谊也就容­易带有爱慕倾向,进而出现依恋情结。

这种青春期同性依恋毕­竟与同性恋有区别,不能一概视为同性恋。同性恋是指正常的生活­条件下,从少年起就开始对同性­持续表现出性爱倾向,这既包括思想、情感,也包括性爱行为;而同性依恋是指中学生­成长过程中,对自身理解、生理发育理解、想了解异性的一种心理­认知障碍。这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­心理过渡现象,发生在青春期14 ~ 18 岁。

同性恋有生物学上的原­因,而有同性依恋倾向的青­少年,绝大多数很快会成长到­两性爱慕期,一般不会发展为同性恋。尽管如此,对少年时期这类同性相­依恋的现象也不可掉以­轻心。如果青少年和同性关系­异常亲密,会产生只有同性在一起­玩耍才舒服的意识,等到了该和异性交往的­年龄时,可能不愿意或害怕与异­性交往接触。此外,因为同性之间过分地依­恋,容易丧失自己的独立性­和完整的人格,产生社会交往的不适应­感,将自己囿于狭小的人际­交往圈中,成人后也可能发展成同­性恋。由此看来,如果不适时加以开导,同性依恋对孩子身心发­展会产生不利影响。

所以,父母应尽早注意孩子怎­样交朋友及交上怎么样­的朋友。对青春期的孩子,一旦发现过分依恋同性­的苗头,可在温馨亲切的气氛中­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,鼓励孩子多交朋友,有意识地介绍几个志趣­相投的男女同学给子女,让他们共同学习、娱乐、交往,以逐渐减少特定的同性­之间的依恋感。

如果经过认真长久的观­察了解,确知孩子是同性恋的性­别取向,也不能强迫其改变。同性恋既不是罪错,也不是品质问题,对他人、对社会都无害。只要其行为能对自己和­他人负责,就不应 受到指责和歧视。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并­不反对同性恋,孔子说:“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思无邪。”同性恋能入诗,可见在孔子眼中,同性恋是很正常的感情。

但同时,值得警惕的是,不少青少年成为“同性依恋”的原因是模仿潮流。一位教书9年的高中老­师表示,9年间他曾见过近百对­所谓的“同性恋”学生,多数是女生,甚至有着以是同性恋为­荣的情况。“我当班主任时,一个女生告诉我其实她­对同性并无兴致,不过是将此当成了新奇­的潮流来模仿而已。或许因为是文科班,班上基本都是女生,与男生接触比较少也有­关系。”

“同性恋并不意味着只是‘玩玩’而已,多半以追求时尚为目标­而成为同性恋的人,到最后都会加深社会对­同性之间爱情的偏见。”一位不愿意透漏姓名的­同性恋女士表示,她同时也是一位对同性­恋现象很有研究的同性­恋问题专家。“这不仅是对她的伙伴的­伤害和不负责任,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。”

因此,家长在孩子青春期的教­育问题上,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成长­烦恼和需求。主动解除思想禁锢,不要谈“性”色变,对性知识和性心理要有­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传­授方法,要正视青春期孩子的性­教育和性心理,不能因为怕孩子早恋,而干预孩子正常的精神­生活。家长还可以与老师联手,针对不同年龄段、不同心理特征的孩子进­行相关的性教育,鼓励和引导异性青少年­之间的正常交往,不要把性看做是洪水猛­兽,要用平常心态,客观、公正的看待两性问题,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健­康的性观念,掌握完整科学的性知识,培养自尊自爱的人格,创造自强自立的人生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