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olescent Health

儒家追求的君子人格特­征/吴冬梅

- (编辑 王娜)

应朱熹之邀在庐山白鹿­洞书院讲演《论语》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一章时说“人之所喻,由其所习;所习,由其所志。志乎义,则所习者必在于义;所习在义,斯喻于义矣。志乎利,则所习者必在于利;所习在利,斯喻于利矣”。人所知道的,来源于所学习的;人所学习的,是自己立志要学的。如果一个人立志于义,那么他一定会学习义;如果学习义,那么就能知晓义。如果一个人立志于利,那么他一定会学习利;如果学习利,那么就会知晓利。因此,究竟是行义,还是图利,关键是先要树立行义的­志向,一直以这个志向为指引,为这个志向而奋斗,最终实现这个志向,获得大义。

第二要“见利思义”。即,在利益面前要考虑正义。“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”(《论语·宪问》)看到利益能考虑合理与­否,遇到危险肯付出生命,长久处于贫困却并不忘­记人生的承诺,也就可以是完全的人了。“君子有九思:视思明,听思聪,色思温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问,忿思难,见得思义。”(《论语·季氏》)君子有九种考虑:看,要考虑看清楚了没有;听,要考虑听明白了没有;面色,要考虑是否温和;态度,要考虑是否恭敬;说话,要考虑是否忠诚;办事,要考虑是否认真;有问题,要考虑向人请教了没有;生气,要考虑是否引起麻烦;看到能获得什么,要考虑是否合理。因此,在利益面前,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要考虑自己获得的利益­是否符合正义,是否符合道德;如果为了获得利益,而违背了正义,伤害了道德,那么这种利益要不得,要敬而远之。如此,方能收获大义。

第三要“舍生取义”。即,为了维护大义,可以舍弃生命。孟子说:“生,亦我所欲也,义,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”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生命诚可贵,仁义价更高,如果是为了仁义的缘故,那么可以舍生取义。

君子的人格特征之三:“中庸”

君子有“中庸”的人格特征。

孔子曰 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民鲜久矣。” (《论语·雍也》)“君子中庸;小人反中庸。”(《中庸第二章》)“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时中。”(《中庸第二章》) “中庸”作为一种最高尚的美德,已经很久不为大多数人­所有,只有君子才能时常做到­中庸。因此,“中庸”也是君子独特的人格特­征之一。“中庸”是什么?第一是“不偏之谓中;不易之谓庸”。“子程子曰, ‘不偏之谓中;不易之谓庸。’中者,天下之正道。庸者,天下之定理。”(《中庸》)从大处看“,中”是指不偏离“大道”,或指不偏离“仁”;“庸”是指不改变“大道”,或指不改变“仁”。从小处看,“中”是指不偏离自己的目标;“庸”是指不改变自己的初衷,一生为实现理想目标而­奋斗。

第二是“过犹不及”。“子贡问:‘师与商也孰贤?’子曰:‘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’曰:‘然则师愈与?’子曰: ‘过犹不及。’”(《论语·先进》)“子贡问孔子,子张与子夏哪个更贤德?孔子说,子张做得过头了,子夏还没有做够。子贡接着问,照老师你那么说,是子张更贤德了?孔子说‘:做得过头了’与‘还没有做够’是一样的,只有做到中庸才是真的­贤德。”可见,“中庸”指把握度的原则,指做得恰到好处。

第三是“中庸”是一种心态。即,“中庸”是一种平和的心态,是“中和”。“喜、怒、哀、乐之未发,谓之中。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”(《中庸第一章》)这是说,人的喜、怒、哀、乐都要发作得恰到好处,不能强忍不发,克制自己的感情,也不能发作得太过,肆意放纵自己的感情。无论是克制,还是放纵,都会伤害身体。只有保持一种平和的心­态,使喜、怒、哀、乐发作得恰到好处,才有益于身体健康。“中和”不仅是人感情的理想状­态,也是天地万物之理想状­态,因此,朱熹说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。(《仪礼经传通解·大学》)如何才能“中庸”?

第一要“诚”。“诚”是内外一致。朱熹说 :“诚,实也。意者,心之所发也。实其心之所发,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。”(《大学章句》)所谓“诚”,就是合内外之道,就是表里如一,也即,心内确实是如此,心外也确实是如此。如果外在的行为是善的,而内在的所思是不善的,那么就不是诚。“诚”还是“前后一贯”。在做事情时,如果有始无终,即,刚开始时有诚意,做到一

半后就懒散了,没有诚意了,那么这也不是诚。即使一件事情已经做了­十分之九,还有十分之一没有做完,这也算不上是“诚”。只有至诚的人,才能在行为处事时自始­至终都心中充满诚意。总之,只有内外、前后一致才为“诚”,只有“诚”,才能做到“中庸”。

第二要敬。“敬”之于“中和”非常重要。即人的感情有“中和”之时,也有不“中和”之时。在人的感情处在“中和”这种状态时,我们可以任其自然;在人的感情处在不和状­态时,我们需要发挥“敬”的重要作用。“敬”能够在人的感情还没有­发作的时候引导其发作­出来,又能够导引其发作得恰­到好处,使人的感情既不会被压­抑,也不会一发不可收拾。

君子的人格特征之四:“乐”君子有“乐”的人格特征。

孔子说:“君子不忧不惧。”(《论语·先进》)“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”(《论语·子罕》)“君子道者三,我无能焉:仁者不忧,知者不惑,勇者不惧。” (《论语·宪问》)君子因为坦荡荡,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,没有可以怨悔之处,所以不忧虑,也不惧怕;当国家需要时,就一显身手,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,当国家安定时,也能退隐山林,享受山水怡然之乐。“乐”是什么?就伦理学意义上来说,“乐”(指“快乐”之“乐”)指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­与精神生活中,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­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满­足。

第一是“孔颜之乐”,安贫乐道。“孔颜之乐”出自《论语·雍也》“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。“颜子之乐”有“安贫乐道”之意,即不在意物质条件的优­劣,饮食、居住条件艰苦都没有关­系,心中只在意对仁的持守;不论是“饭疏食,曲肱而枕之”(《论语·述而》)也好,还是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”(《论语·雍也》)也好,只要心中有“仁”就乐。可见,孔颜之乐的内涵是以心­不违仁为乐,是安贫乐道,是乐天知命。孟子所说的“君子有三乐”:“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,一乐也。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二乐也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乐也。” (《孟子·告子下》)归根结底也是有仁有义­之乐,“父母 俱存,兄弟无故”,就可以孝悌,即施行“仁”;因为维护了正义,所以“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”;“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”,可以使自己的“仁义”之道后继有人。

第二是“曾点气象”,山水之乐。“曾点气象”出自《论语·先进》,孔子询问弟子的志向,曾点在子路、冉有、公西华等人回答后,鼓瑟而止,从容地回答: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”这与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”(《论语·雍也》)有异曲同工之妙:心里没有丝毫芥蒂,与大自然融为一体,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。如何才能“乐”?

第一要甘于默默无闻。孔子说“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(《论语·学而》)没有人了解自己,但并不烦恼,这才是君子啊!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”(《论语·学而》)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,怕的是自己不知道别人。“不患莫己知,求为可知也。(”《论语·里仁》)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,只要自己努力别人就会­知道自己的。因此,要甘于寂寞,在清净的环境中抓紧时­间提升自己的水平,以待厚积薄发。

第二要甘于贫穷。君子固穷,虽为仁不富,但其乐也。孔子说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”。(《论语·学而》)君子求学并不是为了每­天吃得饱饱的,住得舒舒服服的,而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­都符合仁义,符合光明大道。即使处在贫困之中,也不失君子风范,坚守节操,不更改美好理想,因心怀美德而怡然自乐。

第三要坚守大道。孔子说:“君子谋道不谋食。耕也,馁在其中矣;学也,禄在其中矣。君子忧道不忧贫。” 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“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,不可以常处乐。仁者安人,知者利仁。”(《论语·里仁》)不仁的人,不可能长期坚持在困苦­环境中,也不可能长期居处在安­乐环境中。仁爱的人安于仁,聪明的人追求仁。君子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,何有穷富之念。君子心里面想的只是修­身养性,治国平天下,哪里会在意贫穷与富贵­呢!无论是贫穷,还是富贵,君子担心的不是能不能­吃饱饭,而是能不能坚守大道“仁义”等高尚品德。只要能坚守大道,君子就会无时无刻不满­足、快乐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