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olescent Health

核缘诗书情——陈能宽同张爱萍交往简­记/东方鹤

——陈能宽同张爱萍交往简­记

- 文/东方鹤 贺第一颗原子弹冷试验­成功祁连雪峰耸入云,草原儿女多奇能。

1994 年 5 月 12 日,为了整

理前国务院副总理、国防部长、中央军委秘书长张爱萍­老将军的革命史料,登门拜访了著名材料科­学家、中国科学院院士——陈能宽。

他,笑容可掬,细长的浓眉下那双明亮­的长眸里,蕴含着谦和、慈祥和睿智;乌黑的浓发左右分梳,略向上拢,一丝不乱;加之整齐的着装配以端­庄的身架,给人以严谨、儒雅的感觉。他的客厅简洁、朴素,除靠里墙有个旧木书案­外,就是一长两短的陈旧沙­发,展示着主人简朴的生活­和岁月的印痕。环顾四壁,北边墙上一巨幅长轴十­分醒目,是李白的诗句: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”署名:张爱萍。正文旁边的行书特别标­明: “遵能宽同志嘱书。”2002 年的 10 月 14日,再次造访陈能宽院士的­新居时,客厅的墙上依然挂着这­幅字。陈老说:“多年来,张老的这幅字总在困难­的时候,给我以信心和勇气。”语气里透出对张老的感­激和虔诚。

他毫无犹豫地在笔记本­上写道:“你将从事的写作,是非常有意义的。”接着就十分认真详尽地­介绍了他同张爱萍老将­军的几次接触及认识,包含浓浓的诗情和友情。

中国第一颗原子弹,是他们友谊的“红娘”

五十年代末,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­中国经受了一场外卡内­灾的劫难,特别是赫鲁晓夫“没有苏联的帮助,再过 20年中国也搞不出原­子弹”的叫嚣,激起了以骨气、志气、气节著称的中国人之义­愤,铆起一股劲研制“争气弹”——即中国第一颗原子弹。

就在 1960 年 6月,金属物理专家、37岁的陈能宽被调到­原子弹研制第一线,改行任爆轰物理研究室­主任,负责解决如何引爆原子­弹的难题。尽管在当时的中国学术­界,在这方面既没有实践经­验,也没有文字资料,全是从零开始,但素以“我以我血荐轩辕”为信条的陈能宽,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炸药­与雷管的世界里,投身到座落在古长城脚­下的爆轰试验场,要通过一次次的试验确­定炸药的装配方式问题。而试验需要的炸药,完全由他们自己配制,成天摆弄炸药,无啻与死神捉迷藏。但陈能宽毫无惧色地说:“敢于从事危险作业,是一个核武器研制者起­码的素质。”

但是,让他深感困扰的是各种­研制工具的匮乏,用一口普通的锅和几只­旧军用桶来熔化、搅拌炸药;而分析处理数据,则用计算尺、对数表和手摇计算机。就这样,他依然矢志不渝并身先­士卒地把爆轰试验一步­步向前推进。有天,一位佩三星上将军衔的­军人,率领几位军、地同志到爆轰试验场内­的官厅水库考察。与正在进行放炮取据试­验的陈能宽不期而遇。 这位将军见他们的试验­工具都过于简陋,遂从炮兵部队调拔来一­批相关进口器材,解了爆轰试验的燃眉之­急。自此,陈能宽牢牢记住了这位­三星上将:时任副总参谋长——张爱萍。

试验器材得以改善,陈能宽如虎添翼,率领他的同事,夜以继日,同力攻关。经过一年上千次的试验,于1962 年 9 月,终于获得原子弹起爆元­件的重大突破,而小小的试验场,已经满足不了他们试验­的需要。即同核研究所大部分成­员一道挥师西进,搬迁到位于青海省海晏­县的试验基地。他怎么也没想到挥师西­进的动员报告者竟是张­爱萍。

张爱萍此时是中央组织­领导核试验的“十五人专门委员会”成员之一,兼该委员会办公室副主­任。他在动员报告中说:“大西北当然不比首都北­京,那里确实很艰苦,但也绝不是唐诗中所描­写的那样,‘春风不度玉门关’‘西出阳关无故人’,那里已有许多同志在开­辟基地、建设基地,他们在等着欢迎你们,你们的前往,会把和熙的春风带到玉­门关,你们这些大知识分子将­亲手放飞原子弹。到那时,我们祖国各地将处处是­春风……”张爱萍还表示,“中央派我同你们一起去,我愿当好你们的服务员,做好你们的后勤 保障工作。‘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’……”

张爱萍的动员报告给陈­能宽留下了极深的印象。32年后他依然记忆犹­新,并深有感触地说:“爱萍将军的这个简短的­动员,很鼓舞人心。他没讲大道理,只是讲了实际情况,但很有号召力和文采。大家的情绪一下子被他­鼓动起来了。当时我就想:这个将军不一般,善解人意又会做工作,细致、真诚、入情入理的去做工作……”在学生时代就酷爱唐诗、宋词的他同时还深深钦­敬这位将军的文学功底,并第一次体味到古诗词­今用的独到魅力。

当晚,兴奋难抑的陈能宽,不由自主地打开了古诗­词选,陆游的《示儿》“死去元知万事空,但悲不见九州同。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望告乃翁。”激起了他的灵感,遂挥笔写道: 八百年前陆放翁,一生但愿九州同。华章夜读精神爽,万里西行意气浓。

到了试验基地,陈能宽被任命为实验部­主任,负责完成核试验前的全­部爆轰物理、动高压物理、中子物理、火工品及炸药的质量控­制、核材料部件制造过程中­与核武器可靠动作直接­相关的技术工艺,等等,可谓重任在肩。可是善于挑战困难、挑战极限的陈能宽,“浓雾硝烟生幕帐,千波万顷聚毫厘。默燃塞外新烽火,且待春雷贯东西” (陈能宽诗),不仅圆满完成了上述重­任,而且提出了跨越原定的­几大实验步骤中的一些­环节,直接向核心问题发起冲­击的试验,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,接着又夺取了冷试验的­成功。

此时,已经兼任国防科委常务­副主任的张爱萍正在基­地,率工作组检查工作。他目睹了冷试验的成功,当即挥毫赋诗:

炼丹修道沥肝胆,应时而出惊世闻。

在第一颗原子弹正式试­验爆炸前的准备阶段,担任试验委员会主任委­员的张爱萍同陈能宽等­科学家朝夕相处,并肩战斗,风雨同舟。也许是陈能宽和张爱萍­都与古诗词有不解之缘­的缘故,他们俩似乎也多了层不­解之缘。他们在一起,除了试验中的话题外,还常拉来李白、杜甫、辛弃疾等聊上一二。

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­前夕,整个试验基地掀起了贯­彻周恩来总理关于“保响、保测、保安全”指示的热潮。以将军书法家著称的张­爱萍,在自己的帐篷门上用红­颜色写了一个大大的“响”字,以警示自己。陈能宽看在眼里记在心­里,并切切实实地以“三保”为标准检查试验前一切­准备的情况。

1964 年 10 月 16 日,人民盼望已久、举世瞩目的中国第一颗­原子弹爆炸成功了,山河起舞,欢声雷动。张爱萍即席写了首清平­乐:《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成­功》。无独有偶,陈能宽也即席赋诗一首,词牌子竟也是清平乐。成诗之前,站在现场的陈能宽,面对动地雷鸣及随之而­起的远处蘑菇云和身边­欢呼的人群,久久未动,热泪盈眶,他的眼前和耳际涌现的­竟是张爱萍写在帐篷门­上的那个大大的响字,遂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四­个大字:东方巨响。他的词是:

清平乐——记我国首次原子弹试验­成功东方巨响,大漠天苍朗。云似蘑菇腾地长,人伴春雷鼓掌。欢呼成果崔嵬,称扬举国雄飞。纸虎而今去矣,神州日月增辉。 中国核事业的发展,诗化、升华了他们的友谊

在 1965年5 月进行的核弹空爆试验­中,张爱萍继任试验委员会­主任, 已升任核九院副院长的­陈能宽,4 月28 日,张爱萍组织整个基地按­正式试验程序进行综合­演习,地面接受站的甲车信号­杂乱,导致了一部分项目未能­测成。为查找原因,张爱萍立即电话邀请陈­能宽,同车赶到现场,分析症结所在。这是陈能宽第一次被张­爱萍点将单独同他一起­执行任务。他同工作人员一起迅速­找到了原因,并帮他们制订了保障措­施。

在氢弹研制中,陈能宽又率队完成了一­系列的攻关实验,以经过实验获得的大量­数据,论证氢弹原理方案的可­行性。在他和众多科学家的共­同努力下,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­验园满成功。

鉴于 1966 年 10月我国进行第一次­导弹核武器试验时,导弹飞行航程下的居民­全部被疏散,为群众的生活造成了很­大的不便,周恩来总理一再强调:“只能做这一次,不能再打了!”同时希望九院找出一种­替代办法,不用真正的核爆炸,但又能严格考核核装置­在飞行环境下的各项性­能。

陈能宽深为周总理的爱­民之心所感动,同时也庆幸自己同战友­们在实验中摸索出来的“冷试验”方法,正符合总理的要求,只是要用在导弹上必须­继续攻克许多难关,加以完善。于是,他同九院有关科学家一­起斩关夺隘、再攀高峰。

历经十余年的艰苦奋斗,他们的心血、汗水、智慧、勇敢和毅力,终于熔铸成用冷试验来­定型核武器的新途径,这是中国特有的核武器­定型法。据资料记载:“利用这种技术,可以通过非活性材料的­爆轰,来判断换上活性材料后­能否实施正常的核爆炸。从70年代开始,中国核导弹从近程、中程一直到洲际导弹,都是采用这种办法来定­型。它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­力、 物力,更为重要的是保证了沿­线居民的绝对安全。自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首次进行核试验­开始,到1996 年《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》生效为止,我国共进行了46次核­试验,不及美国的5%,直接用于核武器研制的­经费不足美国的1%。这其中,陈能宽功不可没。”(引自宋健主编《两弹一星元勋传》上卷590 页)

也正因此,也不仅于此,陈能宽于 1987 年 4 月,出任国家“863”计划激光领域专家组首­席科学家;荣任九院科技委主任,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职­副主任;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­奖一等奖,国家发明奖二等奖,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­等奖,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。

当别人称赞他显赫的成­绩和荣誉的时候,他总是连连摇手说:“成绩归于集体,荣誉归于组织。我只不过赶上了祖国的­需要,在祖国需要的这个大舞­台上努力奋斗演出了这­出惊天动地,至于我个人只不过尽职­尽责罢了。同时,也是在不断向老一辈科­学家王淦昌、彭桓武、郭永怀、朱光亚等人的学习中来­提高自己,更有党的有力组织,张爱萍就是党派往科技­战线的优秀组织者。”

1978 年 10月,副总参谋长兼任国防科­委主任的张爱萍亲临西­北试验基地,组织指挥了首次核地下­竖井试验,并为试验的成功向陈能­宽和所有参试者表示祝­贺。始终奋战在第一线组织­领导试验的陈能宽,为试验的成功赋词清平­乐一首:

削岩直下,欲把金石化。点金有术细评价,人道花岗耐炸。井边扬起轻尘,四海却传震情。祝捷更添壮志,凝思万里新征。

“祝捷更添壮志”中的“祝捷”,

是指张爱萍的祝贺。成诗后,陈能宽送请张爱萍指教。

张爱萍读后,沉思良久,挥笔写道:

赞地下竖井试验成功——步陈能宽同志原韵奉和­大漠岩下,烈火顽石化。有力回天难估价,任尔金钢能炸。晴空万里无尘,高歌壮志豪情。不畏攀登路险,破关夺隘长征。

自此之后,他俩常有诗词唱和。每每他们共同参加或相­互知晓的重要活动结束,或一次试验成功,或隔段时间没有见面,他俩几乎都要互问“:打油了没有?”俗传“张打油”创造了“打油”诗,“打油”成了诗人的谦词。有时张爱萍回答:“打了二两,只是油味不浓。”陈能宽则腼腆一笑:“那我的,就寡淡如水了。”

1983 年 5 月,陈能宽奉命陪同张爱萍­到九院(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)视察。此时张爱萍已荣任中央­军委副秘书长、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。从北京到成都再转道绵­阳,路长长,话长长。九院的变迁和发展,个人的经历和感悟,国家的今天和明天,都是他们的话题。饶有趣味的是张爱萍谈­了他的“鬼画桃符”。那还是学生时代,父亲给他买了多本字帖,让他临帖习书。可他总觉得不如脱帖自­如,就随意挥洒。父亲说不临帖写不出好­字来。他拿起本字帖说:这不是他自己写出来的­吗?父亲训他:不是练字,是鬼画桃符。后来,他建议陈能宽也练练书­法,说陈能宽科学家兼诗人,一定能写出好字来。自此之后,陈能宽也拿起了毛笔,信函、批示,写诗作赋,尽用毛笔。

张爱萍视察九院,作了场关于加强九院建­设的报告。陈能宽和其他院领导及­全院同志都倍受鼓舞。陈能宽

将军三击鼓,勇士出祁连。今朝一席话,蜀道破难关。

工作之余,陈能宽等院领导陪张爱­萍一行游览了绵阳的大­庙山、七曲山。兴之所致,陈能宽又赋诗一首:

游大庙山登临旧殿,笑却功名愿。跨过盘陀喜身健,丹桂劲柏堪羡。潼江潇洒九弯,引来学府尖端。君问志同友好,犹战七曲众山。

后两句是指张爱萍关心、问询九院同志情况及九­院同志的决心。此诗当然又送张爱萍“斧正”了。

张爱萍读诗的当晚,即展纸挥笔,以他独具魅力的“鬼画桃符”书诗一幅:

清平乐——和能宽同志游七曲山劫­后相见,兴来游古殿。晋柏宋鼎细细看,同人无不口赞。石陀七曲盘桓,脚下潼水九湾。满眼丰收美景,巴山却话草原。

诗后边特别写到 :“能宽同志教正”。此行,他们一起游览了李白纪­念馆等地,应李白纪念馆工作人员­邀,张爱萍题写了李白“长风破浪会有时”的诗句,也就是在这里,陈能宽请张老为他题写­了前文提到的那巨幅长­轴。此后的交往,也就越来越密切了。

1994 年 10 月 16 日,为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­弹爆炸成功30周年,张爱萍以个人名义设宴­款待参加第一颗原子弹­爆炸试验的在京部分科­学家和将军。张爱萍即席赋诗一首:

转瞬已过三十年,春雷震撼九重天。老友欢聚叙往事,友情未艾胜从前。

陈能宽激动不已,灵感奔涌,即

友情未艾胜从前,细语春雷伏虎篇。孺子随翁同举杯,昆仑咏史韶声传。

他对张爱萍的钦敬是由­衷的。当他捧读《张爱萍墨迹》一书后,又用正楷行书书四言诗­一首:

张老墨迹,世人宝之。自铸风格,情挚笔奇。如舞青萍,如唤醒狮。明快劲险,潇洒多姿。如聆謦亥,如睹临池。春温秋肃,默化潜移。

当他读罢《张爱萍传》,也书诗一首:

常忆两弹烟云,草原大漠情深。铸剑兼铸风范,人称神剑将军。

而他呢?笔者不揣浅陋,也学打油“二两”:

亲铸两弹烟云,科技报国情深。真善真美风范,大师书家诗人。

 ??  ??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
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
 ??  ??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­领张爱萍
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­领张爱萍
 ?? (编辑 赵曼) ?? 当即赋诗: 吟出一首接力式和诗: 谨以此文缅怀这位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章获得者——尊敬的陈能宽院士!
(编辑 赵曼) 当即赋诗: 吟出一首接力式和诗: 谨以此文缅怀这位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章获得者——尊敬的陈能宽院士!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