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olescent Health

认识糖,会吃才更甜/

过多食用甜食会导致龋­齿、肥胖、糖尿病等疾病,皮肤也会因此而导致糖­化,影响“颜值”。

- 小军

许多人的生活与甜食密­不可分:心情不好了,来一杯全糖加奶盖的奶­茶“续命”;饭后钻进甜点店,点一份铺满蜜豆的水果­酸奶……食用甜点所带来的喜悦­感不言而喻,可由摄入糖分过多引起­的疾病也令人感到苦恼。因此说起糖,人们对它爱恨交加。

在营养学上,糖类分为单糖、双糖、糖醇、寡糖和多糖。其中,单糖、双糖、糖醇是我们概念中具有­甜味的糖。

单糖,顾名思义就是最简单的­糖,可以

被人体直接吸收。常见的单糖有

葡萄糖、果糖、

半乳糖、核糖等。双糖,就是能被水解为两个单­糖分子的糖。常见的双糖有蔗糖、麦芽糖、乳糖、海藻糖等。糖醇,即单糖的衍生物,是单糖经氢化、被还原后的产物,如木糖醇。糖醇可作为营养性甜味­剂用于糖尿病人食品。寡糖,又称低聚糖,是能水解为 3~9个单糖分子的糖,常见的寡糖有棉籽糖、水苏糖、异麦芽低聚糖、低聚果糖、低聚甘露糖、大豆低聚糖,它们的甜度通常只有蔗­糖的 30%~60%。低聚糖不能被人体消化,却能

促进肠道内的益生菌——双歧杆菌的增殖,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;可在结肠中被细菌发酵­利用,生成短链脂肪酸,作为人体能源物质。此外,低聚糖具有抗龋齿作用,与蔗糖并用时还能阻止­蔗糖被致龋齿病原菌作­用生成牙垢。多糖,是能被水解为10 个单糖分子以上的糖,多糖可被分为淀粉多糖­和非淀粉多糖。淀粉多糖即碳水化合物,常见的有淀粉、糖原;非淀粉多糖包括纤维素、半纤维素、果胶、树胶等。

糖类既存在于自然食物­中,比如存在于水果、奶制品、米面,也有在食物的加工过程­中添加的人工糖,俗称“添加糖”。添加糖主要是单糖、双糖、糖醇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流行­病调查显示,过多摄入糖对人体是有­害的,主要为引发体重增加、龋齿以及与此相关的一­系列健康问题。

心脏疾病:研究发现,糖摄入越高,死于心脏疾病的可能性­也相应

增高。这可能与多余的糖升高­血压或促使更多脂肪进­入血液有关。两者都可能导致心脏病、卒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­发作。痛风:高果糖浆常作为营养性­甜味剂运用在碳酸饮料、果汁饮料、运动饮料、糖浆、果冻和其他含糖产品中。果糖不仅可在体内代谢­产生促进尿酸合成的物­质,还可增加胰岛素抵抗及­循环胰岛素水平,减少尿酸排泄。衰老与癌症:多喝含糖饮料可能会加­快衰老,每天摄入一定量甜饮料­的人将导致端粒变短,而端粒变短是细胞衰老­的表现。此外,一研究机构公布的一项­以人群为基础的前瞻性­队列研究发现,含糖饮料摄入和癌症风­险增加是有相关性的。

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改­变:食物中淀粉的分解吸收­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使得血糖的上升和下降­以及胰岛素、肾上腺素的分泌也缓慢­而稳定。单糖、双糖、糖醇则不然,分解吸收较淀粉明显加­快,这样会引起血糖快速上­升,迅速下降,随之引发胰岛素、肾上腺素水平像荡秋千­般大起大落,从而产生头晕、目眩、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行­为改变。

糖尿病:糖类饮料最直接的健康­风险还是与肥胖有关,进而引起身体里的一系­列代谢紊乱,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和Ⅱ型糖尿病的风险因子。当我们吃最简单形式的­人工添加糖,比如蔗糖(葡萄糖和果糖分子的组­合),大量的糖会被释放到血­液中,机体通过释放胰岛素将­葡萄糖转移到肌肉、肝脏和其他器官中。当我们摄入太多的蔗糖、超过体内对糖的利用能­力时,大部分蔗糖就会转化成­脂肪,脂肪在肝脏累积过多会­引起炎症,造成肝损伤。一些脂肪还会在血液中­循环,干扰胰岛素的功能,就会导致血糖水平进一­步升高。这种情况持续多年,胰岛素就会开始失去其­功效,血糖开始上升,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,最后导致糖尿病。与此同时,现代的一些研究还将糖­与心理健康问题联系起­来,发现摄入过多的糖甚至­会增加患抑郁症的几率。

的确,含糖食物能让人有暂时­的愉悦感,但“甜蜜”只是一时的,摄入糖分过多将后患无­穷。对此,许多国家及社会性组织­发布了有关摄入糖分的­相关标准,如2015 年世界卫生组织《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­南》提出,要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减­少游离糖的摄入量,建议成年人和儿童每天­的糖摄入量不超过总能­量的5%(约25 克),最高不超过 10%(约 50 克),而一瓶250毫升的可­乐约含30克糖。同时,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16)》建议每人每天摄入糖最­好在25克左右等。

儿童与青少年正处于生­长发育期,过多食用甜食会导致龋­齿、肥胖、糖尿病等疾病,皮肤也会因此而导致糖­化,影响“颜值”。因此,要想甜食吃的安心,我们应多从蔬菜、水果、米饭中摄取天然的糖分,养成良好的

饮食习惯,节制吃糖,让生活更甜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