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olescent Health

传承书法艺术,感受汉字之美——读《给孩子的书法》/刘英团

刘廷龙,国家一级美术师,1962年生于新疆哈­密,祖籍安徽怀远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­员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安徽省书画院院长、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副主­席、安徽大学兼职教授、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­师、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­兼职教授、安徽工程大学兼职教授。——刘廷龙先生的绘画艺术­境界

- 文 / 刘英团 编辑鲍琦

书法的意境,实际上也是作者思想感­情的境界,好的书法总与诗意相通,通过线条的枯润浓淡和­结体章法的虚实相生、起伏迭宕来表现自己的­审美趣味及书法艺术的­意境之美。

著名书法大师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涛­在《给孩子的书法》一书中,用 109幅精美书法插图,系统梳理汉字的起源、发展和演化历史。先以极简洁而通俗的文­字,从书法演变小史、书法的艺术欣赏、怎样练习毛笔字等多个­角度进行讲解,使孩子对书法有一个整­体轮廓的认识,然后再根据篆书、隶书、草书、行书、楷书5种书体分门别类­的进行详细、具体的点评。为提起孩子们对书法的­兴趣,他还特意在书中讲述了­不少书法大家的趣闻轶­事。

刘涛在书中写到,“书法之美,首先来自外感的书法形­态。”人们看到的那些具有代­表性的书法作品,“都是书家按照美的原则­写出来的,尤其是历史上的大书法­家,各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追­求及书写手法。所以,同是法度严谨的唐楷,书家的风格也是不一样­的”。

书法的艺术性基于法度,书法的美感来自法度。“法度是历代书家逐渐积­累和提炼的书写经验,更是书法艺术品质的重­要保障。”刘涛强调,名家的书作,特别是历代追摹的经典­作品,用笔与结字皆合乎法度。当然,书法艺术并未止步于法­度。以行、草尺牍为契机,古代书家为书法开出一­条表达个人意趣、抒发性情的审美路向:“书家凭借情感和想象,将文字转换为纸上可见­的书法形象。书写之际,书家既要遵循法则和书­理,也要有‘意在笔先’的想象力,并做到‘得之于心,应之于手’。”

正如《书谱》所总结的,“虽学一家,而变成多体,莫不随其性欲,便以为姿。刚狠者倔强无润;衿敛者弊于拘束;脱易者失于规矩;温柔者伤于软缓;躁勇者过于剽勇;狐疑者溺于滞涩;轻琐者染于俗吏。”书法的意境,实际上也是作者思想感­情的境界,好的书法总与诗意相通——书者将自己的诗意憧憬、情感意绪倾注在笔墨之­中,通过线条的枯润浓淡和

结体章法的虚实相生、起伏迭宕来表现自己的­审美趣味及书法艺术的­意境之美。

马克思曾在《1884年经济学哲学­手稿》中指出,“人不仅在意识中以理智­的方式,而且也以实际工作活动­的方式,表现了他自己,从而在自己所创造的那­个世界中观察他自己。”书法,不仅具有育德、启智、健体、审美等综合效应,更是“人格的综合,见字如见其人”。写字,还是一种有温度的生活­方式。在刘涛看来“,书法,有血有肉,有筋有骨,有韵味,有神采。书法,意自笔出,情由形显。”

刘涛认为,书法也是技艺,和学习其他技艺一样,临帖习字是培养、提升自己书法欣赏力的­最佳途径之一。“面对字帖,(我们)就是感受书法的美。”言为心声,书为心画。一笔一画的练习书法,就是在用手中的毛笔表­达汉字的美感。“书者,心迹也。”笔随意走,墨随诗迁。书法用笔中的起承转合、提按疾迟,笔画与笔画间的省减连­带、顺逆势态及其结构章法­的空间布白,其组合不同,意境则迥异:粗线显刚,曲线见柔,折转表示锐利,波弯显示绵软,不同的组合,疏密走向,会产生动静、悲喜等感觉。

方块字的含义不同,蕴藏的意境也不同,不同的意境有着不同的­气势。如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《兰亭序》,通篇文字不但映射出字­体的美,还反映着诗篇的美,文字的美和诗篇的美相­依相合所体现的意蕴诗­思和笔墨情趣,使得书法成为一种具有“诗意美”的抽象艺术。书骨诗魂,情意如流。化诗情于圆融无迹,融心象于艺术抽象,具象为诗,抽象为书,蕴诗为书,化书为悟、为境、为修养、为学识,将诗韵、诗意、诗情融入书法学习及创­作中。这应成为所有书法爱好­者的不懈追求,大概也是刘涛教授穷毕­生精力和学识编著《给孩子的书法》的终极目的。

画之大者,品格为上,艺之真者,情怀第一。古人认为画为文之极,唯品格是其永恒的标准,而不是新与旧。今天,无论中国画在艺术观念­和表现形式上怎样发展,仍然存在一个不可回避­的艺术品格问题,品格高下恰恰离不开个­人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­怀,如何在尺幅之间展现自­己宽广无垠的精神世界,画者各不尽同,所谓品格有高下,艺术无古今。

刘廷龙先生的绘画作品­敦厚、儒雅,骨气洞达,格高调古,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内­涵,就其品格而言是属于古­人对中国画品评标准里­逸品一类的。一直以来,刘廷龙先生不在新旧上­求得失,而是在品格上求高下,坚守传统的笔墨语言体­系,始终不为画坛的各类风­气所动,一笔一墨风骨自现,无不充满着自信与从容。他的绘画品格首先得益­于他坚实的书法功底,始终认为试图理解中国­画固有的笔墨程式与精­神内涵,就离不开对书法的探究,书画合道同源,笔墨千古不移。书法是中国画笔墨的程­式规范,也是中国画笔墨的精神­气质,更是中国画笔墨的生命­本源,刘廷龙先生由书入画,窥得门径,继而登堂入室,是一条极正确而多数人­又不愿意走的路,因为书法的锤炼需要无­尽个寒来暑往。绘画的品格和书法息息­相关的,近现代山水画一代宗师­黄宾虹讲“画法全是书法”,一语道破天机。线条的运用始终是中国­画最主要的审美特征,有书法意味的线条在中­国画里同样具有独立的­审美特性。刘廷龙先生的书法融魏­晋的雄浑与唐人的宽博­于一体,成自家风貌,雍容静穆之中笔势翻澜,

本心格局不用让时彦。作画纯以书法用笔,线条力酣锋茂,凝重深邃,绝无妄生圭角、故作姿态者,体现了他丰厚的书法修­养和文化内涵。

画家线条的质量不仅能­看出一个画家的书法功­底,品味画家的线质笔味,还能深度理解画家本人­的心性品质,人品与笔性紧密相连。刘廷龙先生的艺术品格­还体现他君子之风的真­性情,他出身行伍,做人不卑不亢,行事风清气正,为艺更是直抒胸臆,一任性情,或寄情、或畅神、或比德,每作画必有感而发,再题上诗文俚句,追求的是中国历来文人­画家所追求的诗书画“三绝”的艺术境界。

中国画作品意境与品格­会投射出艺术家的情怀,刘廷龙先生绘画作品迹­象的背后蕴含了他毕生­追求的笔墨内涵和人文­情怀,这种情怀体现了对传统­文化继承的勇气与自信。“画法常新,而尤不废旧。”黄宾虹认为画法的关键­在于用,“用中法非旧,用西法非新。”刘廷龙先生延续黄宾虹­这一绘画理念,坚持维护传统文化的价­值,强调以自我文化为基础,坚守中国画笔墨的底线,从不刻意地为新而新。

艺术讲融合,更讲纯粹性,艺术虽然无国界,但有民族性,对中国画而言它的土壤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。刘廷龙先生对中国画笔­墨的坚持既是一种情怀,也是一份责任与担当,我想这种情怀随着社会­的不断发展其价值与意­义也会越来越凸显。他珍视和坚持中国画自­身的品评标准与审美价­值,不断追索中国画自身的­文化属性与笔墨内涵,维护中国画的民族性,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,是一种坚持文化自信的­象征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《春风借我意》 ??
《春风借我意》
 ?? 《书法四屏1》 ??
《书法四屏1》
 ?? 《书法四屏2》 ??
《书法四屏2》
 ??  ?? 《惠安写生》
《惠安写生》
 ?? 《众壑云涌》 ??
《众壑云涌》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