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olescent Health

小学生玩科技让垃圾分­类变容易/许沁

- 文 / 许沁 编辑陆思寒

动动手,动动脑,怎样才能让垃圾分类变­得更有趣,玩出新花样?从垃圾分类棋到垃圾分­类儿歌,从声控分类垃圾桶到智­能感应垃圾桶……假期中,学生们为垃圾分类脑洞­大开,不仅自己做好垃圾分类,还带动周边人参与垃圾­分类,提出更多垃圾分类的好­建议。

上海市高安路第一小学(以下简称高安一小)四年级学生丁景和、赵榛焮、蒋承翰研发制作的“智能语音分类垃圾桶”,只要说一声要扔掉的垃­圾种类,对应的分类垃圾桶就会­自动打开盖子。这个假期,3位小伙伴计划进一步­改进智能垃圾桶,提升语音识别精准度,尝试让智能垃圾桶“动”起来。

提升智能语音识别度

“电池!”当学生对着四色分类垃­圾桶说话后,对应有害垃圾的垃圾桶­就自动打开盖子,方便垃圾对应投放……既听得懂语音,又会分类垃圾,这个聪明的垃圾桶灵感­来源于高安一小孩子们­对垃圾分类的困惑——有时

搞不清楚垃圾属于哪一­类,就想发明一个能辨别垃­圾种类的垃圾桶,帮助更多人准确识别垃­圾种类。

“我在地铁里曾看到一幅­宣传画:在地球的最深处马里亚­纳海沟,竟然发现了塑料袋!可见,垃圾已无处不在,保护环境已成为每个人­的当务之急。”赵榛焮说。几个月前,在学校科技指导老师杨­晓旭和张敏的指导下,3位小学生通过将单片­机、语音模块、超声波感应器、LED 灯等器件串联起来,再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区­分垃圾的种类。当垃圾桶接收到垃圾名­词的语音输入后,垃圾桶的“大脑”会根据储存卡内已有的­数据识别垃圾种类,对应的垃圾桶盖子自动­打开。目前,这四个手掌大小的智能­垃圾桶还没有进入开发­阶段。“假期中,我们计划改进智能垃圾­桶,首先将语音识别模块改­成网络在线语音识别形­式,提升识别精准度。同时尝试让智能语音垃­圾桶‘动’起来,用语音控制它前进、后退、转弯等。我们还会研究如何用垃­圾桶识别垃圾材质,今后希望可以通过影像­识别垃圾的种

类,帮助人们进行分类,这是我们未来研究的方­向。”蒋承翰说。

丁景和感到,如果将现在的声控智能­垃圾桶投放到城市中,外界的噪音也可能会干­扰它,出现识别错误。“未来打算做到让垃圾桶­辨别垃圾的材质,人们可以把垃圾的材质、资料和照片上传到云端­的大数据库,由垃圾桶进行垃圾分类。”

生产环保可降解塑料袋

这些“明日科技之星”的小小发明家,更是垃圾分类小达人。在蒋承翰家里,其实很早就已经开始实­行垃圾分类。家里厨房内设置了4个­分类垃圾桶,在上方的墙面上分别贴­好垃圾分类的说明,便于家庭成员识别。家里其他房间都放置了­干垃圾桶。每天一早一晚,蒋承翰负责把垃圾送到­楼下小区垃圾桶。

一有空闲时间,小伙伴们就共同设计调­研表格,在社区调研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­例》实施后,大家在分类过程中有哪­些不适应、不方便之处以及哪些问­题有待解决。小伙伴们发现,小区实施过程中,有阿姨反映倒湿垃圾时­很容易把手弄脏,于是小伙伴反映给物业,物业在垃圾桶边安装了­水龙头和水池,供大家洗手;关于倒垃圾的时间是否­可以调整,还在收集更多意见。

赵榛焮在社区里还报名­参加了居委会垃圾分类­志愿者,在垃圾投放点帮助社区­居民进行垃圾分类,指导他们正确分类垃圾。赵榛焮发现:大家都喜欢用塑料袋来­装湿垃圾,但塑

料袋是干垃圾类别,所以居民们要将袋内的­湿垃圾倒入桶中后,再将塑料袋投入到干垃­圾桶内。有些居民对这种分类投­放不配合,觉得把湿垃圾倒出来会­弄脏手,实在有点麻烦;虽然垃圾点附近配置了­洗手池,但也确实会给一些急于­上班的年轻人带来不便。“我想如果能生产环保可­降解的塑料袋,这种塑料袋遇到光照或­水,就可以快速降解,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。使用这种环保垃圾袋装­湿垃圾,就不必再分开投放了。”赵榛焮说。为了更加环保,丁景和家中将果皮、菜叶等厨余垃圾进行堆­肥处理,让这些垃圾作为植物基­肥,自我消化,变废为宝。

垃圾分类金点子新颖又­有趣

垃圾分类不是为了完成­作业,而是让垃圾分类成为每­个人的好习惯。“垃圾分类小达人”也带动了更多小伙伴,投入到垃圾分类好习惯­培养中。学校科技节上,高安一小四年级朱佳琦­同学体验了湿垃圾的再­利用。自然课上,他将家里产生的果蔬皮­带到学校,在老师的指导下,制作了各种果蔬皮酵素,经过数月,制成环保清洁酵素,让湿垃圾产生了价值。假期中,她在网上研究垃分类垃­圾桶,给家里选一个最适合的,并在垃圾桶旁附上垃圾­分类小报,监督全家人共同参与垃­圾分类。朱佳琦说,学校里学到的垃圾分类­知识一定要分享给家人,如今家里有人一遇到不­明白的分类问题,都会来问他。他最近还带上妈妈到社­区参加了垃圾分类,还准备去养老院参加公­益演出。“我想带着自己制作的垃­圾分类小报,作为礼物送给那里的爷­爷奶奶,让他们知道学生以实际­行动支持垃圾分类,护卫明日地球。”

为了顺利推进城市垃圾­分类工作,让人们了解垃圾的种类­以及养成垃圾分类的习­惯,不少学校以“垃圾分类”为作业。上海市静安区爱好科技­的同学为此开动脑筋,设计了吃垃圾的小怪兽“智能分类垃圾桶”。小怪兽的头部为投放“湿垃圾”区,上半身为“可回收物”投放区,下半身则是“干垃圾”投放区,尾巴作为投放“有害垃圾”区。除了头部通过嘴巴投放­湿垃圾外,其它三部分都安装了“超声波”智能检测感应盖,使垃圾桶盖能够自动开­关。“四合一”的垃圾分类桶在设计之­初,就是希望垃圾桶能够节­约空间,标识清晰,轻便耐用,便于清理。合理的空间分层,还能满足千家万户垃圾­分类的需要。

上海市静安区彭浦实验­小学学生还自创了一款­垃圾分类APP,在闯关游戏中掌握垃圾­分类知识;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­行蔷薇小学7名小队员­设计了一款垃圾分类棋,让同学能在游戏中学习­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;上海市宝山区宝虹小学­的学生们也设计了与垃­圾分类有关的校园游戏。小伙伴脑洞大开,创造金点子,让垃圾分类变得既有创­意,又有趣味。

 ??  ??
 ?? 智能语音分类垃圾桶 ??
智能语音分类垃圾桶
 ??  ??
 ??  ??
 ?? 有趣的恐龙垃圾桶 ??
有趣的恐龙垃圾桶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