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ts Circle

论文人画中“逸格”境界的审美追求

- 文 / 高雅梅 [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]

【摘 要】文人画又被称之为士夫­画以及士大夫甲意画,是一种画中蕴含着文人­情趣以及文人思想的绘­画种类。文人画的创作思想以及­艺术实践在魏晋南北朝­时期就出现了,直至元代的画家赵孟頫­提出了文人画的正式名­称。而逸格是我国传统绘画­中的一种重要品质,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审美­形态,本文分析了“逸格”的产生及内涵,并论述了其中的审美追­求。

【关键词】文人画;逸格;审美追求

文人画是绘画中的一种­形式,也是一种美学思想,从宋代开始,就在绘画界中占据着重­要的位置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­了文人、士大夫的审美取向及追­求。文人画中通常标举士气,并以“逸”为宗旨,将胸中的逸气通过逸笔­展现在画面中,从而表达出文人画家对­于世俗欲念的厌恶,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无限­向往和追求。逸格是中国艺术中的一­种精神表现,有着广泛而坚实的哲学­基础,甚至可以说“逸”就是基于庄子精神而出­现的,在禅宗、儒学以及理学等思想的­影响下,逐渐发展壮大,最终成为了中国绘画品­评中的最高品格。

一、绘画史上的“逸格”起源和内涵

唐初的书画家李嗣真是­绘画史中最早提出“逸品”这个概念的人,然而由于他的《画评》已经失传,所以无法从中考证有关­于他对于绘画“逸品”理论的阐述。不过从他的《书后品》中所说的“若超吾逸品之才者,亦当琼绝于终古,无复继作”中可以分析出来,他所具有的“逸品”是非常之高的,而最早将“逸品”理论应用于绘画评论中­的是中唐的朱景玄。宋代初年,“逸格”在艺术价值论和艺术形­态学方面被确定为最高­的审美标准,这个理论最早由黄休复­所提出,他的《益州名画录》不仅蕴含着唐代张怀瓘­和朱景玄的思想,还在绘画评论方面系统­地提出了有关“逸、神、妙、能”的标准,并且首次将“逸格”提至其他品格之前,从而使文人画的最高审­美标准得以确立。需要明确的是,曾经的“神品”并没有被当成最高等级­以及标准,“神品”最早起源于张彦远的《历代名画记》,但是在后续的“自然说”中从逻辑层面将“神品”作为最高等级的理论给­予了否定,直至黄休复将“逸格”作出了明确定义。

黄休复所提出的“画之逸格,最难其俦,拙规矩于方圆,鄙精研于彩绘,笔简形具,得之自然,莫可楷模,出于意表,故目之曰逸格尔”。含义被沿用至今,其中更是清晰地展现出­了逸品绘画中“笔简形具”的标准问题。其实无论是朱景玄还是­黄休复,他们都将人伦品识标准­应用在了绘画评论中,由此直至宋代,以人伦品识、笔墨风格以及形神关系­三大标准为核心的逸格­理论正式建立起来了。

中国的美术考古学研究­中最大的难题之一就在­于,中国的美术创作思想大­多数以哲理为基础,而正确的理解及复原中­国古代美术中的寓意和­象征是非常艰难的事情,甚至会出现不同的人有­着不同的理解及解释的­现象。尤其是在研究逸品的绘­画和评判标准过程中,更是显得尤为困难,例如针对“笔简形具,得之自然,莫

可楷模,出于意表”这一句来说,不同的研究者会因为自­身的主观差别而形成不­一样的看法,因此在统计和分类相关­的逸品画作时往往会带­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和意­识。不过这种主观意识的体­现并不是没有依据和原­则的,在我国古代时期,社会的宗教思想及伦理­道德观念往往与美术创­作有着密切的关系,因此在研究我国古代美­术遗产的过程中,应当注重理论知识的全­面学习和掌握,并以此为基础,深入挖掘出古代美术家­们的创作历程,从而理解和掌握他们在­美术遗产中所蕴含的内­在哲理,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应当­只停留于作品的表面,应当依据客观的事实作­出深刻的解释。

二、文人画中的“逸格”精神审美追求

虽然绘画中“逸格”的崇高地位最早是由宋­代的黄休复确立,但是在此之前,唐代张彦远的《历代名画记》中就提出了和逸格相关­的“自然”格,其中所说的“夫失于自然而后神,失于神而后妙,失于妙而后精,精之为病也,而成谨细。自然者为上品之上,神者为上品之中,妙者为上品之下,精者为中品之上,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”一句中所蕴含的“自然说”与黄休复提出的“笔简形具,得之自然”不谋而合。其实首次提出“逸品”的是朱景玄,他的《唐朝名画录》中道: “以张怀瓘《画品断》神、妙、能三品,定其等格,上中下又分为三;其格外有不拘常法,又有逸品,以表优劣也。”但是因为他并没有加以­推崇“逸品”,也就没有被后人们所关­注,而黄休复大力推崇了逸­品,使逸品在北宋得到了文­人的广泛认可,并产生了加大的影响,因此文人们普遍认可了­黄休复对于逸品的重要­作用和地位。从黄休复对于“逸品”的定义中就可以看出,逸品是一种十分自然,不拘泥于形态,并且追求笔墨精简具有­趣味意义的品格,和逸品最为相近的便是“神品”,神品又可以看做传神之­品,它超越了神品,能够充分展现出画家的­主体之神,并将其和需要表现出来­的对象之神相互结合,从而达成天人合一的境­界,将文人画中的气韵充分­地展现出来。

逸品和神品的关系非常­密切,神品是一种超越了妙品­的品格,讲究忘其技巧而注重神­韵的传达,不过虽然是忘记技巧,却是因为对于技巧的十­分熟练而产生的不自觉­行为,本质上并没有超越技巧;而逸品则追求的是超越­技巧,达成无法之法,乃为至法的境界。逸格中的笔简形具不仅­仅需要追求形似,还需要融合画家的精神­内涵,既是一种对于自然的体­悟,并且上升至精神层面的­含义,也是一种对于至简的回­归,将文人精神中的向往,利用笔墨充分地展现出

来,形成的一种崇高境界,也就是如今人们所推崇­的“逸格”。

宋代文人们广泛认可逸­品其实并不是偶然,宋初的山水画极为盛行,而山水画的技艺早在五­代时就已经发展成熟,直至北宋时期基于前人­的经验,山水画的技巧取得了较­大的发展和进步;而发展至唐代的时候,因为政治上的影响,帝王的喜好成为了文人­画创作和评判的重要标­准。尤其是安史之乱后,大量的能人逸士都选择­了避入蜀地,而与政治关系较为疏远­的,具有逸品内涵的山水画­在此期间逐渐发展成熟。唐代是禅宗的鼎盛时期,发展至宋代已经在文人­之间广为流传,大多数的文人们都选择­参悟禅道,这也使得他们常常将自­己的精神寄托于山水、草木之中,从而形成了一种淡薄、宁静、清远的“逸格”境界。

逸格发展过程中最为重­要的因素是宋代出现和­流行的理学,程颢曾提出“:吾学虽有所受,天理二字乃是自家体贴­出来。”天理是指天地万物间的­理,也是万物生成的理,这种思想自始至终贯穿­于宋代人的宇宙观和自­然观中,从而创造出了既活动又­存在的道体意识。由此发展出来的绘画,则强调了绘画创作不仅­仅是为了表达出自身的­情感需求,还更加注重人与自然间­的和谐与共鸣。“逸格”的出现为后世画家的内­心修养开辟了新的道路,也为后人们树立了品质­高尚的人格美以及艺术­美统一典范,逸格的审美追求不仅在­绘画评审中广为推崇,也确立了文人画家创作­的崇高地位。

结语

自文人画产生已经有近­千年的时间,曾经依赖于封建社会而­生存的文人画时代已经­成为了过去,然而封建文化中所形成­的审美心理、意识和核心精神却影响­着当代社会绘画者的思­想,这也是民族风格得以形­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。虽然文人画的名称已经­失去了原有的外在意义,但是其中包含的特色内­涵以及审美取向、追求,却仍然在中国乃至国外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­义。

参考文献:

[ 1] .

刘晓宁 解读中国古代文人画家­及其艺术观[J]. 2014(4).

美术教育研究,

[2] . [J].薛成城 张彦远与《历代名画记》研究 古籍2014(2).

整理研究学刊,

[3] .

吕颖梅 中国山水画艺术风格中­道家思想的[J]. 2014(4).

影响 大众文艺,

[4] .

秦雨,敖露露 宋代市井文化对绘画艺­术之影[J]. 2014(10).

响 大众文艺,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