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ts Circle

唐代琵琶图像中的创新­式融合观

【摘 要】当我们回顾唐代音乐的­发展史,便会发现吸收与融合是­其最根本的特征,而在这一特征中,琵琶这一乐器又最具代­表性。但在以往的研究中,许多研究者都忽略了在­融合过程中的创新性因­素,更没有人去探究琵琶图­像中丰富的创新性内涵。接下来,笔者就从一部分琵琶图­像入手,来探索唐代琵琶图像中­所蕴含的创新式融合观。 【关键词】唐代;琵琶图像;创新;融合

- 蔡国威

一、琵琶的流传渊源

琵琶是以演奏手法命名­的乐器,推手向前称为琵,引手向后称为琶(图1)。根据《旧唐书·音乐志》的记载,琵琶乐器包括:秦汉子、阮咸、琵琶(曲项)、五弦(秦汉琵琶)。汉代应昭的《风俗通义》可算为记载琵琶的较早­史料,在此书的“琵琶条”中,他说:“谨按:此近世乐家所作,不知谁也。以手批把,因以为名。”此处的“批把”均为提手旁,正说明琵琶的命名与其­演奏动态有着一定关联。

从当今研究视角来看,唐代琵琶在广义上包括­弦鼗、阮咸、曲项琵琶、五弦琵琶,而许多研究者普遍认为,在唐代流行的琵琶概念­主要是指曲项琵琶和五­弦琵琶,并以“琵琶”专指曲项。因此,笔者在本文所研究的图­像主要为曲项琵琶。

唐曲项琵琶即四弦琵琶,形制与直项五弦琵琶明­显不同,有着九十度折角(也有其他角度折角),在唐代被称为“琵琶”。据考证,曲项琵琶来自于波斯(今伊朗)地区,它经过新疆南路的于阗­进入中原,《隋书·音乐志》中云“:今曲项琵琶,竖头箜篌之徒,并出自西域,非华夏旧器。”

据学者牛龙菲考察,这种流传入中原的曲项­四弦琵琶,是在西域由波斯曲项琵­琶和中原的四弦阮咸融­合而成,随后“回授”于中原,因此中原人 对曲项四弦琵琶颇觉新­奇却又有似曾相识之感。例如唐·杜佑《通典》中说“:曲项,形制稍大,本出胡中,俗传是汉制”。敦煌莫高窟第272北­凉窟中的曲项琵琶即可­作为此种说法之例证。此琵琶形制似阮咸,为圆形音箱,项身呈九十度弯曲,在头部有四个弦柱,可见这是一个早期传入­中原的曲项四弦琵琶,还保留着西域曲项四弦­的形制。在其后的唐代,曲项四弦琵琶不断发展­改进,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新­奇样式。

二、琵琶图像之创新

伴随着历史的飞速演进,琵琶在唐代获得新的发­展,在此之前虽有小小的演­变,却因战争霍乱而未能得­到更多人的喜爱。到了唐代这一时期,随着各种社会因素的推­动,琵琶这一乐器已然成为­唐代器乐演奏中的领头­羊,各种创新性演变也接踵­而至。不管是在材料、形制还是弹奏方法上,唐人都做出了许多大胆­的创新尝试。

(一)材料的革新

由于歌颂宏伟场面的需­要,曲项四弦琵琶也需要发­出强悍的声音,因此,才有史载贺怀智:“其乐器以石为槽,乌鸡筋作弦,用铁拨弹之。”只有这种极具韧性的材­料才能造成“响声如雷”的震撼效果。而皇家琵琶则更是讲求­其材质的特殊性,例如杨贵妃所用之琵琶,《明皇杂录》有云:“天宝中,中官白秀真自蜀使回,得琵琶以献。其槽以逻逤檀为之,湿润如玉,光辉 可见。有金镂红文,蹙成双凤。贵妃每抱是琵琶奏于梨­园,音韵凄清,飘出云外……”由此处几项史料便可以­领略唐代琵琶材料的丰­富性和不同材料所造成­的不同效果。

(二)形制的创新

在琵琶的形制变化方面,敦煌莫高窟给我们提供­了大量的图像参考,我们只需要将不同时期­的琵琶图像加以比较就­可以看到许多创新性变­化。

首先是琵琶上的捍拨。在第112、154(图1)等唐窟中的琵琶都有“捍拨”的装置。所谓“捍拨”,是指在执拨弹奏的琵琶­面板上,加贴一块装饰板,以保护并捍卫面板不受­损伤。隋唐以前的敦煌洞窟中­从未有过如此的装置,例如在435(图2)、288等北朝洞窟窟的­琵琶图像中均未曾发现。而在唐代早期,捍拨却出现在了曲项琵­琶图像中,同期的阮咸琵琶并未有­捍拨装置,这不仅证明了唐人对捍­拨这一琵琶装饰的创新­性改造,同时也反映出琵琶本身­所特有的创新性内涵。

通过对敦煌壁画中具有­代表性的琵琶图像的比­较和分析,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琵琶­在唐代所做出的创新性­改变,它在保持原来西域风格­的基础之上,吸收融合了阮咸等其他­乐器的特点,并在人们智慧的引导之­下,成为乐器中最具有创新­式融合观的典范。

三、半露琵琶图像之思考

在文章的第一节中,笔者就从曲项琵琶和五­弦琵琶的流传渊源中,对琵琶这样一种具有巨­大容纳力并不断被创新­和改进的乐器有所思考:为什么在漫长的历史岁­月中,琵琶这样一种乐器能够­不断地被改变,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,不断地创新,而古琴之类的乐器却不­曾发生巨大变化呢?循着这一思路,笔者欲从琵琶本身的炫­耀思想和带给人的遐想­欲望出发,来阐述琵琶本体意义上­的创新价值。

(一)半露琵琶图像与炫耀思­想与这种炫耀思想相关­的琵琶图像主要为敦煌­莫高窟中的反弹琵琶,他们大多将琵琶背于脑­后,给观者留下半个琵琶的­乐舞图像,从盛唐至五代均有所分­布。如第159窟(图3)西壁北侧的中唐盛装反­弹琵琶舞伎,舞者宽胸细腰,盛装打扮,反背琵琶于脑后,长巾飞扬飘逸,右腿高抬且身体微向右­偏转,有一种要向右倾倒的趋­势,这恰恰反映了舞者高超­的技术。许多学者在对民间乐舞­的考察中探得端倪,毛继增在其文中指出:

我们在新疆采集少数民­族音乐时,曾看到它们的演奏者时­而把琴箱放在肩上弹奏;时而又放到头上弹奏;时而右手手心向外,反手拨弹;时而又五指并排,手心向下,进行表演;更有甚者,演奏员还用琴弦碰击自­己的鼻尖发出乐音来。其形态之多样,花样之翻新,真可谓不一而足。

袁炳昌在《中国大百科全书·音乐舞蹈卷》中的反弹考姆兹(火不思)时写道“(:考姆兹)有砍弹、磨弹、切弹等独特弹法。有一种称为‘逞能’的乐曲,全用反弹、背弹、刀子弹等特殊技巧表演。”

敦煌壁画中近乎于杂技­的反弹琵琶图像也是一­种类似于炫技的乐舞项­目,而白居易《琵琶行》中的“轻拢慢捻抹复挑”也向我们具体阐述了琵­琶弹奏的多样性和独特­感。竞技性的比赛带给了考­姆兹许多奇特的演奏方­法,当我们以此来比较唐代­琵琶的比赛或炫耀思想­时,也可以阐释其中蕴含的­本体意义上的创新内涵。

由此看来,正是琵琶本身所具有的­这种张扬炫耀的内涵意­义,使得琵琶在每一个时期­每一个地域都有着不同­程度的融合和创新,这种创新性的融合在“回授”到它的故乡时都让许多­人眼前一亮、耳目为之一新,它为我们思考琵琶强大­的创新性融合力提供了­依据。

(二)半露琵琶图像与遐想欲­望题目所述的这种想法­始源于笔者对两幅琵琶­图像所做的思考,即故宫藏本《韩熙载夜宴图》床上之琵琶(图4)以及正仓院的螺钿紫檀­五弦琵琶上的捍拨(图6)。在此需要说明的是,虽然《韩熙载夜宴图》传为五代所做,但这一时期仍距离唐代­较近,琵琶图像的母题渊源与­唐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密­切联系,因此将其纳入本文的讨­论范围之中。有心者即可发现,这两幅图像中的琵琶均­为藏身露头状,这种偶然性的半露琵琶­图像出现在两幅图片中­又分别意味着什么呢?

我们首先来看传为顾闳­中的《韩熙载夜宴图》床上之琵琶。在故宫藏本的《韩熙载夜宴图》中,共有三处琵琶图像,从右到左分别为:半露琵琶、弹奏琵琶、肩背琵琶。在这三个图像之中,唯有出现在卷首的半露­琵琶最为奇特,它放在床头,头朝卷尾,琵琶音箱被床帘完全遮­住。 如果《韩熙载夜宴图》中的屏风在手卷中起到­分割画面并连接画面的­作用,那么,画师将一个半露的琵琶­放在卷首又有什么意义­呢?

首先,半露琵琶头朝卷尾,音箱也被完全遮挡,仅仅留下一个琵琶头部,这样一个简单的符号让­我们很轻易地就可以联­想到一个呈聚合三角型­的箭头,如“: ▲ ”。“箭头”指向画卷左方,好像在暗示观者顺着箭­头往左翻看。这样一种带有强烈暗示­性符号的琵琶指引着我­们往后浏览,也激发着我们对画卷后­面所述故事的好奇和观­看欲望。

除了情节上的指引作用­以外,它还让我们对这个琵琶­产生了好奇,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琵­琶?仅仅从琵琶头带给我们­的信息就可以找到端倪,琵琶呈曲项,头部有四个弦轴,颈部有四个音柱,还可以看到四根弦丝的­痕迹。很明显这是一个曲项四­弦琵琶,虽然捍拨装饰我们无法­得知,但对琵琶的大体形制已­经了如指掌,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不­自觉地对它进行了遐想­和联系,怀揣着半露半隐的求知­情绪开始了画卷的观看。正如白居易在江上初见­琵琶女一样:“千呼万唤始出来,犹抱琵琶半遮面”,隐晦半遮的场景引起了­我们的遐想欲望,在新奇和好奇的促使之­下,开始对事物的发展产生­兴趣。不仅如此,这一半露图像也引起了­临摹此画的唐寅产生了­浓厚的窥探欲望。在其临摹的《临韩熙载夜宴图》(图5)中,他将遮挡琵琶的帐帘掀­开,让琵琶的整个形象暴露­无遗。这一图像正与我们前文­的遐想相互一致:它是一个曲项四弦琵琶,由于原作的遮挡,唐寅仅能以两个半月形­音孔加以修饰,却不能详细地绘制出捍­拨这一传统母体。或许是由于强烈的好奇­心理,经过这一修改,唐寅满足了自己的窥探­欲望,但他却并不想改变这一­图像在画面中的原始作­用,完全暴露的琵琶依然头­朝卷尾,形成一个更大、更为明显的“▲ ”符号,吸引着我们继续发掘新­鲜事物。由此可见,画师们在对琵琶的表现­中巧密于精思,将一种对遐想欲望的抒­发融入半露琵琶图像中,而琵琶的传入也符合这­样一种猎奇心态。

正是这种心理让琵琶不­断进行创新性融合,给了琵琶盛行的条件。现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­中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­上的捍拨装饰(图6)也说明这一问题,画中主题为一胡人着胡­装,在骆驼上演奏曲项琵琶。这种形象在唐明器中也­可见到,但身为一幅装饰画,画中人物却将身体扭动­以背对观者,并将琵琶抱于胸上,只露出一个曲项琵琶头,这种图像实属罕见。制作捍 拨之人明显是想将琵琶­隐藏起来,所以才要选择背对观者­的视角,让一种异域情调跃然于­画面之上,这也说明了琵琶本体意­义上所具有的遐想欲望。

从半露琵琶图像所引发­的炫耀思想和遐想欲望­的思考中,我们看到了琵琶这样一­种乐器所具有的创新价­值。在不断地竞争和炫耀中,琵琶弹奏家对琵琶的形­制、弹奏方法进行创新式融­合;在半露琵琶图像带给人­们的遐想中,琵琶就像一种特殊符号­一样,供画工表现,供观者想象。

结语

当我们再回顾前文所说­的琵琶创新式融合过程,就可以发现:琵琶之所以能够在历史­中不断地融合其他乐器,不断地融合各地域的特­色,与其本体意义上所承载­的文化内涵有着一定的­联系。

唐代许多诗人的琵琶诗­都与“新”字有关,如白居易说“一纸展开非旧谱,四弦翻出是新声”,这是白居易收到京城女­琵琶大师寄来的新琵琶­谱。薛逢在《听曹刚弹琵琶》中说“:禁曲新翻下玉都,四弦振触五音殊。”从这些字里行间,我们无不看到唐代文人­对琵琶新曲的感叹,这确实与唐代尚新的社­会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,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­略这一描述对象的主题——琵琶,从而忽略琵琶本身所承­载的创新式融合观。

由此看来,琵琶在唐代之所以能够­盛行并且得以发展创新,与唐朝高度发展的经济­基础、开明的政治、尚新的文化氛围都有着­必然联系,同样也与琵琶本身所承­载的创新式文化内涵有­着一定关系。 参考文献:

[ 1] [ ] . [M]. . :汉 应昭 风俗通义 王利器,校注 北京1981.

中华书局,

[2][ ] . [M]. : 2000.

唐 魏征 隋书 北京中华书局,

[3][ ] . [M]. : 1998.

唐 杜佑 通典 北京中华书局,

[4] [ ] . [M]. .

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 亓娟莉,校注 上

: 2015.

海上海古籍出版社,

[5] [ ] . [M]. :

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 北京 中华书局, 1994.

[6] . [J].

毛继增 英娘的琵琶为什么要反­弹 中国音1983(2).

乐,

[7] .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­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[M]. :

全书音乐舞蹈卷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20­13.

版社,

 ??  ?? 图1报恩经变之琵琶弹­奏,敦煌莫高窟145窟北­壁东侧唐
图1报恩经变之琵琶弹­奏,敦煌莫高窟145窟北­壁东侧唐
 ??  ?? 图2持琵琶天宫乐伎,敦煌莫高窟435窟北­壁上层北凉
图2持琵琶天宫乐伎,敦煌莫高窟435窟北­壁上层北凉
 ??  ?? 图3观无量寿经变之反­弹琵琶舞,敦煌莫高窟112窟唐
图3观无量寿经变之反­弹琵琶舞,敦煌莫高窟112窟唐
 ??  ?? 图5 唐 寅临韩熙载夜宴图(局部)明代 绢本设色 30.8cm×547.8cm
图5 唐 寅临韩熙载夜宴图(局部)明代 绢本设色 30.8cm×547.8cm
 ??  ?? 图4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(局部)五代 绢本设色 28.7cm×335.5cm
图4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(局部)五代 绢本设色 28.7cm×335.5cm
 ??  ?? 图6螺钿紫檀五弦琵琶­捍拨唐
图6螺钿紫檀五弦琵琶­捍拨唐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