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ts Circle

道法自然与绘画主体意­识彰显

李建军

-

【摘 要】绘画是对自然的感悟和­形式规律的把握,绘画的价值不在于对自­然现实的记录与复制,而在于绘画主体与自然­互动中主体意识的再创­造与呈现。绘画中的主体意识是画­家认知与情感等的综合,是画家表现意图的整体­体现,在表现过程中激发创作­思考、推动绘画语言的建构与­形成,呈现为平行于自然现实­的有意味的画面整体。

【关键词】绘画;自然;主体意识;呈现 绘画中的形象或景致、情感或情境,似乎都能够从自然现实­中找到,似乎是对现实的记录,但却又与现实不同。绘画确实有记录的功用,但摄录技术对现实景象­的记录与复制已经证明,现代技术轻松获得的逼­真再现使得绘画的记录­功用失去了意义。那么,绘画与自然又是怎样的­关系?绘画中重要的东西又是­什么?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梳理­自然在创作者主导下对­绘画作品呈现的影响,探寻创作者主体意识与­自然现实之间的互动关­系,从创作主体的角度研究­绘画作品生成的本质,为创作者探寻自己的绘­画语言建构提供参考。

一、绘画平行于自然

自然现实是人感悟与体­验的对象,画家能够从自然中获得­创作灵感,是因为自然的内在意味­总是与生命的存在和生­命的精神相关联的。而这种关联又会因为画­家主体的差异,形成体悟与情感碰撞结­果的不同,最终形成绘画主体的表­现意图和相应的表现手­法,导致绘画表现语言与形­式的差异。“道法自然”不同于“照搬自然”,在自然中蕴含着美的规­律与形式,画家对自然现实有意识­的梳理、归纳、提取,是向自然主动学习的方­式。画家是创造者,带着情感、审美和认知去审视现实­世界,在与自然的互动中相互­融汇、渗透、影响。达芬奇曾经说过“认识来源于感受”,他在分析绘画与现实的­关系时,提出认真研究自然和人­这一观点,给后世画家以重要的启 示。绘画不是简单的模仿现­实世界,更加重视内心的感受,重视主体意图的表达。作为一种表述语言,它是思维与情感交流的­载体,是由视觉元素构成的且­能够独立表情达意的语­言形式,包含着画家个人的思想、认识、情感、审美等等。面对画面与自然,“艺术家斟酌于心物之际,徘徊于有无之间,亦心亦物,非心非物,艺术构思的核心内容是­心物二者的互观共照,艺术构思的终结是创造­出心物浑融的审美意象”,绘画成为对自然的另样­解读。在画家内心之中,自然现实与画家的情感、认知相互互动,触碰并激发艺术家的创­造与想象,把各种自然物像描绘成­能够体现生命灵魂的艺­术样式。绘画独立于自然,是完整的独立体。鲁道夫·阿思海姆说:“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­复制,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­构式样的把握。”所谓“整体结构式样”其实是指绘画形式的构­成关系。面对错综繁复的自然,画家只有把握自然物象­间的内在关系,借助结构式样进行分析、提取,才能明晰并简化自然物­象中的基本形态,清晰地认识错综复杂的­自然形态,并有意识地重新构架新­的、符合表现目的的画面结­构。塞尚通过对自然的归纳­与提取,将自然还原为圆球、圆柱与圆锥等基本形态,并通过这种基本形态建­构了他对绘画造型的基­本认识。塞尚以此表现现实世界,在他的绘画中人与苹果­已不再是形象的说明,而是具有同等的存在价­值,画面中无论是维克多山­的造型还是女人体的造­型,都 是“画面”艺术性的“架构”,都被赋予同等的画面意­义。梅洛·庞蒂在谈及塞尚时说:“塞尚关注的其实是自然­和人性的结合,强调的是主体在绘画中­的意义,并旨在以绘画这种独特­的方式实现与自然、与自己、与他人的沟通。”画家最终要以画面说话、传情达意,要展现本体的认识和思­想。20世纪以后的艺术家­敬仰塞尚,原因也许就在于对自然­和画面的认识,其对造型理念的提出则­影响了现代绘画的发展。绘画是画家用自己的视­角,去观察、感知和表达自然的结果,是画家人生观和世界观­的整体体现。“发于心,源于物”是艺术语言形成的基础,是画家主体认知与现实­世界互动碰撞的必然;“心物相随,心有所感”,则是将外在自然现实作­为绘画表现的超越起点,是绘画语言创造与构架­的源动力。绘画主体在与自然的互­动中直视本体,通过对自然现实的再创­造、再构架,以最直接、最明确的语言进行表述,且寻求并孕育出绘画材­料在主体意图下的画面­语言表现方式。在追求画面语言独立性­和完整性的同时,形成能够凝聚艺术家主­体意图的图像形式,并将其凝固在画面上,最终实现艺术家主体对­现实感悟的转化。

二、绘画表现追求主体意识­的彰显

绘画是画家认知与感悟­等主体表现意图的形象­化凝结,是“眼、心、手”的互动与统一。主体意识包含了创作者­的艺术思想与情感,是“将切身的生活感悟不断­地、直接地物化为可视的

艺术作品的过程”,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从图­式到图式的转换过程。绘画在创作过程中追求­主体情感、认知、意识的真实呈现,探寻表现主体在审美认­知、情感及绘画形式语言表­现之间的融通关系。绘画作品凝结了画家全­部的情感与认知,是创作者整个主体意识­的展现。绘画求真,是心性的写照。源于主体切实感悟的情­感更为真实,表现主体只有全身心的­感悟和体察对象才会产­生真切的感悟。面对流变的自然现实世­界和迥异的物象,符合主体表现意图的语­言才是真的表现,而缺乏主体意识体验的­感受则缺乏真实性和完­整性。中国传统绘画追求“对物写心”,关注绘画主体与现实物­象在互动与碰撞中产生­的主体反应,要求在表现客观物象时­融入主体情感,写出主体心中的情、意、趣、味、境,呈现出物与情的融通之­美;形成了中国独有的“似与不似之间”的写意性语言和表现形­式。西方现代绘画逐步走出­了传统绘画以科学为基­础的理性束缚,走向追求个性、情感的表现性语言形式。马蒂斯讲到:“我的作品是从认真而又­尊重地观察自然中产生­的,同样也是从自然在我身­上激起的感情中产生的,而不是从某种熟练的技­巧中产生的。”绘画表现中如果缺少真­诚情感的参与,主体的表现意图则无法­彰显,而熟练的技巧则无法形­成真诚的语言。绘画主体只有在不受拘­泥与束缚的自由状态下,将心性直露,才能创造出真实的绘画­语言。绘画是画家主体精神的­表现,所有的形式、技巧、语言都必须全力围绕着­这个领域进行,作品呈现不应仅仅停留­在自然外观的显现,而必须承载主体精神的­价值。然而,现实世界总是随着时间­的流变而不断地发生变­化,在流变中心性的感悟亦­会发生变化。康定斯基指出艺术家必­须观察自己的精神活动­并聆听内在需要的呼声……用这种内心的呼声激发­画家不断地去创造和追­寻,寻找适合主体心性表达­和画面需要的形式、手法和语言。绘画作品是画家主体感­悟的真实写照,是个体独特价值的体现,是画家在长期艺术实践­中逐渐形成的对审美客­体的认识及其独特的审­美意趣在作品中的表现。它随着艺术家知识修养­的提高和生活阅历的丰­富而不断地成熟,而不是通过对表面化的­视觉图式进行简单地剪­贴和拼凑就可以实现的。潘天寿说:“画贵自立。”在面对自然时要有自己­的主体意识,不能受制于自然和其他,要在不断与现实世界碰­撞中触动内心深处的表­现欲望,将情感与对现实景象的­感悟进行熔铸,再造独立且完整地画面­之境。在绘画表现中,这种主体意识的明确、独立、完整也是个性语言成熟­的标志。绘画作品呈现出的是主­体内在生命体验和内在­精神品格的表露,通过绘画的语言形式构 建出作品中独特的主体­意识与内涵,借助材料和形式语言传­递出审美认知和情感,形成表现意图。绘画材料和形式语言经­过创作者的组织和架构,成为能够承载并能够展­现创作者主体意识,表达审美认知和情感的­绘画作品整体。而这种主体意识表现中­的明确性、独立性和完整性,共同构成了创作者的绘­画语言,也是画者得以真正表达、展现自我的基础。

三、主体意识是推动绘画创­作的源动力

一幅作品的形成,是艺术家对现实物象形­态的重新设计与架构,是艺术家对绘画材料、造型元素的选择与利用,是艺术家创造精神与心­灵意象的集中表现,它只以绘画意图表现为­目的。因为,艺术表现主要涉及的并­不是知识,而是主体情感的传达,艺术作品是创造物和意­识思维的表达物。绘画也不同于其它的人­类活动,它传达的是不可言说且­切身感悟的东西,不是简单地告诉观众看­到了什么,而是通过作品的创作表­现不断地诠释和解读主­体对本我与真实的理解。绘画表现是主体对自然­现实观看与体悟的呈现,绘画的观看与人们日常­的观看不同,日常的观看是被动的接­受信息,而创作者的观看则具有­主动性。绘画需要以画家表达的­视角重新“看”自然现实,以绘画表现需要的方式­创造世界,以能够展现表现意图的­形式或形象组织画面。在绘画中画家观看的方­式与角度被不断探寻和­拓展,使主体不断获得新的视­觉体验,而创造出许许多多新的­视觉图式。“源于物”并非直接描绘物象,对于现实景致与其说看­到了其中的事物,不如说依据它或借助它­来看,以感情去熔铸自然,去布局画面。绘画过程中,现实世界是外在的客观­之景象,而内心的性情、心境、认知等等则是代表了画­家的本性。自然的现实当中无处不­存在着形式语言的迹象,这种迹象使整个自然都­与艺术表现世界联通起­来。而一旦用形状、结构、色彩意味的形式框架去­理解自然,那么现实世界就呈现出­以线、形、色、光线、空间等元素构成的形式­特征,经过解体的自然现实就­会有在绘画中重新构合­的可能。画家在与现实景象的交­互过程中,视觉总是处于最敏感的­状态,主动捕捉符合创作主体­意识要求且触动心弦的­景象。在表现过程中,提取并强化其内在的结­构和形式,以最直接、最明确的语言进行表述,孕育画面语言的形成,形成传达创作主体表现­意图的绘画形式和语言。画家创造的画面整体,是画家思想、情感和体悟世界的载体,承载着画家的一切认知­和感悟。自然中的事物并非总能­引起画家强烈的感受和­反应,画面的组织与布局在表­现中必须按照画家的表­现意图重新安排,形成能够呈现画 家表现目的与意图的完­整、独立、协调的画面整体。歌德说:“艺术要通过一个种完整­体向世界说话,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­自然中能找到的,而是他自己心智的果实,或者说,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­神灌注生气的结果。”对绘画形式和语言的探­索,是画家在与自然互动中­主体意识能动性的彰显,是基于创作主体认知和­情感需求的选择,不是所绘形象的简单堆­砌。由于自然现实中暗含的­形式语言被认为是在绘­画中富有表现力,并且易于在画面中进行­结构、功能或运动的构建,因而画面的形式与建构­成为画面意图传达的重­要因素。为了绘画的表现目的,一切画面元素必须服从­于画面的整体视觉效果,应该是目的明确、不择手段、千方百计。绘画表现对于现实世界­具有主动性,在与自然现实的互动中,追寻画面语言表现的独­立性与完整性,使绘画艺术从反映自然­到创造自然。阿里卡坚信艺术是主观­而非客观的,那种中性的、静态的“注视”恰恰是导致绘画沦为图­像的根源。在绘画表现中,表现的观念是从自然内­部和从自身积累的全部­认知与经验中获得的,画面构建成为一种具有­生命的营造,如同植物的生长。正是以这种方式,绘画作品体现了画家的­意图,而想支配观众思想的艺­术家,是不会受制于自然展现­给他的实际形象的。画家想要更好地传达自­己的思想和感悟,就需要发展一种与他主­体认知和意图相符的语­言,用这种语言通过作品说­话,通过画面来传递画家的­思想和意图,而不是模仿或复制特殊­的自然现象。绘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­文化行为,因人而异,创作者的主体意识深刻­地影响了画面语言表现。当前,艺术观念和审美形态已­经不再局限于具象写实­画风,为绘画表现提供了丰富­的研究内容和形式,为主体意识的自由表达­提供了广阔空间。在面对自然时,因人的兴趣点、知识结构、个体经验、思维方式、精神气质、艺术观念等方面的差异,而具有了体验、感悟和理解等方面的差­异。绘画通过自然世界在意­识中的内化过程来感知­世界和表现世界,深入地探寻绘画表现语­言的独立性和完整性,是创作者主体意识呈现­的需求,也是绘画的价值所在。

2015

*

1506297

[1] .

[J]. 2003(2).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