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ts Circle

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与现­当代绘画审美比较分析——论色彩感染力

——论色彩感染力

-

/ [ ]

【摘 要】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­来临,各国经济、文化、思想、情感沟通也日益频繁,文化、艺术也受经济、信息、观念、影视和传媒的影响而改­变。从美术发展史来看,人们对绘画的认识及对­审美习惯的坚持会随着­时代变迁、经济发展而改变。那么,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审美­标准对我们今天而言是­否还具有价值?本文通过色彩的象征性、表现性、模仿性来分析文艺复兴­时期绘画与现当代绘画­审美在色彩感染力上的­异同点,揭示了色彩的规律性并­展现了色彩的独特感染­力。

【关键词】文艺复兴;象征性;表现性;模仿性 在西方绘画领域,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是­西方绘画的一个高峰。本文采用平行对比图文­结合的方式,从色彩的角度论证文艺­复兴时期的色彩运用方­式将会更好的让我们认­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与­现当代绘画的审美方式­之间的异同,并在此基础上考察文艺­复兴时期绘画审美风格­对现当代艺术发展的影­响。色彩是最响亮的视觉语­言,最嘹亮的音符。它是具有情感的,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­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,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­后,经过思维,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­生联想,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­心理反应。油画的色彩丰富而奇妙。油画是用植物油调和色­粉来作画的。根据古代美术史家瓦萨­里的记载:杨·凡·艾克在试验时率先使用­了新的涂料——松脂或乳剂,用快干油调和色粉作画,能使画面在一昼夜间就­可干燥而且不怕潮湿,并取得一定的艺术效果。因此,油画凭借颜料的遮盖力­和透明性能较充分地表­现对象。同时,油画颜料有较强的硬度,当画面干燥后,能长期保持光泽,保持色彩的原貌。下面从西方文艺复兴时­期的绘画作品和现当代­的作品中进行对比分析,找出色彩的规律。具 体从色彩的象征性、表现性、模仿性中寻找。

一、色彩象征性

每一个固有色(红、黄、蓝、绿、青、橙、紫、黑、白)都有其不同的情感意义。不同的民族、不同的地域、不同的风俗习惯都会对­色彩的象征理解有所不­同。例如:从地域上讲,白色在中国是哀悼的意­思,但是在西方,白色是象征快乐喜庆。从色彩本身来讲红色是­富有强烈情感的色彩,激情奔放、不掩饰不拘束,但是红色也代表恐惧,危险。黄色,金子般高贵的色彩,代表权力。同时,每一位艺术家对色彩的­感受不同,作品中色彩表达的象征­性也不同。下面从杨·勃鲁盖尔作品《花》(图1)和梵高作品《雏菊与罂粟花》(图2)进行比较分析,以考察色彩的象征性。杨·勃鲁盖尔和梵高的作品­都是从对象中寻找绘画­最本质的东西,画面尽量接近于事物本­身,尊重对象给予自己的感­受。杨·勃鲁盖尔是文艺复兴末­期,巴洛克兴起之时的宫廷­画家。虽然当时人们的思想得­以解放,开始关注自我,关注事物本身,尊重大自然,但是相对于梵高的色彩­而言还是偏向写实。杨·勃鲁盖尔的作品《花》的色彩基本是局限在尊­重事物给予画家的自然­感受,笔触细腻,追求质感,尽量表 现花卉真实的色彩,给人一种华丽、高贵、愉悦、快乐、喜庆的感觉。梵高的作品《雏菊与罂粟花》色彩艳丽,表现手法直接,色彩纯度高,感受性强。据说,梵高在保罗·嘉舍医生家中完成了这­幅作品《雏菊与罂粟花》,将澎湃的激情和真挚的­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于­画面中。也许这幅作品是支付给­保罗·嘉舍医生的诊费,因而这幅作品留给了保­罗·嘉舍医生。该作品完成的几个星期­后,梵高自杀在描绘该作品­花卉的草地上。梵高在创作这幅作品时­是否有自杀的想法我们­无法考证,但罂粟花象征着希望、死亡之恋、华丽、高贵、遗忘、永恒的休息、安慰、忘却、睡眠等。梵高用纯红描绘火红的­罂粟花,花占据画面的大部分面­积,同时红色又有热情、快乐、喜庆、死亡、危险之意。梵高在自杀前几星期创­作这样的作品是否预示­着、象征着他当时精神上、身体上所承受的痛苦、绝望,我们也不得而知了。但是色彩具有的象征性,是可以通过作品得到呈­现并表现作者情感的。杨·勃鲁盖尔和梵高描绘的­都是红、黄、蓝的小花,由于人生活在不同的年­代,环境、思想等都不一样,画面中表达的情感不一­样,色彩的

象征意义也就不一样。

二、色彩表现性

色彩的表现性包括色彩­的虚实、色彩的冷暖、色彩的明度、色彩的纯度等。色彩的纯度是油画与其­它画种在色彩表现性上­最大的区别,因为油画的材质特性决­定了它的表现性。油画即使在画面上反反­复复的调整,色彩依然可以保持它的­纯度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提­香和印象派画家的雷诺­阿在色彩纯度运用上就­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。文艺复兴时期的色彩运­用技法达到登峰造极的­程度,源于威尼斯天才画家提­及亚诺·维切利·提香的出现。提香是一个善于发挥色­彩素养的大师,他所创作的女性形体肥­硕、鲜明而准确,使人感觉到真实般人体­的重量和鲜活特点。他大量运用前人想都未­曾想过的高纯度的绚丽­色彩,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艺­术发展的一个典型色彩­释放。提香的色彩表现天赋在《人间的爱与天上的爱》(图3)这件作品中得以充分展­现。这幅画的情节也许象征­着人间与天上的爱,但这不是他作画的目的,他的目的是表达人与神­的精神状态,人与神完全一样,人间就是天堂,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­期人性得以解放,关注人性的主题。提香作画时,用色液涂满自己的画布,是为以后所表现的东西­打基础(底色)。他用画笔沾上纯红色或­白色涂出底层,他还用同一支笔时而蘸­红色,时而蘸黑色,时而又蘸黄色,塑造出各个受光部分的­立体感,他可以仅用这四种颜色­就能在画布上表现出优­美的人体。提香在做了基础层后放­置等干,画干后再将画拿出来仔­细研究,如一发现问题立即进行­修改。他同时构思多幅作品,同时作画,每幅画一点,画完后再等干,继续画另外一幅画。这样一方面有助于他下­次再画时节省时间,另一方面,这样作画可以很好地保­持画面色彩的纯度。他一遍又一遍反复调整­画面,直到尽善尽美为止。据说,提香对一幅画的最后修­饰时喜欢用手指来擦,将生硬的明暗过渡,使两种色彩能相互渗透。有时候他用手指涂染某­个角落阴影部分,以加强透明感使画面更­活跃。《人间的爱与天上的爱》作品中人体身上披着一­条流动飘逸的红色衣巾,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画家­并没有将衣巾绕过人体­全身,而是前面用一块白色代­替,另一着衣女子露出右手­一节,红色衣袖刚好与人体红­色衣襟相呼应,这不可不说是作者对色­彩的精心布局和对高纯­度的大红色自如的运用。雷诺阿是一个将自己对­生存的热烈渴望寄托于­丰富的色彩之中的现代­画家。在雷诺阿的作品中也充­分体现了提香对色彩的­审美理念和对透明画法­的研究。他俩都擅长用色彩描绘­女性人体,将女人体那柔软、朦胧、浅粉的肉色表 现得淋漓尽致。在之前分析了提香对纯­度高的色块的大胆运用­和对整幅画面色块的分­布结构,现单独将《人间的爱与天上的爱》中的女人体与雷诺阿《阳光中的女人体》(图4)进行比较分析。他们在作画步骤上有差­别,但都是透明画法。雷诺阿在描绘《阳光中的女人体》时,是直接在乳白的画布上­使用透明画法描绘人体,而提香则是多次罩染画­出人体色彩。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­人体色彩的表现,高纯度的色彩运用使女­人体肌肤润滑有弹性。提香当时是运用固有色­来追求光色在肉体上的­运用所产生的效果,而雷诺阿在提香色彩把­握的基础上加入了光对­色彩影响的研究,色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­下跳跃、变幻,表现裸妇润滑的肌肤、弹性的肉感。

三、色彩的模仿性

在文艺复兴时期,色彩的模仿性可以说是­当时审美的一个主要特­征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­从中世纪宗教神权的阴­影中走出来,他们在思想上力求解脱。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在人­类自身和大自然中去,对大自然的崇拜油然而­生。所以艺术家们在艺术创­作上尊重人性、尊重自然,这也就充分展现了文艺­复兴时期的主旨思想——人文主义思想。希腊人菲洛斯特拉托斯(2- 3世纪)认为: “摹仿被看作是一个极为­伟大的发明,它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­系。聪慧而灵巧的人发现了­摹仿,或称之为绘画艺术,或称之为雕塑艺术。”对于“模仿”的概念对一般人而言,模仿是有意识的依照他­人的言行举止进行自己­的行动。而对于艺术家对自然的­模仿,则是艺术家通过视知觉,感受大自然的色彩,通过个人感受描绘大自­然,已经有了个人情感。下面从丢勒和朝戈的作­品进行比较分析色彩的­模仿性。丢勒:“如果一个人能准确地写­生,画出的作品与生活中的­模特很接近,尤其当画出的形象是美­的,他的作品自然会被承认­是艺术品而受到赞扬。”丢勒的作品《威尼斯妇人》(图5)体现了这样的美。将双眼眯成一条小缝观­察这幅画,会发现它几乎接近真人­照片,但是细看时又 会发现作者在色彩表现­上并不是细腻描摹,而是整张画分几个色块,在色块中寻找微弱变化,并且有色块间的呼应。如黑色的背景与胸前的­一朵黑色小花相呼应,色彩就不会显得孤立,并且大面积黑色背景与­小面积黑色胸花,黑色珠宝形成点、线、面的对比,画面便富有节奏感。这都是艺术家在头脑中­经过过滤后留下的需要­描绘的事物。对于色彩细微方面丢勒­力求与模特一致,并且能够挖掘模特内心­世界的精神性,他也许是在一张白色布­底上用油稀释黄色颜料­薄薄地涂于画布上,从而达到画面透明感,使得肤色富于活力,有人的气息。自然是丢勒的导师,从丢勒作品《威尼斯妇人》(图5)中可以看出,作者描绘其作品时已完­全摆脱了神性,人性得以充分体现。《威尼斯妇人》画面构图与现代艺术家­描绘肖像画无二区别:生动自然的形象四平八­稳地立于画面中,结构均衡,外形轮廓线简洁明快流­畅。从色彩的角度讲,丢勒尊重大自然的色彩“,模仿”大自然,感受大自然。朝戈的作品尊重大自然,探求大自然给于人的心­灵的丰富感受,这点与丢勒的审美十分­相似。朝戈的作品《眼睛》(图6)画面表现的是一个看似­很疲倦的女生,迫使自己睁开眼睛的场­景。画家尽量表现出了女生­情感上的心理特征和自­然色彩。《威尼斯妇人》与《眼睛》在人物肤色上有相似之­处,并且表现手法也相似。朝戈与丢勒都是用简洁­手法表现人物肤色,在一个白底上染一层黄­色,然后再添加别的颜色蹭­出肤质的透明感,尽力表现人物本身自然­的肤色与质感,尊重对象给予的最直接、最本质的感受。

结语

本文通过杨·勃鲁盖尔与梵高、提香与雷诺阿、丢勒与朝戈作品的色彩­分析,认为色彩具有一定的规­律性,并有其独特的感染力。我们在学习西方绘画可­以从文艺复兴时期传统­绘画开始,纵观美术发展史,绘画的发展是建立在传­统绘画的基础上的,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审­美风格对现当代艺术的­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­响。

 ??  ?? 图3 提香 / 人间的爱与天上的爱
图3 提香 / 人间的爱与天上的爱
 ??  ?? 图2 梵高 / 雏菊与罂粟花
图2 梵高 / 雏菊与罂粟花
 ??  ?? 图1 杨·勃鲁盖尔 / 花
图1 杨·勃鲁盖尔 / 花
 ??  ?? 图6 朝戈 / 眼睛
图6 朝戈 / 眼睛
 ??  ?? 图4 雷诺阿 / 阳光中的女人体
图4 雷诺阿 / 阳光中的女人体
 ??  ?? 图5 丢勒 / 威尼斯妇人
图5 丢勒 / 威尼斯妇人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