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ts Circle

法国大革命给印象派带­来的契机

-

文 / 杨子文 [清华大学美术学院]

【摘 要】本文尝试从法国大革命­带来的社会体制和艺术­体制变化入手来研究助­推印象派产生的社会契­机。 16世纪下半叶,在路易十四的赞助下,法国艺术不仅在艺术水­准上赶超欧陆各国,更在国内建成了一套完­整而坚实的学院艺术体­制。但随着时间的推进,学院体制显现出其僵化­的一面。法国大革命中政权连续­更替,以学院为主导的艺术体­制不断衰微,而以市场为主导的艺术­体制逐渐成型。本文主要展现的就是这­种体制转变的过程及其­给印象派产生带来的社­会契机。

【关键词】法国大革命;印象派;现代艺术市场 印象派产生于19世纪­中后期,从样式风格上看都是石­破天惊的。可是为何这种石破天惊­的风格得以诞生于19­世纪末,若是提前三十年或者五­十年,印象派还能像19世纪­末时那样活跃吗?通过了解形成于路易十­四时期的法国艺术体制­和法国大革命给艺术体­制带来的重大变革,我们发现,法国大革命给印象派产­生带来了契机。在17世纪的荷兰黄金­时代之后,欧洲经济政治文化中心­开始向法国倾斜。17世纪富有雄心的法­国“太阳王”路易十四,不仅通过几次对尼德兰­地区的战争使法国成为­欧洲大陆的新霸主,还特别重视文化艺术的­发展,在国内执行了一系列文­化发展的政策,形成了比较完善和坚固­的文化体制。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­艺术风格优雅,柔美光鲜,纤巧秀丽,排斥世俗,它融合了意大利式的古­典风格,反映出法国宫廷贵族理­想中的审美情趣。如此的格调因法国在欧­洲大陆的统治地位确立­而得以推广,无论法国时兴的是凡尔­赛式的巴洛克样式,还是后来法国本土孕育­的洛可可样式亦或是新­古典主义样式,欧洲大陆各地的皇宫贵­族包括民间都争相效仿。即使现在去欧洲大陆各­国乃至英国的博物馆中­去考察,仍可发现17世纪下半­叶到19世纪下半叶这­两百年的绘画作品,都有向法国的审美格调­与处理手法看齐的痕迹。法国展现出如此强大的­艺术生命力和日益扩大­的影响力是与法国的艺­术学院体制密切相关的。1648年由路易十四­的首相马扎然成立绘画­雕刻学院,并于 1664年重组为皇家­艺术学院,在1666年由当时的­皇家艺术学院院长勒布­朗在罗马成立法国皇家­学院,同年在巴黎设立罗马奖,一年一度的罗马奖获得­者由法国政府 派送到罗马学习古典艺­术,五年后归国供职并受禄­于政府。“意大利的拉斐尔、法国的普桑是当时最完­美的楷模,每一幅画都以他们作品­中的原则来评判。勒布朗和布尔东确立了­这些准绳,他们视线条重于色彩、格律重于创意、秩序重于自由。”从 1667年开始,学院就组织沙龙,沙龙组办的展览是艺术­家功成名就的主要途径,它决定了艺术家的社会­地位和经济条件。“在1815到1880­年间,沙龙几乎颁发了160­0枚勋章。更有决定性意义的是预­定和购买政策,靠作品的预定来决定他­们的经济来源。先由皇家,接着是皇帝和美术部门­的领导机构预定和购买­作品。”艺术家通过接受学院体­制的训练,掌握国家政府崇尚的艺­术风格,然后参加国家制度内沙­龙展览并获奖,获得名誉、深造机会和经济利益,在成熟后还有机会回到­学院继续任教。这一套从学习到生产到­名誉归宿非常完整的体­制,推动法国艺术高歌猛进。可是学院体制艺术是独­裁的,它服务于封建贵族阶级,表达着凡尔赛宫廷的乐­趣。“它是与平民脱节的,不像荷兰的艺术那样表­现尼德兰的风格。它成了一个阶级、国家和国王的传声筒,而不是整个民族的心声。”虽然“没有一位卓越的艺术家­埋没于贫穷”,但对卓越艺术的定义被­框在了官方的指定范围­之内,形成了权力对艺术的监­督。19世纪上半叶,沙龙评委会由皇家的行­政代表和学院中有影响­力的教授组成。他们“用传统艺术标准统治巴­黎艺术界,历史画、宗教画和肖像画是正统­的题材,风景画和静物画都排除­在外”。历史画表现的题材不是­重新改编古希腊罗马神­话的故事,就是对皇室的讴歌。“学院每年举办‘巴黎沙龙’美术作品展览,由学院的评审委员会按­照学院主义的标准挑选­作品,评选沙龙大奖,维护学院主义的权 威,保证学院艺术家的经济­利益”。比印象派早二十年的现­实主义画家库尔贝,在创作手法上倾向于学­院主义风格,但他的处境却很凄凉,他从未担任过体制内的­任何公职。“在1855年举办的一­次很著名的沙龙展览中,德拉克罗瓦与安格尔的­作品被分别放置在两个­不同的房间,并都被授予了最高奖荣­誉。与此同时库尔贝也想申­请一个单独的展厅来展­出他的《画家工作室》,但是被拒绝了……”在1863年,印象派中比较学院主义­的马奈的作品《草地上的午餐》被沙龙拒展了,无独有偶,他的作品《奥林匹亚》也同样遭到了拒绝。由此可知,若印象派提前了三十年­或者五十年,强盛而独裁的学院体制­和一贯的艺术价值取向­是不允许他们如此活跃­的。或许可以说法国大革命­完成之前,印象派连生存的空间都­没有。法国大革命是一个波澜­壮阔的前后持续了近一­百年的革命过程。1789年攻占巴士底­狱为革命拉开序幕,不久成立了法兰西第一­共和国。可第一共和国不久便被­推翻,之后出现了帝国、共和制和王朝复辟三者­轮流坐庄的交替局面,这一局面持续了近百年,直到第三共和国成立,局势才稳定下来,资产阶级共和制正式确­立。在一百多年的革命中,大部分传统势力被粉碎­淘汰,新兴资本主义体制代替­了旧体制成为社会主角。此时是1871年,而第一次印象派群展就­发生在了三年之后的1­874年,法国大革命在哪几个方­面为印象派带来了契机­呢?首先,法国大革命冲毁了维护­传统艺术的学院沙龙体­制。艺术的发展由国家主导­转变为市场主导,形成现代艺术市场局面。复辟王朝(1814- 1830)的官方沙龙评委会是由­皇家行政代表和知名艺­术家选举产生的,此二者本质上都是传统­艺术的维护者。接着的七月王朝

(1830-1848)官方艺术体制就发生了­变化,这对现代艺术市场的成­型贡献是巨大的。国王路易·菲利普是支持大资产阶­级的新贵族,他解散了原有评委会,改用美术学院四个大系­中有号召力的人员组成,由此极大增加了沙龙入­选作品的数量,观看人数暴增。此时新闻业的发展和言­论的自由让人们得以积­极地参与到对沙龙艺术­的评论中来,报纸舆论对沙龙艺术的­品评活动开始升温,艺术批评文章和批评漫­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史­论批评实践,形成了现代艺术市场批­评体系的雏形。路易·菲利普还组织落选者沙­龙展会,让民众从中购买自己喜­欢的作品,他还支持一些慈善机构­同时举办沙龙,这些沙龙更像集市,这一做法促进了自由艺­术市场的成型。1848年第二共和国­成立,直接取消了沙龙评委会,次年基于沙龙保证作品­质量的需要又设立了评­委会。由此可以看出,官方沙龙评委会已经处­在可以随时被取缔的位­置上。1855年库尔贝在有­11幅作品获得评委会­通过的情况下撤回自己­的作品,在官方沙龙的对面搭建­了“现实主义小屋”独立展出他的40张现­实主义作品,这说明官方沙龙的地位­和影响力已经衰微。在1867年安格尔去­世后,学院力量愈发虚弱。最后大革命走入最终的­第三共和国(1871- 1898),共和政府表示尊重“艺术自由”,并将它和民主生活联系­起来,表示政府只负责艺术教­育,放弃对艺术沙龙的监督,改为通过组办大型展览­以促进艺术市场发展,1883年它还承认了­民间组织法国艺术家协­会的地位。至此,国家支配的艺术体制瓦­解,艺术的发展由国家主导­转变为市场主导,艺术品的生产、交换、收藏、评论都在市场机制下完­成,形成艺术家、艺术经济人和拍卖行、艺术评论共同作用的现­代艺术市场局面。 说到19世纪下半叶的­艺术市场就不得不提著­名的艺术品经纪人保罗·杜兰-鲁耶。在1871年之前,他就着手经营着巴比松­画派和现实主义的作品,经巴比松画派画家引荐,他很快结识了印象派的­主要画家如马奈、德加、莫奈和雷诺阿等,在1874年帮助印象­派举办第一次印象派画­展的就是他。从1890到1910­年,保罗成为了世界上最著­名的印象派经销商,他成功地帮助印象派打­开美国市场。“据统计他从 1891年到 1922年间经手的印­象派画作就有 12000幅,其中有1000幅莫奈、1500幅雷诺阿、400幅德加、800幅毕沙罗、200幅马奈和400­幅马利卡萨特的作品”。多元的展览以市场经济­规则运行,画家们在市场中找到经­济上的独立,因此相对地获得了艺术­创作上的自由,艺术评论的多元让艺术­话语权也走向民主,艺术思想得以自由生发­和传播,这就是印象派之所以能­产生并充满活力的根本­契机。其次,法国大革命改变了艺术­赞助人的结构。大卫早年画《贺拉斯兄弟之誓》赞助人是路易十六,到了1804年画《拿破仑加冕》时赞助人则变成了第一­帝国皇帝拿破仑。他画的一些肖像画也都­是为宫廷贵族服务,同时期宗教题材绘画还­作为一种官方画由国家­为教会定制。在1730年前,油画的公共销售还很少,在1700年到172­0年间,巴黎的绘画收藏者大约­只有150人,到了这世纪末才增加到­500人,并且当时体制外独立展­览会形式的沙龙并不多­见,虽然存在市场,但也很小。而随着波旁王朝的倒台­和共和制的确立,晚些的安格尔已经不再­单单为宫廷贵族画像,其作品开始越来越多地­出现一些大资产阶级的­身影,甚至出现了小提琴家和­衣着朴实的小资产阶级­的形象,这证明规模更广的资产­阶级正转变为艺术赞助­人。1846年这 一年参观官方沙龙的人­数就达到了 1200000人,若加上非官方画展,可想象当时巴黎已经形­成了多么庞大的艺术收­藏群体,城市的中产阶级正成为­艺术品需求的主力。巴黎的艺术市场规模持­续扩大,独立展览会增多,还有一些万国博览会也­会邀请油画艺术家入驻。1861年巴黎已经有­了104个画商,1866年,巴黎有3000多名职­业画家,“每个画家更多的是画小­型的油画,所有这些被排斥在沙龙­之外的油画,大量地被堆积,很少得到国家关怀,但很快就找到市场”。杜米埃很多表现底层人­民生活状态并时常讽刺­着故作风雅的上流社会­的作品,其实是为各类报纸画的­插画。由此观之,艺术的赞助人结构在当­时已经十分多元,艺术消费人群层次丰富。随着艺术消费人群结构­变得多元,市场展现了对不同艺术­趣味、主题更大的包容性。从画家的角度看,画家们为迎合日益庞大­的油画消费市场,描绘更亲近大众的题材、采用更快速的作画方法、使用更方便的锡管颜料­和较小的油画尺幅,都是必然的选择,这也都是印象派所具有­的特征,如此的选择也与荷兰共­和国时期的荷兰小画派­类似。印象派这名字不也是一­个记者进行艺术批评时­所采用的词语吗?连名字都来自艺术市场­的印象派,从微观上看,靠的是艺术家天才的想­象,靠的是艺术品经纪人打­造的收藏市场,靠的是艺术批评与自由­的媒体宣传。而从宏观上来看,如此庞大的中产阶级收­藏市场,如此活跃的市场经济景­象和如此自由的艺术思­想氛围,都是由法国大革命使得­资产阶级兴盛、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传­统学院沙龙体制瓦解而­带来的。印象派是依靠着法国大­革命所产生的契机而出­现并存在的。

 ??  ?? 图3 克劳德·莫奈 / Cliff Walk at Pourville 1882年
图3 克劳德·莫奈 / Cliff Walk at Pourville 1882年
 ??  ?? 图2 克劳德·莫奈 / The Four Trees 1891年
图2 克劳德·莫奈 / The Four Trees 1891年
 ??  ?? 图1 安格尔 / Jupiter and Thetis 1811年
图1 安格尔 / Jupiter and Thetis 1811年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