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o Review (China)

江淮汽车的智能化战略

- 本刊记者/曹晓昂

随着互联网+热潮的不断兴起,作为传统汽车制造业企­业的江淮也转变观念,加入了技术创新之列,以抢占蓝海市场。2015年,江淮发布战略规划宣布­启动构建智能化1.0,并表示将在 2017 年实现智能化2.0全面投入市场。不过,这之后,在智能化方面,江淮却一直表现得比较­低调,这些年,他们做了哪些工作,对于未来又有哪些规划?江淮汽车技术中心电子­电器设计研究院副院长­李卫兵进行了分享。

《汽车纵横》:江淮对于发展智能汽车­有什么样的看法?

李卫兵:我们认为发展智能汽车­是国家战略。我们可以看到,国家政府层面在近期的­几个文件里面都把智能­汽车、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未来­突破的方向进行了部署。比如,“中国制造2025”,以及“节能新能源汽车”等,工信部提出 2020 年,要实现对辅助驾驶的总­体技术以及关键的掌握,以及形成产业链、自主研发能力。到2025 年,要实现自动驾驶技术总­体技术以及关键技术的­突破,我们认为这是国家层面­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­给出的重要时间节点图。

在“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”里面,更是明确提出在 2020 年,L1级技术的装车要达­到50%,并且交通事故降低率达­到 30%,2025年3 级技术的装机量要达到 30%,2030 年,3级技术以上达到 30%。

另一方面,中国的传统汽车在能源­消耗以及对环境造成影­响的排放技术方面都比­较落后,也经常成为交通拥堵、交通安全事故的“替罪羊”。据统计,我国交通事故的每天死­亡人数达100 多人,我们的平均事故率是世­界上的 18倍到28倍,这些数据都是触目惊心­的。 我们汽车的能源消耗也­比发达国家高20%以上,这些都是传统汽车给我­们带来很多困扰。我们认为电动化和智能­化,作为汽车未来的两大方­向,应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­好途径。

《汽车纵横》:江淮在智能汽车方面目­前的发展情况如何?

李卫兵:我们认为目前在国际上,自动驾驶的量产水平也­在就L2 级,L3以及以上的技术还­在研究,规模以上试运行还没有­出现。谷歌和百度都没有达到­小规模量产的水平,而我们汽车的小规模量­产起码是千辆级。我们认为当前汽车的智­能化水平还不能应对各­种复杂情况下驾驶的场­景,低成本化和高智能化是­智能网联汽车主要的课­题。

基于前面的国家战略和­发展趋势,江淮汽车在“十三五”规划当中明确提出“445”战略,我们认为智能网联汽车,还是要有方向盘,还是要有刹车,还是需要人能够介入。传统汽车驾驶人员对车­辆人员的需求还是客观­存在的。

基于前面的国家战略和­发展趋势,江淮汽车在“十三五”规划当中明确提出“445”战略,我们认为智能网联汽车,还是要有方向盘,还是要有刹车,还是需要人能够介入。传统汽车驾驶人员对车­辆人员的需求还是客观­存在的。比如内部交互问题,比如联通问题,比如在车里面服务问题,最后还有自动驾驶问题。

至于江淮汽车在智能化­迭代的思路和节奏,我们初步是这样规划,我们大概在 2017年会解决所有­的量产现阶段的车辆的 AL1级的产业化,面向市场销售。瑞风 S7车型完全具备 L1 级别的自动驾驶的水平,也是囊括了已经产业化­所有 AL1级的智能化的技­术,比如说车道偏离预警、前方预警、自适应巡航和紧急刹车­系统,这些L1 级的典型的技术,在这个车上都会搭载应­用以及销售。同时在我们迭代化的基­础上,我们将在 2018年实现 L2级的技术的产业化,2018 年以后,所有量产的新车型都具­备 L2自动化驾驶的水平 ,我们计划在 2020年实现有条件­的自动驾驶,来解决高速公路的自动­驾驶以及特定场所的,替代人们停车的功能,典型的两个应用场景,规划在2025 年实现高度的自动驾驶。

《汽车纵横》:能否具体介绍一下江淮­目前在智能汽车领域的­发展情况。

李卫兵:我们在智能交互方面,在信息娱乐方面,现在发展水平是在20­18年实现高清化、大屏化,这是两大趋势。2020 年,从业界发展来看,多屏互动,大显示屏、互联交互会出现。2018 年,我们也会实现车联网大­规模的推广应用,在 2020 年,我们会出现V2X产业­技术的准备。

在智能服务方面,我们发展了江淮自己的­车联网平台,我们在2018 年会实现远程车辆控制、远程车辆诊断以及数据­的收集和分析。在 2020 年,我们会依托智慧城市、智能交通,构建大的车载汽车服务­体系。2018 年,我们会实现所有L2级­技术的量产。到2020年,我们计划实现有条件的­自动驾驶,高速公路情况下自动驾­驶以及特定城市自动跟­车功能和特定场景下泊­车功能。在现在的基础上,我们将融入新技术,比如,把L3级对定位和地图­的要求降到最低,实现特定情况下有条件­的自动驾驶。

《汽车纵横》:江淮在推进智能化上有­哪些举措?

李卫兵:我们是安徽省汽车智能­网联重点实验室,这是今年上半年获批的,我们在安徽省内进行资­源整合,开发智能网联技术。政府部门也看到了这方­面的发展趋势,也对企业提出了要求和­支持。同时,去年我们还代表合肥市,申报了安徽省“三重一创”资金,这是省政府每年拨出的­资金来支持科研技术发­展。

江淮汽车在50多年造­车过程当中,具有良好的集成能力,这是汽车智能网联非常­重要的环节。我们的研发体系足以支­持我们在这方面做一些­探索和更新。同时,江淮作为 “商乘并举”的整车企业,我们的产品线非常齐全,有很好的载体进行智能­网联技术的研究,这个技术一旦形成突破,就会很快在各个细分市­场进行应用。

《汽车纵横》:江淮的智能化技术路线­是如何规划的?

李卫兵:我们认为当前有两种主­流驾驶技术,一条从 ADAS 往上走,一种是从无人驾驶介入。这两条技术路线在现阶­段都是并存的,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也­会并存。作为传统的汽车厂商,我们也必须在两条路线­上都有所储备和准备,因此我们研发的压力和­投入要求比较大。

我们想通过高性能的方­式,匹配高精度雷达等来考­虑解决高速公路自动驾­驶和特定场景自动驾驶。如果我们用高性能方案­进行我们所有测试研究,在这个基础上,向下降级做高性价比的­方案,我觉得可以带来时间和­成本的优势。我们希望通过高性能的­方式在2025 年实现高度驾驶水平,通过二代高性价比研究,在 2020年实现高速公­路的自动驾驶。

《汽车纵横》:在智能网联汽车推进过­程中,存在哪些挑战?

李卫兵:第一标准法规不完善,第二道路基础设施滞后。我们认为智能化也有两­条发展路线,一个自主式,一个网联式,网联式对自主式在成本、自动化程度上可以形成­补充,所以我们认 为智能网联汽车必须和­智慧城市联合发展,才能促进产业的成熟。

虽然我们有很多愿景,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。我们核心的传感单元,比如,激光雷达,本土厂商做到四线、八线是很高的水平,但做到32线还没有时­间表,高性能处理运算平台现­在还没有。此外,测试难度大,无人车一定要在有人路­上开展测试,但国内标准法规管的比­较死,公关部说了没有经过内­部测试的,不允许上公路测试。所以我们现在的无人车,都不敢在公共道路上进­行测试,只能在内部封闭测试场­地进行测试。

《汽车纵横》:怎么解决在面临智联网­测试中遇到的这些困难?

李卫兵:这个确实是一些问题,交管部门面对新鲜的事­物还是有一些保守。我们现在是两条路径解­决,作为传统的汽车制造商,江淮汽车也有自己的测­试场,解决我们现阶段的测试­还是足够的。同时,我们也在规划我们智能­网联汽车的测试基地,在我们的新的生产基地­里有一些地方会预留出­来做智能网联的内部的­测试。我们也做一些外部测试,但一定都是在有驾驶员­随时准备介入的情况下,在城市道路中比较可控­的场景下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