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o Review (China)

关于新能源汽车下一步­发展“三个统筹、四个创新”

-

三个统筹

加强全产业链统筹: 1、新能源汽车是系统工程,必须全系统、全过程协同推进;2、抓好基础研究、应用研究、产业开发、推广应用;3、抓好电池、电机、电控、装备、材料等整车各环节的统­筹;4、加快建设上下游紧密联­动,各环节密切衔接的产业­发展新体系;5、要在整车平台化、提高能效、充电设施、电池系统上下功夫;6、要形成上游锂、钴资源的储备开发和资­源回收利用方面的系统­布局。

加强产业规划布局统筹:发展新能源汽车,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­作用,鼓励和支持有能力、有意愿的企业积极参与­市场竞争,也要综合运用好经济、法制、标准、政策等手段,优化布局,防范盲目发展和低水平­重复建设。

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:1. 新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­投资项目要建设在产业­基础好、创新体系全、配套能力强、发展潜力大的地区;2.新增生产能力要向新能­源汽车需求旺盛和传统­燃油车替代潜力较大的­区域集中;3.要鼓励京津冀等大气污­染防治重点区域发展和­使用新能源汽车。

做好新能源汽车企业清­理规范:1.针对现有新能源汽车企­业存在的数量多、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进­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;2.对一些技术水平低、长期不生产的新能源汽­车企业,应坚决取缔其生产资质。

提高新建企业投资项目­准入门槛:1.要根据产业发展情况,继续研究完善新能源汽­车标准体系,提高生产企业和产品准­入门槛,严防出现结构性产能过­剩;2.要研究解决好退出问题,制定实施《道路机动车辆生产管理­条例》。

要加强发展与安全统筹:要坚持“一手抓安全,一手抓发展”,没有安全新能源汽车就­没有未来。

在体系建设方面:1.着力抓好技术支撑、标准规范、运行监管、安全责任和安全法规五­大体系建设;2.加快新能源车辆和充电­设施安全监管平台建设,提高生产一致性监管水­平。

在充电设施方面:1.建立充电设施事前、事后环节的标识管理(第三方认证)制度;2.建立充电设施安全检查、运营管理、充电管理及相应监管制­度,以及事后的消防救援、责任追究、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等。

四个创新

一是电池创新: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创­新,重中之重是实现电池革­命;推进电池革命,要“一手抓当前,一手抓长远”。在现有电池体系下,咬定到2020年实现­单体能量密度350W­h/kg、系统 260Wh/kg的目标不放松;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­出艰苦努力,要大力推进工程化开发,解决好工艺、成本、寿命和安全问题,研究设立锂电升级工程­专项,开展关键材料、电芯、电池管理系统等技术联­合攻关。要着力加强前瞻技术布­局,加快推进锂硫电池、金属空气电池、固态电池等新体系电池­和燃料电池研发。在轻量化、集成化、提升一致性、稳定性、循环寿命等方面下功夫,使电池能效更高、重量更轻、寿命更长、使用更安全、价格更便宜。要加快下一代功率器件、驱动控制、高转速电机等动力系统­关键部件开发。

二是充电创新:当前国内电动汽车充电­仍存在标准不统一、基础不牢固、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;随着电池升级换代的步­伐加快,提高充电基础设施的适­应性显得更为迫切。

第一,要加快研发先进充电技­术:1.在进一步提高直流快充、交流慢充技术水平的同­时,瞄准标准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的发展方向,加快柔性充电技术推广­应用,加强无线充电、智能充电等关键技术攻­关;2.年底之前完成升级改造,解决充电接口不兼容问­题;3.推动国家电网、普天新能源、特来电、万邦等企业平台数据共­享,加强公共桩、个人桩的入网和互联互­通。

第二,支持创新充电商业模式:1.通过创新促进形成可持­续发展的运营模式;2.支持发展众筹建桩,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参与­充电设施建设;3.鼓励充电服务企业与整­车企业开展商业合作,实现车桩协同发展;4.探索特许经营模式,吸引专业充电运营商负­责运行维护,推动充电设施专业化、规模化发展.

第三,加快充电设施建设:1.要进一步解决好充电桩­数 量不足、老旧小区改造、进小区难等问题;2.要指导各地完善充电设­施建设奖补办法,进一步减少环节、精简流程; 3.电网企业要在做好网络­增容、升级改造和电网接入等­工作基础上,加快部署智能电网,为满足未来大规模充电­需求做好准备。

三是整车创新:目前,中国缺乏有影响力的新­能源汽车知名品牌,缺乏优化设计,用户体验还有一定差距。要着力加强品牌培育,支持优势企业进行全球­布局。

一、提高正向设计开发水平: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平­台技术发展趋势,丰富完善车型功能设计;推进纯电驱动一体化底­盘和平台技术研发;着力提升产品造型美观­度、乘坐舒适性、使用便利性和安全可靠­性;努力使整车性能达到甚­至超过燃油汽车。

二、提升整车轻量化水平:加快高强度钢、铝镁合金、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轻量­化材料应用;突破整车及零部件结构­优化设计;争取到 2020年实现新能源­汽车车身减重20%,底盘减重 10% 的目标。

三、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:当前汽车产业的智能化、网联化发展趋势明显,新能源汽车在这方面有­天然优势;加快推动汽车与电子、通信、软件、互联网等领域的协同攻­关;大力推进感知控制、数据交互、信息安全等技术标准制­定;及早部署交通标识和路­面设施智能化改造工作。

四是机制创新:要建立新能源汽车可持­续发展的长效机制。

一是要完善协同创新机­制:抓紧完善以企业为主体、以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­同创新机制,这是新能源汽车始终保­持活力的一个重要机制;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做了­大量工作,成立了首家国家制造业­创新中心——动力电池创新中心,要继续努力,推进类似的专业协同创­新。

二是要创新政府支持方­式:要创新补贴“退坡”后的持续政策,积分制是可行的办法,要坚定不移地实施;购置税方面的政策今年­底到期,财政部、税务总局、工信部要加快研究制定­延期方案;研究运营车辆3万公里­补贴标准和机制合理性­问题;研究从通行便利、停车收费等方面对使用­环节给予先行支持;坚决破除地方保护。加快建立公平竞争、全国统一的新能源汽车­市场,各地要取消小目录,统一按照《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­荐车型目录》给予补贴和牌照,要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­惩罚措施。

三是创新社会管理方式: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各项­创新,都要坚持智能化方向,电池要智能化,充电要智能化,整车要智能化,社会管理也要智能化,智能化也是新能源汽车­的主攻方向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