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o Review (China)

上汽自主“爆发”的秘密

- 本刊记者/曹晓昂

“不飞则已,一飞冲天: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。”楚庄王的这句话,如果用来形容上汽集团­自主项目的发展,可能是再贴切不过了。不过,不同于“沉默三年”的楚庄王,上汽在自主领域用的可­谓是“十年磨一剑”的慢功夫。

上个世纪就开始“对外开放”的上汽,同时拥有“大众”和“通用”两大赢利能力极强、市场销量持续领先的外­资品牌,但与蓬勃发展的“合资品牌”不同,从 1950年代的凤凰牌­轿车,到1960、70年代闻名全国的上­海牌轿车,再到无声无息地消失,上汽的自主发展之路却­一度“坎坷”。直到 2006 年,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(简称上汽汽车) 的挂牌成立,上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­上的新一轮“自主造车”。

就先天优势来说,上汽此番自主造车所拥­有的资源可谓是“得天独厚”,在成立之初,上汽集团就将其与通用、大众两巨头合作中,所积累的有丰富生产管­理经验、营销经验、雄厚财力以及汽车产业­链上的各种精英人才都­汇集于集团内部。按理说,具备如此“天赋” 的上汽所生产的产品,在中国市场上应该是“皇帝的女儿不愁嫁”,但奇怪的是,与合资品牌的热销不同,上汽自己生产的汽车却­偏偏就是不“红”,销量长期低迷。2014 年,上汽乘用车的全年销量­更是从 2013 年的 23万辆峰值陡降至1­8万辆,同比严重下滑21.7%,2015年,上汽的“自主”品牌继续下滑至17万­辆,同比下降5.56%。面对现实的压力,上

汽只能连续下调年销目­标。坐拥中国汽车销量第一­美誉,有着雄厚实力、技术的上汽集团却搞不­好自己的品牌,确实是令人费解。也许因为背靠“大众”和“通用”两大赢利外资品牌,能够“躺着挣钱”的上汽,一度甚至被认为其自主­发展之路只是“做做样子”。

“不飞则已,一飞冲天: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。”

楚庄王的这句话,如果用来形容上汽集团­自主项目的发展,可能是再贴切不过了。不过,不同于“沉默三年”的楚庄王,上汽在自主领域用的可­谓是“十年磨一剑”的慢功夫。从 2006 年10月,荣威品牌及其首款产品­荣威750的初次亮相,到 2016 年 7月荣威 RX5的推出,上汽才开始拥有了真正­意义上的“爆款”产品,在自主领域蛰伏多年的­上汽,也终于可以用亮眼的销­量数据为自己“争口气”。进入 2017 年,上汽集团又陆续推出了­全球首款互联网家轿荣­威 i6、年轻人标配的首台互联­网SUV 名爵ZS、全球首款纯电动互联网­SUV 荣威 ERX5、上汽大通 D90 等众多互联网汽车,多款互联网汽车的热销,使得上汽成为全球互联­网汽车占比最高的车企,并开创了互联网汽车新­潮流,在销量和口碑上实现“双丰收”,赢得了从 SUV到轿车、从新能源到互联网汽车­的“满堂红”,强势领跑上半年车市。这其中,上汽乘用车更是以23.36万辆的销量、113%的同比增速,创下了中国主流车企的­最快增速。

从上汽乘用车打出“互联网汽车”概念,到上汽大通以 C2B造车 ( 消费者大批量定制汽车)切入乘用车市场。上汽集团旗下自主业务­这一年多来的发展令业­界叹为观止,甚至让民营汽车企业都­自愧不如。那么,从“蛰伏”到“爆发”,上汽的成功秘密究竟是­什么?我们近期采访了上汽乘­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俞经­民、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­副总经理王瑞,力图还原上汽自主“爆发”的秘密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