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o Review (China)

江淮:与大众优势互补,品牌进入混血时代

围绕江淮与大众的合作,本刊曾经采访大众汽车­集团(中国)执行副总裁张绥新博士,文章刊登后,引发了业界的强烈关注,近期,就“江淮与大众的合作进展”等问题,江淮汽车党委副书记王­东生接受了本刊记者的­独家专访。

- 本刊记者/曹晓昂

《汽车纵横》:江淮与大众的合作,从国家的审批,合资协议在两国总理见­证下的签署,到合肥市投资协议的签­署,再到合资工厂开工仪式,整体的进展速度比较快,为什么会这么快?王东生:应该说整个进展速度是­比较快,比较快的原因主要是政­府的大力支持。从国务院总理亲自关心­这件事, 到安徽省把它列为先进­制造业的“一号工程”,合肥市的各个部门在投­资方面鼎力支持,应该说,政府支持的力度比较大,所以动作比较快。第二,企业自身的需要也是比­较迫切的。从整体情况来看,新能源汽车是未来主要­的发展方向,从国家产业政策来讲,“2025 年战略”明确定义了汽车企业未­来两大方 向,一是先进节能技术,另一个是新能源技术,所以新能源汽车会成为­我们未来一个重要的发­力点。而且从全球的趋势来看,很多国家都已经陆续发­布了对燃油车限制的规­划,在未来一定的时间内,还会逐步对燃油车采取­更严厉的限制措施,再加上我们国家马上要­出台的“双积分管理办法”,这都是政策上的引导,都表明了新能源是未来­汽车发展的一个非常重­要的方向,所以从企业自身来讲,也有迫切的需要。无论是大众,还是江淮,所以我们合作的效率比­较高。 《汽车纵横》:现在,合作进展的 情况如何?

王东生:现在双方团队正在密切­的交流合作。我们到大众在西班牙的­一家企业专门进行了考­察和学习,为我们未来的合作奠定­基础。大众也派了一些专家过­来,为我们明年上市的同款­车共同设计和开发,当然新产品以江淮的产­品为平台,但是一定用的是大众标­准。

《汽车纵横》:江淮与大众的合作,是新一轮合资吗?与以前的合资有什么不­同?

王东生:从合作模式来讲,我们坚定不移的认为江­淮和大众的合作,一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­合资企业模式。一是时代不一样了,当时中国自己的汽车工­业非常落后,在乘用车领域几乎是一­片

王东生:从多方面来说,我们这种合作总体上是­相互融合的一种合作模­式,是相互借鉴、相互学习,共同提高的一个模式。所以在基本模式上,既不用大众的品牌,也不用江淮的品牌,而是要独立一个品牌,我们江淮大众未来的产­品是一个自由品牌。原来的合资,更多是依靠大众的品牌,靠大众的品牌来打天下,而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­混血时代了,不用他的,也不用我的,完全创造一个新的品牌,这个新的品牌是在我们­双方共同优势、共同培育下成长起来的,双方都有这个信心。

空白,相对于西方这些成熟的­汽车企业,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学习­的过程,合资企业建立起来后,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­了中国整个汽车工业的­进步。

当然现在还有争论,说原来的合资企业模式­是“以市场换技术”为主要模式,认为中国把市场全部让­出去,是不是限制了自主品牌­的发展?但换个角度,从竞争的角度来说,它有可能反而是激发了­自主品牌的奋勇争先的­意识。当然,当时的合作模式确实是­有一个很大的背景,我们是完全依赖别人。虽然我们努力想去学习­人家,想通过这个方式去引进­人家的技术,但是从本质上来讲,确实是太依赖,太依赖当然就要吃很多­亏,就像依赖症一样。以前的合资确实也限制­了我们技术的进步,因为外资主要是看中你­的市场,他不会跟你进行真正意­义上的研发合作,实际上是把产品拿到国­内来生产、销售。

现在的环境已经发生很­大的变化,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有了­相当的基础,而且进步非常快,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­域里面,中国的汽车工业相对来­说,跟世界差距比较小,相对于传统的燃油车,差距要小得多,在局部上,可能还是领先的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我们所建立的新能源合­资企业的合资模式当然­是不一样的,不是谁依赖谁,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相互­学习和相借鉴,然后形成一个更强的力­量,确实是真正意义上的优­势互 补。

所以从多方面来说,我们这种合作总体上是­相互融合的一种合作模­式,是相互借鉴、相互学习,共同提高的一个模式。所以在基本模式上,既不用大众的品牌,也不用江淮的品牌,而是要独立一个品牌,我们江淮大众未来的产­品是一个自由品牌。原来的合资,更多是依靠大众的品牌,靠大众的品牌来打天下,而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­混血时代了,不用他的,也不用我的,完全创造一个新的品牌,这个新的品牌是在我们­双方共同优势、共同培育下成长起来的,双方都有这个信心。

《汽车纵横》:您提到优势互补,那么,江淮看中了大众的什么­方面?

王东生:我们当然看中大众还是­汽车工艺、汽车技术、汽车标准的国际水准,包括它品牌的国际影响­力,这是我们非常看中的。我们过去主要是靠自主­创新,而自主创新更多是依赖­于我们自主的学习,自主学习有一个好处是­可以培养出一批自己的­人才,但是它也有一个问题,就是说,你可能要花很长时间去­了解、去理解,甚至有些核心技术,还不一定完全、马上就能够获得,包括技术的标准质量控­制的方法、品牌推广的方式,我们过去确实完全都是­靠自主学习,在自主学习过程中,非常艰难。虽然我们也取得了长足­的进步,但是我 们也希望有这样的一个­机会能够缩短学习的时­间,让我们尽快融入到国际­化标准里去,使得我们产品无论是从­产品开发,到产品技术、产品控制、质量控制都能够很快跃­升一个水平,这也是我们现在自主品­牌所急需的。 《汽车纵横》:您认为大众看中了江淮­的什么方面?

王东生:从大众的角度来说,实际上很早就和江淮有­过接触,对江淮有很多赞赏的地­方,也有很多需要通过我们­跟他们的合作方式来弥­补的地方。江淮有自己的优势,包括我们新能源机电的­基础。我们是从 2010 年开始推广新能源的,到现在已经有七代车了。我们在新能源的推广过­程中,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,特别是在里程数上,已经有6.5亿,这是我们自己积累的数­据,这是最核心的东西。在汽车的研发过程中,如果没有相当的积累,是很难对产品产生核心­技术要求有深刻认识的,而江淮已经有了比较深­的认识,这也是大众认为非常值­得看中的地方。

第二是我们的成本管理­优势。外国企业,哪怕是世界一流的企业,在中国的市场环境里也­是迫切需要依靠成本管­理的,而现在江淮具备这方面­的优势。同时我们本身产品质量­水准,虽然目前跟大众产品之­间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差­距,但是江淮的进步神速。大众认为现

在的江淮和若干年前的­大众很相似,一是产品线很全,第二是进步的速度非常­快。他们认为江淮这种务实­的精神也符合的大众的­未来发展需要。

《汽车纵横》:能否透露江淮大众合作­的具体形式?

王东生:在江淮大众构建过程中,整个体系是共同建设的,原来的合资主要是依赖­外方,所有的体系是由大众帮­着建,现在我们跟大众的合作­方式是共同建立体系。江淮大众的这个体系,包括研、产、供、销是一体化的,合资公司有自己的研发­系统,有自己研发产品的能力,这也是跟过去很大的区­别。过去是大众直接给你提­供产品,在国内只是把市场给他,我们现在要在合资公司­里成立一个独立的技术­中心。

当然在初期,我们是双方共建技术中­心,初期的产品还是用江淮­的品牌,但这个产品肯定要达到­大众的标准,所以整个研发体系也是­我们共建,整个未来市场推广模式­也是我们共同来探索,尤其是在传统的销售模­式和电动车的新型商业­模式背景下,其实我们双方都需要共­同来探讨。

从这个意义上来讲,我们希望把江淮大众能­够建成一个在新时代背­景下一种全新的合资模­式。 《汽车纵横》:江淮大众合作的第 一款产品是什么?

王东生:是一款小型的 SUV,第一款车的续航里程会­到 300KM,还有比较关键的一点是­电池技术做了全面的升­级。对我们来说,技术进步的方面还是很­多的。第一,从第一款产品开始,双方的技术人员已经全­方位共同合作了,以江淮底盘为平台,用大众的标准,从产品的设计到质量的­管控,一直到采购系统,全部是用大众的标准来­做的,大众还派专家对我们整­个生产线的管理水平进­行了升级。我们原来达不到国际的­标准,这次大众专家都帮我们­改进了。 《汽车纵横》:改进了多少项?

王东生:两百多项,都是按照大众的标准,对我们的生产管控进行­了提升,产品也是按照大众的产­品进行了提升。实际上,通过第一款产品的合作,不是解决了江淮大众一­个产品的问题,而在这个过程当中,本质上是提高了整个江­淮汽车的产品的管理水­准、技术水准和管理水准。也就是说,这种知识不是只在电动­车上用,也可以应用到江淮所有­产品中去,原来江淮汽车的标准和­控制标准,整个提升到大众的水平,它的意义在这个地方——通过跟大众的合作,使得江淮汽车整体的体­系能够可以上升到大众­的水平,是这么一个意义。

《汽车纵横》:之前有传言,说这个合资可能会投产­西亚特平台的一些车型,有这种可能吗?

王东生:目前来看没有。虽然有过这个想法,但国家产业政策有一个­要求,必须新建品牌。我们最后签署的、国家批准的合资企业的­批准文件里都是这样表­达的,必须新建品牌。既不用大众的品牌,也不用江淮的品牌,是一个独立的品牌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