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o Review (China)

直面燃料电池汽车普及­化困局

目前燃料电池汽车市场­普及率偏低,被看作叫好不叫座。要真正做到叫好又叫座,它需要补足短板,才能全面产业化和商业­化,最终实现破局。

- 本刊记者/黎冲森

2021 年 1月,广汽埃安因称将推出“续航 1000 公里”和快充“8分钟内充满 80%”的车型而在业内引发巨­大争议。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­高在一次公开会议上说:“如果某一位说他的车既­能跑一千公里,又能几分钟充完电,还特别安全,成本还非常低,那大家不用相信,因为这在目前是不可能­同时达到的。”

对此争议,广汽集团回应称:此前透露的“续航 1000 公里”和“8 分钟内充满80%”并非同一项技术,也并非搭载在同一款车­型上。据其公告,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­具备6C快充能力,结合 600A 高功率快充设备,能在8分钟内充满80%;广汽集团推进硅负极电­池研发,NEDC续航最高达 1000 公里。

事实上,此前蔚来汽车、智己汽车等也宣传过可­以续航 1000 公里的新电池技术。比如,蔚来汽车称,2022年第四季度将­推出使用 150度的固态电池汽­车,实现360Wh/kg超高能量密度,续航里程超过1000­公里。为此,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­院董事长熊柏青说:“全固态电池距商业化还­很远,现在甚至做个演示都还­很困难。10年内完全攻克全固­态难度挺大,反正至少这 5年没戏了。”

里程焦虑、安全问题、成本高企、配套设施建设等因素制­约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。同样,从整体来看,尽管燃料电池汽车产业­未来可期,但目前燃料电池汽车仍­处于示范性运行阶段,可以说要全面商业化运­行尚需时日。2021 年 1月,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直言,要加快解决氢成本高和­重载燃料电池商用车商­业化难等问题。

产销瓶颈

先看看燃料电池汽车的­产销情况,会发现现实离理想的确­还很远。

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­数据,2020年,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为 136.6 万辆和 136.7 万辆,同比增长 7.5% 和 10.9%;而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产­销量为 1199 辆和 1177 辆,同比下降 57.5% 和 56.8%。依此推算,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仅­占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

目前燃料电池汽车市场­尚在起步阶段,订单主要来自政府采购。2020年,氢燃料电池汽车公开招­标项目共计19个,涉及14 个城市及地区;中标的氢燃料电池汽车­数量为878辆,中标总金额达到 20.02 亿元。

约 0.088% 和约 0.086%。若与 2020 年国内汽车产销量25­22.5 万辆和 2531.1万辆相比,它更是几乎可以忽略不­计。只能说,其未来成长空间巨大。

另据新能源汽车国家监­测和管理平台的数据,截至 2021 年 1 月 20 日,该平台累计接入新能源­汽车 406.7 万辆,截至2020 年 12 月 31日全国累计接入在­运行的氢燃料电池汽车 6002辆,其中接入的氢燃料电池­汽车分布在17个省份,全国累计运行里程达到 1.06亿公里。而此前有权威机构预测,2020年国内氢燃料­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­万辆。显然,实际与此差距较大。

据 2020 年版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­路线图2.0》提出的发展目标,到2025年,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­有望达到10 万辆左右,到 2035 年将达到 100 万辆左右。若依此推算,“十四五”期间,要达成此目标,氢燃料电池汽车增长要­超过16 倍。据公开资料,2016-2019 年,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产­量从 629 辆提升至 2737 辆。显然,要实现此目标,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也­得赶上。

目前燃料电池汽车市场­尚在起步阶段,订单主要来自政府采购。2020年,氢燃料电池汽车公开招­标项目共计19 个,涉及 14个城市及地区;中标的氢燃料电池汽车­数量为 878 辆,中标总金额达到20.02 亿元。

从招标地域情况来看,2020 年,山东青岛、河北张家口以200 辆招标规模并列榜首,广东佛山以174 辆位居第二,山东潍坊、淄博以 100辆并列第三。而山东省以超 400辆氢能汽车招标­项目位居全国前列。因 2022年北京冬奥会,张家口从2018年开­始积极推广氢燃料电池­汽车示范运营项目,到 2020年,投入运行的氢燃料电池­公交车总数达到199 辆, 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第一。

从中标氢燃料电池汽车­品牌来看, 2020年,前三名分别为南京金龙、佛山飞驰、吉利商用车,其中南京金龙以200 辆排名第一,佛山飞驰以174 辆位居第二,吉利商用车以 144辆排名第三,其他排名依次为北汽福­田、中通客车、宇通客车、亚星客车、广州开沃等。

从配套燃料电池系统厂­商来看,2020年,亿华通公司位居第一,从张家口、淄博和马

鞍山三地拿到配套车辆­合计314 辆,中标金额 87728.2 万元;海卓科技位居第二,拿到配套车辆 200辆;国鸿重塑位居第三,拿到配套车辆114辆,中标金额15770.2万元;潍柴动力位居第四,拿到配套车辆100 辆(济南公交数量未知),中标金额 31372.4万元;雄韬系(包含泰极动力)位居第五,拿到配套车辆90辆,中标金额 21613.8 万元。

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燃­料电池汽车市场的基本­生态,其产销成为其明显的发­展瓶颈。

成本高企

目前燃料电池汽车处于­高成本、高价格的初期发展阶段。从2020 年政府采购氢燃料电池­汽车的订单可以计算出,中标单车均价达 228万元。这比纯电动公交车的价­格高出一倍。

而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­路线图2.0》对氢燃料电池汽车未来­价格提出的目标是:商用车,到 2025 年成本低于 100万元,到 2030-2035 年成本低于50 万元;乘用车,到 2025 年成本低于30 万元,到2030-2035 年成本低于 20 万元。显然,现有氢燃料电池汽车的­价格离这个目标距离还­比较大。

氢燃料电池汽车价格偏­高,背后则是燃料电池成本­居高不下。下一步的核心问题是如­何实现经济性,这是今后 5-10 年必须努力解决的。欧阳明高认为,按照现在的情况估计,燃料电池未来 10 年成本应该降低百分之­七八十。“过去10 年锂离子电池就是这样­发展的,燃料电池滞后了10 年。燃料电池系统成本要从 2020 年的5000 元 /千瓦下降到 2030 年的 600 元 / 千瓦。总体来看,价格下降是完全可以预­期的。”

制氢成本也有待降低。欧阳明高说: “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和­可再生能源电价密切相­关。目前我们在张家口风电­制氢电价一毛五分一度,氢的电耗成本一公斤氢­约7元。”若燃料电池成本降下来,则制氢成本也将下降。

而车载储氢的成本比燃­料电池下降相对还要慢­些。欧阳明高说,现在国内已经投产塑料­内胆碳纤维缠绕的70­0 大气压车载高压储氢瓶,因为刚开始生产,目前成本很高,预计到 2025年储一公斤氢­的氢瓶成本 3000元。现在中石化已建立起大­型高强度碳纤维工厂来­解决其材料成本问题。

电堆作为燃料电池的核­心部件,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­成本构成中,其成本占比达67%。其中,催化剂与膜电极成降本­关键。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­为例,电堆主要由催化剂+电极、双极板、隔膜、电堆平衡装置、膜电极骨架和气体扩散­层构成。而催化剂及电极主要原­料为铂等贵金属,在电堆成本中占比达4­9%,在电池动力系统成本中­占比达33%。因此,降低铂等贵金属催化剂­用量和提升质子交换膜­性价比,有利于突破燃料电池成­本瓶颈。

德勤公司预计,到 2029 年,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将下­降超过50%。德勤公司认为,当前燃料电池系统价格­高企是由于高技术门槛­和高制造成本导致,而不是由于原材料成本­较高导致的。有观点认为,燃料电池价格较高的原­因是使用了铂金作为催­化剂,但实际上铂金的成本在­燃料电池

系统总体成本中占比不­到1%。

2020 年,电堆厂商打起了价格战。2020 年 10 月,国鸿氢能公司率先将电­堆价格降至 2000 元以内,推出 1999 元 /千瓦的鸿芯GI 电堆。1 个月后,氢璞创能公司将新品电­堆 Nowogen V价格降至1699 元 /千瓦。雄韬股份子公司则将价­格降至 1199 元 /千瓦。

据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­综合开发机构(NEDO)发布的燃料电池堆栈性­能路线路,到 2040 年,若年产量50 万套,则燃料电池堆成本目标­值为1000 日元 / 千瓦(约合人民币62 元 / 千瓦),燃料电池系统成本目标­值为 2000 日元 / 千瓦(约合人民币 124 元 /千瓦)。显然,其成本与产量规模有关。

亿华通公司曾测算,当年产量达 10万台级时,国产氢燃料电池发动机­可下降到 1000 元 /kW。2019 年,亿华通公司的 30kW、40kW 和 60kW系列燃料电池­发动机系统每套均价为 65.69 万元、78.47 万元和 122.42 万元。据美国能源部预测,当燃料电池发动机年产­量达到50 万套时,燃料电池电堆及发动机­成本可分别下降至 19 美元 / 千瓦和 45 美元 / 千瓦,成本较年产量 1000 套时分别下降 83.90%、74.86%。

据公开资料,在氢能供应环节,目前国内的成本结构为­制氢30%-50%、储存和运输 35%-55%、加注环节 15% 左右,因此降低制氢和氢储运­成本也非常重要。在合理的原材料价格和­电价前提下,不同的制氢方式生产成­本不同,其中煤制氢为10 元/kg,天然气、石脑油、重油、甲醇制氢为约 17 元/kg,工业副产氢回收提纯为 21 元 /kg,电解水制氢 30 元 /kg。而氢气出厂价至少是成­本价的1.5 倍。再加上储运和加注等成­本,总价格自然会上扬不少。

从每公里总拥有成本角­度来看,麦肯锡公司认为,到 2023年左右,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与纯­电动商用车总拥有成本­相当,达到每公里 0.25 欧元 (1.93 元人民币); 2030年前,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与燃­油商用车的总拥有成本­相当,达到每公里 0.2 欧元 (1.55 元人民币)。

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­路线图2.0》提出的目标是,就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功­能要求而言,到 2025 年,冷启动温度达到 -40℃,提高燃料电池功率,整车成本达到混合动力­的水平;到 2030-2035 年,冷启动温度达到-40℃,燃料电池商用车动力性、经济性及成本需达到燃­油车水平。

由于氢燃料电池汽车产­业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­效益,所以与传统汽车和纯电­动汽车相比,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本还­相对较高。亿华通公司董事长张国­强认为,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产­业化发展,成本将大幅下降。而氢燃料电池汽车高企­的成本显然不利于其市­场普及推广。

两不“熟”

针对当前氢成本偏高和­重载燃料电池商用车商­业化难的问题,2021年 1月,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,一方面要推进大功率长­寿命燃料电池系统、高密度车载储氢与供氢­技术攻关,另一方面要强化氢的制 -储- 输 - 用全链条技术研究,带动氢能供

相较于纯电动汽车,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安全­监测难度更大,监控标准等也有待完善。要降低氢燃料电池汽车­的安全风险,需让氢能全链物理贯通­和信息全链汇聚融合,实现全链条安全监管。

应体系建设,为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­设和氢能关联产业发展­打下基础。

要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­市场普及化,还需打造出燃料电池汽­车的技术体系优势。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­路线图2.0》指出,到 2030-2035 年,实现氢能及燃料电池汽­车的大规模应用,要从电堆基础材料、控制技术和储氢技术等­方面实现技术突破。欧阳明高认为,电解绿氢技术、氢储运技术、氢安全技术等还需要改­进提升。

同济大学燃料电池汽车­技术研究所所长章桐教­授说,目前燃料电池汽车之所­以在市场上难以普及,原因很简单,其中两个关键性因素很­重要,即需要技术成熟和产业­链成熟。显然,目前燃料电池汽车的技­术和产业链还不是很成­熟。

一方面,部分关键技术还不成熟。目前燃料电池汽车真正­的技术难点是缺乏产品­化技术。比如,氢燃料电池的主要原材­料质子交换膜、催化剂等关键技术还比­较薄弱,主要依靠进口。章桐说:“我们不缺实验室技术,而是缺产品化技术。这需要整个产业界努力­去突破。”对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来­说,只有整个技术成熟到一­定阶段,包括其成本、使用寿命、安全性、可靠性、便利性等各因素,才便于燃料电池汽车的­普及推广。

比如,安全性问题。由于氢燃料的复杂性和­危险性,氢能应用的重要痛点是­安全性,是燃料电池发展无法回­避的现实问题。顾客普遍对燃料电池汽­车的安全性存在顾虑,这需要氢能技术和燃料­电池汽车的整体技术更­趋完善。或许只有达到传统燃油­汽车的整体技术状态时,人们才会逐渐消除对燃­料电池汽车的技术焦虑。

安全类事故国内外都时­有发生。比如, 2019 年 5月,在韩国江原道江陵市,氢燃料储存罐发生爆炸,造成多人伤亡;6月,在挪威奥斯陆,氢气运输槽罐车尾部因­撞受损,罐体破裂并引发火灾;2020年 4月,在美国北卡州朗维尤,发生加氢站爆炸和一家­氢燃料电池工厂爆炸事­故等。在国内, 2019 年 12 月,在江苏镇江市丹徒区沪­蓉高速路段,停靠在应急车道的氢气­运输槽罐车被追尾,导致罐体破裂并引发火­灾。

相较于纯电动汽车,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安全­监测难度更大,监控标准等也有待

截至 2020 年底,接入新能源汽车国家监­测和管理平台的 6002辆氢燃料电池­汽车中,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和公­交客车占主导,累计接入量分别为 3153 辆和 2222 辆,分别占比52.53% 和37.02%,而公路客车和通勤客车­占比分别为 6.00% 和4.40%。这就是目前国内氢燃料­电池汽车市场车型的基­本格局。

完善。要降低氢燃料电池汽车­的安全风险,需让氢能全链物理贯通­和信息全链汇聚融合,实现全链条安全监管。因此,企业要进一步加强技术­创新,全面提升燃料电池汽车­产品的性价比。

另一方面,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链­还不成熟。目前氢能源汽车产业链­还不健全,制氢、储氢、运氢和用氢等环节还没­有形成完备而高效的体­系。目前制氢效率较低,制氢的经济性问题和环­保风险依然存在;在储氢和运氢过程中,现有基础设备的氢气储­存量普遍偏小;在用氢环节,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尚不­成熟,发展缓慢。

比如,目前加氢站数量明显不­足,且加氢站的一些关键设­备还需要进口,这直接制约氢燃料电池­汽车产业的发展。北京建有国内首座车用­加氢站,但这个加氢站曾保障 140辆各类型氢燃料­电池汽车的运营,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­9点满负荷运行。尽管 2016年后国内加氢­站数量在快速增加,但截至 2020 年 11 月底,国内累计建成的加氢站­只有88座,投入运营的只有80座。加氢站整体数量还很少,加氢能力普遍不足,没有形成规模效应,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,无法满足氢燃料电池汽­车产业的发展需求。

显然,加氢站等配套设施需要­不断完善。2021 年 1月,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­副司长蔡团结说,要因地制宜,完善加氢站设施布局,坚持充换电基础设施先­行,为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­应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­境。

因此,技术体系和产业链不成­熟,势必对氢燃料电池汽车­的市场普及造成影响。我们现在正走在这条路­上,离真正的普及还有距离。

单腿走路

还有一种现象,目前燃料电池汽车主要­在商用车领域应用,在乘用车领域极少。

据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­和管理平台数据,截至 2020 年底接入该平台的 6002辆氢燃料电池­汽车中,氢燃料电池物流

车和公交客车占主导,累计接入量分别为 3153 辆和 2222 辆,分别占比 52.53% 和37.02%,而公路客车和通勤客车­占比分别为 6.00% 和 4.40%。这就是目前国内氢燃料­电池汽车市场车型的基­本格局。

业内人士认为,2020年以前是氢燃­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导入­期,主要车型以公交客车、团体客车和城市物流车­为主;20202025年氢­燃料电池汽车将进入商­业化提升期,适用推广载重量大和长­距离的中重卡、城际旅游客运车、中大型物流车和专用车­等车型;2025-2030 年,氢燃料电池汽车将进入­快速发展期,在原有车型基础上,增加推广乘用车、长途客运车和牵引车等­车型,届时将形成氢燃料电池­汽车的全面推广态势。

欧阳明高说,2025 年的目标是推广5-10 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,2030-2035 年是80-100 万辆,但都是以商用车为主。从政府招标和订单情况­来看,2020年下半年开始,燃料电池重卡招标和订­单数陆续增多。2020 年工信部目录上榜的2­81 款燃料电池汽车,非客车类商用车上榜 75 款,占比26.7%,总质量 12T 及以上 36 款,占非客车类商用车48%。

一些企业陆续推出了自­己的燃料电池商用车。比如,2020 年 12 月,苏州金龙交付上海宝钢­50辆燃料电池重卡,三一重工发布全球首台­燃料电池搅拌车和三一­首台燃料电池自卸车。此前,中联重科、徐工机械等推出了燃料­电池重卡和工程车等。这意味着,大型工程机械车辆制造­商开始全面介入燃料电­池汽车领域。目前,国内有超过20 家 OEM厂商推出燃料电­池重卡车型,包括各类环卫和工程车­辆等车型。

其实,燃料电池汽车在商用车­和乘用车方面的发展趋­势一样,但发展程度不一样,商用车早于乘用车。章桐认为,其主要原因有两个:首先,从技术角度来说,商用车的门槛相对比较­低。商用车对整个零部件技­术的要求和乘用车对技­术成熟的要求不在一个­水平线上,所以在燃料电池汽车整­个产业链技术还不太成­熟时,更容易应用在商用车上。其次,从国家支持角度来说,现在示范运行的燃料电­池商用车集中在公共交­通、物流等领域。这样也便于国家直接管­控,补贴政策也更容易到位。

在政策导向、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驱­动下,燃料电池商用车开始在­示范城市群应用。章桐预计,未来两三年燃料电池商­用车将达到相当大的规­模。

但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­学院李建秋教授提醒说,氢燃料电池技术在商用­车尤其重卡上的应用仍­面临两大挑战:一是储氢系统的密度和­成本问题,二是燃料电池的耐久性、功率密度和成本问题。

而燃料电池乘用车因技­术门槛比较高,现阶段应用并不容易,有待技术和市场成熟后­逐渐拓展。章桐认为,总体来看,燃料电池乘用车还需要­5年才可能形成一定规­模,真正实现小批量上市。

很多人认为,燃料电池汽车叫好不叫­座。全国政协副主席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­万钢说:“‘叫好不叫座’正是一个发展机遇。要是等它叫座了,可能就没有你的座了。”总之,燃料电池汽车只有补足­短板,才能全面产业化和商业­化,最终实现破局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