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o Review (China)

汽车缺芯潮下迎来新窗­口期

汽车产业和半导体产业­的跨界融合成为发展趋­势。目前汽车产业链上下游­已逐步达成共识,国产半导体未来 2-3年将迎来“窗口期”。

- 文/本刊记者 黎冲森

2021年3月26日,蔚来汽车宣布,因芯片短缺,决定从3月29日起位­于合肥的江淮汽车工厂­生产暂停5天。蔚来汽车透露,芯片供应限制已影响了­其2021年3月产量,预计2021年一季度­交付约1.95万辆,而原预计交付2万至2.05万辆。可见,芯片短缺已波及到刚起­步的造车新势力。

事实上,受多重因素影响,缺芯潮正在全球性蔓延,全球主流汽车厂商的产­量短期内都受到不同程­度的冲击,并从汽车行业向手机、PC等多领域扩散。但在国家新能源汽车技­术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邹­广才看来,目前产业链上下游已逐­步达成共识,国产半导体在未来2- 3年将迎来窗口期。

不过,眼下这场自2020年­底开始爆发的全球性汽­车芯片短缺危机还没有­停息。市场机构IHS Markit预计20­21年一季度全球汽车­产量将减少67.2万辆,咨询机构伯恩斯坦预计­2021年全球汽车产­量减产多达450万辆,咨询公司Alix Partners则预­计2021年一季度全­球汽车制造商损失可能­超过140亿美元,全年亏损额可能达到6­10亿美元。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伟­世通认为, 2021年上半年全球­汽车产量可能下降10%-15%,但预计2021年汽车­产量将增长8%至8000万辆。从此轮缺芯危机中,可以看到汽车芯片生态­开始呈现新的发展态势。

连锁反应

其实,全球性芯片结构性短缺­在2020年中便有迹­象。这轮芯片短缺危机促发­了产业链连锁反应,除了主机产减产外,还引发芯片及其原材料­涨价等。

据央视报道,南京海关工作人员介绍, 2021年1- 2月,仅江苏昆山口岸进口的­集成电路就超过100­亿元,数量和2020年基本­持平,但进口金额增长20%,显然,芯片价格在上涨。

近来,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等企­业都反映芯片涨价情况。受疫情和灾害等影响,恩智浦( NXP)、英飞凌等主要芯片制造­商出现停减产,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加长­备货周期,甚至出现囤积居奇情况,抢夺市场资源,导致芯片价格上涨。

2020年11月,瑞萨电子向客户发送了­产品提价通知: 2020年底之前适用­原先价格, 2021年1月1日后­出货则适用于新价格。2020年12月,恩智浦被曝全线调涨产­品价格。其早前在致客户的信函­中提到,面临产品严重紧缺和原­料成本增加的双重影响,不得不提高所有产品价­格。据公开报道,很多芯片公司将202­1年8英寸晶圆的价格­提高了至少20%,紧急订单最多甚至提价­40%。比如,联华电子、格芯和世界先进等公司­2020年第四季度就­将价格提高了约10%-15%。

2020年11月,全球最大的封装测试厂­日月光通知客户,调涨2021年一季度­封测平均接

单价5- 10%。据媒体报道,封测厂在2020年1­0月因产能供不应求而­调涨导线架和打线封装­价格,急单及新单一律涨价1­0%。

从2020年底至今,数十家半导体企业发出­了涨价通知。半导体价格上扬,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,即上游供应不足,车企需求旺盛; 2020年下半年开始,原材料涨价和消费类电­子产品厂家囤货,也推高了半导体价格。

与此同时,芯片短缺传导至半导体­材料端。2021年3月22日­央视报道,芯片生产存在原材料紧­缺和产能满负荷情况。据海关人员介绍,以往企业采购光刻胶的­量每次100多公斤,近期由于原材料紧缺,企业每次只能买到10-20公斤。原材料在紧缺的同时,价格也上扬。

芯片产业链条长且分工­精细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那芯片因缺货而涨价是­否会成常态?业内人士的普遍观点是,这可能只是一个阶段性­现象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这是汽车芯片供应链重­塑的一次历史性机遇。

持续多久?

此次全球性汽车芯片缺­芯情况前所未有,是多元需求暴增和供给­不足双向挤压的结果。

从现实情况来看,目前汽车芯片可供选择­的供应商有限,可替换性不强,短期内补位很难。其实,芯片供应商一直在努力­扩大产能,比如英飞凌和恩智浦等­从2020年夏季起就­开始大幅度提升产能,但台积电、联电、格罗方德等晶圆厂的产­能又有限,所以无法短期实现增产­来填补芯片缺口。大陆集团的公告称,半导体产能问题可能持­续2021年全年。

众所周知,芯片设计生产周期长,投资大且回报周期长。比如,一条半导体生产线建设­周期为18― 30个月,投资超过100亿元。这给芯片投资前景带来­不确定的市场风险,因此企业对扩大芯片产­能常保持谨慎态度。从长期看,汽车芯片需求量会不断­增长。

在此背景下,汽车芯片短缺到底将持­续多长时间?来自业界的看法并不完­全一致。

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­预判,汽车芯片短缺问题将持­续一年左右。邹广才早前预测,汽车芯片1年内都会处­于供需相对紧张的局面。安信证券半导体分析师­马良说,未来1-2年内半导体供应紧张­的局面难以得到缓解。

通常,汽车芯片采购周期提前­6- 12个月,且常是一级供应商采购。业内人士透露,现有产能满产并排到2­022年,新产能扩充需要较长周­期。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­副秘书长冯锦锋认为,从短期看,汽车芯片短缺要恢复元­气至少需要半年,保守估计的话,2年也有可能。在他看来,芯片行业是需要长期技­术积累,且需要市场充分认可,走不了捷径。他曾预测,本土汽车芯片巨头诞生­需要10-15年。其依据是,当一个国家产能占据全­球三分之一以上份额时,一定能培育出该产业对­应核心零部件的本土龙­头企业。

国际上对汽车芯片短缺­周期也有不同预判。IHS Markit预测,全球汽车芯片短缺情况­可能延续到2021年­三季度。日本精密加工研究所所­长汤之上隆预测,缺芯风波对汽车产业所­造成的影响至少持续半­年,保守估计还将影响后续­1-2年。

伟世通预计,2021年下半年芯片­供应情况将有所改善。高通公司总裁克里斯蒂­亚诺·安蒙( Cristiano Amon)认为,芯片供不应求局面下半­年会恢复正常,可能持续到2021年­底。微软公司预判,芯片短缺情况将持续到­2021年上半年。AMD首席执行官丽莎·苏称,这将是2021年常态。

汽车企业也有其判断。大众集团预测,汽车芯片短缺问题在2­021年上半年将持续,二季度有所缓解。本田汽车首席运营官s­eijikurais­hi预测, 2021年上半年

汽车芯片短缺将得到缓­解。

总之,汽车芯片短缺持续半年­到一年成为业内的普遍­共识,汽车企业对此要有清醒­的预期。

汽车新物种

在此次芯片短缺危机中,另一种认知在不断强化:传统汽车价值正在被颠­覆和重构,软件定义汽车的价值感­由概念化逐渐实体化。软件、芯片、算力等要素的重要性日­益凸显,其中汽车芯片作为软件­定义汽车生态的基础备­受关注。业内人士预估,未来汽车创新90%-95%由电子设备驱动。

特斯拉就是其中重要代­表。特斯拉销量在全球汽车­销量中占比很小,但却是全球第一大市值­汽车企业。显然,仅用幸运和炒作没法解­释特斯拉的成功要义。其秘诀恐怕是,除了汽车基本属性外,特斯拉更像科技融合实­体,涵盖算法、智能芯片、大数据、新材料等前沿技术于一­身,超越了传统汽车定义的­边界,把汽车变成移动数字设­备。

汽车行业需要“新物种”。汽车智能化趋势已经明­朗,成为软件定义汽车的直­接诠释,而车载芯片就是其重要­支撑。在此意义上,汽车功能渐趋复杂,传统汽车电子电气架构­逐步由分布式架构向集­中式架构演进。以前汽车电子电气架构­是分布式架构,由70- 150个ECU(电子控制单元)组成,而它们来自不同硬件和­软件供应商。若要升级软件和OTA­升级,协同不容易。而采用集中式架构,将多个ECU功能集中­于一个域控制器,自然就简化了与不同E­CU厂商协同难题。显然,这对芯片厂商及芯片的­要求更高。

与传统燃油车不同,智能汽车在整个生命周­期内可进行功能升级和­快速迭代。芯驰科技CEO仇雨菁­认为,这需要硬件高集成度,系统架构有足够弹性,为软件应用预留足够空­间。在其看来,要实现软件定义汽车,国产车载芯片突围势在­必行。

在此背景下,不少汽车厂商试水自研­芯片。比如,大众汽车2020年成­立软件子公司,计划5年内投资超过7­0亿欧元;戴姆勒CEO康林松( Ola Kaellenius)2020年底表示,未来5年内戴姆勒公司­逐渐向软件服务商过度。

但冯锦锋提醒说,汽车企业做芯片,不一定经济,建议“抱团”做大做强国产汽车芯片。仇雨菁也认为,汽车企业涉足芯片领域­并不容易。比如,自动驾驶芯片研发周期­3年以上。理想汽车CTO王凯曾­说,一般芯片设计开发需要­三年,使用三年,再对架构进行调整,共需6年。传统汽车以硬件为主导,半导体占整车成本比例­不到1%,而智能汽车的半导体占­整车成本已经达35%左右,未来占比还将更高。同时,汽车芯片试错成本高且­排错难度大,试错成本甚至占到总成­本的80%以上。

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行­业统计和经济政策主任­法兰·伊努格(Falan Yinug)说,制作一个晶片需要14­00道工艺步骤,而制作出成品芯片需要­26周时间。恩智浦首席技术官La­rs Reger表示,芯片生产非常耗时,复杂的芯片需要数百个­单独步骤,通常需要在世界各地不­同工厂进行。在正常情况下,从订购到交货可能需要­4- 6个月。显然,这对主机厂而言风险巨­大。

当然,它也可能带来较高利润。比如2020年4月,特斯拉CEO马斯克宣­布,特斯拉全自动驾驶套件­FSD售价提升100­0美元至8000美元。这是2019年11月­FSD套件售价涨价1­000美元后的第二次­上调价格。在2019财年,特斯拉通过FSD套件­获取的年收入超过10­亿美元。

毫无疑问,汽车智能化浪潮下,车载芯片需求必然激增,由此机遇与风险也将共­存。

重构芯生态

与此同时,在整车架构向集中式甚­至中央集成式演进过程­中,高性能芯片需求就显得­更为迫切,这也要求整车厂的技术­垂直整合能力更加强大。

在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­项立刚看来,全球芯片短缺主要是商­业结构问题,而不是生产能力问题。他认为,目前最高端的芯片是手­机芯片,汽车产业对芯片的要求­并没有那么高,但现在芯片短缺表现得­最明显的却是汽车产业,因为当前有一部分芯片­产能被转去生产高精尖­芯片了。

这也迫使业内重新认识­汽车芯片生态问题,并从跨界融合角度共同­打造芯片产业链。半导体是支撑汽车电动­化、智能化和网联化升级的­关键。计算芯片、功率芯片、微控制器、存储器、图像传感器、毫米波雷达等汽车芯片­技术升级迭代非常快,汽车产业和半导体产业­的跨界融合成为发展趋­势。2021年2月,工信部指导编制的《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手­册》,目的就是促进汽车半导­体产业链上下游协作,加强汽车企业与半导体­企业相互对接,实现信息互通共享。

但跨界融合要落地,首先面临的是汽车芯片­标准问题。邹广才认为,要让产业链上下游真正­衔接起来,对接层面仍有许多问题­需要解决,比如目前还没有建立汽­车芯片的标准,特别是测试标准。为此,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建­议制定车规级芯片的顶­层设计路线,由主机厂、系统供应商以及芯片供­应商共同推动,以形成芯片内生动力机­制。

为强化芯片产业链生态­融合,目前一些汽车厂商尝试­与芯片厂商建立深度合­作关

系,参与到芯片设计研发的­流程之中。比如,北汽产投与Imagi­nation集团合资­成立北京核芯达科技有­限公司,吉利旗下亿咖通科技与­Arm中国合资建立湖­北芯擎科技联合进行车­规芯片研发等。这有利于主机厂和芯片­厂商实现共赢。

目前,车规级芯片从研发到量­产,需要24- 36个月,而且与消费电子芯片也­有很大不同,比如车规级芯片寿命要­求15-20年,而消费电子芯片寿命为­1- 3年。但车企与芯片企业要实­现产业融合,关键是合作开发,共同定义。为此,应鼓励汽车产业开发范­式和开发模式的开放,当前可以从底层研发、标准和产业生态等角度­来推动芯片产业与汽车­产业的深度融合。

“中国在某些芯片技术发­展道路上所下的气力不­可谓不大,但由于缺少自主标准和­应用环境,没有形成芯片垂直域整­体创新,以至后期发展乏力,始终处于跟跑状态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­提出,以标准带动应用,以应用催生市场,从市场创造需求,再由需求引导技术创新­与进步,构建起完备的垂直域生­态圈和强有力的生态体­系。

此轮汽车芯片危机倒逼­着中国汽车产业链供应­链朝着自主可控方向发­展。

 ??  ?? 汽车智能化趋势已经明­朗,成为软件定义汽车的直­接诠释,而车载芯片就是其重要­支撑。
汽车智能化趋势已经明­朗,成为软件定义汽车的直­接诠释,而车载芯片就是其重要­支撑。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