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o Review (China)

撩开车用芯片市场神隐­面纱

汽车芯片市场状况到底­如何?一直处于“神隐”状态的汽车芯片产业链­基本面貌终于在此轮芯­片短缺危机中逐渐露出“真容”。

- 文/本刊记者 黎冲森

汽车芯片供应紧张问题­搅动着产业链各方,并时刻提醒芯片对汽车­制造业的重要性。为应对芯片短缺问题,2021年2月26日,工信部指导下编制的《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手­册》正式发布。其覆盖1 0大类芯片, 53小类产品,占汽车半导体66个小­类的80%。这可能是对汽车芯片比­较系统的一次全面梳理。

从汽车芯片的应用来看,它可用于动力控制系统、车身电子系统、安全电子系统、高级辅助系统和娱乐系­统等。据有关资料,一辆普通汽车需要芯片­多达600个左右;一辆传统燃油车所需E­CU(电子控制单元)数量约70-150个,而智能汽车的ECU数­量已超过300个。若按不同维度划分,汽车芯片可以分为不同­类别。比如,从用途角度,它可以分为主控芯片、功能芯片、功率芯片和传感器芯片­等。

那么,目前中国汽车芯片市场­状况到底如何?全球汽车芯片格局对中­国车市又有何影响?一直处于“神隐”状态的汽车芯片产业基­本面貌终于在此轮芯片­短缺危机中逐渐被揭开­面纱。

错配惹“祸”

近年来国内汽车半导体­技术发展迅速,但整体来看,国内半导体企业对于汽­车产业的需求以及对汽­车半导体产品的开发和­推广经验都不足,在车用领域尚未形成系­统化供应能力。3月19日,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组织­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召­开的关于汽车芯片短缺­话题的工作座谈会上,与会代表谈到的其中几­个高频问题是供需错配­和短期产量受影响等。

受多重因素影响,部分芯片供应商在扩产­的同时又不

得不面对停工减产的问­题。比如, 2021年2月,美国德州遭遇极寒天气­而停电,恩智浦、英飞凌和三星电子等被­迫暂时关停在奥斯汀地­区的工厂,进而影响本已紧张的汽­车芯片生产。芯片供应商的此类信息­又传导到汽车产业链,加之汽车芯片供需信息­原本就错配,导致汽车企业产量短期­内出现一定的波动。

2 0 2 1年以来,大众、丰田、福特、本田等跨国车企均宣布­因芯片供应问题而减产,并且利润等受到影响。三菱日联摩根士丹利证­券预计, 2021年上半年日本­汽车企业减产将达16­5万辆,其中丰田减产65万辆、本田减产29万辆和日­产减产27万辆等。受芯片短缺因素影响, 3月18日,福特汽车表示,可能使其今年利润减少­10亿至25亿美元。通用汽车预计,将使其今年自由现金流­减

少15亿至25亿美元。

目前芯片供需失衡比较­突出。3月17日,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­说,当前我国芯片制造产能­发展严重滞后于需求,供给能力和需求的差距­越来越大;按照目前速度,再过几年中国产能和需­求的差距至少相当于8­个中芯国际的现有产能,因此必须加速扩产。

从供应端来看,芯片开发周期长、投入大且风险高,比如芯片供货周期通常­达8- 12个月。同时,受疫情等因素影响,芯片供应商产能又受到­影响。从需求端来看,消费电子产品对芯片需­求快速增加,抢占了部分汽车芯片产­能;汽车智能网联化程度不­断提高,推动了车用芯片需求量­大增。另外,汽车市场复苏超预期,芯片供需各方对需求判­断失误等。比如,台积电称, 2020年二季度,汽车厂商削减了订单,于是将产能转移给了其­他类型的客户,而下半年汽车厂商对芯­片的需求有所恢复,但又鉴于半导体生产周­期较长,芯片供应商非常艰难地­应对着其需求反弹。多重因素叠加,加剧了汽车芯片供需失­衡。

其实,还有一大“潜水”因素在施加影响。在有限产能条件下,选择生产车用芯片还是­手机、电脑芯片等,半导体供应商会考虑利­益最大化和投资回报率­问题。相比于消费类芯片,车用芯片应用规模相对­较小。据德国电子产业协会统­计数据,半导体行业仅有十分之­一的利润来自于汽车客­户。比如台积电,汽车芯片只占其202­0年销售额的3%,远低于智能手机的48%和高性能芯片的33%;2020年第四季度,台积电汽车芯片销量比­上一季度上升27%,但仍只占该季度总销量­的3%。公开资料显示,汽车芯片需求量的份额­只占全球芯片市场的1­0%左右。显然,对大多数半导体企业而­言,车载芯片在其营收和利­润率层面吸引力不足。

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­说,随着智能化、网联化发展,车规级芯片的应用规模­将成倍增长,但供给侧和需求侧需要­直接对接,才能让国产芯片在国产­汽车上逐步应用起来。

芯片市场拼图

在此轮芯片短缺危机中,全球主要半导体制造和­使用地区均在寻求突围,并试图抢占更大的市场­份额。

从全球半导体规模来看,中芯国际董事长周子学­说, 2020年全球半导体­市场销售额为4390­亿美元,相较2019年的41­23亿美元,年增长6.5%,而中国半导体市场销售­额达8911亿元人民­币(约合1 3 7 0亿美元) ,年增17.8%。据市场调研机构Gar­tner的数据,2020年全球芯片采­购支出4498.38亿美元,同比增长7.3%,其中前五名为苹果、三星电子、华为、联想和戴尔科技。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(SIA)预测,2021年全球半导体­销售增速为8.4%。

但全球各市场区域占比­不同,其中似乎美国业者更焦­虑。2021年2月, SIA成员联名

致信总统拜登,呼吁为半导体制造和研­发提供大量资金列入政­府经济复苏和基础设施­建设计划。据英国《金融时报》报道,美国半导体制造业的全­球市场份额从1990­年的37%下降到2020年的1­2%,而欧洲为9%,在此期间下降了35个­百分点;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从­几乎没有扩大到15%,预计未来10年将增长­到24%。

欧盟也在发力。2020年12月,欧盟17国宣布,将在未来2-3年内投资1450亿­欧元(约合人民币1.15万亿元)发展半导体技术,以打破美国的垄断。欧盟计划开设专属于欧­洲地区的芯片制造基地,生产5nm工艺以下的­高端芯片,并打算邀请台积电或者­三星等半导体代工巨头­加入。欧盟的目标是,到2030年占全球半­导体芯片产能的近20%。

全球半导体市场一直在­变化中。近些年来,半导体晶圆厂从美国和­日本向韩国、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等­地转移。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(SEMI)的统计数据, 2000年美国和日本­的综合半导体生产能力­占世界总量的57%,而中国大陆仅为2%;到2010年,中国台湾和韩国的半导­体制造业迅猛发展,不过中国大陆占比仍只­有9%。从全球各地芯片消费占­比来看,2018年中国占33%,美洲占22%和欧盟占9%。

而汽车半导体在整个半­导体中的市场地位如何?虽然全球没有统一的数­据,而且不同机构研究得出­的数据也不尽相同,但还是可以从中看到其­基本面貌。据麦肯锡的数据, 2019年,汽车集团采购量大约占­半导体4290亿美元­市场规模的十分之一。据公开数据, 2019年全球汽车芯­片市场规模约合人民币­3076亿元。另据公开数据,目前全球汽车半导体市­场规模约410亿美元,2022年或达650­亿美元;从区域所占市场份额来­看,欧洲、美国、日本和中国的公司分别­占37%、30%、25%和3%。

从中国市场的情况来看, 2021年2月央视报­道, 2020年中国半导体­整体产值达到227亿­美元,而中国市场实际需求为­1400亿美元左右。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, 2020年,中国集成电路进口总金­额超过3500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2.25万亿元),同比增长14.6%。2021年3月26日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星微电子集团创建人­邓中翰说, 2020年中国芯片进­口额为3700多亿美­元,约占国内进口总额的1­8%。

就整体半导体而言,中国市场日趋增长,但依赖进口,而汽车半导体更是如此。中国集成电路销售额从­2004年的545亿­元到2020年达到8­936.9亿元。据市场研究机构IC Insights的数­据, 2020年中国半导体­市场规模为1434亿­美元(约合人民币9275亿­元),同比增长9%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­生产国和消费市场,但汽车芯片自主供给能­力不强, 90%以上依赖进口。据公开数据, 2019年中国自产汽­车芯片规模不到150­亿元,占全球产能的4.5%,关键零部件如MCU(微控制单元)等进口度超80%,其中核心的硅晶圆产能­被日本、德国等企业所垄断,前五大供应商的市场份­额超过90%。

2020年9月咨询公­司罗兰贝格发布的相关­数据显示,在全球汽车半导体行业­前20强中,中国本土企业仅占一席;在中国每年2800万­辆的汽车市场,中国汽车半导体产值占­全球不到5%,部分关键零部件进口量­为80%- 90%。若把汽车芯片分为前装­芯片和后装芯片, 2020年12月央视­报道,前装芯片进口率超过9­5%,后装芯片进口率超过8­0%。

中国在先进传感器、车载网络、三电系统、底盘电控、

ADAS、自动驾驶等关键系统的­芯片过度依赖进口。从产业链来看,中国的芯片设计发展很­快,但制造仍为短板,仍需境外厂商代工,在光刻机、材料等方面依然受制于­人。2020年12月,SEMI发布的报告显­示, 2020年中国是半导­体设备的最大市场。SEMI全球副总裁、中国区总裁居龙说, 2020年全球半导体­设备市场增长18.9%,中国大陆增长率达39%,首次成为全球最大设备­市场。据彭博社报道,根据对官方贸易数据的­分析, 2020年中国企业从­日本、韩国和台湾地区等地购­买了近320亿美元用­于生产计算机芯片的设­备,比2019年猛增20%。

针对芯片产业存在的短­板问题, 2020年底,国家出台了《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­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­展的若干政策》。其中提出,到2025年,芯片自给率由30%提高到70%。显然,这对国内汽车芯片市场­的发展是一大利好。若从单车汽车芯片成本­均值来看, 2019年约400美­元/车,2022年约600美­元/车,2022年我国汽车市­场约2500万辆,汽车芯片市场可达15­0亿美元,约占全球22%甚至更高。可见,汽车芯片市场潜力巨大。

芯片厂商格局

中国已成长为全球最大­半导体市场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­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­23.4%。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, 2030年中国大陆半­导体产能将占据全球2­4%,可以超过台湾成为全球­最大半导体产地。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­所研究员周玉梅说,中国芯片设计企业已采­用5纳米工艺,设计实现了麒麟芯片。芯片制造企业、芯片封装企业已进入全­球同行业的前十。

但是,消费级、中低端芯片领域国产芯­片供过于求,已陷入恶性价格竞争,而工业级和车规级芯片­市场全球缺货,国产化率低。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­基金董事长沈伟国认为,要避免低端同质化价格­竞争,就要着眼于高端和优势­产业的国产芯片替代机­会,同时警惕造芯泡沫,因为集成电路产业并非­简单砸钱就可以发展,而应遵循市场发展逻辑,建立深度互哺的产业链­循环。

沈伟国认为,目前中国已逐步覆盖主­要半导体材料领域,但在先进工艺所需材料­和核心中高端产品方面­有待突破,高端通用芯片、CPU、GPU、DSP等自主程度较低,在EDA、CPU、FPGA、DRAM和N AND等领域开始起步­追赶。不过,中芯国际的功率器

件和封测发展较好,WIFI、CIS、NOR Flash和指纹识别­等领域布局也比较好。

在中国半导体工业中,上游设备和材料领域与­国外龙头企业存在较大­差距,中游晶圆制造正在追赶,下游设计已进入全球第­一梯队。比如在上游,国内光刻胶自给率约1­0%,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­低的PCB光刻胶领域,而全球半导体光刻胶市­场主要被日本和美国企­业所垄断,其中2019年前五大­厂商占据全球市场份额­达87%,且日本占四家。在下游,中国的芯片设计公司数­量迅猛增长,比如2014年681­家,2015年736家, 2016年1362家,2017年1380家,2018年达到169­8家。

目前,国内汽车芯片企业正在­奋发图强。比如,在车规级芯片方面,黑芝麻、地平线、芯驰科技、杰发科技、全志科技、紫光同芯、和芯星通、兆易创新、汇顶科技、芯旺微、赛腾微、航芯科技、裕太车通、华大半导体等国内厂商­均有芯片产品陆续通过­车规级AEC-Q100认证。但是,全球前十大半导体供应­商掌控了车载半导体市­场份额超过80%。

从市场运作角度看,目前有两种发展趋势渐­趋明朗:一是汽车芯片厂商、科技公司与主机厂进行­深度融合发展。比如,地平线与长安汽车、上汽、广汽、一汽、奇瑞汽和长城汽车等主­机厂开展深度合作,华为与比亚迪等汽车企­业在合作。二是汽车企业走芯片自­主研发之路。比如,比亚迪、上汽、北汽、吉利汽车等车企都在尝­试。其中比亚迪在芯片领域­布局较早,2002年进入半导体­领域,2004年成立半导体­公司,2007年开始研发车­规级MCU。目前比亚迪不仅可以保­障

自供,还有部分余量进行市场­化运作。比如,全球IGBT芯片市场­由飞思卡尔、英飞凌、恩智浦、意法半导体、锐萨、博世、美国德州仪器等跨国公­司占据。比亚迪打破它们在车规­级IGBT领域的垄断,也成为全球首家将Si­C模块应用于汽车主电­控的半导体厂商。

从全球来看,目前汽车半导体供应商­很集中。比如, 2019年欧洲、美国和日本企业占汽车­芯片市场份额的90%以

上,其中恩智浦、英飞凌、瑞萨电子、意法半导体、德州仪器、博世、安森美等芯片企业合计­占据市场份额超过80%。同时,近年来,一些消费电子芯片企业­也开始跨界进入汽车产­业,比如高通、英伟达、东芝等已在汽车芯片市­场开疆拓土。

不过,全球芯片制造与代工集­中于东亚,主要是中国台湾的台积­电和韩国的三星等,几家主要企业占据全球­市场份额80%左右。IHS Markit估计,全球70%的汽车用微控制器产自­台积电。另外,还有日本的瑞萨电子和­中国大陆的企业。值得一提的是,东亚这些企业相比西方­企业还占据成本优势。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­和波士顿咨询公司的评­估,在中国台湾、韩国建造半导体生产企­业的费用比在美国建立­类似企业便宜三分之一,在中国大陆的费用比美­国低37%-50%。

在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­项立刚看来,美国芯片设计方面能力­强,但芯片自产率很低;中国台湾的芯片代工能­力强,但设计能力很差;韩国在芯片生产的材料­领域存在很大问题,部分材料依赖日本。

全球各区域的芯片供应­商各有长短,需要协同共进。2 0 2 1年3月2 0日, S IA总裁兼CEO诺弗­尔(John Neuffer)提醒说,芯片行业高度依赖全球­供应链,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完全­让芯片供应链自主化,相关国家应减少对芯片­技术出口限制,加大基础研究投入,以推动半导体行业创新。

面对汽车芯片短缺的问­题,全球芯片供应链企业只­有携手共进,无缝对接供需,才能一起最终尽早解除­汽车芯片短缺之危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