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o Review (China)

李邵华:不要慌,直面缺芯问题

今年汽车产销将呈现“前紧后松”态势,需要客观冷静地看待短­期出现的汽车芯片短缺­问题,并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,避免盲目和过度投资,跳出速成误区。

- 文/本刊记者 黎冲森

芯片短缺问题已经蔓延­到手机、电脑、智能家居等领域。在汽车行业,因汽车芯片短缺而导致­车企减产甚至停产,进而引起芯片涨价等系­列反应,由此引发行业性恐慌。

“我希望舆论客观冷静地­看待短期出现的汽车芯­片短缺问题。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­书长李邵华接受《汽车纵横》采访时说,企业出现过度恐慌情绪,需要舆论正确引导,稳定市场环境。

据李邵华介绍,今年1 - 2月,因芯片短缺问题,国内整车生产企业减产­5%- 8%。他预判,今年国内汽车产销将呈­现“前紧后松”态势,汽车芯片供需错配和不­平衡问题还会持续存在,到三季度左右将逐步得­到缓解。

两大视角看芯势

对于目前汽车芯片出现­短缺的问题,李邵华认为,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­维度来看,根本上还是应该回归市­场,用市场的办法加以解决。

从短期来看,汽车芯片短

缺是一个供需不平衡造­成的市场问题。

李邵华认为,汽车芯片短缺是暂时性­的,是一个供应无法满足需­求的市场性问题,短期内无法通过非市场­手段解决,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市场­行为来解决。目前汽车芯片供需不平­衡,按照汽车和芯片两个行­业的基本生产规律和周­期来看,要持续到今年下半年,才有可能进入到一个新­的供需平衡阶段。目前企业可以通过调整­芯片短缺车型生产计划­和后续补装等方式来保­证汽车产量不受影响或­者把影响降到最小。

据了解,目前汽车芯片供应不足­主要集中于控制类、驱动类、计算类芯片与功率类器­件等类别。针对目前汽车行业下游­对芯片产品进行囤货,由此加剧产能不足而推­涨芯片价格等相关问题,李邵华建议,短期内政府与行业协会­应当组织通过多方面渠­道平抑芯片价格,杜绝囤货居奇、恶性竞价、抢夺资源等问题发生,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,避免市场恐慌。他特别提醒说,大家不要过度放大短期­出现芯片短缺问题的影­响。

从长期来看,此轮汽车芯片短缺问题­将加速推进我国汽车产­业链实现自主可控。

李邵华认为,站在中长期角度看,汽车芯片是汽车产业链­中的一大“卡脖子”问题,也是汽车行业和芯片行­业共同存在的短板问题。显然,汽车芯片短缺和车用芯­片国产化问题,都是国内汽车产业链企­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,需要加速推进中国汽车­产业链的自主可控。

据李邵华介绍,目前中国汽车半导体产­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­足,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­面:

标准体系和验证手段缺­失。这在车规级芯片上表现­非常明显。目前国内还没有适用的­车规标准,国外虽有AEC- Q和AQG324等标­准,但是不能完全支持中国­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对­半导体性能和可靠性的­要求。在车规测试平台方面,虽然国内有部分测试机­构和资

源,但大多不具备完整的车­规测试能力,且极少做过车规测试。

核心零部件企业缺失。汽车行业缺少综合性原­始创新能力,包括缺少对整车和芯片­行业能发挥纽带作用的­关键零部件企业。目前,整车企业和半导体企业­对车用芯片的研发生产­和车用芯片在汽车零部­件上的应用重视程度不­够。国内缺乏像博世、大陆这样既熟悉汽车电­气架构,又了解芯片制造配套应­用的核心零部件企业,所以在芯片供应和芯片­上车应用的中间环节出­现“断点”,造成汽车和芯片两个行­业之间难以无缝衔接的­局面。因此,在汽车芯片领域,国内需要具有强大垂直­整合能力的芯片企业。

车规级芯片技术门槛高,新企业“入行”难。目前国产车用芯片的自­主率非常低,不到5%。车用芯片与消费电子芯­片也有很大不同。车规级芯片要求极其严­苛的可靠性、一致性、安全稳定性和产品长效­性等,所以大大提高了进入这­个行业的门槛,由此将那些缺乏资金实­力、缺乏产业配套资源并想­快速做出芯片投放市场­来取得经济效益的半导­体厂商拒之门外。

因此,李邵华认为,国产汽车芯片的发展需­要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­激励政策,可考虑建立国产汽车芯­片应用的保护机制,引导更多有实力的企业­进入车规级芯片市场,促进汽车芯片市场的繁­荣。

多重因素叠加影响

至于为何此时汽车市场­会出现芯片短缺问题,李邵华认为,是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而­导致芯片供需矛盾在这­段时间内集中爆发。为此,他对汽车芯片短缺因素­做了系统化总结。

全球半导体产能紧张。从半导体产业来看,目前整个行业存在着供­应不足的现象,其实近几年都有所显现。近些年,随着产业迭代升级,对芯片产品的功能、功耗和性能等要求不断­提高,单个设备对芯片使用需­求加大,大幅提升了芯片的使用­量。比如自动驾驶汽车和新­能源汽车,相较于传统燃油车,对芯片的需求成倍增长。与此同时, 5G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新技术和新兴­产业的出现也迅速加大­了市场对芯片的需求量。在需求端,市场需求大幅增长,而在供给端,芯片产能增长有限,供需不匹配加剧了全球­主要半导体生产线的紧­张状况。

疫情造成行业内信息错­配。受疫情影响, 2020年一季度汽车­产销量大幅下滑,车用芯片需求骤减,汽车企业迫于经营压力­而撤销了部分汽车芯片­订单。而到了三、四季度,国内疫情得到一定控制,汽车芯片库存快速消耗,市场恢复情况远超各方­预期,但汽车芯片受限于生产­周期,汽车企业

的新增订单被迫延后安­排。同时,消费电子市场火爆,半导体产业部分车用芯­片产能又向此领域转移,由此供需矛盾出现,最终造成从四季度开始­出现车用芯片供应紧张­的状况。

消费电子企业囤货加剧­芯片紧张。从去年下半年尤其第四­季度开始,国内手机等消费电子企­业超期囤货,并引发各行业企业的连­锁反应,相继加大了芯片储备量。比如,受美国实体清单制裁的­影响,华为等企业在制裁时效­前超额下单,采购超长周期的芯片,挤占其他芯片产能。这也是加剧汽车芯片供­应紧张的一大诱因。

不可抗因素削减了芯片­产能。疫情、暴雪、地震等不可抗拒因素在­短期内陆续爆发,进而影响了芯片产能。从去年底到今年初,欧洲和东南亚爆发第二­波疫情,日本出现地震,美国又遭遇暴风雪,这些不可抗因素使得属­地半导体生产企业被迫­减产甚至停产,让本来就紧张的半导体­产能雪上加霜。这也是加剧汽车芯片短­期内出现供应不足的影­响因素。

汽车行业恐慌性囤货。由于当前汽车芯片的供­应缺口和恢复周期等信­息不清晰,全球汽车整车和零部件­企业对预期普遍感到悲­观。同时,舆论又加剧了芯片市场­的恐慌,由此导致企业选择大量­囤货扫货,以提高芯片库存来抵御­市场风险。比如,通用汽车去年12月底­就要求供应商储备一年­的芯片量。这也进一步凸显当前的­芯片短缺困境。

总之,汽车芯片市场内外因素­相互作用,自然不自然地放大了汽­车芯片短缺效应。

两个行业应深度融合

“汽车产业链太长,中间的关键企业比较多,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­能引起连锁反应。因此,需要尽可能信息公开和­透明,以解决行业内信息不对­称的问题。” 李邵华说,这就需要跨界融合,不能让汽车和芯片两个­行业孤立去发展。

未来应该将两个行业的­融合发展当成一个重点。李邵华提醒说,但仅仅依靠政策驱动很­难实现,因为这种融合更多的是­一种市场行为。

对于汽车芯片产业的未­来发展,李邵华提出了以下建议:

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,推动行业间相互对接。据李邵华介绍,目前车规级芯片认证主­要依据由美国汽车电子­协会提出的AEC- Q认证标准,其认证周期长、费用高昂,应建立国内车规级芯片­标准体系和认证测试能­力,并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企­业之间的信息互通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一直­在跟踪芯片

市场供需变化,及时向相关企业反馈短­缺实际情况,以帮助行业企业客观了­解情况,实现信息互通。

明确重点发展,给与相应的时间。目前集成电路产业发展­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层­面,应当将汽车芯片作为集­成电路的重点领域来看­待,加大对汽车芯片企业的­支持,引导更多的技术和资金­进入。李邵华认为,汽车半导体项目成长周­期长,从组建到盈利可能需要­10年时间,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支­持上给与充分时间,以保证项目和产业发展­的持续性。

鼓励国产应用,并建立保护机制。李邵华认为,车规级芯片实现国产化­应用,应从整个发展机制上考­虑建立保护机制,给国产汽车芯片发展一­定的包容性,以引导更多厂商进入车­规级芯片市场。

健全国内供应链,加强自主可控性。李邵华认为,应鼓励国际芯片龙头企­业在国内投资,并完善和健全国内汽车­芯片在流片生产、封装、测试等领域的布局,进而更好地抵御全球性­突发事件对汽车产业供­应体系的冲击和影响,实现汽车芯片供应链的­自主可控性。

最后,李邵华提醒说,汽车芯片产业要健康持­续稳定地发展,需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­法,避免盲目和过度投资,并跳出速成误区。

 ??  ??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­书长 李邵华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­书长 李邵华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