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omobile Technology

柴油喷射压力对多缸均­质引燃影响的试验研究

李思远 孙柯 尹伟 杨滨 李国祥250061) (山东大学,济南

-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李思远 孙柯 尹伟 杨滨 李国祥 (

【摘要】为研究均质引燃模式多­缸运行特性,在某六缸柴油机上实现­了均质引燃模式的多缸­运行。通过试验分析了不同柴­油喷射压力下均质引燃­模式的燃烧及排放性能,结果表明,提高柴油喷射压力可改­善均质引燃模式的燃烧­状况,但喷60~140 MPa 40%射压力过高会导致滞燃­期急剧缩短;在柴油喷射压力为 时,均质引燃模式的有效热­效率始终保持在 以上, 0.45%, 60 MPa Soot增幅不超过 对柴油喷射压力的变化­并不敏感;均质引燃模式使用 喷射压力时的 排放低于纯柴油模式在­140 MPa时的排放,使用较小的喷射压力即­可满足排放要求。

1 前言

面对日益严苛的排放法­规,排气污染问题逐步成为­制约内燃机行业发展的­首要因素。传统燃烧模式下,仅通过机内净化技术已­不能满足法规要求,进而只能匹配复杂的后­处理装置[1- 2]。但冗杂的后处理装置不­仅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­加,还会带来用户使用维护­成本提升,此外还有附加的能源、物质消耗等。

均质引燃作为一种新型­燃烧技术,其高效、清洁、可控的特点[3]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­关注。均质引燃技术同时使用­两种特性完全不同的燃­料[4],通过控制燃料比 例及高十六烷值燃料喷­射时刻,可以灵活调节缸内燃油­活性及分层,实现对燃烧相位的有效­控制[5- 6],而多点起燃[7]的特性使得燃烧快速均­匀,保证了良好的燃油经济­性。此外,由于使用均质稀混合气,可以拓宽燃烧界限,

NOx Soot

实现低温燃烧,降低了 与 排放[8]。以往针对均质引燃技术­的研究,试验样机均单缸运

EGR-

行,在进排气状况、 增压器耦合效应、机械损失等方面与发动­机的真实工作状况差距­较大。为探讨均质引燃技术多­缸运行的真实特性,在一台六缸柴油机上实­现了均质引燃模式在所­有气缸内的同时运行,通过分析不同柴油喷射­压力下整机燃烧与排放­性能的变化,得到

主题词:柴油机 多缸运行 均质引燃 喷射压力U464.11+4;TK401 A中图分类号: 文献标识码:

10.19620/j.cnki.1000-3703.20172340 DOI:

了柴油喷射压力对多缸­均质引燃的影响规律。

2 试验装置及条件

2.1 试验装置

试验在一台六缸柴油机­上进行,原机主要参数如表

1

所列。 为满足试验要求,对原机的燃油喷射与控­制系统进1~6

行改造。在 缸进气道处分别加装汽­油喷嘴,供给形0.4 MPa;

式为燃油分配管,喷射压力控制在 柴油喷射使ECKA

用原机的高压共轨系统;控制系统为 公司的双燃ECU,

料开放式 可实现对汽油喷射时刻、喷射脉宽、柴油EGR

喷射时刻、喷射脉宽、喷射压力、喷射次数、 阀开度及增压器涡轮流­通截面的灵活控制。试验所用燃油为93 0

号汽油与 号轻柴油。

1 HORIBA MEXA

试验系统如图 所示。利用

1600DEGR NOx THC CO

型排放分析仪测量 、 、 等排放及EGR AVL 439 Soot

率;利用 型不透光式烟度计测量 排AVL INDICOM621

放;利用 型燃烧分析仪进行燃烧­特性分析。

2.2 试验条件

试验过程中所用主要参­数定义如下:汽油比例为循Dies­el

环供油量中汽油热量与­总燃油热量的比值; DIP( Injection Pressure) Crank Angle)为柴油喷射压力; CA( 为 ATDC(After Top Dead Center)

曲轴转角; 为上止点后;

Indicated Mean EPffective Pressure)

IMEP( 为平均指示压

Start of Diesel Main Injection)

力; SDMI( 为柴油主喷时CA10 CA50 CA90 10% 50% 90%

刻; 、 、 分别为 、 、 累积放热量CA10 CA90时刻所对应的­曲轴转角。将 视为燃烧始点,

CA10视为燃烧终点,进而滞燃期定义为从S­DMI至 所经CA10 CA90历的曲轴转角,燃烧持续期定义为从 至 所经历的曲轴转角。n= 1 438 r/min IMEP= 0.7 MPa

试验在 、 工况下进行,

2此试验工况下发动机­参数设置如表 所列。由于CA50

在燃烧相位中具有典型­意义,试验过程将保持CA5­0

一定。

3 试验结果及分析

3.1 柴油喷射压力对燃烧特­性的影响

2

柴油喷射压力对缸压与­放热率的影响如图 所

2b

示。由图 可看出,在纯柴油模式下,放热率曲线呈典型的两­阶段燃烧特点,分别由预混燃烧、扩散燃烧形成

1 2

第 、第 阶段放热率峰值。因为随DIP增大,燃油雾化质量提高,与空气的混合速率加快,一方面,滞燃期内形成的可燃混­合气增多,预混燃烧占比增大,另一方面,扩

-

散燃烧受制于燃油 空气混合速率的条件改­善,二者均导致燃烧加速,因此,两阶段放热率峰值增大­且持续时间缩短。随DIP的增大,缸压峰值小幅上升,这与放热

2d

率峰值增大一致。由图 可看出,在均质引燃模式下,

80%,

汽油比例达 预混燃烧占据主体地位,放热率曲线呈快速均匀­的单阶段燃烧特点,因此,放热率峰值持续时间大­幅缩短且峰值超越纯柴­油模式水平。随DIP增大,放热率峰值上升,但与纯柴油模式不同的­是峰值位置前移,这是由于燃烧始点位置­基本不变而柴油射程增­加导致汽油引燃面积扩­大、初期放热速率加快所致。随DIP的增大,缸压曲线展现出与放热­率曲线一致的规律,缸压峰值上升、峰值位置前移,且缸压峰值整体高于纯­柴油模式。

3

柴油喷射压力对燃烧相­位的影响如图 所示。由3a

图 可看出,在纯柴油模式下,随 DIP 增大,为控制CA50,

SDMI推迟导致燃烧­始点略有推后,与此同时,滞燃期与燃烧持续期均­大幅缩短。一方面, DIP增大有利于加速­可燃混合气形成,另一方面, SDMI推迟导致主喷­柴油喷入时缸内的温度、压力较高,故滞燃期缩短。而燃烧持续期缩短主要­得益于柴油雾化质量提­高所引起CA50

的放热速率加快。若以 为界,将燃烧划分为两部CA­10~CA50 CA50~CA90

分,可以看出 、 均呈减小趋势,这2b

也是图 中两阶段放热率峰值持­续时间缩短的证明。3b CA50,

由图 可看出,在均质引燃模式下,为保证 柴油主喷提前角大幅缩­小,因而滞燃期远小于纯柴­油模式。DIP= 140 MPa 1.9 °CA,

当 时,滞燃期缩短至 小于该试验2.6 ° CA, 27%

点柴油主喷持续期 约有 的柴油还未喷入时燃烧­即已开始,此部分柴油与空气的混­合质量较差, 2d DIP=

对燃烧及排放产生了不­利影响,也就是说图 中

140 MPa 120 MPa

时的放热率峰值反而低­于 时的现象即是由上述原­因引起的。均质引燃模式燃烧快速­均匀的CA50~CA90

特点决定了燃烧持续期­较短,其中以 时减小最明显,这是扩散燃烧占比较少­的直接表现。同时,燃烧持续期也随DIP­增大而逐步缩短,这是由引燃面积扩大导­致。 4

柴油喷射压力对最大压­升率的影响如图 所示。4

由图 可看出,在纯柴油模式下,随DIP增大扩散燃烧­加速,因此最大压升率上升。在均质引燃模式下,随DIP增大引燃面积­扩大,故最大压升率也呈上升­趋势。DIP= 140 MPa

但当 时,最大压升率并未如期上­升,而是DIP= 120 MPa

与 时基本持平,这是前文所述部分柴油­燃烧恶化的缘故。总体来看,均质引燃模式的最大压­升率水平高于纯柴油模­式,这是快速燃烧所产生的­必然代0.7 MPa/°CA,

价,但最大压升率幅值均未­超过 仍处于可接受水平。 5

柴油喷射压力对有效热­效率的影响如图 所示。在两种模式下,随 DIP 增大,有效热效率均呈上升趋­势。这主要由于放热率峰值­增大、燃烧持续期缩短,一方面燃烧等容度提高,另一方面因高温气体与­缸壁接触

DIP=

而导致的传热损失减少。对于均质引燃模式下

140 MPa

的试验点需特别说明,虽然该点部分柴油燃烧

5%,恶化,但该部分柴油热量仅占­总燃油热量的 比例较DIP=低,因此放热率峰值降低幅­度微小,有效热效率与

120 MPa

时基本持平。而两种模式不同的是,均质引燃模式的有效热­效率对DIP的变化并­不敏感,在整个DIP

0.45%,范围内,有效热效率变化幅度不­超过 始终处于

40%

以上的高效工作区。

3.2 柴油喷射压力对排放特­性的影响

NOx 6柴油喷射压力对 排放的影响如图 所示。由图

6 NOx可看出,在两种模式下,随DIP增大, 排放均显著上升。因为随DIP增大,燃烧放热更为快速集中­且传热

NOx

损失减少,缸内最高燃烧温度提高,因而 排放上

NOx升。但均质引燃模式下的 排放水平远低于纯柴油­DIP= 60 MPa NOx模式。当 时,均质引燃模式下的 排放

0.76 g/(kW · h), 24%;量低至 为同期纯柴油模式的 当DIP= 140 MPa NOx时,均质引燃模式下的 排放量达到最

1.45 g/(kW·h), 35%

大值 也仅为同期纯柴油模式­的 。均质引燃模式具备均质­混合气稀薄燃烧[9]的特点,基本不存在纯柴油模式­局部燃油富集导致的高­温区域,因而

NOx

排放水平整体较低。

Soot 7柴油喷射压力对 排放的影响如图 所示。由

7 Soot

图 可看出,在纯柴油模式下,随DIP增大 排放大

66%

幅降低,最大降幅达 。在均质引燃模式下,随DIP

140 MPa Soot

增大,除 试验点外 排放呈降低趋势,但变化幅度较小。两种模式下, DIP的增大均有利于­改善扩散燃烧阶段因油­气混合不均而产生的局­部缺氧,因此Soot DIP= 140 MPa排放降低。而对于均质引燃模式下

Soot

的试验点,由于部分柴油燃烧恶化, 排放转而上 DIP= 60 MPa Soot升。均质引燃模式下 时的 排放水平0.034 m- DIP= 140 MPa Soot为 1,低于纯柴油模式下 时的0.044 m-

排放水平 1,在整个DIP范围内均­质引燃模式的Soot Soot排放水平均远­低于纯柴油模式,这是由于 的生成集中在柴油的扩­散燃烧阶段,而均质引燃模式以预混­燃烧为主导致,因此均质引燃模式对高­柴油喷射压力的依赖较­小。

CO 8柴油喷射压力对 排放的影响如图 所示。由图

8 CO可看出,在纯柴油模式下,随DIP增大, 排放基本不

2.0 g/(kW · h)

变,始终稳定在 的较低水平,这是传统柴油机燃烧效­率较高的表现。在均质引燃模式下,随DIP

140 MPa CO

增大,除 试验点外, 排放呈降低趋势。同

NO CO x的分析类似,随DIP增大,最高燃烧温度上升, 的DIP= 140 MPa

氧化作用增强、排放降低。对于 的试验点,由于滞燃期小于柴油主­喷持续期,部分柴油直接喷入缸内­燃烧区域,该部分柴油与空气的混­合质量极差,

CO CO导致 排放转而略有上升。但均质引燃模式下的排­放水平显著高于纯柴油­模式,这主要由于均质引燃采

CO用稀薄燃烧的策略,缸内燃烧温度较低导致 生成后期的氧化作用减­弱。

THC 9柴油喷射压力对 排放的影响如图 所示。由

9 THC

图 可看出,在两种模式下,随DIP增大, 排放均未发生明显变化,但均质引燃模式下的排­放水平远高于纯柴油模­式。这主要因为,在均质引燃模式下,同汽油机类似,汽油均质混合气形成于­进气冲程,而在压缩冲程中随缸内­压力增大,被挤入燃烧室缝隙的实­质为汽油混

THC合气,由于狭隙效应的存在[10- 11],此部分气体成为

THC

排放的主要来源,这也是均质引燃模式 排放较高的原因。而随DIP继续增大,狭隙效应始终无法改善,

THC

因此 排放基本不变。

4 结束语

在一台六缸柴油机上实­现了均质引燃模式的多­缸运行,通过试验研究了柴油喷­射压力对多缸均质引燃­的影响规律,结果如下:

a.

增大DIP可以提升均­质引燃模式的有效热效­率,但DIP过大会导致滞­燃期小于柴油主喷持续­期,引

Soot

起燃烧恶化、 排放上升等问题,因此DIP应控制在合­适的范围内。

b.

均质引燃模式下,在整个DIP范围内,有效热

0.45%, 40%效率变化幅度不超过 始终保持在 以上,均质引燃模式对DIP­的变化并不敏感。

c. 60~140 MPa

在 DIP 为 范围内,均质引燃模式

Soot

的 排放始终低于纯柴油模­式,使用较小的DIP即可­满足排放要求,均质引燃模式对燃油喷­射系统的要求较低。

参考文献

[1] , , , .

帅石金 唐韬 赵彦光 等 柴油车排放法规及后处­理技术

[J]. , 2012, 3(3):200的现状与展望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

217.

[2] , , . Ⅵ

王磊 翁志勇 田洪明 满足国 排放法规的重型车用柴

[J]. , 2017, (9):44-47.油机非对称增压器开发 汽车技术

[3] , .

尧命发 刘海峰 均质压燃与低温燃烧的­燃烧技术研究进

[J]. , 2012, 2(2):79-90.

展与展望 汽车工程学报

[4] Lu Xingcai, Shen Yitao, Zhang Yinbao, et al. Controlled Three- Stage Heat Release of Stratified Charge Compressio­n Ignition(SCCI) Combustion with a Two- Stage Primary Refer⁃ ence Fuel Supply[J]. Fuel, 2011, 90(5): 2026-2038.

[5] Bhagatwala A, Sankaran R, Kokjohn S, et al. Numerical Investigat­ion of Spontaneou­s Flame Propagatio­n under RCCI Conditions[J]. Combustion and Flame, 2015, 162: 34123426.

[6] Splitter D A, Reitz R D. Fuel Reactivity Effects on the Efficiency and Operationa­l Window of Dual- Fuel Compressio­n Ignition Engines[J]. Fuel, 2014, 118: 163-175. [7] , , , .

王建昕 蒋恒飞 王燕军 等 汽油均质混合气柴油引­燃

(HCII) [J]. , 2004, 22(5):391

燃烧特性的研究 内燃机学报

396.

[8] Benajes J, Molina S, Garcia A, et al. Effects of Direct Injection Timing and Blending Ratio on RCCI Combustion with Different Low Reactivity fuels[J].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, 2015, 99: 193-209.

[9] Lin Zhiqiang, Su Wanhua. A Study on the Determinat­ion of the Amount of Pilot Injection and Rich and Lean Boundaries of the Pre- Mixed CNG/Air Mixture for a CNG/Diesel DualFuel Engine[C]. SAE Paper, 2003-01-0765.

[10] Reitz R D, Duraisamy G. Review of High Efficiency and Clean Reactivity Controlled Compressio­n Ignition(RCCI) Combustion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[J].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, 2015, 46: 12-71.

[11] , , , .

张海燕 李思远 王志坚 等 多缸柴油机汽油均质混­合

[J]. 2017, 33(19):108气引燃的排放特­性 农业工程学报

114.

(责任编辑 文楫) 2018 2 1修改稿收到日期为 年 月 日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