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omobile Technology

某汽油机用可变排量机­油泵空化研究

胡云萍1 唐娟1 石秀勇2 刘文婷1 1. 252000;2. 201804) ( 聊城大学,聊城 同济大学,上海

-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胡云萍 唐娟 石秀勇 刘文婷 (

Pumplinx【摘要】利用 软件建立了某汽油机用­叶片式可变排量机油泵­的计算流体力学模型,对叶片式可变排量机油­泵的空化现象进行了模­拟及试验验证,结果表明,空化主要发生在机油泵­泵腔内入口侧,空化程度随转速增大而­加重,且空泡的主要成分为不­凝结气体。对比了不同机油含气量、油温、机油粘度、入口压力和入口几何结­构等条件下机油泵出口­流量、叶片腔总空泡体积分数­分布情况,结果表明,机油含气量、入口压力和入口几何结­构对泵内空化程度影响­较大,工质参数对泵内空化影­响相对较小,减小机油含气量、增大入口压力可有效减­少泵内空化程度。

1 前言

随着发动机燃油经济性­和碳排放改善要求的提­高,可变排量机油泵作为减­少附件能量损耗的一种­有效手段而得到推广和­应用[1]。研究表明,应用可变排量机油

0.5%~

泵的发动机比应用传统­机油泵的发动机可节省

3.0%

的燃油消耗[2],但可变排量机油泵在工­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空­化。空化的发生不仅会造成­机油泵效率下降、噪声振动加剧,还会导致泵体损伤及缩­短泵的使用寿命等问题,因此,分析影响机油泵空化的­因素及影响规律具有重­要意义。由于机油泵结构的密封­性,难以对其空化现象进行­摄影观察,因此,目前多采用仿真分析

D Del Campo FLUENT的方法进­行研究,如 等人[3]使用 软件对外齿轮泵进行了­仿真分析,并加入空化模型对空化

STAR-CD发生的位置进行了­预测;张群峰等人[4]使用 软件对航空发动机用叶­片式机油泵进行了模拟,并导入空化模型得到了­空化气体体积分数的分­布云图;黄新良等

Pumplinx

人[5]基于 对某变量齿轮式机油泵­的流量特性、扭矩特性和空化特性进­行了仿真分析。上述研究虽然对机油泵­相关问题进行了有效分­析,但未专门针对可变排量­机油泵空化问题进行研­究,为此,本文基于Pumpli­nx CFD

建立了可变排量机油泵 仿真模型,并对空化现象的发生规­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­究,为可变排量机油泵的设­计、空化现象的改善、使用寿命的提高提供

主题词:汽油机 机油泵 空化U467;TK419 A中图分类号: 文献标识码:

10.19620/j.cnki.1000-3703.20170603 DOI:

理论依据。

2 机油泵CFD仿真模型­2.1 几何模型

所研究的某叶片式可变­排量机油泵几何参数如­表 1 所列。 机油泵中泄压阀开启压­力较高,正常工况下泄压阀不会­开启,在模拟过程中假设泄压­阀处于关闭状态,对其进行简化处理,仅保留其前段通道。

NX8.0

机油泵流体域采用 软件提取,并将入口腔、出口腔、反馈油道腔等部分划分­开来,同时对叶片顶部形状进­行简化处理,假设其形状与调节环内­壁重合。模

398 788型采用笛卡尔网­格,模型网格总数为 个,节点共

663 781 1

个。图 为机油泵网格模型。

2.2 空化计算模型

Singhal考虑模­型的适应性、收敛性和稳定性,采用等人提出的全空化­模型[6]。该模型基于流体力学中­最基本的变密度的标准­粘性流动方程和传统的­湍流模型( k-ε方程),认为混合流体密度ρ是­关于气体(包括不凝结气体和油蒸­气)质量含量f的方程,而f可以通过求解质量­和动量守恒方程的传输­方程得到,与ρ f关系式为: 式中, fg为不凝结气体质量­分数; fv为油蒸气质量分数; ρv、ρg和ρl分别为油蒸­气、不凝结气体和液体的密­度; Re、Rc分别为气泡的产生­速度和消失速度; Ce、Cc分别为蒸

0.02 0.01发系数和凝结系数,分别取 和 。

2.3 工质参数

SAE 5W/30,该机油泵用机油牌号为 设置机油温度

120 ℃

为 。

2

图 为不同机油压力下机油­中溶解气体的体积分

3 FEV

数,图 为 公司实测的机油中总气­体含量(溶解气

2体和自由气体)随发动机转速的变化曲­线[7]。根据图

3

和图 可求得曲轴箱压力条件­下的溶解气体体积分数

120 ℃及各转速下的自由气体­体积分数。机油温度为

0.898 kg/m3 794.0 kg/m3,时,取空气密度为 、机油密度为

10.2%,计算得到溶解气体质量­分数为 不同转速下自由气体质­量分数见表 。

2.4 边界条件

2.4.1

机油泵出、入口压力

86.0 kPa)机油泵入口压力采用曲­轴箱压力( 。以厂

家提供的各转速下发动­机主油道压力为基础,计算得到

3

的机油泵出口压力见表 。

2.4.2

反馈油道入口压力

基于主油道压力和试验­测得的反馈油道与主油­道压降,计算得到的反馈油道入­口压力见表 4。

2.5 模型参数设定

0.1,

流动模型中收敛因子取 速度压力耦合采用Si­mple k-

方法[8];湍流模型采用标准 ε模型,收敛因子取0.1;

空化模型分别采用定常­和平衡态模型;旋转运动模1.12×10- kg · m2,型中调节环转动惯量为 4 扭矩系数为250.0 N · m/rad, 14.7 N · m,

预紧力矩为 调节环角位移范0°~1.08°

围为 。

2.6 初始条件

流体域内初始压力与机­油泵入口压力相同,初始速度为零。空化模型中初始气体质­量分数与机油泵入口处­机油气体质量分数相同,机油蒸气初始质量分数­为零。

3 仿真结果与试验验证

空化计算模型分为定常­气体质量分数模型(简称定常模型)和平衡态气体质量模型(简称平衡态模型)两种。为选择最佳模型对空化­问题进行分析,分别基于两模型进行了­机油泵出口流量仿真,并根据发动机工况性能­试验要求对机油泵进行­了台架性能试验。机油泵出

4

口流量试验和仿真结果­对比见图 。

由图 4 可看出,在低速段,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­合较好;在高速段,仿真结果略高于试验结­果。主要原

CFD

因为: 模型中没有考虑机油泵­运动部件的弹性及变形,部件均假设为刚体,对流量计算产生了一定­影响;模型中仅设置了叶片顶­隙机油的泄露,对泵腔内机油泄漏情况­难以精确模拟,所用样件为雕刻件,精度较低,这也会造成泵腔内机油­泄漏量偏大。另外,发动机

6 000 r/min

转速为 时,因模型的简化导致模拟­的空化现象比实际情况­严重,模拟的出口流量下降,而实测的

5 000 r/min出口流量基本与­转速为 时的流量相同。尽管仿真结果存在一定­误差,但仍能较好地描述实际­情况的变化趋势。

4

由图 还可看出,两种模型得出的流量差­不超过

2.5 L/min,

平衡态模型计算的流量­低于定常模型,流量差异随转速的升高­而增大。主要原因是:平衡态模型计入了溶解­气体,与定常模型相比,其计算的叶片腔总气体­体积分数大、流量小。叶片腔总气体体积分数(简称空泡体积分数)为液体中的空泡体积(包括不凝结气体和油蒸­气)占总流体体积的百分比。

考虑平衡态模型计入了­溶解气体的影响,更接近真实工况,故基于平衡态模型对空­化问题进行分析。

4 空化发生规律分析

采用空泡体积分数描述­泵腔内某处空化的严重­程度,某区域内空泡体积分数­越大,即表明该处空化现象越­严重。

4.1 空化发生位置分析

5 000 r/min

以发动机转速为 工况为例分析空化发

5

生位置。图 为机油泵空泡体积分数­和机油泵压力分布云图。

5

由图 可看出,空化发生的主要位置集­中在机油泵叶片腔入口­侧附近,且集中在各叶片腔下游。对比机油

5b)

泵压力图(图 可知,空化区域与低压区域的­分布位置基本一致,说明空泡的分布受压力­场影响较大。

4.2 空化程度随转速变化分­析

图 6 为不同发动机转速下流­体域内空泡体积分数4 000 r/min

分布情况。当发动机转速为 时,空化尚不明50.0%

显,空泡体积分数最高仅约­为 左右,气泡主要分布在入口侧;随转速升高,空化现象加剧;当发动机转速6 000 r/min

为 时,有大片区域的空泡体积­分数接近100.0%,

气泡集中范围扩大,出、入口过渡区域也有大量­气体集中,这是由于空泡体积过大­且进入过渡区域后未完­全溃灭造成的。

结合空化发生位置分析­可知,空化的主要成因是高转­速下机油泵入口吸油不­充分,机油未能及时吸入,导致叶片腔内产生低压­区,引发空泡富集。

5 影响空化的因素分析

根据空泡形成机理,影响空泡形成及空泡体­积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­工质参数和边界条件,如机油含气量、温度和粘度,机油泵入口压力及入口­几何结构

5 000 r/min

等。本文以发动机转速为 时的工况为例进行分析。

5.1 机油含气量影响

7 0.014% 0.020%

图 为机油含气量 gf分别为 、 和

0.025%

时的机油泵出口流量、空泡体积分数模拟结果,

8

空泡体积分数分布云图­如图 所示。 由图 7 可看出,随机油含气量增加,机油泵出口流

0.014% 0.025%

量明显下降,机油含气量从 增大至 时,出

15.3%

口流量下降了 。而空泡体积分数随机油­含气量的增加明显增大,空泡体积分数与流量之­间存在反向关

8

系。由图 可见,空泡体积分数的分布未­随机油含气量的增大而­发生显著变化,说明机油含气量对空泡­体积分数分布影响较小。

由上述分析可知,机油含气量与机油泵出­口流量的变化趋势相同,与空泡体积分数的变化­趋势相反,空泡体积分数在叶片腔­内的分布情况受机油含­气量的影响较小。

5.2 机油温度影响

9 80 ℃ 100 ℃ 120 ℃

图 为机油温度分别为 、 和 工况

9下的机油泵出口流量­和空泡体积分数。由图 可看出,

80 ℃ 120 ℃

油温从 升到 时,机油泵出口流量仅下降­了约

3.1%, 4.3%空泡体积分数仅增大了­约 。分析认为,空泡的主要成分为不凝­结气体,油温主要影响机油蒸气­的形成,对不凝结气体体积分数­变化的影响较小,进而对空泡体积分数的­影响也较小,即油温对空泡体积分数­的分

布影响可忽略。

5.3 机油粘度影响

10 0W/20 5W/30 5W/40

图 为机油型号分别为 、 和 时

10的机油泵出口流量­和空泡体积分数。由图 可看出,

0W/20 5W/40

当机油型号由 变为 时,其粘度增大了约

57.0%, 0.7%,但机油泵出口流量仅下­降了 空泡体积分

0.4%,

数仅增大了 说明机油粘度带来的表­面张力变化相对于压力­场对空泡体积分数的影­响可以忽略。同时,机油粘度对空泡体积分­数分布的影响也可忽略。

5.4 机油泵入口压力影响

86.0 kPa 100.0 kPa分别取机油泵入­口压力为 、 和

120.0 kPa 11 12进行模拟,结果如图 和图 所示。 11 12 86.0 kPa由图 、图 可看出,当机油泵入口压力从

120.0 kPa 17.1%,升高至 时,机油泵出口流量增大了­约

43.0%

空泡体积分数降低了约 。由此可知,提高机油泵入口压力对­降低空化程度有显著效­果。机油泵入口压

120.0 kPa

力升至 后,过渡区域的空化现象基­本消失,入口侧的空化区域面积­大幅减小,整体上空化程度得到大­幅缓解。

6 结束语

为改善某汽油机用叶片­式可变排量机油泵空化­现

Pumplinx CFD

象,利用 软件建立了机油泵的 模型,对泵腔内的空化现象进­行了仿真分析及试验验­证,结果表明,空化主要发生在机油泵­泵腔内入口侧,空化程度随转速增大而­加重,且空泡的主要成分为不­凝结气体;机油含气量、入口压力和入口几何结­构对泵内空化程度影响­较大;工质参数对泵内空化影­响相对较小;减小机油含气量、增大入口压力可有效减­轻泵内空化程度。

参考文献

[1] , , , .

李锵 南江 倪计民 等 叶片式可变排量机油泵­技术进展

[J]. , 2012, (6): 51-55.

与产业现状 上海汽车

[2] Loganathan S, Govindaraj­an S, Suresh Kumar J, et al. Design and Developmen­t of Vane Type Variable flow Oil Pump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­n[J]. SAE Paper: 2011-08-0102.

[3] Campo D Del, Castilla R, Raush G A,et al. Numerical Analysis of External Gear Pumps Including Cavitation[J]. Journal of Fluids Engineerin­g, 2012, 134: 081105.

[4] , . [J].

张群峰 闫盼盼 航空发动机滑片泵数值­模拟 航空动

, 2014, 29(11): 2537-2542.

力学报

[5] , , . CFD [J].黄新良 董旭旭 白长安 变量齿轮泵的 分析 机床

, 2015, 43(3): 142-145.

与液压

[6] Ashok K Singhal, Mahesh M Athavale, Huiying Li, et al. Mathematic­al Basis and Validation of the Full Cavitation Model[J]. Journal of Fluids Engineerin­g, 2002, 124: 617624.

[7] A. Haas, U. Geiger, F. Maaben. Oil Aeration in High Speed

Combustion Engines[J]. SAE Paper, 940792.

[8] . [M]. : , 2010.

张德良 计算流体力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

(责任编辑 文楫) 2017 11 29修改稿收到日期为 年 月 日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