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omobile Technology

汽车48 V系统的节能效果、应用成本与实施策略

史天泽 赵福全 郝瀚 刘宗巍

-

史天泽 赵福全 郝瀚 刘宗巍 100084) (清华大学,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­究院 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­点实验室,北京 【摘要】对汽车48 V系统进行了分析,介绍了其发展历程、系统架构和节能原理等,考察了其节能效果与应­用成本。指出了48 V系统技术门槛相对较­低、可快速应用即取得一定­的节能效果,是满足日益严苛油耗法­规的短期解决方案之一,近期可能在中国迎来快­速增长;但节能潜力有限,无法满足长期需求,是一种过渡性的技术选­项。在燃油车占主体地位的­情况下, 48 V及混合动力系统仍有­重要意义。最后提出了中国车企对­48 V系统的实施策略建议。主题词: 48 V系统 混合动力 节能效果 应用成本 技术路线U461.9 A 10.19620/j.cnki.1000-3703.20180215中图­分类号: 文献标识码: DOI:

Effectiven­ess, Cost and Applicatio­n Strategy of 48 V System in Vehicles

Shi Tianze, Zhao Fuquan, Hao Han, Liu Zongwei Tsinghua Automotive Strategy Research Institute,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utomotive Safety and Energy, Tsinghua ( University, Beijing 100084) Abstract The 48 V system applied in vehicle was analyzed in this paper, its developmen­t history, system【 】architectu­re and energy saving principles were presented, its energy saving effect and applicatio­n cost were investigat­ed. It was indicated in the paper that 48 V system had lower technical threshold, it could be used rapidly and achieve certain energy saving effect, which made it a short- term solution to meet increasing­ly stringent fuel consumptio­n regulation. Applicatio­n of 48 V system will increase rapidly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. But the limit fuel saving potential won’t meet long term regulation­s, therefore it is a transition­al technology option. At the time when fuel- power vehicles dominate the market, 48 V system and hybrid electric system still have great significan­ce. Some suggestion­s for 48 V system applicatio­n strategy for the Chinese OEMs were given in this paper. Key words: 48 V system, HEV, Energy saving effect, Applicatio­n cost, Technology roadmap

1 前言

能源和环保是全球性的­重大问题,汽车作为能源消耗大户,其低碳化发展已受到人­们的广泛关注[1- 2]。当前,各国车辆油耗法规日趋­严苛,要求汽车产品必须不4­8 V断降低油耗水平[3]。在此背景下, 系统作为一种有48 V效的节能技术,日益受到业界关注[4- 11]。 系统的直48 V接含义是指一种电压­为的车用电气系统,另一层含义是指人们基­于该电气系统设计开发­的轻度混合动48 V力系统,本文中“系统”指的是以轻度混合动力(轻混)系统为主要节能手段的、较高电压的车用电气系­统。2011年,大众、宝马、奔驰、保时捷、奥迪五大德国汽 48 V车制造商宣布联合开­发 汽车电气系统,主要应用于48 V轻度混合动力车辆,这表明系统已逐渐成为­车企的节能技术选项之­一。其背后的推动力是日益­严格的油CO2耗及 排放标准和不断升级的­车辆用电需求[12]。一方12 V面,起停技术的应用已使传­统的系统接近承载能力­的极限,而在法规约束下应用效­果更好的轻度混合动力­系统势在必行,这就需要承载功率更高­的电气系统[13]。12 V另一方面,汽车产品所集成的电子­功能越来越多, 48 V系统已无法满足大功­率电气装备的需求。由此,系统应运而生。48 V本文对 系统的发展历程、系统架构、节能原理48 V进行了介绍,考察了其节能效果与应­用成本,并对

轻混技术与典型的重混­技术进行了成本有效性­对比分48 V析,从而明确了 系统的特点及其定位,并结合法规48 V升级前景和中国车企­实际情况,给出了系统技术路线选­择及实施策略的具体建­议。

2 48 V系统发展综述2.1 48 V系统发展简介

车用电气系统经历了不­断发展、逐步升级的过程, 20 70期间还曾有反复。 世纪 年代左右,车用电气系统12 V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升­级,形成了目前较为普遍的­20 90系统。随后,在 世纪 年代,美国曾试图主导新一次­42 V电气系统升级,推动 系统应用[14- 15]。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,这次升级以失败告终,但在车辆某些部件上4­2 V保留了功能,也为未来车用电气系统­的升级提供了技术储备。近年来,由于各种大功率电子器­件不断集成,电气系统升级再次引起­人们关注。一些汽车厂商提48 V 42 V出了系统的升级方案。与之前升级失败的 系48 V统相比,目前推行系统既有法规­的现实推动、技术的有力支持,也有更大的应用价值,并且可以借鉴之前的经­验教训,正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­注。48 V 1 12V车用电气系统的­架构如图所示,分为48 V低压线路和 高压线路,二者之间通过电压转换­装48 V置连接,需要指出的是,系统的正常工作电压为­36~52 V[ 16]。高电压系统承担动力总­成、空调、底盘等大功率电子器件­的负载,低电压系统则为车灯、车载电脑、显示屏等低功率负载供­电。这种双电压构型既能满­足大功率部件的需求,又避免了大量电子元器­件的重新开发,可以有效节约成本。

1 48 V图车用电气系统的双­电压结构12 V 48 V相比于现行的 系统,系统具有较高的节油潜­力,主要可以通过所集成的­轻度混合动力系统实现­节油;提高系统电压可相应地­降低电流,进而降低导线和电器的­功率损耗;可以有效支持多种车载­电器附件的48 V升级。当然,系统并非车用电气系统­升级的终点,未来,随着汽车动力系统电气­化程度的不断提升,以及汽车集成更多的电­子信息功能,更高电压电气系统的需­求仍是存在的。

2.2 48 V系统的挑战

48 V由于结构的复杂化,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也带­来了诸如电器安全、电磁辐射、电池管理等挑战。车辆电气系统工作中,不同电压的组件同时运­转,这些电气组件都需要保­证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­性。双12 V 48 V DC/DC电压系统中, 系统和 系统电路由一个48 V转换器连起来。如果发生接地失效, 高压电流将12 V直接通过零线,高压电流将对线路上的­低压组件如电控单元等­造成严重损害。因此,实现完善的电路设计,使双电压系统组件得以­分离是重要挑战之一。供电电压的升高也导致­电磁兼容要求的提高。相12 V 48 V比于 系统, 系统产生的电磁波强度­更大,强电CAN磁辐射可能­干扰车载电子设备间 通信的正常运48 V DC/DC行,影响行车安全。系统主要电磁干扰源为­转换器和驱动电机及其­控制器。在整体布置中,整车控制器、制动控制器等关键系统­应尽量远离干扰源,并注意高压线束的选取­和布置方式,对于强干扰源可采取屏­蔽措施,以满足电磁兼容要求。48 V此外,系统多采用锂电池作为­储能设备,其相比于铅酸电池和镍­氢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­密度和较好的充、放电性能。为了满足电动汽车的功­率、电压要求, 48 V一般会将单体电池进­行串、并联组成电池组。在系统工作过程中,电池组会进行频繁的充­电和放电。由于各电池单体绝对的­一致性无法保证,需要依赖电池管理系统­进行整体监测和管理,防止电池组中个别电池­充电状态与其他电池产­生过大差异,甚至进入深度放电状态­而影响电池组寿命。48 V总体上,虽然系统的应用面临了­一些挑战,但与高压系统相比技术­难度相对较小。目前也出现了很多整体­解决方案,正逐步达到应用水平。

3 48 V系统的节能效果与应­用成本3.1 节能效果

48 V目前, 系统尚未得到广泛应用,直接考察其节48 V能效果有一定难度。但 系统最主要的节能效果­来BSG自于其搭载的­轻度混合动力技术。因此,以 轻混技48 V术的节能效果作为系­统的参考值是较为可行­的研究方法。针对不同混合动力技术­的节能效果,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开­展了大量研究。其中美国国家研究委员­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,NRC) ( 认为起停系统将带来2.1%的节能效果,在此基础上,轻混系统的加入将进一­6.5% NRC步带来 的节能效果,综合来看, 认为轻混系统

8.6% Environmen­t可实现 的节能效果[17];美国环保署(

Protection Agency,EPA)

对混合动力技术进行了­分车型

8.5%~11.6%[

研究,并认为轻混系统的节能­效果约为 18],

1

且随着车型增大,节能效果略有减小,如表 所示。 10%

两家研究机构给出的轻­混系统节能效果为 左

48 V

右,考虑到 系统的节能还包括电流­损耗降低、电器附件性能提升等其­他因素,其综合节能效果有可能­达

15%

到 左右。近期大陆集团与福特汽­车合作开发的最

48 V 14.7%,

新 系统车型披露节油效果­为 与上述分析判

48 V

断吻合。因此,本文确定 系统的节能效果约为

10%~15%,

并以此进行后续分析。

3.2 应用成本

3.2.1

成本增长点

48 V BSG

系统引入 轻混技术后,汽车动力系统、电

EPA 2012 36 V BSG

气系统等均受到影响。 在 年对一款轻度混合动力­汽车进行了拆解,考察了其从系统、子系统、组件、零件直至不可分割级别­的变化,综合材料成本、劳动力成本、装备成本等,得到了成本增量数据[19],

2

可作为估计依据,如表 所示。其中成本变化较大的是­电机系统、电力供给系统、线束与控制系统,其余系统的影响相对较­小。 3.2.2

成本分析

EPA 36 V

对上述成本增长点进一­步分析,以 对 系

48 V统的拆解研究和各系­统的成本数据[22]为基础,根据系统实际情况进行­合理缩放,估算各部分的成本增量。

a.

电机系统成本估算

EPA 3

给出的不同额定功率的­电机成本如表 所 48 V 15 kW 3

示[20-22], 系统电机功率多为 左右,根据表 可663推算这部分成­本增量折合人民币(下同)约为 元。 b.

电力供给系统成本估算

48 V

电力供给系统是最大的­成本增长点。一般 系

0.02 h

统需要搭载支持电机持­续运行 左右的电量,其电

0.3~0.4 kW · h[ 4[池容量需求约为 22]。表 22]列出了不同电

0.35 kW · h

池容量的成本数据,以电池容量 计算,可推

2 480

定电力供给系统的成本­增量约为 元。 c.

线束与控制系统成本估­算

12 V 48 V

线束分为低压线路( 部分)和高压线路( 部

48 V

分)两部分,其成本主要与通电电流­强弱相关,而 系

EPA 36 V

统与 所拆解的 系统相比,可以从电压差异直接推­算出电流不同,进而确定低压线路部分­成本增量约为

125 530

元,高压线路部分则约为 元[19]。控制系统包括电机控制­系统、控制核心、电压转换装置等核心部­件,以及与之配套的线路、装配、冷却系统。对这部分成本进行精确­估算较为困难,但根据经

36 V 5%

验,将 车辆拆解成本放大 来估算是可以接受的,

48 V 2 400

由此得到 系统的控制系统成本增­量约为 元。

d.

其他系统成本估算其他­包括发动机系统、传动系统、车身系统、制动系统等的成本变化,这些多为机械结构变化,不涉及电

36 V

气部件,因此可直接取 车辆拆解的结果,合计约为

1 303 5

元,如表 所示[19]。

e.

总成本估计

48 V

综上, 轻混系统的直接成本增­量总计约为

7 501 EPA 2012

元。如前所述,这是基于 在 进行实车拆

48 V

解获得的数据进行折算­获得的。 系统的实际应用成本还­必须考虑规模效应及技­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,

48 V这个变化可以利用学­习曲线[18,21]进行估算。考虑

6轻混系统的技术特点,选取了如表 所示的变化系数[21]。

2018 48 V

由此得 年 轻混系统的应用成本约­为

4 501 48 V

元;远期来看, 轻混系统趋于成熟情况­下的应

3 675 4 000

用成本可降低到 元,即可以将成本控制在 元以下。

3.3 48 V系统成本有效性的对­比分析

当前,混合动力技术主要有两­种不同方向的选择,

48 V

即轻混技术(基于 系统时可获得更充分的­节油效果)和重混技术。直观比较而言,前者的优势在于技术门­槛较低,成本总投入较小,即可获得一定的节油效­果;而后者由于增加了混合­度,可以获得更大的节油效­果,但其技术难度更高,成本总投入也更大。目前应用较多

PS(Power Split) P2(Position 2)

的重混系统主要有 和 两

PS

种构型。 构型以行星齿轮机构作­为动力耦合装置,该构型多出现于日本、美国厂商,主要代表包括丰田、通

P2

用、福特等; 构型则以离合器完成动­力耦合,该构型多出现于欧洲厂­商,如大众、宝马等。本文以这两种构

48 V

型作为重混技术的代表,与 轻混技术进行比较。

对汽车节能技术的应用­效果与成本进行估算分­析,是一项极富意义和挑战­性的工作,目前世界各国的多个

NRC

研究机构都在对此展开­研究。其中, 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对包­括混合动力在内的各种­汽车节能技术的应用效­果与成本所进行的研究­具有较高的系统性和权­威性[17]。其研究综合运用了拆解­分析、系统仿真、试验测量等方法,获得了各种汽车节能技­术的节能效果与相应

PS P2

的应用成本,其中包括 和 两种重混技术路线的数

2018

据[17]。利用学习曲线修正,估计其 年可能的成本变

7 2018 48 V

化,如表 所示。同时,也把本文得到的 年的

7

轻混技术路线的数据置­于表 中。 1%

成本有效性是指每获得 的节能效果所需花费的

2018 48 V

成本,该值越低越好。在 年,重混技术和 技术

48 V

各有优势。 系统有明显成本优势,其成本有效性也更好一­些,但重混技术的节能潜力­更大,能满足更严格的法规要­求。随着技术的进步,重混系统关键零部件的­成本也可能实现下降,这将为其成本控制带来­更大的改善空间。由于节能效果的差异,重混方案的总投入远

48 V 7 3

高于 轻混方案,如表中数据所示,约在 倍以

7

上。另外,表 中的成本数据只针对汽­车各系统变化带来的影­响,主要是指制造成本增量,而未考虑不同技术开发­成本及周期方面的差异,在这方面复杂的重混技­术显然也居于劣势。

3.4 48 V系统的特点与定位

48 V

根据以上分析可知, 系统的主要特点可总结­为“短平快”,其优势在于能够以较低­的成本总投入,迅速取得一定的节能效­果,而其劣势在于节能潜力­有限,未来面向更加严苛的油­耗法规将无力应对。尽管通过

48 V

追加投入,将电机集成到变速器中, 轻混系统的综

20%,

合节能效果有可能提高­到 但其最高电压限制了电­机功率的提高,终究难有更进一步的节­能空间。就技

BSG 48 V

术应用而言, 构型的 系统不需要对动力总成

BSG

进行大规模改动,甚至 系统可作为固定模块直­接添加到传统动力总成­中,技术难度比各种重混技­术要低得多。

48 V

基于 系统的特点,本文认为这项技术的基­本定位为:短期内能够快速应用并­取得一定节能效果、满足近期法规的有效技­术手段之一;如果车企没有其他节能­技术(如重混技术)的充分储备,尤其应予高度重视,

48 V

争取尽早应用。但是, 轻混系统只能作为过渡­性

48 V

方案,车企在投入和应用 系统的同时,不可放松对其他节能技­术的研发和推进。

4 48 V系统的应用策略探讨 4.1 中国油耗法规走向及技­术应用策略分析

汽车节能技术的应用压­力主要来源于越来越严­格5.0 L/100 km,的法规要求。中国第四阶段油耗法规­限值为

28%;是在三阶段限值的基础­上下降约 第五阶段将达到

4.0 L/100 km, 42%;

降幅达到 而第六阶段的乘用车平­均

3.2 L/100 km,油耗限值预计将达到 届时降幅高达

54%

。这是异常严峻的挑战,车企必须不断挖掘包括­混合动力在内的各种汽­车节能技术的潜力。此外,对于不同级别的乘用车,法规收紧的幅度不同,有利于车辆向小型化、轻型化方向发展。具体来说,对于小型、中型和

17% 28% 36%大型车辆,分别需要节油约 、 和 。可见,未来较大车型的节油压­力更大,预期第五阶段油耗法规­也将延续这一导向。

CAFC NEV

近期出台的 与 双积分政策中,车企可

NEV用一定比例生产­新能源汽车获得的 正积分来抵偿

CAFC

负积分,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­车企油耗达标的难度,但作为一种调控政策,在交通领域低碳化导向

CAFC下,预计未来国家通过调整­法规细则进一步收紧管­理的可能性很大。国家在政策导向上,正进一步加大包括电动­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在­内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力­度,然而燃油车的主体地位­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变­化。为了使占绝大多数的燃­油汽车达到日益严苛的­法规要求,汽车节能技术的研究仍­将是未来研究重点

48 V

之一。 、混合动力等技术有良好­的节能效果,是未来重要技术选项。车企则必须认真考虑每­一种节能技术,并做出正确的选择,才能以合理的成本满足­日趋严苛的法规。

48 V

对于自主车企来说, 系统的应用是由现实压

2016

力驱动的。 年国产乘用车平均燃料­消耗量为

6.56 L/100 km[ 5.0 L/100 km

23],距离第四阶段油耗限值­有很大差距。中国汽车企业在非电气­化节能技术方面的积累­还很不足,重混技术短期内尚不能­大规模投入应用,而新能源汽车受制于电­池成本和性能的改善速­度,不可能一蹴而就,因此未来油耗法规对中­国车企提出了很大挑战[24- 27]。寻找过渡技术,为其他先进技术的开发­赢得时间,是目前的当务之急。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

48 V

下, 系统技术对于一部分自­主车企来说成为短期内­必须重点考虑的方案之­一。相反,对于掌握了先进重混

48 V

技术的日本车企来说, 系统的重要性则没有那­么重

48 V

要,这从日系车企对 系统的态度上也可见一­斑。

48 V

综合考虑 系统“短平快”的技术特点和“过渡方案”的基本定位,对于中国车企来说,在短期内没有足

48 V够的有效节能手段的­情况下,应快速导入 系统,以满足第四阶段以及后­续第五阶段的油耗法规­要求;鉴于

48 V

系统节能潜力的局限性,车企在导入该技术的同­时,还需加紧研发重混、新能源汽车、高效发动机等先进 技术,以满足长远发展需求。

4.2 48 V系统未来应用分析

4.2.1

其他节能技术分析

除各种混合动力技术外,车辆上还会搭载其他节­能技术以满足法规要求。本文对近期可能得到应­用的较为成熟的非电气­化节能技术进行了探讨,包括发动机节能技术、变速器节能技术、低阻力技术等,其节能

8

效果数据如表 所示。这些技术的应用可满足­约

18.7% =1- Π (1-的总体节能效果[17(]总体节能效果 单项

i),

技术节能效果 其中i取相应技术节能­效果的均值),根据车企技术水平及选­择的不同,该值有一定浮动空间,但总体上表征了非电气­化节能技术在带有发动­机的车辆上的节能潜力。 4.2.2

第四阶段油耗法规达标­策略分析不考虑双积分­政策的影响,仅从节能汽车的角度分

9

析车企满足第四阶段油­耗法规的达标策略,具体如表所示。

9

综合考虑油耗法规、其他节能技术的影响,表 中

48 V

显示了 系统的主要应用方向。对于小型车辆,仅靠挖掘非电气化技术­通常就可以满足下一阶­段的要求,即使略有困难的车型,加入起停等电气化技术­后也可达标。对于中型车辆,应用了非电气化技术后­仍有一定节

48 V

能缺口,恰好可以利用 系统补充,最终可能在中型车范围­内得到广泛应用。而对于大型车来说,当然也可

48 V

以利用 系统缓解油耗压力,但仍可能无法满足法规­要求,面向未来进一步升级的­法规更是如此。因此,大型车型应考虑尽早开­发并搭载重混技术,在此之前,

48 V

则可以借助 系统进行有效过渡。

4.2.3

第五阶段及后续油耗法­规达标策略分析中国第­五阶段及后续油耗法规­尚未出台细则,但整

48 V

体上将进一步加严。 系统受制于其节能潜力­的局限性,将难以为继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主要汽车制­造厂商都在加紧开展各­种新能源汽车先进技术­的研发和布局,预计到第五阶段法规期­间,这些技术将相继成熟

48 V 2020

由此, 系统可能在第四阶段( 年以前)以

2021~2025 3~5

及第五阶段( 年)前期,即未来 年左右的时间里,迎来快速增长,并达到应用峰值;在第五阶段以后,则将逐渐无法满足法规­需求,被其他先进技术替代。如果后续油耗法规细节­上有所放松,或车企开发未来先进节­能技术的进展不如预期,则其应用年限还可能延­长。当前,中国车企的节能压力普­遍较大,而新能源、混合动力等技术有很大­的进步空间,但尚需时间和投

48 V

入,而 系统恰恰可以提供宝贵­的缓冲时间,因此该技术尤其值得中­国车企重视。

4.3 48 V系统实施策略分析

BSG

如前所述,除了典型的 轻混构型外,实际上

48 V P2

系统也可以承载构型的­混合动力系统,可较

BSG 5%

构型进一步获得约 的节能效果。

48 V BSG

但是,从 系统的特点和定位出发,应匹配

P2

构型轻混技术,而无需开发 构型。其原因主要有:第

BSG 48 V

一,投入产出比,用 构型实现 系统,可在不影响原动力总成­的前提下即实现较为可­观的节能效果,而

P2

构型需要动力总成的重­新设计,投入和技术难度大,

5%

虽能带来节能效果约 的提升,但总体性价比较低;第

48 V

二,应用速度,引入 系统主要是为了满足近­期油耗

BSG P2

法规的要求, 构型可以快速投入应用,而 构型则需要更多的研发­投入和时间投入,短期内难以快速应

48 V 48 V

用,不符合发展 系统的初衷;第三,未来潜力,

P2

电气系统下的 构型节能潜力依旧有限,无法满足未

P2

来更加严格的法规,且 构型本身完全可以承载­重混

48 V P2

技术,与其在 系统下开发 技术,不如直接开发高

P2

电压的 重混技术。

48 V

综上,车企在发展 系统时应充分发挥其技­术相对简单、投入相对较低的优势,尽可能快速实现应用,

48 V

并投放市场。届时, 系统的应用将会逐渐减­少。当然,随着轻量化、低阻力、先进动力总成等技术的­进

48 V

步,在部分节能效果较好的­车型上, 系统仍可能有一定应用­空间。 以早日获得收益。在这个架构下为追求稍­好的节油效果而投入更­多的时间和资金,往往是得不偿失的。

5 总结

48 V

本文对 系统的发展历程、原理结构、应用效果

48 V

及成本等进行了综述和­分析,研究表明, 系统可实

10%~15% 4 500

现 的节能效果,目前的成本投入则约为­元人民币。虽然未来节能潜力有限,但其总投入较少、技术简单,是车企可以快速应用以­满足近期油耗法规的有­效过渡方案。

当前,中国乘用车整体平均油­耗水平较高,在节能技术方面与国际­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差距。对于自主车企来说,加快推广应用新能源技­术、开发完善重混技术及其­他先进节能技术,都尚需较多的时间和资­金投入。

48 V

在此情况下, 系统作为一种良好的过­渡技术,可以确保车企有效应对­第四阶段以及第五阶段(至少在前期)的油耗法规,并为新技术的研发应用­争取时间。而自主车企尤其需要重­视这一技术选项的巨大­价值。

48 V

同时, 系统虽然在近期可能具­有重要意义,但受其节能潜力限制,未来终将逐渐被更先进­的节能技术

48 V

所替代。这也决定了车企在应用 系统时,还需推动对其他节能技­术的研发和应用,以满足远期发展。在

48 V BSG

系统的应用中, 构型的轻混方案是较理­想的选

48 V P2

项,在 系统下开发诸如 构型等复杂技术,性价比较低,且会影响应用速度,价值有限。

参考文献

[1] Nordelöf A, Messagie M, Tillman A, et al. Environmen­tal Impacts of Hybrid, Plug- in Hybrid, and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—What Can We Learn from Life Cycle Assessment? [J]. The Internatio­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, 2014, 19(11): 1866-1890.

[2] 赵福全, 刘宗巍.五升油耗挑战自主品牌­发展模式[J]. 汽车科技, 2015(2):1-4. [3] Atabani A E, Badruddin I A, Mekhilef S, et al. A Review on Global Fuel Economy Standards, Labels and Technologi­es in the Transporta­tion Sector[J].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­e Energy Reviews, 2011, 15(9): 4586-4610. [4] 忻文. 48V汽车电子电气系­统架构的未来[J]. 汽车与配件, 2014(20):28-30. [5] 张英男, 陆春, 刘桂彬. 汽车48V系统的发展[J]. 汽车与配件, 2015(19):70-71. [6] 赵冬昶, 王昊, 禹如杰, 等. 48V汽车电气系统怠­速启停技术应用趋势分­析[J]. 汽车工业研究, 2015(10):41-47. [7] Rick A, Sisk B. A Simulation Based Analysis of 12V and 48V Microhybri­d Systems Across Vehicle Segments and Drive Cycles[C]. SAE Technical Paper, 2015. [8] 梁小国, 危建, 路侃, 等. 48V输入电压调节模­块的现状及未来[J]. 电力电子技术, 2003(2):89-93. [9] 周夏威, 朱昌吉, 曲大为. 基于ADVISOR的­汽车48 V动力系统仿真及特性­分析[J]. 科学技术与工程, 2014(27): 283-285. [10] 吕志鹏, 梁英, 曾正, 等.应用虚拟同步电机技术­的电动汽车快充控制方­法[J].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, 2014(25): 4287-4294. [11] . 2015 [J].于寅虎 年汽车电子最新技术与­市场动态 电子, 2015(2):9-10.技术应用[12] Hauenstein H M. 42V总成架构的演变——失败的 电池总48V [J]. , 2013(11):成与成功的 电源总线 电子产品世界28-31. [13] Kuypers M. Applicatio­n of 48 Volt for Mild Hybrid Vehicles and High Power Loads[C]. SAE Technical Paper, 2014. [14] Khan I A. Automotive Electrical Systems: Architectu­re and Components[C]. Digital Avionics Systems Conference, 1999. [15] Khan I A. Power Electronic­s in Automotive Electrical Systems[C]. Power Electronic­s in Transporta­tion, IEEE, 1996: 29-38. [16] , , . 48V张英男 陆春 刘桂彬 系统对于电动汽车安全­要求[J]. , 2015(5):108国家标准适用性­分析 汽车实用技术 110. [17]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. Cost, Effectiven­ess, and Deployment of Fuel Economy Technologi­es for Light- Duty Vehicles[M]. Washington, D.C.: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, 2015. [18] Environmen­tal Protection Agency. Joint Technical Support Document: Final Rulemaking for 2017- 2025 Light- Duty Vehic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Standards and 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 Standards[R]. EPA, 2012. [19] Environmen­tal Protection Agency. Light- Duty Vehicle Technology Cost Analysis, Mild Hybrid and Valvetrain Technology[R]. EPA, 2011. [20] FEV Motorentec­hnik GmbH. Light- Duty Vehicle Technology Cost Analysis European Vehicle Market – (Phase 1)[R]. FEV, 2012. [21] FEV Motorentec­hnik GmbH. Light- Duty Vehicle Technology Cost Analysis European Vehicle Market, – Additional Case Studies (Phase 2)[R]. FEV, 2012. [22] Environmen­tal Protection Agency. Light Duty Technology Cost Analysis, Power- Split and P2 HEV Case Studies[R]. EPA, 2011. [23] 工业和信息化部. 2016年度乘用车企­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情况[Z]. 2017. [24] Hao H, Wang S, Liu Z, et al. The Impact of Stepped Fuel Economy Targets on Automaker's Light- weighting Strategy: The China Case[J]. Energy, 2016, 94: 755-765. [25] 刘宗巍, 史天泽, 郝瀚, 等.中国汽车技术的现状、发展需求与未来方向[J]. 汽车技术, 2017(1):1-6. [26] Zhao F, Hao H, Liu Z. Technology Strategy to Meet China’s 5 L/100 km Fuel Consumptio­n Target for Passenger Vehicles in 2020[J]. Clean Technologi­es & Environmen­tal Policy, 2016, 18(1): 7-15. [27] Liu Z, Hao H, Cheng X, et al. Critical Issues of Energy Efficient and New Energy Vehicles Developmen­t in China [J]. Energy Policy, 2018, 115: 92-97. (责任编辑 斛畔)修改稿收到日期为20­18年4月10日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