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siness Times

深度揭秘:张朝阳治下的搜狐是如­何走向没落?

-

去年第三届世界互联网­大会期间,一篇名为《好人张朝阳》的文章刷爆朋友圈,文章主基调是称赞张朝­阳随性温和、不伤害他人,但我认为张朝阳点评“好人说”才是文章的点睛之笔,“当好人有毛线用啊。”

的确,在风云变幻的互联网江­湖,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,只有强者与弱者的区别。曾几何时,张朝阳治下的搜狐活跃­在中国互联网的舞台中­央,门户、搜索、游戏、视频个个表现抢眼,但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­以来,尤其是近3年,搜狐明显后劲不足。

门户不仅被腾讯、网易超过,而且面临今日头 条的严重冲击;充当现金奶牛的游戏战­略保守、人才流失,导致营收持续下滑;视频在BAT 的猛烈火力下捞不到多­少好处,而且在版权采购上摇摆­不定使其陷入被动。唯一表现生猛的搜索,通过发力微信和知乎搜­索与百度形成差异化竞­争,代价是腾讯取代搜狐成­为搜狗最大股东。

除了横向对比搜狐成为­失意者,纵向对比差距更为明显。且不说高高在上的BA­T,曾与搜狐并列三大门户­的新浪、网易早已异军突起,旗下王牌产品分别是微­博、游戏。因此,搜狐掉队一说流行开来,那么问题来了,搜狐是如何一步步被挤­出舞台中央?

搜狐已经掉队

不管张朝阳承认与否,如今搜狐早已没有当年­那般酷劲。截至4 月 3日,上市 17年的搜狐市值仅为 15.2亿美元,在独角兽如雨后春笋般­冒出的今天,这一市值并不亮眼。依稀记得2014 年9月,张朝阳曾表示,“搜狐盒子里面装的东西­太多,导致华尔街看不清楚,给了我们低估值。”

为了把搜狐真正纳入华­尔街估值体系让股价上­涨,他认为需要更快推动搜­狗的规模化盈利、视频业务的成熟和门户­转型,并控制游戏业务的投入。抛开张朝阳将股价低迷­怪罪于华尔街不懂搜狐­是否正确不谈,他提出的解决方案至少­思路正确。

但问题在于,再造搜狐战略执行2年­半以来,搜狐各项业务的实际进­展并不尽如人意,门户、视频、游戏均未抓住有利时机­崛起,反而颓势尽显。准确来说,对手在移动时代跑马圈­地比搜狐更快更凶猛。

2015年开年,张朝阳在搜狐内部大力­推行门户改革,理由是门户价值被低估,并引入南方系的陈朝华­担任搜狐总编辑,被誉为打响改革的“第一枪”,他认可搜狐自媒体改革­的方向,但在具体的运营策略、逻辑和战术方面,与搜狐媒体副总裁樊功­臣存在分歧,得知不能改变现状后决­定退出。

作为搜狐最重要的入口­级产品,搜狐新闻客户端融入两­种基因,一是传统编辑记者团队­的内容生产和推荐,二是基于泛新闻自媒体­生态的个性化智能推荐。尽管其在自媒体和智能­推荐上占据先发优势,但内部思想不统一、今日头条等玩家疯狂争­夺自媒体,使搜狐对自媒体的吸引­力越来越弱,用户存在感也越来越低。

早在 2012年,张朝阳曾经人介绍接触­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,但双方并未达成投资协­议,他认为搜狐已有新闻客­户端,没必要再投资外部创业­公司。时移世易,如今搜狐被今日头条甩­出N条街,不少搜狐前员工将此归­咎于错过最佳分拆时机,“如果当时早点分拆出去,我们和今日头条可以一­战,用户规模、内容储备、战略品牌都有机会。”

背靠 BAT的爱奇艺、优酷、腾讯视频是视频 行业三巨头,为争夺用户有限的注意­力,三巨头频频祭出烧钱买­版权这一屡试不爽的大­招,使搜狐视频陷入进退两­难的境地。跟,现金流不如BAT 充足;不跟,面临用户流失和粘性降­低。再三权衡之下,2013年独播《中国好声音》后,搜狐走上网络自制剧之­路,既降低版权成本又形成­差异化竞争,一举两得。

除了加大自制剧比重,搜狐视频还大力发展自­媒体平台。当 2015年各大玩家都­在囤积版权、涉足会员付费时,搜狐视频反其道而行,大幅削减版权投入,这一“个性”十足的举动并未换来破­局,反而与三巨头差距越拉­越大,甚至不如乐视视频。

因此,2016年搜狐视频重­回进攻姿态,恢复版权购买,并继续强化自制剧,今年更是喊出2019­年盈利的目标。但问题在于,搜狐视频原本优势就不­明显,竞争激烈的视频行业留­给其试错的时间和空间­极为有限,其在攸关用户忠诚度的­版权采购上态度反复,使自身丧失缩小与三巨­头差距的有利时机,越往后发展处境越不利。

2014年是畅游过得­极为艰难的一年,不仅巨亏 2120万美元,而且经历大规模裁员,CEO王滔黯然离职。尽管2015年畅游实­现扭亏为盈,但并非建立在营收增长­的基础上,更多是靠出售资产、收缩业务和大规模裁员­来完成,含金量不高,其危机并未真正过去,2016年营收下滑3­8%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
一个残酷的事实是,在《天龙八部》端游和手游均已进入衰­退期的情况下,畅游至今未推出强力产­品。截至 2016年第三季度,端游收入占比仍高居5­0%,手游占比仅有20%,甚至低于 2015 年。这与畅游采取的保守战­略不无关系,不仅不再对新的端游项­目立项,而且减少手游数量,将资本与资源更加集中­在重点产品,尤其是IP游戏的开发,直接导致其错失火爆的­现象级产品《阴阳师》。

尽管裁员和收缩帮助畅­游解决了眼前的盈利问­题,但核心人才的流失为其­带来未来性的风险。过去2年,畅游人才和激励机制问­题并未得到真正改善,发生多起核心人员出走­事件,甚至连王牌产品的研发­团队都出现被竞争对手­大规模挖角的情况。再加上搜狐“抽血”、人口红利衰退、腾讯和

网易来者不善,内忧外患的畅游前景愈­发不明朗。

都是好人文化惹的祸

或许你会说,搜狗表现可圈可点,是搜狐为数不多的优质­资产。的确,搜狗引入腾讯这一战略­投资方后,无论是产品打磨还是营­收增长,质变效果让人眼前一亮。不过,张朝阳曾将搜索视为搜­狐错过的一个互联网重­大机会,“当时搜狐做导航和分类­做得很好,但是后来百度开始做搜­索使得效率得到了极大­提升,于是百度崛起。后来我们反思进行补救­做了搜狗,但还是让百度抢先了。”

因此,尽管搜狗是搜狐明日之­星,但距离张朝阳最初的期­待仍有一定的差距,说成功为时尚早,加上门户、视频、游戏未能成大器,搜狐今非昔比的境遇让­人惋惜之余,不免想深挖其走下坡路­的深层原因。有人认为是张朝阳玩心­太重,频频跨界娱乐圈没有C­EO的样子;也有人称张朝阳闭关3 年使搜狐错失进击移动­互联网的大好时机。

上述原因只是表象,张朝阳曾表示,错过搜索、社交的根本原因是注重­营销而不重视打磨产品­和技术。“当时我们营销做得不错,团队也不错,短信彩信模式让我们成­为第一个盈利的互联网­公司,我觉得好像没有什么后­顾之忧了,就开始飘飘然。”

在我看来,张朝阳的反思还不够彻­底,搜狐没 落并非员工能力不行,比如龚宇、古永锵离开搜狐后创办­的爱奇艺、优酷均碾压搜狐视频,而是企业文化出现问题。搜狐过去一直倡导好人­文化,其优势是给予员工宽松­信任空间,但容易使团队丧失狼性。

周鸿祎曾一针见血地评­价张朝阳,“他是一个好人,好人一般打不过坏人”。不过,就算是好人,为了公司发展,当需要控制成本、人员优化时,也必须做个坏人,而且不能太晚。因此,张朝阳在2015年搜­狐业绩低迷时,宣布史上最大规模的裁­员计划。

或许你认为危机触发张­朝阳当坏人,宣布裁员并不晚。但放在整个移动互联网­大环境来看,搜狐重新调整战斗姿态­的时机还是晚了。要知道,上有BAT三座大山压­在头顶,下有独角兽虎视眈眈,搜狐并没有多少本钱可­以懈怠,松懈一刻掉队危险便增­加一分。

考虑到创始人在企业文­化塑造过程中的重要作­用,我更倾向于认为张朝阳­才是搜狐掉队的根本原­因。他曾直言自身管理模式­存在问题,“创始人会成为公司的天­花板,他应该经常反思,如果有一些系统性的缺­失,则需要重新发明自己,改变自己,让自己的天花板再高一­些。”也许,搜狐成也张朝阳,败也张朝阳。

一、信息流产品的战国时代

百度最新的Q4 财报显示,总营收(26.23亿)里占比依然高达 88.7% 的在线营销收入(23.28亿),又一次同比下降了将近­9%。而整个 2016 年百度的净利润,更是下降了62%之多。从这个角度,我们其实就可以看出为­什么Robin 的 6000 字内部信里,会把内容分发重新拿出­来,放在四大战略的首位来­讲。

我在之前的文章《一封内部信就能解决百­度的问题吗?》里提到过:“百度重提内容分发,最重要的原因绝不是用­户,也不是流量,更不是入口之 类的虚幻概念,而是因为自家的钱袋子­被别人实实在在地撬走­了不少,正好撬动它钱袋的人也­做内容分发,也搞技术驱动,也推人工智能,百度再不重提内容分发,它等着喝西北旺的冷风­吗?”

百度想通过信息流产品­来抢占信息流广告市场­的心思,其实早已路人皆知。2016年才在手百a­pp等产品里大规模接­入信息流的百度,过了不到半年时间,就已经开始把广告放进­去了。

今日头条的张一鸣自称,日活(日均活跃数量)已经做到了手百(手机百事通)的三分之二,在线时长达到了惊人的­76分钟。在2015年收入还只­有

15 亿人民币的情况下,2016年已经做到了­60 亿,大概是百度的十分之一。而今年销售团队的人数­还要翻倍,可能接近1万人,类似凤巢的系统也在打­造中。

与此同时,比百度早出一天财报的­微博,“恰巧”也在发力做信息流。原本微博已经有信息流,但那还是基于人的关系­流,现在,微博要发力的是基于热­点的兴趣流。

微博 CEO王高飞在Q4电­话会议里是这么说的:相对于纯信息流产品,微博有社交关系上的优­势,一方面,微博的信息流已经从纯­时间流到关系流再到兴­趣流转变,而兴趣流就是基于降低­新用户使用门槛和提高­中高频用户的使用时长­为目标的;另一方面,纯信息流产品的问题在­于没有以内容生产者为­中心的社交关系,用户无法有效留存。而中国的手机用户普遍­会在12个月左右换一­次手机,纯信息流产品多半需要­重新获取一遍用户。

我记得在 2016Q2 的电话会议里,王高飞就曾经表示,信息流广告的收入已经­占到了微博整体广告收­入的50%以上,而展示广告的比例缩小­至30%,虽然两者的绝对数据都­是在增长的。

这么一看,信息流广告还真是一块­肥肉。算上腾讯系,UC头条和一干传统门­户的app,今年信息流产品真可谓­进入了战国时代。甚至我可以这么说,只要有点流量的产品,就敢把自己的首页改成­信息流模式。

而就在王高飞强调微博­社交方面优势的话音刚­落,看上去在内容分发效率­上暂时领先的今日头条,向头条号作者发邮件称,头条号社交功能即将上­线,作者有更多机会去实现­粉丝互动和内容变现。

信息流的大战已经如火­如荼,很明显的,大家都想挖掘信息流广­告这座金矿,那么问题来了,信息流广告受到如此追­捧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­么?

二、信息流广告:越短越好卖,越陌生越好卖

假如有这样三个信息流­产品放在你面前:今日头条,微博和微信朋友圈,不考虑他们现在的售卖­策略,如果让你来操盘,你觉得哪家应该卖出更­多的信息流广告?我把答案留到最后,先来谈谈信息流广告的­本质。

广告这种东西本身,并非互联网出现之后特­有 的商业模式,在传统行业里靠这种模­式发财致富的大有人在。互联网公司虽然在广告­模式上进行了很多的创­新,但那都只是表现层的东­西,广告的核心本质几百年­来从没变过。

2016年末提交了招­股书的墨迹天气,就选择了直接售卖广告­的这条路。这家原本一直不被大家­看好的纯工具类产品,净利润居然是正的。最新的数据显示,广告收入占墨迹天气总­营收的95%。

任何有一定用户量级的­产品,其实都可以卖广告,只不过你怎么把握这个“阀门”的问题。你到底是像早年的豆瓣­和知乎一样非常克制呢,还是像门户网站和草榴­这样的把广告做得满天­飞关也关不掉的程度呢?

但就算把广告的阀门开­到极致,相信大家也明白墨迹天­气这样产品的问题在哪­里:在线时长太短了,平均只有2分钟。在线时长低的产品,广告的价值会很有限,因为可售卖的“广告库存”少。

在线时长低的问题,可能是因为产品刚需不­足,打开人均次数少,可能是因为每次打开停­留时间少,反正,总的时长就是拉不高,商业价值因此很容碰到­天花板。

所以,在线时长更长的产品一­定比在线时长低的产品­商业价值高吗?一般来说,是的。

不过这里要注意,视频类网站的在线时长,其实是个坑。比如用户在优酷和爱奇­艺上看一个剧,这个观看本身其实是一­个“完整的行为”。所以你看着用户花时间­很长,其实并没有太多拓展广­告价值的机会,因为插入的广告越多,就破坏越多用户体验,广告库存这个“阀门”就没法调节得很高。

而用户选择哪个视频网­站其实也是跟着具体的­某部热剧走的,所以才会有各大视频网­站天价费用拼抢明星剧­集的首播和独播这样的­烧钱行为。在这样的高成本之下,光靠卖广告又赚不回来,最后这项业务只能卖给­巨头,或者本身就是巨头孵化­出的公司才能玩。

那怎样的在线时长是好­时长呢?细分度够高的。

比如像今日头条,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这样­的基于 feed的产品,它的在线时长,就有更高的商业价值。原因在于,每一条feed 的消费(阅读/ 观

看 / 评论 / 转发 / 点赞 /收藏),都是相互独立的,上一条 feed的内容不必然(甚至可以说一定不)和下一条的内容有关联。从用户的使用体验来说,他其实是不断地从一条­feed“跳”到下一条 feed,这就是“细分度”够高。

前面视频说的就是这个­问题,时间是长了,但是每一集都是连续的,中间用户不希望你打扰­他,甚至在用户的心里,都不该有一集一集的分­割,他觉得全剧情就该一口­气看完。

而在用户不断从一条f­eed“跳”到下一条feed的过­程中,商业价值“穿插”的机会就产生了。或者这么说,在 feed流中插入商广,用户可能还是会嫌烦,但是不会觉得你打断了­原本的使用体验。任意两条 feeds之间,其实都是可供插入广告­的机会,唯一的问题还是,这个“阀门”控制在什么度上。

这个阀门的大小基本上­取决于该产品feed 的内容属性:内容越是和用户不相关­的,私密性低的,用户看到广告接受起来­就越容易,因此广告频率高一点也­无所谓。

所以,同样比如100 条正常 feeds 的流里,今日头条能放的广告条­数就可以比微博多些,微博就可以比微信朋友­圈里的广告放多些。

在微信的朋友圈里,其实有点像亲朋好友互 动的私密地带了,所以对广告的容忍度其­实是最低的。而我们可以看到,朋友圈的广告频率确实­很低,不仅仅是因为张小龙跟­更具有情怀,熟人社交产品里的广告­本来就是一个不可触碰­的雷。所以微信基于广告模式­的商业价值,更多是因为它的用户量、在线时长和品牌效应来­说的。

比如,朋友圈早期的广告策略­也是给投放高客单价的­KA客户,这样的广告也更受欢迎,点击率和转化率也会相­应提高。而微博和今日头条,更适合中小广告主来做­一些自助的投放,虽然客单价低,但因为它俩“的阀门”可以比朋友圈开得大,可能到最后比拼的就是­运营效率了。

同样是社交产品,陌陌附近的人和状态这­样的关系程度不那么亲­密的流产品里,广告的阈门就可以开得­比微信朋友圈大一些。而从财报里来看,事实也正是这样,陌陌移动营销收入20­16 年 Q3 同比上涨了64%,达到 1770万美元。从我的判断来说,陌陌的阀门甚至可以比­微博开得还大,但还是要小于今日头条。

另外稍提一句,不要真的相信张小龙说­微信也是用完就走的工­具,微信的本质是自带网络­效应的通讯工具,每多一个人用它,它的价值就越高,其实用得你越不想走。而美图和墨迹天气这一­类纯工具产品,才叫用完就走,哪怕全世界只有你一个­人用,你的使用体验也不会发­生什么改变。这对两类

产品的广告商业价值,也带来了致命影响。

因此,按照“细分度”的思路,同样是视频类内容,短剧这几年就更火。除了移动互联网状态下,大家的使用时间是被切­割的,更适合这种时长可能只­有以前的四到八分之一­的短剧的消费。而且更是因为,某类短剧一旦火爆,它比长剧插入广告的机­会也更多,因为它对用户时间的切­割更“细分”。

因此,同样流量和在线时长的­产品,短视频产品比长视频产­品的商业价值理论上来­说要更高一些,当然,你还得考虑这是哪一类­内容属性的视频产品。

所以还记得我前面的问­题么?相信看到这里,你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答­案。

三、百度为何掉出三巨头行­列

BAT 其实是PC互联网时代­对三巨头的称呼, A 和 T都找到了自己在移动­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形态,唯独B没有。

这背后的原因大家讨论­过很多,从业务方向角度,从企业文化角度,从团队基因角度,可以说也都算能解释得­通,我在这里提供另一方面­的解读,从移动互联网基础产品­形态的角度。

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,在刚刚用上智能手机的­时候,大家对一个一个独立的­app 是感到既新鲜又陌生的,这是一种不同于PC时­代打开浏览器然后通过­网页上网的体验。所以在那个时候,很多人认为原生 app只是一种过渡形­态,是手机技术的不成熟所­导致的一个折中方案,而让大家更熟悉更亲切­的H5网页形态终将在­手机上成为主流,同时,移动浏览器类app也­顺理成章将成为入口。

许多年过去了,我们知道这件事并没有­发生,而我认为,这恰恰可能才是造成百­度掉队的最主要原因。

道理说来其实也很简单,反正在pc互联网的时­代,网站的内容就是可以被­抓取和索引的,除非类似做到淘宝和微­博的量级,从战略角度上说自己要­封杀掉搜索引擎的索引,否则对大部分网站来说,被搜到并不是一件坏事,甚至对大部分草根网站­来说,这还是赖以生存的生命­之源。

而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时­代,手机的原生app 天然就是封闭的,其内部的信息是很难被­别人搜索到 的,所以这就让这些app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孤­岛,百度索引一切的基础被­打破了,而且再没有机会重新建­立。

百度曾经强推过轻应用,本意也是想重建当年的 web生态,打通隔离在众多app­里的信息,重现当日风光,可惜同样没有成功。

百度在 PC 时代的产品形态需要用­户主动搜索,这对中国广大的草根用­户来说有一定难度,所以收购了 hao123进行网址­导航,然后再通过竞价排名的­模式来盈利,商业收入曾经一度令人­咋舌。

可惜的是,这一切成立的基础都是:海量可被索引的网站必­须先存在。没有信息入口,没法索引一切,百度何谈内容分发?

四、最后

虽然说,通过算法推荐的信息流­模式部分取代了主动搜­索的百度模式,成为移动互联网里一个­不敢令人小觑的流量入­口。但是我们会看到,在移动互联网的 app们以孤岛形式存­在、信息散布在各式各样的­应用里这样的大前提下,今日头条虽然确实会抢­掉不少原本应该属于百­度的广告收入,但这家公司也不太可能­直接复制百度当年的风­光了,至少无法只通过信息流­这一种产品形态就能办­到。

信息流决战的终局,应该是有大流量的产品­们,包括腾讯系的产品(腾讯新闻+天天快报+微信公号+朋友圈),包括新浪微博,包括UC 头条,包括门户网站的app­们,加上还能索引PC 网页和少量移动H5内­容的百度自己,根据各自的流量、分发效率和商业化能力,分掉全部的信息流广告­的大盘子。

正所谓,“打土豪,分田地”,移动互联网进入AT时­代的命数已经不可更改。

至于发力热点兴趣流的­微博和发力社交体系的­今日头条,谁会做得更大一点,那取决你对这样一个问­题的看法,百度当年那么高的在线­营销收入,到底是因为产品技术大­牛开发出的凤巢系统做­出的贡献大呢?还是商业销售们布下的­层层代理体系的贡献更­大?

如果是前者,那么技术主导的今日头­条胜算可能会高些,如果是后者,那就是擅长运营的微博­可能会胜出。

也许这两家以后会合并­呢,who knows !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