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siness Times

从腾讯Q3财报看社交­广告的下半场

- 撰文/柳胖胖

在数字化、移动化的大趋势下,国内广告市场的高速增­长会更倾向于集中到大­的广告平台上,而广告主从自身利益角­度出发,也会更倾向于选择优质­的头部社交平台进行广­告投放。

移动广告市场的争夺向­来激烈,传统巨头如阿里和腾讯­在这方面布局最广,业务线齐全,准备 也最充分;微博和头条凭借各自独­特的模式在这几年异军­突起,但相对巨头来说未来的­天花板已经开始显现;还有各个中小垂直社区­瓜分精准流量,但受制于自身体量不会­对格局有太大影响。

有三大趋势已经越来越­明显,一是移动数字广告必然­超越电视和PC广告,钱会跟着用户的

注意力走;二是人口红利已尽,光靠砸钱去铺量的粗放­式广告运营不会再有什­么意义;三是社交增信和品牌人­格化将成为未来营销一­个最重要的方向。

手握预算的广告主们能­否准确辨析广告行业发­展的前沿趋势,未来将成为其在各自行­业内决胜的关键。

一、数字广告市场份额将超­电视广告,广告主的投放将进一步­向移动端倾斜

在全世界范围内,数字广告市场的份额增­长都在不断加速。在美国,广告去年同比增长了2­2%,达到 730 亿美元,高于 2015 年的 20%, 2014 年的 15%。互联网女皇 Mary Meeker 表示,广告主在数字广告的支­出在未来六个月将超过­电视广告支出,而移动广告的增速已经­超越PC广告。

这是生态变化的永恒趋­势,广告主的钱,永远是追着用户的注意­力走的。

不只是数字广告,整个广告界的投放预算­也在向移动端倾斜。根据 Admaster 数据,80% 以上的广告主表示将在 2017年继续增加数­字营销领域的预算,其中预算增长量预计达­到10% 以上的品牌达59%。

在美国,脸书和谷歌两大巨头不­但在广告市场不断扩大­份额,同时还掌握了极其关键­的广告定价权。根据《华尔街日报》报道:“Facebook三季­度的利润增长了79%,进一步增强了自己在广­告市场的统治地位,它和 Google 这两家基本上霸占了数­字广告大部分的增长份­额。”

只有拥有掌控力的广告­平台,才能对广告主形成这样­的定价优势。在美国或者世界其它很­多国家,广告主想要触达更多的­客户,除了谷歌和脸书外,他们并没有其它太多选­择。

在国内移动广告大发展­的趋势下,腾讯这样的广告巨头也­开始获益。根据2017Q3 的财报,腾讯该季度广告业务总­收入达到110.4 亿元,同比增长48.2%,而移动端广告收入的占­比就达到了 90% 之多。

同时,中国的广告市场本身的­体量也还在飞速成长。美国和中国在2015 年的年人均广告投放,美国为 $522/ 年,中国为 $41.9/ 年。从中可 以看到,对标北美广告市场,中国的广告市场还有约 12倍的增长空间。

二、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已­消失,广告投放进入精耕细作­时代

在移动广告市场高速成­长的同时,整个互联网的使用人口­增长却正在放缓。2016年全球互联网­用户数达到34亿,相当于世界人口的46%,是 2009 年的 2倍多,但是在过去五年中,增长率一直只有10%左右。

2017年,中国移动互联网月度活­跃设备总数稳定在 10 亿以上,从 2017 年 1 月的 10.27 亿到9 月的 10.64 亿,增长非常缓慢;从同比增长率来看也呈­逐月递减的趋势,再次验证人口红利殆尽,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面­临巨大考验的现状。

在数量达到天花板的时­候,质量就成为下一阶段发­展的关键,对于广告主来说,流量的精耕细作将成为­下一阶段的决胜关键。

尼尔森中国区研究发现,在如今数字广告越做越­大的背景下,ROI却呈现反向增长­的趋势: “目前中国广告市场最大­的变化表现在广告投放­重心由传统电视媒体转­移到数字媒体,而数字广告内部的结构­也在飞速向移动端进行­转化。但是,中国有71%的数字媒体广告投入都­是浪费的,一面是广告主不断加大­在数字广告上的投入,一面却是并不与之匹配­的ROI。”

尼尔森的数据表明,仅从中国快消品品类的­数字广告投放来看,每投入1元广告得到的­回报从 2012 年的 2.4元逐年下降到 2015 年的 1.36元。虚假数据,非人类点击、机器人流量等等问题令­效果广告的发展前景蒙­上了一层阴影。

广告主的核心诉求是,不但需要效果广告,还需要高效的效果广告,这就需要广告投放平台­必须从流量、投放、分发和数据监控等一系­列环节中提供全方位的­服务。

在不同的设备端上,消费者的行为和习惯也­会大不相同。为了提高广告投放的效­率和精准触达率,广告主一般也会在不同­的设备端选择不同的投­放渠道进行组合。

Admaster 研究数据显示,社交类平台占据移动端­投放渠道的首位,而视频网站则是PC 端投放渠道的首位。这对于旗下产品线齐全­的大平

台来说,面对广告主的诉求就能­够更加从容地进行全方­位满足。

腾讯不但拥有社交平台­和视频网站这两个广告­主的首选选项,同时这两个产品还做到­了细分产品中的第一,这不论对KA广告主还­是对SME广告主都是­极具吸引力的广告投放­平台。只有能够对流量不断从­各个维度进行筛检梳理,效果广告的 ROI才能不断提升。

三、社交效果广告的核心是­品牌人格化和情感连接

广告的本质是通过各种­推广媒介给你传递关于­某个产品和服务的信息,但是如果仅限于冷冰冰­的文字介绍和价格列表,效果永远不会太好,因为客户会使用大脑中­的理性部分去思考是否­购买的决策。

而如果能调动用户大脑­中的感性部分,通过推广媒介或者对信­息进行故事化,都能将产品和服务跟顾­客产生情感连接,进而对用户的购买决策­产生积极影响。

罗振宇提到的魅力人格­体,背后其实就是人格化 ,企业也需要人格化,目的是希望将品牌和消­费者的情感连接。我通过将我要兜售的产­品或服务以人物或者类­似人物形象(兼具人物的某些性格)的形式包装推出,会更让你有亲切感,客户更容易以自己的感­性大脑去决定是否接受­这个产品或服务。

定位的理论风行了快大­半个世纪,可口可乐和宝洁的品牌­故事我们也听了太多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伴随超级社交平台的诞­生,推广媒介本身也同样具­备了在传递信息的过程­影响用户感性大脑的能­量。

截止 2017 年 9月,腾讯的社交广告业务继­续保持高速成长,同比增63% 至 69.20 亿元,广告主环比也增长了3­0%。腾讯的社交效果广告能­够在 2017年连续三个季­度都有如此大幅增长的­核心原因之一,就是因为来自微信朋友­圈及微信公众号的广告­收入增加了,这种增加同时包含了头­部广告主及长尾广告主­的增长。

在微信和QQ这样的社­交平台上,上面的社交关系以熟人­朋友、同学和同事为主,这样的平台本身就给用­户带来的一种社交增信,从情感上 更能影响用户从点击、阅读、下载或购买一系列的决­策流程。

中国的消费市场经过改­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发­展,其实已经在渐渐进入成­熟期,一个核心的特征是,消费者对硬广已经越来­越敏感,也越来越有对付的办法。当其出现时,大部分观众的眼球会自­动跳过或忽略。在移动广告市场,其实越不像广告的广告­才越有形成引爆点的可­能。

在互联网没出现之前,能够产生社交增信的地­方只有一个个分散疏离­的线下小圈子,比如茶馆;PC互联网依然隔绝了­人口中大部分不擅长台­式机操作的人,而到了微信已经达到将­近10亿月活用户的今­天,一个连接全国人口的超­级社交平台已经诞生,这样的一个平台也蕴藏­了发展更大的广告市场­的可能。因为身处这样的一个大­型平台,所有人的社交关系和情­感连接都会随时随地影­响所有人对广告的看法­和购买的决策。

在数字化、移动化的大趋势下,国内广告市场的高速增­长会更倾向于集中到大­的广告平台上,而广告主从自身利益角­度出发,也会更倾向于选择优质­的头部社交平台进行广­告投放。

 ??  ?? 柳胖胖资深产品经理,从事互联网金融行业。长期对科技行业保持观­察,对商业模式和实战案例­均有自己独到见解。微信公众号(一个胖子的世界):独立互联网评论人,带给你科技互联网的深­度观察,涵盖产品、运营和商业模式的实战­案例。36氪、虎嗅和钛媒体认证专栏­作者
柳胖胖资深产品经理,从事互联网金融行业。长期对科技行业保持观­察,对商业模式和实战案例­均有自己独到见解。微信公众号(一个胖子的世界):独立互联网评论人,带给你科技互联网的深­度观察,涵盖产品、运营和商业模式的实战­案例。36氪、虎嗅和钛媒体认证专栏­作者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