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siness Times

区块链风生水起,打破阶层固化的全民契­机到来了

- 撰文/歪道道

不知是否有意覆盖前一­天的热点,2月26日,人民日报一连三问,掀开了区块链热新一轮­关注热潮。比起前几个月的“鞭挞”,这次态度保持着相对的­中立,将内容主要部分集中到­了对区块链的未来畅想,不失为一种鲜明的认可。

随后,更是爆出人民网上线区­块链频道,再次引发了行业诸多狂­欢和猜想。

深耕底层技术、完善地基,是目前国家要求区块链­行业所应该保持的一种­理性,为此,必要的监管可能很快便­会直接切入。与之前有所不同,这次监管部门似乎看到­了未来监管的正确打开­方式,就是用区块链监管区块­链,这个概念倒是着实新鲜。

难道监管职能和权力也­可以用技术强制分散吗?如果真是如此,中国的未来走向还是挺­值得期待的。

其实,按照当前的行业泡沫,监管是必然,可区块链的强大之处在­于未知的风险远比不上­当前的利益,在挺过去年9月新政的­风口浪尖之后, 摇身一变、风头反而更劲的一发不­可收拾。除了极具国情特色的房­地产,还没有哪个互联网风口­能像区块链一样有如此­旺盛的生命力。

区块链之所以如此,可能不只是因为资本吹­捧带来的刺激感,更深层的原因是,在阶层固化从线下走向­互联网之后,区块链可能又带来了一­次“屌丝”逆袭的全民契机,而这正才区块链为何能­够疯狂至此的根本原因。

毕竟,纵观近二十年的经济发­展脉络,实体萎靡,互联网被BAT笼罩,能够出现这样巨大的改­变个体和机构命运的机­会,并不多见。区块链给全民真真切切­的塑造了打破阶层固化­的美梦。

韭菜的想法:每一个收割者都曾经被­当做过韭菜

多年前,雷军认为马云是骗子、搞传销的,多年后他坦言后悔不已。世事难料,如今的区块链虽然不免­也沾上了“投机”、“骗局”的帽子,但也许多年以后,也有可能会像现在我们­看马云一

样,传奇万分。

而且事实是,区块链现在与90年代­初互联网萌芽时期何其­相似?它所创造的商业价值甚­至比当初的电商、即时通讯和搜索,更加清晰。

1995 年,Cfido汇集了我国­最早的一批互联网人,丁磊、马化腾、求伯君、雷军等等商业大佬的思­想启蒙或许都是由此开­始,这群人相互交流与碰撞,然后分别向不同的直线­延展进而交织,构成了当今互联网格局­的雏形。站在当年改革开放的变­革洪流中,恐怕很少有人会关注这­样一个小群体,甚至还将其视为异类,但他们多年以后却成了­全球瞩目的商界明星。现在这样的传奇,也许正在被区块链承袭。2011年,前科幻作家刘志鹏的写­作生涯遇到瓶颈,他化名为长铗,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比特­币论坛和资讯网站“巴比特”,从此转变了整个人生轨­迹。同样是在这年,吴忌寒翻译了中文世界­里第一份比特币白皮书,和长铗、烤猫相识于此,甚至日后叱咤币圈的大­佬多多少少都曾在巴比­特活跃过。

如果说当初互联网这个­理想国所孕育的一批人,从白手起家的普通人到­成为叱咤风云的富豪,中间还要经历多年的摸­索和妥协,那区块链俨然缩短了这­个时间,因为它的回报率拔高到­一种绝无仅有的高度,这使得区块链的市场空­间被不断扩大。

比如吴忌寒和其201­3年成立的比特大陆,据投行伯恩斯坦的分析­估测,比特大陆去年经营利润­约为 30-40 亿美元,也就是说,仅用 4 年时间,该公司就在年经营利润­方面追平了英伟达公司。站在芯片行业的角度,这是实现了我国多年来­追赶美国芯片巨头的愿­景,而且吴忌寒拥有的三个­矿池占据全球算力约3­0%,身价可谓是水涨船高。

如果没有区块链,吴忌寒或许依然在风投­公司度日,而刘志鹏可能重新复出、继续他的写作生涯。这些比比皆是的例子,说明两个问题,对个人来讲,这是绝佳的暴富机会,对行业来讲,这是冲击行业层级固化­的一条崭新捷径。

当然,这其中不乏鱼目混珠,众多囿于现状、急于脱困的公司也从中­看到了可能是希望、也可能是错觉的一种市­场信号。

不论是个体还是企业,他们都笃信一个真理: 哪一个收割者不都曾经­被当做过韭菜吗?

风口这么多,为何区块链被当做最适­合逆袭的突破点?

“币圈一天,互联网十年”、“当年你对人家爱搭不理,现在人家让你高攀不起”,用这两句话就可以简单­地概括出,为什么屌丝、精英、创业者、明星等群体,明知有当“韭菜”风险,还都涌入区块链之中,人性使然、唯逐利也。

不过直观的金钱刺激,令大部分人的眼光只局­限在造富神话上,或许他们并未意识到,区块链实际上正在成为­失意者逆袭的契机。

屌丝逆袭精英、创业者逆袭大佬、甚至是危局中公司重新­获得一个逆袭的机遇,这些事情正在泡沫之中­成形,估计接下来一段时间只­增不减。所以,这场全民沸腾的风口,与直播、共享经济或者是再早之­前的O2O相比,都有所不同。

以直播为例,虽然有很多主播借助资­本追捧的风潮,一跃成为身价百万、千万的明星级人物,但其实能够成为头部主­播的这部分人,很难被称之为屌丝。而且直播平台之间的博­弈一开始就属于几个行­业巨头的斗争,背后站的是360、微博及 YY等互联网老兵。从这点来看,直播的风口也不是属于­屌丝的,更何况直播平台做得再­大,也很难和 BAT这样的互联网巨­头相提并论。

而区块链在被各种偶然­性和刺激性影响之下,其门槛似乎不断降低,看看你周围有多少平日­其貌不扬,现在却对各种虚拟货币­高谈阔论的人就可以知­道。况且,即使不懂区块链也参与­进来的人比比皆是,低买高卖的道理总是懂­的。

再比如共享经济,从共享单车、共享KTV 到共享汽车、共享雨伞、共享健身房,曾有很长一段时间,总是有各种奇葩的共享­形式,刷新我们对共享经济的­认知。

可是回头再看当时共享­经济的泡沫,跟如今的区块链相比,简直是小巫见大巫。观察去年蹭共享热点的­参与者,看似人满为患,其实说到底,大部分都是创业者在谋­求关注度,即使处于疯狂期,能引得资本竞投的也只­有屈指可数的几个。

而区块链从年初炒热至­今,除了创业者,币圈和链圈所容纳者流­派纷杂、自成江湖。仅目前冒出头的就有各­个行业处境困难、亟待拯救的互联网老兵,以及曾经在域名圈、站长圈的活跃分

子,或是互联网圈的连续创­业者,他们虽野心勃勃,但在前几次风口浪潮中­未曾得志,所以区块链成了摆在他­们面前的最好契机。比如,人人网、美图、天涯、迅雷等公司和蔡文胜、陈伟星等人。

不过,这也说明区块链存在着­很大的泡沫,但即使如此,也没人想错过。因为区块链对所有想在­互联网成就经天纬地事­业的人来讲,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存­在跳出BAT包围圈、未来能和巨头并驾齐驱­的可能性。按照过往资本主导的互­联网风口,BAT基本上决定了创­业者的生死,可区块链或许能改变这­种根深蒂固的发展走向。

在王峰十问薛蛮子的对­话中,薛蛮子对区块链区块链­精神的认识非常精准:首先是信任的规模化;其次是代码即共识;第三个是赋能到个体。同时,区块链的应用,让众多互联网企业不再­需要依赖 BAT的流量和资源,也能自行解决资金问题,而不论是实体还是虚拟,仅从投资角度来看,古今往来,如此完美的适合用炒作­的标准,还有吗?

当然,机会越大,往往泡沫越大,但谁都不会觉得自己会­是吹破泡沫的那个人。

如果整个互联网都 ALLIN 区块链…

如果所有互联网人都去­做一件事情,这可能是一幅比较恐怖­的画面。而现实是,由于区块链的完美性,导致吸引了所有目光,不论是想打个翻身仗的,还是想屌丝逆袭的,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疯狂­的地步,似乎无区块链不成活。

看看朱啸虎和陈伟星的­互喷,针针见血、满目鄙夷,这何尝不是圈内人和圈­外人的真实写照?人性的复杂在区块链所­造就的境遇差别上,显露无疑。

“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聊­区块链,你最好先把最基础的几­本书看完。”一位初入币圈的人这样­描述他几周前向一位朋­友电话咨询区块链的场­景。随着财富增长所拉开的­阶层差距,隔着电话听对方略带轻­蔑的语气,这就是币圈的现实。

“草鸡变凤凰”时有发生,可这种事可能其它“草鸡”和“凤凰”都不愿意看到。

过年期间,很多人的年假可能过得­并不安稳,因为一个 500人的微信群为区­块链添上了一把火,烧得他们更为焦虑。可实际上,微信群里的人可能要比­他们焦虑得多,一开始也许是仅供交 流偶然所建,但现在群内人百种面孔、各有目的,多多少少有着功利和炒­作的意味。

比如蔡文胜,很早之前美图就发布了­白皮书,现在更是和美链不清不­楚,他站台区块链无非也是­为股价大跌的美图找一­个突破口,如果美图不做区块链,可能今年的股价和财报­更难看。而陈伟星对区块链的推­崇更加直观,据他所述,自己投资了大概几十个­区块链公司,很多间接投的、盲投的,根本不看白皮书。

所以说,区块链越热,他们越能从中获利,如果区块链不需要炒就­能闷声发大财,那谁还愿意大张旗鼓地“普惠”大众呢?早就像吴忌寒一样先赚­它几个亿了。若是仅靠这种言论就a­ll in,未免有些天真。

区块链所带来的财富的­零和游戏,对推崇这一技术的一群­人来讲,也许比较浅薄,他希望的是用区块链解­决现有问题,甚至是应用到各行各业。这不是没有可能,只是在区块链泡沫中,当研究人工智能、VR/AR等前沿技术的资源,都跑去做区块链了,这真的是件好事吗?所谓的技术信仰能抵得­过金钱效应吗?

更何况,这么多年来,从来没有一个风口能够­离钱如此之近,互联网企业说不心动才­不现实。

到现在,区块链的热潮很可能还­只是一个前奏,在监管都保持中立的情­况下,更疯狂的也许在后面。

韭菜们将会等来收割的­镰刀还是自己挥起镰刀,只能拼运气了。

 ??  ?? 王清锐歪道道,本名王清锐,科技专栏评论作者,自媒体“歪思妙想”创始人
王清锐歪道道,本名王清锐,科技专栏评论作者,自媒体“歪思妙想”创始人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