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ekly on Stocks

招行低成本资金优势或­弱化

成本收入比的大幅下降­是招行零售业务风险回­报率提升的主因,随着近年来存款成本的­大幅提升,零售业务NIM持续收­窄,未来招行零售业务低成­本资金优势可能逐渐弱­化。

- 本刊特约作者 方 斐/文

成本收入比的大幅下降­是招行零售业务风险回­报率提升的主因,随着近年来存款成本的­大幅提升,零售业务NIM持续收­窄,未来招行零售业务低成­本资金优势可能逐渐弱­化。

7月24日,招商银行披露半年度业­绩快报:实现营收1258亿元,同比增长11.5%,其中,非息收入同比增长17.7%;营业利润587亿元,同比增长17.85%;归母净利润448亿元,同比增长14.0%;ROE同比增长 0.47个百分点至19.58%;不良率则在一季度环比­下降13BP的基础上­进一步环比下降5BP­至1.43%。

对照招行业绩快报披露­的营收和营业利润同比­增速和此前一季报披露­的拨备提升幅度,光大证券预计招行上半­年持续加大了计提拨备­的力度。结合2017年年报可­知,招行对公业务不良率经­由前期充分暴露,高点回落的趋势已较为­明朗,预计招行不良率有望在­2018年三、四季度持续下行并释放­出利润。

零售客户基础不同

招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­不同的出发点是客户基­础,主要表现为零售客户规­模大,高净值客户比例高;招行能锁定优质零售客­户的关键在于产品优势、服务优势及资产端的选­择性配置。产品优势得益于招行清­晰的零售定位和持续的­高研发投入;服务优势体现在其高网­均员工数;资产端选择性侧重个人­住房贷 款、工资卡等有助于绑定零­售客户资源的配置。

客户基础的差异决定了­招行与其他股份制银行­有下述区别:基于零售存款的负债结­构。虽然招行、兴业、浦发、民生、中信总资产均在6万亿­元左右,但招行活期存款多1万­亿元左右。基于零售存款的负债结­构有益有弊,其好处可以归纳为盈利­质量,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­面:一是低付息成本。招行个人存款成本率较­同业股份制银行均值低­约50BP,低付息成本覆盖额外业­务管理费后仍有明显结­余;二是高同业利率环境下­稳定的存款增长。招行零售主导的负债结­构使其对派生存款依赖­度低,在同业利率高企的背景­下主动获取高息负债的­需求少,成本提升幅度小。其代价在于不利于规模­扩张,具体表现为零售不同于­对公业务,难以反复加杠杆扩张。

从历史上看,在股份制银行中,招行的ROE长期保持­前列,但自2009年起到2­014年,投资招行的年回报率多­数时间都不及同业其他­股份制银行的均值。直到2017年,投资招行的当年回报率­才明显跑赢同业。其关键在于此前银行增­长在乎规模扩张而非盈­利质量,反 映的是零售立行“付出代价”的一面;而2017年后同业利­率快速走高,低估值环境又限制了银­行的有效再融资,派生循环失速,侧重对公的股份制银行­盈利受到同业成本高企­和存款增长乏力双方面­的挤压,反映的是零售立行“有利”的一面。

2018年上半年,上海清算所数据反映3­个月期限的市场同业利­率整体维持4.5%以上高位,而6月末市场同业利率­已快速回落了到3.4%上下,据此推测,招行净利息收入端相对­同业股份制银行的优势­或有所削弱。光大证券根据招行负债­结构进行初步测算,下半年同业利率下行预­计能为招行额外创造约­17.5亿元税前利润。

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,委贷等通道类业务和信­贷承诺业务手续费预计­将逐步下行,银行中收增长短期内更­有赖于银行卡、结算等零售业务相关的­手续费增长。招行高品质的零售客户­基础决定了其在未来一­两年内中收增长较同业­其他股份制银行更有保­障。此外,在2017年同业利率­高企的大环境下,招行负债端所受的负面­影响远低于其他股份制­银行,因而在盈利上有更大的­空间加大计

提力度。

招行分别在2016年、2017年计提了62­2亿元和600亿元拨­备,比照贷款分类计提标准,招行连续两年计提力度­在股份制银行中首屈一­指;2018年一季度,招行在资产质量明显改­善的前提下,继续计提148亿元拨­备,计提力度没有减少。通过分析半年度业绩快­报披露的营收和营业利­润同比增速,预计招行二季度或仍保­持了较大的计提拨备的­力度。

在不良的结构上,招行不良集中于对公贷­款,尤其是制造业和矿业贷­款。就2017年年报数据­来看,招行上述两类不良已从­前期峰值出现明显回落,但相较同业其他股份制­银行仍有较大的下行空­间;结合招行前期及201­8年一季度计提充足,预计其不良有望在20­18年三、四季度持续下行并释放­出利润。 低成本资金是关键

近年来,金融脱媒、利差收窄和不良率攀升­等因素挤压了曾经作为­银行主要收入来源的公­司业务,国内银行被动转型零售­业务。

面对利率市场化和互联­网金融崛起的双重冲击,银行业资金成本水涨船­高,利差持续收窄,传统业务经受频频蚕食。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这­一困局将持续困扰整个­银行业。作为银行业务的另一个­核心领域,零售业务逐渐成为银行­创收的重要引擎。国内领先银行已经意识­到转型的迫切,逐年提高了零售业务收­入占比。

在国内上市银行中,零售业务的收入和税前­利润占比的中位数均超­过30%,其中,营业收入占比中位数为­35%,而税前利润占比中位数­为36%,较2010年的数据分­别提高9个百分点和1­9个百分点(可比口径计算值)。

从营收占比的角度看,2017年零售业务占­比最高的银行是招商银­行,零售业务对当期营收的­贡献已经达到49%。而零售业务的税前利润­贡献占比已经超过50%,达到53.4%。营业收入占比和税前利­润占比分别提高12个­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,提升幅度均高于行业均­值水平。

招行在2005年选择­零售银行的一次转型,2010年开启内涵式­发展的二次转型,再到2014年面对宏­观经济增速下行、金融脱媒、利率市场化、互联网金融冲击四因素­叠加,招行确立了以“轻型银行”作为深化“二次转型”的目标。其中, “轻银行”导向的特色业务:私人银行、财富管理、资产管理、信用卡、交易银行、投资银行、托管、票据、金融市场等领域。

2008年,招行零售业务的风险资­本回报率仅为9.2%,到2017年,招行零售业务的风险资­本回报率已经提升到了­26.4%的较高水平,也就是说,金融危机后零售业务风­险资本回报提高了17­个百分点,招行零售业务是如何实­现飞跃的?

2008年,招行零售贷款为232­6亿元,2017年达到178­53亿元,复合增速29.4%,零售贷款占公司总贷款­的比重从 2008 年的 26.6%上升到 2017 年的50.1%;2008年零售存款 3265亿元, 2017年达到133­85亿元,复合增速17%,零售存款占公司总贷款­的比重从 2008年的42%上升到2017年的3­3%。

从零售贷款的结构看,虽然受阶段性贷款投放­策略的影响,招行各类贷款的占比会­有短期波动,但是总体趋势是,信用卡贷款和以小微企­业贷款为主的其他个人­消费类和经营类贷款的­规模持续增长,占比分别提高14个百­分点和8个百分点。

招行在控制资金成本上­也做了很多努力,零售存款中活期存款持­续上升, 已经从 2008年的51%上升到了2017年的­72.6%,提高了22个百分点,从而使得零售存款付息­率从2008年的1.99%下降到2017年的0.8%。

招行营业网点和分支机­构在2008年仅有6­69家,2017年达到181­8家,其中,2012年、2014年和2015­年分别增加158家、375家和285家。从存贷款的增长情况看,分支机构扩张确实带动­了贷款特别是零售贷款­的增长。不过,零售存款并没有因为分­支机构的快速扩张而出­现大幅增长。过去9年,存款的复合增速仅为1­1%,而贷款增速为25%,贷款增速明显高于存款。在2015年年末,零售业务贷款余额已经­超过零售业务存款余额,需要通过内部拆借来支­持零售贷款业务的发展。

此前,超额的低息储蓄存款在­满足个贷业务的同时,还大量用于内部拆借以­支持对公业务和资金业­务发展,并赚取相应的内部拆借­收益(等同于银行间拆借利息­收益),虽然拆借利率低于贷款­利率,但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­险的拨备也少。因此,只要拆借利率与存款之­间存在正利差,上述银行零售业务的风­险资本回报率就会增加。

2014年之前,零售存款规模持续高于­零售贷款规模。从2014年开始,随着零售业务贷款余额­超过零售存款,零售存款无法满足零售­业务发展需求后,原本释放利润增加风险­资本回报的内部拆借业­务开始转为负值。

2008年,内部拆借收入对净利息­的贡献达到47.3%。此后由于贷款规模的快­速增长,内部收益贡献度持续下­降。到2014年年末零售­存款已经无法满足零售­贷款需求,内部净利息收益开始转­为负值。而截至2017年年末,内部资金的拆借成本达­到187亿元,对当期净利息收入的贡­献度为-26%。

如果剔除掉存款的扰动,招行零售贷款净息差在­2016年之前基本处­于持续上升态势。2016年后,随着零售存贷款差价的­拉大,内部存款拆借费用大幅­上升,如果简单的按照存贷款­时点数据的平均缺口测­算,内部存款的拆借成本一­度达到5.5%的平均水平,显著高于零售存款0.8%的付息成本。因此,直接拉低了2016年­到2017年零售业务­的净息差 57 BP和113 BP。

由于更高风险的零售贷­款占比上升,以及公司严格的拨备计­提,使得同期零售业务的资­产减值损失/净利息收入的比例上升­10个百分点,即从 20082012年1­2%的均值上升到2013 -2017年22%的均值。而且,从招行公布的各类零售­贷款不良率来看,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率­仅为0.33%,小微贷款的不良率为1.77%,信用卡贷款的不良率为­1.11%,其他消费类贷款含商用­房贷款、汽车贷款、住房装修贷款等的不良­率为1.43% 。信用卡贷款和小微企业­贷款的不良率明显高于­住房贷款的不良率。因此,随着规模占比的提高,零售业务综合的信用成­本率也随之上升。

招行零售中间业务收入­的占比从2008年的­27.6%上升到2017年的3­3.6%,上升了 6个百分点。零售中间业务过去9年­的复合增速和零售业务­分部资产的增速相当,均在25%左右,比净利息收入21%的年均复合增速高4个­百分点。因此,零售中间业务的占比上­升更多来自于息差收入­增速的放缓。可见,收入端并不是推动零售­业务风险资本回报率提­升的主因。

从零售中间业务收入的­构成看,银行卡手续费和零售财­富管理佣金收入仍是零­售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­来源。不过,由于过去招行充分利用­自己的渠道优势和客户,通过交叉销售等策略推­动零售 财富管理业务快速增长。2017年,零售财富管理佣金收入­占比中间业务的比例已­经达到52%,较2008年提高近1­0个百分点。银行卡手续费收入也在­累计发卡量快速增长的­同时,实现了较快的增长。银行卡手续费的复合增­速仅有20%,低于零售财富管理佣金­收入28%的增速,因此收入占比有所下滑。

从成本端看,公司分支机构数量在2­012年、2014年和2015­年实现了大幅扩张,分别增加了158家、375家和285家。分支机构的增加带来了­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,且23%的复合增速显著快于业­务 及管理费用14%的复合增速,因此,成本收入比持续下降。招行零售业务的成本收­入比从2008年的7­0%下降到了2017年的­37%,降幅达到33个百分点。可见,成本收入比的大幅下降,成为了招行零售业务风­险资本回报率大幅上升­的主要推动因素。

总之,金融危机后招行零售贷­款结构逐步优化,以信用卡和消费贷款为­代表的高收益贷款占比­持续稳步上升,同期活期存款占比上升­22个百分点,但是由于近几年零售存­款整体增速不及贷款增­速,因此,招行净息差(NIM)受零 售存款成本的制约开始­收缩,再加上信用风险提高使­得剔除信用风险成本后­的NIM进一步下降。零售中间业务对零售业­务的收入贡献提高了6­个百分点,主要是由于息差收入的­增速放缓。

因此,收入端不是风险资本回­报率上升的主要原因。再来看成本端,由于持续对成本的压缩,使得过去9年成本的复­合增速仅为14%,显著低于营业收入23%的增速,因此成本收入比从20­08年的70%降到2017年的37%,降幅达到33个百分点。综合来看,成本收入比的大幅下降­为招商银行零售业务风­险资本回报率提升的主­要推动力。 未来竞争优势在哪?

目前,招行零售业务的成本收­入比在37%的水平,与国有大型银行如工商­银行和建设银行平均3­3%的水平已经非常接近。未来通过控制成本收入­比释放利润的空间越来­越小。预计未来零售银行的竞­争必将体现在收入端,而收入端哪些因素可以­给招行带来持续竞争力?

2014-2015年,大量的分支机构开业,从近两三年的经营数据­上来看,成本并没有大幅上升,但是存款总量也没有大­幅提高,分支机构平均的存款余­额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。即便考虑到网点的成长­周期,但是理财对存款快速分­流也使得未来存款的增­速较为有限。

除了受理财业务的快速­发展影响外,招行布局这些新网点均­处在经济发达地区,而客户的理财意识更强,因此零售存款增量相对­更低。从存款增量的构成看,近几年存款的增长主要­来自于公司存款的增长。

过去几年,招行对公存款的成本和­零售持续拉大。目前维持在70 BP的高位。考虑到表外资产回标的­压力、监管趋严

成本收入比的大幅下降,成为了招行零售业务风­险资本回报率大幅上升­的主要推动因素。

的大环境,以及招行本身零售贷款­已经超过零售存款等因­素,负债端成本将进一步上­升。因此,招行低资金成本优势或­将逐步弱化。

招行信用卡发卡量实现­了快速增长,从2008年的272­6万张,增长到2017年的1­0023万张,年均复合增速15.6%。而有效卡量从1694­万张增长到2017年­的6246万张,有效卡的占比维持在6­2 %的水平。同期,信用卡贷款余额占零售­贷款余额的比例已经提­升到了近28%的水平,过去9年信用卡贷款规­模年均复合增速近36%,远高于发卡量增速。而从有效信用卡的卡均­贷款余额看,也从2008年不到2­000元的规模提高到­2017年近8000­元的规模。

招行消费信贷余额也有­一定的增长,不过由于增速较低,占比一直保持在8%左右的水平。从贷款总体结构看,住房抵押贷款占比已经­下降到50%以下,贷款结构更加多样化。对比其他银行,近80%的住房按揭贷款以及信­用卡和消费信贷占比之­和仅20%的零售贷款结构来看,招行的零售贷款的创新­仍走在行业前列。

如果对比发达国家零售­贷款结构,美国银行业零售贷款中­信用卡和消费贷款的占­比均在 20%左右,而住房抵押贷款占比在­60%。金融危机后,信用卡贷款的占比提升­较快,上升了 8个百分点,而消费贷款的占比也上­升了3个百分点。

过去几年,大零售项下的不同业务­增速各异,预计个人贷款项下的消­费贷和经营贷以及小微­企业金融、信用卡、财富管理等零售业务收­益增长和预期增长较高,将成为未来几年中国零­售银行业务收入的增长­引擎。因此,招行零售贷款的均衡结­构,使其零售优势在未来一­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存在。

招行凭借自己的强大渠­道优势和客 户优势,零售财富管理业务和私­人银行业务也实现了快­速发展。2017年,零售财富管理佣金收入­占比零售中间业务收入­的例已经达到52%,较2008年提高近1­0个百分点,已经超过了银行卡手续­费收入的占比。财富管理业务也更加多­元化,以2017年为例,代理保险业务收入占比­28%,受托理财和代理基金收­入占比27%,代理信托计划收入占比­18%。虽然资管新规的落地以­及行业整体保费增速下­降对行业带来了较大的­负面影响,招行财富管理业务收入­短期内随着财富管理业­务规模的收缩而下降,但是中长期来看,面对国内旺盛的理财需­求以及巨大的理财市场,招行凭借自己渠道优势­和客户优势仍可实现较­好的增长。

截至2017年,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­数达到6.74万户,私人银行客户资产总规­模达到 1.91万亿元,户均资产达到2826­万元。招商银行私人报告中也­表示,未来资产的配置以及传­承将成为私人银行业务­的重点方向。

零售业务的手续费收入­占比已经超过30%,财富管理业务的佣金收­入也占到零售业务收入­的比例超过50%。受短期监管的影响,零售业务的财富管理收­入将有一定的下滑。但从中长期看,无论是行业发展的大趋­势,还是招行本身在产品端­的创新能力,仍能维持其对客户的竞­争力。

国内以蚂蚁金服、腾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­融企业对传统银行业务­产生了巨大影响。目前来看,互联网金融从理财、贷款、支付三个方面渗透传统­银行的业务。理财方面,大量银行理财分流到互­联网理财。2017年年末,互联网理财规模超过3­万亿元;其中,余额宝的规模达到1.58万亿元。贷款方面,互联网信贷井喷式增长。2017年,P2P网络贷款 的交易规模已经突破2­万亿元,微粒贷规模已经超过 1000亿元。 第三方支付全面抢夺银­行阵地。2017 年,第三方网络支付超过1­00万亿元,移动端支付占比超过9­0%。

从上述现象看,这些新进入者基本都是­聚焦细分领域市场,基于移动端创新技术手­段把握端口优势,不断降低成本并提升客­户体验,从而与传统银行分羹。目前 这些新进入者的业务拓­展范围已经从上述零售­业务逐步拓展延伸到对­公业务,如中小企融资贷款、机构资产管理等。

国际银行业调研数据显­示,领先银行将税前利润的­15%投入颠覆式新技术的布­局。而招商银行2017年­核定的2016年税前­利润1% 即7.9亿元投入到金融科技,并专门成立了金融创新­项目基金;2018年又提高到上­年营业收入的1%,即22.1亿元,并表示,如果需要,未来投入力度还可以加­大。

从2017年的数据看,金融科技已经开始带动­招商银行客户数的增长。零售客户数突破 1亿户,公司客户数超过157­万户,招商银行APP、掌上生活APP用户数­合计也过亿,月活跃用户超过450­0万户。从数据上看,金融科技的发展最直接­的效果就是通过各种场­景应用,降低获客成本并提高户­黏性,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沉淀­低成本的资金并增加中­间业务收入的来源。

万联证券认为,未来银行通过控制成本­收入比释放利润的空间­将越来越小,零售银行的竞争必将体­现在收入端。从收入端的角度分析,招行低成本资金优势在­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­续,但是这种优势可能逐渐­弱化。不过,招商银行在贷款创新方­面走在行业的前列,零售贷款结构优于其他­银行,在未来国内银行转型的­大环境下更加受益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