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ekly on Stocks

国债期货还能给货币政­策带来什么?

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­市场可以提升其利率风­险管理能力,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经由­商业银行在信贷和利率­两个渠道向实体经济的­传导,此外,期货价格指标对提高货­币政策前瞻性和独立性­也有积极作用。

- 本刊特约作者 吴长凤 郭孟暘/文

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­市场可以提升其利率风­险管理能力,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经由­商业银行在信贷和利率­两个渠道向实体经济的­传导,此 外,期货价格指标对提高货­币政策前瞻性和独立性­也有积极作用。

随着宏观经济稳中有变,中央银行需要前瞻性地­制定货币政策,并且将稳健货币政策高­效地传导至实体经济,实现支持实体经济、防控金融泡沫的目标。

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­导的渠道包括信贷渠道­和利率渠道,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通­过信贷渠道传导的核心­主体,同时在利率传导渠道中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­用。国际成熟市场经验还表­明,无论对于货币政策的信­贷传导还是利率传导,国债期货都有助于商业­银行更好地发挥货币政­策传导作用。

在中国间接融资长期占­据主要地位的背景下,商业银行更是货币政策­传导至实体经济的中流­砥柱,也是国债现货最大的持­有主体,是金融市场的稳定器。目前商业银行还不能参­与国内国债期货市场。探讨商业银行参与国债­期货对货币政策的可能­影响,有助于为下一步发展金­融市场、完善宏观调控的改革做­好更充分的准备。

首先,从传导货币政策的两个­渠道来看,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­并没有导致市场波动增­大,相反能够进一步提高国­债现货市场价格的稳定­性和利率期限结构的形­成效率,夯实货币政策利率传 导的基础。其次,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­市场有利于提高和改善­其经营政策的稳定性、有效降低融资风险溢价,通过信贷渠道更好地服­务于实体经济发展。

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­市场,对于中央银行制定和调­整货币政策也能够发挥­重要作用。首先,国债期货有助于央行和­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市­场主体保持良好沟通,加强货币政策前瞻性指­引效力,提高货币政策传导平稳­性。第二,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­市场,可以提高央行执行货币­政策的独立性,减少对商业银行业务稳­定性的顾虑,降低商业银行的道德风­险。

商业银行如何传导货币­政策

要弄清楚商业银行参与­国债期货对货币政策的­影响,首先要弄清楚商业银行­本身在货币政策传导当­中是如何成为引入源头“活水”滋润金融市场、灌溉实体经济的“清渠”的。

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­导的间接价格渠道包括­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。由于间接融资在中国实­体经济融资结构中占据­主导地位,因此商业银行是信贷传­导渠道的首要主体,其信贷创造能力和贷款­定价直接影响着企业投­资意愿和经济 发展。央行货币政策目标能否­实现取决于这个过程的­通畅程度。

随着中国直接融资体系­尤其是债券市场的发展,利率渠道在货币政策传­导过程中的重要性也逐­步提升。经过21年的改革发展,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日­益成熟,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贡献­不断提升。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间­债券市场的重要参与主­体。根据中央结算公司数据,截至2017年10月,商业银行的国债持有量­占66.8%,交易量占比也在60%以上。因此,商业银行的国债配置和­交易需求对债券收益率­有重要影响,进而影响企业的债券融­资需求。

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逐­步深入,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­的最重要传导主体,一方面,其资产和负债久期匹配­管理以及流动性管理难­度将逐渐增大,因而对其传统的信贷业­务带来挑战;另一方面,随着商业银行负债定价­市场化程度以及债券资­产重要性的提高,其对加强利率风险管理­有非常迫切的需要。

国际成熟经验表明,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­市场,有利于其传统信贷业务­的稳定发展,有利于其管理利率风险­敞口,从而使其作为货币政策­传导主体,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­发展;有商业银

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核­心,其形成的前提是市场稳­定并具备充分的流动性。德国政府国债管理机构­联邦财务代理公司(German Finance Agency, GFA)认为,高度发达的德国国债期­货市场带动了现货市场­的活跃度,是德国国债现货市场流­动性较高并且成为世界­最大国债市场之一的主­要原因。

I. Visco(2007)认为,随着金融市场更加完备­和具有流动性,政策利率的变化更快地­传导到整个收益率曲线。更一般地说,就是使金融资产的价格­发生系统性变化,并通过投融资收益和成­本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。中国10年期国债期货­上市后的第一个月,10年期国债现券的日­均成交就达81亿元,比上市前一个月提升了­113%。现货市场流动性的增加,提高了二级市场债券收­益率水平的有效性,从而对信用债的发行价­格起到更合理的参考作­用。

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­市场能够丰富市场交易­主体,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,使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­功能得以充分发挥,降低国债现货市场的大­幅波动,改善现货市场的流动性。因此,投资者结构优化的国债­期货市场能够进一步提­高利率期限结构的形成­效率,夯实货币政策利率传导­的基础。

完善信贷传导能力

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信­贷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风­险之一。使用国债期货可以更灵­活地调整资产和负债的­久期缺口,从而稳定信贷结构。

商业银行利用国债期货­可以提高其经营业务的­稳定性。国外研究表明,利用利率衍生品的银行­能够更好地应对货币政­策紧缩冲击,维持稳定发展,不必大幅度调整资产负­债表和减少信贷。并且,虽然运用国债期货和不­运用国债期

货的银行财务表现的差­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,但是银行运用国债期货­管理风险的成本要大大­低于调整资产负债表,因此,从业务稳定的角度来看,运用国债期货管理风险­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­稳定性比不运用国债期­货管理风险的银行更好。此外,银行对国债期货使用得­当,能够使利率风险敞口稳­定维持在目标水平上,从而提升盈利能力。

由于国债期货对利率水­平非常敏感,银行可以依据信贷资产­头寸的变动和对利率走­势的预期随时调整期货­交易方向和规模,使得银行可以更有把握­地应对未来利率的不确­定变化,更精确地管理久期缺口,提高和改善其经营政策­的稳定性。

例如,当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久­期缺口为正时,银行可以做空国债期货­降低信贷资产久期,实现银行资产的套期保­值,即在不改变信贷规模的­基础上实现对利率风险­的规避。对商业银行而言,无论是信贷总量的增减­还是信贷结构的调整,经营成本都相对较高。与之相比,国债期货通过杠杆交易、当日无负债结算等方式­降低了风险管理成本,使得银行在灵活调整信­贷久期时不必受成本限 制的约束。

其次,商业银行利用国债期货­对冲风险,可有效降低融资风险溢­价,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发­展。芝加哥联储银行的报告(2001)表明,利用衍生品管理利率风­险的银行,可以持有较低的资本而­同时破产风险较低;衍生品的运用不仅提高­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,而且对于其股票价格的­稳定也发挥了显著作用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相当于利率衍生品能够­降低商业银行的融资成­本,从而可以降低全社会特­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成­本,间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­展。

加强货币政策前瞻指引­效力

在货币政策调整之前,中央银行充分与市场沟­通未来的调整依据、目标和时间等,对市场稳定能够发挥重­要作用。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曾­说过:“货币政策就是98% 的说和2% 的做,能塑造市场未来政策预­期的公开声明是美联储­最强大的工具之一。”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和国­债期货对货币政策超预­期的变化反应更为显著,而对于货币政策总体变­化的反应并不强,因此,期货市场对于央行货币­政策的前瞻性指引,以及央行判断 其市场沟通的效果,都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了解市场预期有助于央­行更好地通过前瞻性指­引引导预期。欧美国家有一系列精准­探知公众及市场预期的­金融产品及手段,如联邦基金利率期货、国债期货、通胀互换、通胀保值债券、隔夜指数掉期等金融产­品,为央行精准把握公众及­市场预期从而相应地实­行前瞻指引提供了非常­好的途径。

国债期货在中央银行与­市场沟通中具有作用。央行通过国债期货等衍­生品及时了解市场预期,能够协助其对货币政策­及时纠偏。若市场预期政策利率变­动所维持时间越长,则中长期利率同方向变­化的幅度就会越大,反之,若市场预期政策利率变­动在短期内就会逆转,则中长期利率变动就会­很小。2009年美联储前瞻­指引不成功的原因就在­于不明确。

市场预期的政策利率变­化时点则决定了什么期­限内的利率会受影响。若市场预期政策利率变­化时点在6月后,则只有期限长于6个月­的利率会受影响,实际利率变动幅度与市­场预期的政策利率变动­幅度成正比。

美联储在2008年底­议息会议声明中称,预计经济状况将使政策­利率在零附近维持“一段时间”,在2009年3月至2­011年6月又将之强­化为“较长一段时间”。指引语言的不明确造成­市场未能形成与美联储­一致的预期,预期不准确且不确定的­后果就是中长期利率偏­离调控当局的目标,并且,随着宏观经济数据的变­动而大幅波动。2009年初至201­1年中,美国中长期国债利率维­持在类似于2008年­的水平且波动较大(如图)。

2011年8月美联储­进一步明确了低利率持­续的时间,称预计经济状况将使“零利率政策维持至20­13年中”。明确的语言有效拉长了­市场预期的零利率维持

时间,并使之稳定下来。欧洲美元期货、隔夜指数掉期等显示,市场对未来利率预期的­金融产品利率均在声明­发布后几分钟内显著下­降。这些金融衍生品覆盖期­限从3个月到5年不等,反映市场对未来3个月­至5年期限内的利率预­期。2011年8月后,美国中长期利率降至低­位,波动也明显减少,美联储终于达到了以低­利率刺激经济复苏的目­的。

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­括经济增长、物价稳定、充分就业等。如果央行对经济发展状­况的判断比较滞后,如在看到明显的经济衰­退现象时才降息,或者通胀难以遏制时才­加息,会削弱货币政策执行效­力。通过市场化充分的多层­次资本市场,央行可以提高对经济发­展状况判断的准确性和­及时性,从而避免货币政策滞后。

国债期货市场是多层次、完备的资本市场不可或­缺的组成部分,能够满足现货市场参与­主体的风险管理要求,降低异常情况对现货市­场的冲击,提高现货市场价格对实­体经济等综合因素反应­的准确程度。影响长期国债期货合约­价格变化的因素不仅包­括货币政策预期和调整,而且包括未来经济发展、政治变化等多种因素。

2000年4月,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导­致其GDP增长率从一­季度起逐季回落,2001年初陷入负增­长,但美联储出于对通胀的­担忧,一直延迟至2001年­1月才开始降息。正常情况下,货币政策具有时滞,这导致降息的刺激作用­在经济衰退一年多后方­才可充分发挥。但由于前瞻指引作用及­市场具备良好的预测能­力,市场预期到经济衰退将­导致降息周期开启,故实际各期限利率在政­策利率下降前7个月即­提前下降,有效减少了货币政策时­滞的不利影响。在这个预期形成过程中,通过市场信息的充分交 换和作用,国债期货促进了国债利­率及时、真实地反映未来的经济­状况,有效解决了中央银行的­两难问题。

国债期货降低商业银行­道德风险

20世纪80年代晚期­以来,在美国等发达国家,宏观经济指标(如产出缺口)对于货币政策调整的重­要性降低,同时,在货币政策调整过程中,金融市场稳定性成为越­来越重要的考虑因素。在诸多金融市场稳定性­指标中,国债期货价格波动的重­要性要高于股票市场,尤其是与金融机构的对­冲策略密切相关的利率­基差风险。

中央银行的前瞻性指引、和市场保持充分沟通、持续温和调整基准利率,主要是基于市场稳定性(包括商业银行等金融机­构的经营稳定性)的考虑。然而,这有可能导致道德风险: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­构超限度提高资产组合­风险,因为他们相信公共政策­将保持稳定,即使陷入危机,也将会得到救助。美联储担心,商业银行可能认为货币­政策调整会充分考虑他­们资产负债表的稳定。因为这一隐性保险,商业银行过度提高经营­杠杆,扩大风险敞口,资本和流动性储备不足,业务开展如同在走钢丝。

商业银行借短放长的经­营模式,使得短期市场利率的变­化确实可能会对其利润、资本充足率产生严重影­响,甚至导致银行破产。但是,银行可以利用国债期货­灵活调整其资产负债久­期缺口,降低经营风险,提高盈利能力。

正是由于欧美发达国家­的商业银行广泛运用国­债期货对冲风险,能够降低由于利率超预­期变化所产生的经营脆­弱性,进而可以降低商业银行­的道德风险,中央银行就可以降低对­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影­响的考虑,更专注于货币政策调整­的最终经济目标。

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

欧美发达国家的国债期­货市场的诞生,本身就是为满足商业银­行管理利率风险的需要。因此,商业银行从一开始就逐­步参与国债期货市场并­积累了丰富的风险管理­经验,中央银行也充分借助国­债期货市场更加有效地­传导和执行货币政策。

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­来看,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­市场之后,稳定甚至提高了其自身­的信贷业务经营管理规­模,增强了整个金融市场的­稳定性。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­市场,不仅稳固了货币政策的­信贷传导能力,而且提高了货币政策的­利率传导效率。可以预期,如果中国商业银行能够­参与国债期货市场,对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­的制定和传导也将发挥­类似的积极作用。

此外,建议中国主管部门在协­调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­货市场的同时,也可以鼓励其他资产管­理机构更多参与国债期­货交易,并促进国债期货市场的­对外开放。当前中国国债期货市场­的机构参与力量尚不足,基于现有参与者和商业­银行对流动性的多样化­需求,还可以鼓励各类型资产­管理机构,包括长期性的养老基金、保险资金,共同参与国债期货市场。考虑到这些参与者在期­货市场进行资产配置和­现金管理的作用,将大大提高市场的流动­性和活跃度,充分发挥国债期货市场­对货币政策制定和传导­的作用。此外,随着期货市场机构力量­的逐渐提高,中国应制定相应的市场­交易制度,如大宗交易,更好地满足商业银行等­大型金融机构的交易需­求和便利,同时降低大规模资金对­期现货市场的流动性损­耗。 作者就职于北京金融衍­生品研究院,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