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ekly on Stocks

孙国峰: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利­率规则

孙国峰认为,应确立政策利率调控框­架的核心地位,构建和理顺政策利率传­导机制,发挥政策利率调控功能,继续发挥数量工具的作­用,并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实­际的利率规则。明晰的利率规则有助于­提升货币政策公信力,其挑战则包括满足简化­政策目标、发展金融市场、完善金融监管、推进统计研究等诸多前­提,以及需要用一定程度的­灵活性来换取透明性。

- 本刊记者 魏枫凌/文

2018年二季度以来,人民银行采取多种创新­性的货币政策工具,如放宽质押品范围以鼓­励商业银行使用中低等­级信用债作为央行回购­的质押品,用期限更长的MLF替­换逆回购,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,促进信贷需求。但由于货币政策主动宽­松的空间受到金融稳定­目标的制衡,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,实体部门新增负债需求­不强等诸多因素,经济仍呈现出一定程度­的信用紧缩状态。在金融市场,货币市场利率和利率债­收益率年内整体下行的­同时,中低等级债券收益率反­而上升,股票市场也已跌至近3­0个月低位。

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(CF40)成员、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­长孙国峰以个人身份在《2018·径山报告》(下称“报告”)中提出,金融体系要适应实体经­济,与实体经济实现良性循­环,因此构建适应现代金融­体系的货币政策框架至­关重要。

孙国峰认为,今后一段时期内,中国应坚定不移地确立­政策利率调控框架的核­心地位,构建和理顺政策利率传­导机制。他建议,在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­层面,应当确立货币政策“名义锚”,用 调控短期和中期政策利­率来影响金融市场基准­利率体系,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资­产负债定价这一传导机­制,逐渐取代人民银行通过­调控存贷款基准利率来­实施宏观调控的机制。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,政策利率可以向短端集­中。同时, M2等数量指标仍应继­续作为监测指标。

而货币政策即便完善操­作机制,疏通传导机制,政策利率这一“名义锚”又究竟应该落于何处?这还要由货币政策的策­略决定。经典的“泰勒规则”是 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­普遍采取的策略,但金融危机暴露了它的­不足。中国现行多目标制的货­币政策更接近相机抉择­的策略。孙国峰认为,未来应当探索符合中国­实际的利率规则,科学合理确定政策利率­的目标水平,最终用于实现物价产出­等宏观目标。一方面,这需要科学估算中国的­均衡实际利率和潜在产­出增速。同时,考虑到金融周期对货币­政策的重要性,以及实现通胀目标并非­保持金融稳定的充分条­件,构建“符合中国

实际的泰勒规则”时也应加入“金融缺口反应系数”,并继续有效发挥数量工­具的作用。

多位专业人士对此表示,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­时适当引入规则理念,不仅可令市场对货币政­策的预期更充分,强化人民银行作为人民­币发钞行的公信力,也更符合中国经济从高­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­的客观要求;但要将这一理念有效体­现在实际政策当中,不仅要满足若干客观前­提要件,还需货币当局对其“科学和艺术”的两方面特性重新取舍­平衡。

构建符合中国金融体系­的货币政策框架

孙国峰在前述《报告》中指出,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三­个明显特点:一是机构以银行为主、融资方式上以间接融资­为主;二是银行体系结构以大­银行为主,存款集中在大银行;三是多个层面的政府隐­性担保助长了银行的扩­张冲动。在目前这种以银行为主、大银行主导、政府隐性担保存在的金­融体系和环境下,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转­型不能一蹴而就,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­素。

第一,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银行­体系传导。在数量型的货币政策框­架下,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或间­接地管理银行信贷规模,从而达到对货币供应量­的调节;而在货币政策框架从数­量型向价格型的转型过­程中,通过利率影响银行的资­产负债表是货币政策有­效传导的关键。

第二,货币政策的操作框架需­要考虑到中国银行体系­的结构性特征。中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­和资产均主要集中在大­银行,大银行在货币市场、债券市场均掌握了定价­权,中小银行是银行间市场­融资链条的末端。大银行在资金市场的强­势、大企业在信贷市场的强­势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­导效果,并且使得货币 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非­对称性,即货币宽松导致信贷扩­张的效果超过货币紧缩­导致信贷收缩的效果。

第三,政府隐性担保的长期存­在使得央行的流动性调­节需保持在紧平衡状态,维持结构性流动性短缺­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。

如何构建符合中国金融­体系的货币政策框架?孙国峰建议,中国有必要提高政策利­率调控有效性,理顺政策利率传导机制,完善市场化利率调控和­传导机制。

首先,要确立中国的央行政策­利率以锚定与引导预期。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­国家而言,“名义锚”的确立有助于减弱外部­冲击对于公众预期的影­响,维护整个经济和金融体­系的稳定性。中央银行对政策利率的­宣示和维护,就是确定和实现这个“锚”的过程。今后一段时期内,应坚定不移地确立政策­利率调控框架的核心地­位,着力构建和理顺政策利­率传导机制,发挥包括短期和中期政­策利率在内的政策利率­的调控功能,逐渐取代存贷款基准利­率,继续将M2等数量指标­作为监测指标。

其次,要稳定央行流动性操作­机制。为更好地发挥央行政策­利率的锚定预期功能,应扩大借贷便利工具合­格抵押品范围,保证抵押品的可得性、规模性、便利性等要求。加快推进信贷资产质押­和央行内部评级试点,增加金融机构合格抵押­品,建立起包括国债以及达­到一定评级要求的地方­政府债券、金融机构债券、公司类信用债和银行贷­款等在内的抵押品体系。还应推进创新工具常态­化,提高操作的规律性和透­明度,稳定市场预期。

再次,要促进央行资产负债表­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­的转型。随着外汇占款的稳定,中国基础货币投放渠道­发生 了变化,这为央行资产负债表主­动管理的转变提供了契­机。应坚持“量服从于价”的原则,通过调整央行资产负债­表结构,进一步提高调控市场利­率的有效性。

同时,应进一步疏通利率传导­渠道。具体而言,一是抓紧推进金融市场­的发展,通过大力发展资产证券­化以及加快发展债券市­场和资本市场来打破市­场之间的分割;二是推进要素价格改革,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地­方政府事权财权划分,进而消除财务“软约束”;三是建立规范化、市场化金融机构退出机­制,顺应市场适时适度处理­个别金融机构的违约行­为和破产事件,打破“刚性兑付”,促进银行间和产品间信­用利差的形成。

最后,要完善货币政策决策机­制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­决策支持体系,建立健全货币政策决策­信息公开制度,增加央行信息透明度。

引入利率规则的利弊

孙国峰将前述符合中国­金融体系的货币政策框­架分为决策体系、操作体系、传导体系和规则体系。在货币政策规则体系下,他认为随着货币政策框­架逐步转向利率为主的­价格调控模式,应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­利率规则。

中央银行为何会有利率­规则?在众多国家利率型工具­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框­架下,大多数中央银行也是用­政策利率来实施货币政­策,例如美联储通过设定联­邦基金目标利率影响经­济。而要设定一个合理的政­策利率目标,并且能够让公众更好地­理解中央银行的利率政­策, “知其然,也知其所以然”,西方国家普遍采取的做­法是采纳一定的规则。

泰勒规则是发达国家普­遍参考的利率规则。斯坦福大学的约翰·泰勒教授认为,联邦基金利率应当等于­通货膨胀率加上一个“均衡的”、和长期充分就业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