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

基于跨界融合视角的流­通业创新发展模式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路红艳

-

路红艳

100710) (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­作研究院,北京市

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­展和应用,以“互联网+流通”和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­一轮流通革命正在悄然­摘 要:兴起。跨界融合作为一种新的­产业创新和变革方式,对流通业变革产生了深­刻影响,不仅打破了流通业的原­有边界,而且使流通业的“商品流通中介职能”发生根本性变化,推动流通业正在从传统­中间商向平台提供商、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转变。当前,流通业与农业、制造业、服务业和互联网的深度­融合,形成了以生活服务集成、商旅文一体化为代表的­产业跨界融合模式、以全渠道、分享平台为代表的线上­线下融合模式和以“物流+金融+贸易”综合服务为特征的供应­链服务创新模式,这些模式既是我国流通­业发展的重要趋势,也是流通业创新发展的­主要方向。关键词:跨界融合;互联网+;流通创新

中图分类号:F713 文献标识码:A 文章编号:1007-8266(2017)04-0003-07

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­阶段,流通业发展环境和条件­发生了根本性改变,特别是随着我国进

2025”战略深入实施、入工业化中后期、“中国制造居民消费结构­加速升级、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­泛应用,以“互联网+流通”和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­一轮流通革命正在悄然­兴起。与以往流通革命不同,这一轮流通革命是对流­通本质的突破性或创造­性改变,其本质是跨界、融合与服务集成。2016

8 24

年 月 日,在商务部召开的加快内­贸流通创新推动供给侧­结构性改革电视电话会­议上,汪洋副总理提出“要适应新形势、新任务,加快内贸流通创新发展,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­改革,为扩大消费需求和促进­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。”因此,顺应“互联网+”发展趋势,以跨界融合为着力点,加快推进流通业创新发­展,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,既

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­实体经济升级的重要途­径,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­改革的重要着力点。

一、跨界融合:理论渊源与产业创新

当前,跨界融合已成为互联网­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趋­势,如互联网与零售、旅游等服务业跨界融合­催生了网络购物、O2O、分享经济等新模式,互联网与工业、农业跨界融合推动了工­农业生产向智能化、定制化方向发展。从理论上讲,跨界融合源于产业融合。20 80

世纪 年代以来,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­展、产业管制政策的放松以­及跨国企业之间合并、合作浪潮的掀起,一些基于工业经济时代­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­界逐渐模糊或消失,并发展形成了一些新的­产业形态,加速了经济信

息化、服务化趋势的发展。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­产业创新和变革方式,通过技术、产业间的相互渗透、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­伸,改变了原有产业的性质、形态以及产业间、企业间的竞合关系。产业融合既包括技术融­合,也包括功能融合和市场­融合,不同类型的产业融合导­致产业创新体系的转换,从而推动产业不断演化­发展。(一)技术融合: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在­信息时代,产业融合以信息技术之­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信息­技术与其他产业技术之­间的广泛渗透和融合为­特征, [1]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及­其相关产业向其他产业­渗透,通过两个或多个产业的­融合,形成新的产业或促进传­统产业升级。如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­产业技术和业务流程,诞生智能制造、虚拟制造、网络制造等新的制造模­式,促使产业相互渗透、突破传统产业界限。[2]同时,信息技术的渗透和融合­是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­方式,信息技术融入到传统产­业中影响和改变了传统­产业产品与服务生产特­点、市场竞争状况以及价值­创造过程,从而使传统产业由低技­术含量、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技­术含量、高附加价值产业转变。如在信息技术融合与“互联网+”的推动下,以往被视为传统产业的­流通业已成为创新最活­跃的领域。(二)功能融合:服务化与产业创新在技­术融合的同时,产业融合还表现为产业­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,更多地表现为产业边界­的相互交叉和部分重叠,也表现为产品与服务的­融

1所合以及服务业向农­业和制造业的延伸。如图示,产业Ⅰ和产业Ⅱ通过信息技术融合或产­业链延伸,可以形成产业Ⅲ和产业Ⅰ′、产业Ⅱ′、产业Ⅲ′几种形态的产业,从而形成新的产业。

[3]在这种意义上,产业融合意味着传统产­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­务化趋势、产业间新型竞争协同关­系的建立和更明显的复­合经济效应。如“中

2025”战略提出来的“服务型制造”就是制国制造造业与服­务业相融合的新产业形­态。美国通用电 气公司(GE)全球销售收入的70%都来自于“技术+服务+管理”的服务业务。这种产业间的跨界融合,通过产业链上不同环节­之间功能的互补,可以使原有的生产过程­融入更多的技术、知识、信息要素,提高生产方式的集约化­程度和产业间的关联程­度。

(三)市场融合:产业链、供应链优化与整合市场­融合即产业内部的重组­融合,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­系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­部的不同行业之间,是原本独立的产品或服­务往往在同一标准元件­束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­全结合一体的整合过程。如制造业内部通过把上­中下游相关联的产业联­系在一起,最终产生新的产业形态。从微观角度讲,这种融合改变了企业之­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,促进了产业内价值链、产业链、供应链网络的整合与优­化。特别是在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,市场融合充分利用互联­网平台的用户优势,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­分析,为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­务、集资服务,形成供应链金融等新型­服务,可一定程度上解决产业­链、供应链中上下游中小企­业融资难的问题。

二、跨界融合对流通业发展­的影响

按照马克思的流通理论,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的­过程,流通的主要功能是中介­交易功能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­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­用,流通的对象、范围越来越大,电子商务的出现重塑了­传统的流通方式,促进了新兴流通方式出­现和发展。特别是在“互联网+”和跨界融合背景下,按需定制、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型模­式不断涌现,对流通业变革产生直接­影响。流通业的边界和职能发­生了根本性改变,现代流通业不再局限于­批发和零售行业,也不再局限于分销和购­物功能,而是更多地集成了生产­性服务与生活性服务功­能(参见

2),流通业正在从传统的中­间商向平台提供商、图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转­变,从产品的交易者向生产­的组织者转变,从市场的接受者向消费­的引导者转变,从价值的实现者向价值­的提升者转变。(一)流通业与工农业融合:引导生产变革自第三次­社会大分工流通业从手­工制造业中分离出来以­后,流通业与工农业之间就­存在密切

的关联互动关系。最初,流通业只单纯承担农产­品、制造业产品的交换功能,随着分工的深化和细化,流通业作为农业和制造­业生产性服务的投入要­素,对引导生产发挥了重要­作用。特别是伴随着信息技术­的应用,流通业成为引领生产变­革、促进供需有效对接的“市场化机制”。

1.

实现以销定产。以销定产是市场经济的­基本要求,流通业作为联系生产和­消费的桥梁和纽带,通过与农业和制造业融­合,能够推动产销体制变革,引导生产企业根据市场­需求变化进行市场细分、流程改造和产品更新换­代,从“以产定销”的模式向“以销定产”“订单化生产”模式转变,可以更大程度地减少生­产的盲目性,实现生产与消费更加有­效的对接,建立供求长期均衡机制,保证产品适销对路,满足市场有效需求。[4]如在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,以电子商务和大数据嵌­入的农业与流通业的融­合,能够以预购和预售的方­式,发展订单农业,将交易、物流、技术等电子商务服务融­入农业生产,实现“以销定产”“产地直供”“农超对接”。在以大型流通企业为主­导形成的流通业与制造­业融合的供应链中,流通企业通过收集、整理需求信息预测产品­需求的动态变化,不仅可指导制造企业制­订产品生产计划,还可以借助流通企业内­部专业化服务体系,把批发商、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纳入­整个价值链创新活动中,进行供应链流程再造。

2.

推动定制化生产。互联网经济、新技术的应用使生产者­与消费者的关系发生了­颠覆性变革,消费者拥有了前所未有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,并逐步成为产品全生命­周期过程真正的决策者­和参 与者。消费者个性化、定制化时代的到来使流­通企业不得不从关注供­应链转移到对

C2B需求链的关注,正是这种变革推动了这­种模式在中国的兴起。C2B

模式的出现,使流通的起点由生产者­转向消费者,消费者通过参与产品设­计、研发、生产与流通环节,推动制造企业个性化定­制、柔性化生产。制造企业充分利用互联­网与电子商务平台的信­息资源优势,获取消费者的个性化和­多样化需求,组织与协同价值链上的­相关企业,创造个性化和高度差异­化的产品与服务,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向服­务型制造转变。海尔家电产品、红领西服的个性化定制­等已成为流通业与制造­业融合的典型案例。(二)流通业与服务业融合:促进消费升级近年来,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快速­发展,居民消费结构由物质消­费向服务消费升级,以大数据、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­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,服务业内部业务集成、资源整合与跨界融合成­为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重­要特征。在流通领域,电子商务、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­式的发展,更是推动了流通业与文­化、旅游、健康、养老等服务业的融合渗­透,服务化成为流通业发展­的新特征。

1.

推动流通业成为生产生­活服务功能集成性产业。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布朗­宁和辛格曼在《服务社会的兴起:美国劳动力部门转换的­人口与社会特征》一书中对服务业的分类,流通业属于分销服务业。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­产业变革的推动下,流通业与服务业跨界融­合趋势加快,由原来的单一购物功能­向融合餐饮、休闲、保健、娱乐、体验、养生、金融、信息等多功能转变,成为生产生活服务功能­性集成产业。如阿里巴巴已由提供商­品交易向提供信息服务、金融服务、物流服务等延伸拓展,综合服务能力更强,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更广,成为多种服务叠加、渗透、融合的集合体。

2.

推动流通业成为促进服­务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。随着消费结构由商品消­费向服务消费升级,居民更加注重生活品质,对休闲、娱乐、健康、旅游等方面的需求不断­增加。流通业作为生活服务功­能集成性产业,通过与文化、旅游、健康等服务业融合,营造体验化场景,形成商旅文一体化模式,让消费者参与服务的全­过程,使之获得丰富

的、令人动心的体验,能够增强服务的吸引力­和附加价值,促进服务消费升级。(三)流通业与互联网融合:实现提质增效在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,流通业与互联网的融合­逐步深化,由电子商务的发展向“互联网+流通”升级。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­传统流通企业,都在积极开展基于“互联网+流通”的创新探索,呈现出多渠道、全链条、深层次流通创新的特征,对促进流通业降本增效、融合创新和转型升级发­挥了重要作用。

1.

实现降本增效。降本增效是流通业发展­的根本目标,也是流通业供给侧结构­性改革的着力点。随着移动互联网、物联网、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等­信息技术应用,移动电子商务、物联网电子商务、跨境电子商务和线上线­下融合等新型电子商务­模式不断涌现,使生产企业、零售企业与消费者融为­一体,大大降低了信息搜寻成­本。同时,网络零售与跨境电子商­务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经­营成本与进口商品价格,提高了流通效率。[5]此外,“互联网+物流”的融合发展,可以增强物流协同服务­能力,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和效­率,降低实体经济的物流成­本。

2.

促进融合创新。互联网与流通业的深度­融合,带动了流通方式、业态和商业模式变革。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互联­网与流通业融合的具体­形式,在零售领域,B2C、C2C、C2B2C

等新型网络购物模式不­断涌现,形成了流通业平台化发­展趋势,如以

C2C

淘宝为代表的 电商平台,以京东为代表的自营电­商,以唯品会、天猫为代表的品牌电商­平台,以酒仙网为代表的专营­电商平台等,推动了网络购物高速发­展。2016

年,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­5.16 26.2%,占社会消费品零售万亿­元,同比增长

12.6%。

总额的比重达到 ①同时,线上与线下融合加速推­进,不仅推动实体流通企业­转型升级,而且也有助于打破电子­商务企业发展的体验、配送瓶颈,实现流通资源整合与效­率提升。此外,“互联网+流通”也推动了供应链优化和­模式创新,有利于促进流通与生产、消费及相关服务无缝链­接,推动流通组织、模式、业态创新,促进流通信息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,提高流通效率、降低流通成本。正因

10

为如此,在商务部等 部门印发的《国内贸易流通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》中,专门提出智慧供应链行­动 计划,智慧供应链将成为未来­流通业创新发展的新引­擎。

3.

推动产业升级。在现代服务业中,流通业一般被认为是传­统服务业。流通业发展形成了对劳­动力和资本投入的依赖,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­业,吸纳就业能力较强,其产业就业密度远远高­于全国平均水平。[6]尽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­速发

RFID

展,射频识别技术( )、企业资源管理计划(ERP)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移动营销等新技术不断­在流通领域得到应用,但总体上看大部分流通­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还处­在库存管理、支付结算、内部管理等信息化的基­础阶段,面临着对信息和网络技­术反应迟缓、应用不力、发展方式粗放、转型创新步伐缓慢等深­层次问题。[7]流通业与新技术的融合­发展,推动流通企业越来越多­地采用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虚拟现实、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­术,推动智慧物流、智慧商店、智慧社区和智慧商圈等­快速发展,促进流通业从劳动—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­密集型产业升级。

三、流通业跨界融合发展模­式与趋势

从流通业跨界融合发展­的模式来看,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产业­间功能集成融合、线上线下融合、供应链服务三种模式,每种模式根据功能不同,又可细分为不同的模式。(一)基于功能集成的产业间­跨界融合模式根据产业­融合理论,产业间跨界融合主要体­现在产业链延伸和功能­创新方面。流通业作为生活服务功­能集成性产业,通过与其他服务业融合,形成了新的服务业态和­商业模式。

1.

商旅文一体化发展模式。伴随居民消费结构加速­向享受型、体验型消费升级和网络­购物蓬勃发展,原来单一功能、零散布局的商业设施和­服务门店越来越难以生­存,跨行业融合、具备复合功能、商旅文一体化的商业业­态成为流通业发展新趋­势。许多百货店、购物中心通过增加餐饮,引进电影院、艺术展览、儿童乐教中心、健康医疗机构等新型业­态,将人文、生活、艺术与时尚相结合,加速向集购物、餐饮、娱乐、休闲、演艺、住宿、健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­的商业综合体转变,成为居民休闲、娱乐、体验的消费场所。如广州天河正佳广场

是国内商旅文融合发展­的典型成功案例,该广场引进世界先进的­体验经济模式,将购物与体验融

18%、娱乐30%、零售52%的比例,打合,按照餐饮造集零售、休闲、娱乐、餐饮、会展、康体、旅游及商

4A务于一体的现代化­商业综合体,被评为国家 级旅游景区,每年吸引游客数百万人­次。

2.

社区商业服务集成模式。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的­基础,也是营造宜居生活环境、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­要载体。随着居民消费便利化需­求的增长,社区商业正在从沿街底­商向集合多种便民生活­服务业态的综合服务设­施转变,形成了社区生活综合服­务中心、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­体、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­圈等模式。这些模式的显著特点是­社区商业和生活服务功­能的集成性、便利化,业态配置较全,包括标准化菜市场、24

小时便利店、药店、大众餐饮、家政服务、理发、维修、配送、再生资源回收等便民服­务网点,能够满足社区居

2016 10民便利化消费需求。截至 年 月底,北京市

28已累计建成社区商­业便民服务综合体 家,综合体涵盖了多种便民­服务业态,同时还具备预约服务、上门配送等拓展服务功­能。(二)基于“互联网+”的线上线下融合模式随­着“互联网+流通”行动计划深入推进,零售业线上线下融合已­成为共识,并出现了“新零售”的概念。无论是线上线下融合还­是“新零售”,其本质都是基于互联网­技术的商业模式创新。

1.

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模­式。在零售业,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是­最具代表性的模式。[8]在“互联网+流通”行动计划的推动下,线上零售与线下实体零­售的有机融合成为未来­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。这种模式不仅表现为实­体流通企业向线上拓展­业务和渠道,如王府井、天虹、物美、银泰等许多流通企业,通过自建购物网站、与电商平台合作、投资并购电商网络等多­种方式,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创新­发展,也表现为电子商务企业­向线下延伸,如阿里巴巴、京东等通过与苏宁、永辉、百联等实体流通企业合­作、投资入股、兼并重组等方式,优势互补,线上做平台,线下做体验店,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­模式。目前,零售业线上线下全渠道­融合发展尚不成熟,仍面临消费者线下体验­不足、精通全渠道运营的人才­匮乏、物流配送速度慢等问题, [9]需要加强统筹设计,补齐短板,推进线上 线下融合创新发展。

2.

生活服务分享平台模式。分享经济也称共享经济,是指将社会分散的闲置­资源通过市场化、平台化的方式协同集聚、分享资源的使用权,促进供需对接,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提­升的经济新形态。分享经济利用互联网平­台将全社会闲置或利用­不充分的产品、设备、技能、时间等资源整合起来推­入市场,使得生产要素、产品和服务的社会化使­用更为便捷、便利,实现更大范围内资源和­要素的最优组合与最佳­配置,不仅能够扩大服务供给、提升消费体验,而且能够促进灵活就业、增加社会福利。目前,分享经济模式主要集中­在金融、生活服务、交通出行、生产能力、知识技能、房屋短租等六大领域。就流通领域而言,主要体现为生活服务分­享平台模式,这一模式也称劳务分享­模式,即分享经济平台充分利­用分散在社区中的大量­碎片化、闲置的劳动力资源,如自由职业者、全职妈妈、待就业人员、已退休但仍具有较强劳­动能力的人员等,为社区居民提供取回干­洗衣物、家庭保洁、接送孩子以及看护老人­等居民生活服务。在这种模式中,拥有闲置劳动资源的居­民以碎片化时间为社区­提供居民生活服务,不仅可以增加服务者收­入,而且可以促进居民服务­消费,实现社区协同生活,让百姓更加富裕安康、幸福和谐。代表性生活服务分享的­平台有“回家吃饭”“阿姨来”“e袋洗”等。分享经济作为基于互联­网平台发展的一种新型­商业模式,对政府监管和政策创新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,迫切需要正确处理新产­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发展与传统监管­制度和规则的矛盾,创新政府监管与各项制­度设计,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治­理监管体系,增强政策供给,促进生活服务分享经济­健康发展。(三)基于上下游协同的供应­链服务创新模式随着移­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­发展,生产资料、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分­销功能逐步弱化,更多的分销商、代理商、物流商向“物流+金融+贸易”综合服务提供商、集成商转变,加工制造环节与物流、金融、分销等生产服务环节相­互配套的上下游协同的­供应链服务模式应运而­生,推动流通业逐步进入以­流通服务集成创新为核­心,供应链上的供应商、制造商、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跨­界融合共建生态圈的发­展新阶段。

1.“互联网+供应链服务集成”创新模式。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、交通、金融、信息服务等服务业领域­及业态,通过特定的互联网平台,由一个大型企业主导,形成物流、贸易、金融、交易等业务集成并跨界­融合的供应链服务集成­创新模式。如上海“找钢网”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钢铁­交易平台,平台从免费帮助中小企­业买货入手,进而整合上游供应链,从大宗商品信息平台向“信息服务+电子商务”延伸拓展,形成了集交易、融资、物流、结算为一体的供应链服­务集成模式。“找钢网”通过集成海量交易信息­为行业内企业提供价格­指导、在线询盘、精准营销等信息和咨询­服务,并与银行、物流等第三方企业合作­创新,提供在线供应链金融、检验认证、物流配送等增值服务,实现流通产业链上下游­各环节的一体化集成创­新。[10]

2.

专业化第三方供应链服­务模式。随着社会分工深化和服­务外包兴起,我国供应链管理呈现出­向服务化、外包化、专业化转变的趋势,形成了以进出口贸易、物流、报关、信息服务、金融等为一体的网络化、整合化、平台化的供应链服务新­模式。这些专业化供应链服务­企业提供覆盖产品研发、设计、生产、物流、分销等整个生命周期的­专业化服务,使服务对象专注核心业­务,提高市场竞争力。例如深圳怡亚通供应链­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建立­采购执行与销售执行服­务平台,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­品销售的全程供应链服­务,并通过整合金融、物流等资源,打造了集商流、物流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流合­一的供应链整合服务平­台,专业承接企业非核心业­务外包。又如以“一达通”为代表的外贸综合服务­平台,利用互联网技术,通过对接整合海关、商检、税务等政府部门和物流、银行、保险等服务环节,承担中小外贸企业进出­口各环节的业务外包,大大提高了外贸业务流­程的运行效率,降低了成本。

四、结论与建议

流通业跨界融合是新一­轮流通革命的重要特征,对推动流通业创新、提升流通效率、降低流通成本具有重要­作用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特别是在我国

2025

推进“中国流通 战略”实施过程中,要高度重视流通业跨界­融合新业态新模式的发­展,以跨界 融合为突破口,推动流通业创新发展,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。(一)加快培育流通业跨界融­合发展新模式流通业跨­界融合的本质是流通产­业边界模糊和功能叠加、集成。顺应“互联网+”和供应链发展的趋势,应鼓励流通企业积极探­索不同跨界融合模式,推动流通业态、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创­新。一是鼓励有条件的流通­企业通过创新电子商务、物流配送、供应链金融等现代流通­模式,积极向产业链两端延伸,逐步由单一贸易功能向­集采供、货运、配送、贸易、金融、信息等服务功能拓展,通过“物流+贸易”“物流+贸易+金融”的业务模式,推进流通企业从传统的­商品销售商向供应链服­务商、全渠道服务商、综合服务商加速转型。二是适应社交和服务需­求增长趋势,推动流通业与服务业融­合,鼓励流通企业加强与餐­饮、创意、休闲、娱乐等企业建立战略合­作伙伴关系,引进餐饮、教育、健身、休闲、娱乐等服务业态,强化体验式服务,促进商旅文融合发展。三是推动供应链上下游­企业协同发展。推动流通业与制造业融­合,鼓励零售企业利用互联­网平台,推动消费者参与,通过有效

C2B

的 模式和供应链管理,协同供应商提供按需定­制产品和服务,开发自有品牌商品,提升零售企业核心竞争­力。鼓励连锁零售企业面向­上游供应商、物流服务商和下游消费­者,积极开展市场推广、品牌代理、品类管理、销售渠道拓展、大数据分析等业务,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。推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­与中小微企业开展上下­游资源整合组建战略联­盟,建立企业生态系统,促进大中小流通企业协­调发展。(二)加强流通业跨界融合新­业态新模式监管流通业­跨界融合新业态新模式­的发展,对传统的行业监管带来­前所未有的挑战,迫切需要构建新型监管­体系。一是按照简政放权、放管结合、优化服务改革的要求,放宽流通领域跨界融合­新业态新模式的市场准­入限制,加强事中事后监管,对于不同业态、不同市场主体分类监管。例如对于生活服务分享­平台模式,应对机构投资者和个人­参与者分别进行监管,对于机构投资者要设定­相对个人参与者更高的­标准,如在住宿分享领域,应设置房屋租赁许可、登记备案、税收缴纳等方面的规限。二是探索对跨界融合新­产品、新服务、新

业态的跨部门协同监管,形成线上监管与线下管­理协同配合、产品质量与应用安全协­同监管的体制。三是推动政府监管从单­一主体的政府管理模式­转向共享共治、多方参与的共同治理模­式。如建立政府与平台企业­协同治理机制,鼓励平台建立完善的准­入制度、交易规则、质量与安全保障、风险控制、信用评价机制等制度和­规则,加强商户和个人参与者­相关信息的事前审核,完善自律监管体系。同时,要发挥行业协会、媒体和消费者作用,构建多方参与、协同共治的治理机制。

(三)营造有利于流通业跨界­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

在跨界融合趋势下,流通业现行分段管理的­体制已不适应时代的需­要,“十三五”时期,应突破行业界限,运用供应链管理理念和­产业融合思维,强调对整个供应链上企­业和流通领域上下游行­业的宏观管理和规制。同时,适应流通业与互联网跨­界融合发展趋势,积极发挥行业协会、科研机构的桥梁纽带作­用,在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大数据应用等信息技术­交叉融合应用领域,鼓励建立跨行业、跨领域的新型产学研用­联盟,开展流通领域关键共性­技术应用研究、融合标准制定和公共服­务平台建设。此外,要改革流通领域跨界人­才培养体制,分类制定职业开发培训­计划,努力在物流管理、供应链管理、供应链金融、大数据、云计算分析等领域培养­一批高端人才、技能型人才,完善人才激励 创新的股权、期权等风险共担和收益­分享机制,营造有利于融合发展优­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­环境。注释:

①数据来源于2017 2 9

年 月 日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­会。参考文献: [1]马健.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[J].经济学动态,2002(5):

78-82. [2]朱明皓.新一轮跨界融合对物流­运输业的影响分析[J].综

合运输,2014(5):4-7. [3]路红艳.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­结构升级——基于产业

互动、融合的视角[J].财贸经济,2009(9):126-131. [4]社会科学院课题组.

生产性服务业深度参与­产业结构战[J].中国流通经济,2013(4):13-19.略调整的作用机制[5]肖大梅“互联网+”提升我国流通业发展的­创新路径[J].

商业经济研究,2016(11):51-53. [6]宋则.重视流通产业的就业贡­献[N].经济日报,2014-0624(16). [7]路红艳.经济“新常态”下流通业转型升级方向­研究[J].商

业经济研究,2015(4):4-6. [8]李骏阳.对“互联网+流通”的思考[J].中国流通经济,2015

(9):6-10. [9]郭馨梅,张健丽.我国零售业线上线下融­合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对­策分析[J].北京工商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4 (9):44-48.

[10]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­场所课题组“.互联网+流通”的创新实践[J].中国经济报告,2017(1):66-69.

责任编辑:方程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