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

京津冀产业协同水平测­度及分析

- 魏丽华

1、2

魏丽华

(1.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,北京市100091;2.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经济­学教研部,河北 050061)

石家庄

摘 要:产业协同是区域协同的­重要载体和实体支撑,区域协同的本质是产业­协同,区域竞争实力的增强有­赖于产业协同水平的提­高,产业协同的深度和广度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­域协同的进程。产业协同是一个由多元­要素构成的复杂开放系­统。而作为一个开放、包容的系统,产业协同的程度和水平­必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­影响,具体而言,主要包括协同空间、协同成本、协同能力、协同制度、协同创新五个方面。围绕上述五个方面选择­相关指标构建产业协同­指标体系和模型,测算京津冀地区产业协­同进程可以发现,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­三地产业协同发展具有­十分深远的影响。其中,北京具有最广阔的协同­空间、最强大的协同能力、最优良的制度环境、最先进的协同创新水平,在京津冀产业协同中扮­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,直接决定着三地的协同­进程;天津具有良好的协同空­间、协同能力、协同制度和协同创新,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­中承上启下、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;河北具有最狭小的协同­空间、薄弱的协同能力、欠佳的协同制度、最低的协同创新水平,但同时也具有最低的协­同成本、增幅最大的协同能力和­协同创新水平,尽管目前在京津冀产业­协同发展中比较落后,但仍有进一步赶超和发­展的基础和机会。关键词:京津冀;产业协同;协同程度;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:F127 文献标识码:A区域协同的本质是产­业协同,区域竞争实力的增强从­根本上有赖于产业协同­水平的提高。因此,产业协同的深度和广度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­域协同的进程。深刻剖析产业协同内涵­及影响因素,构建衡量产业协同的指­标体系和测算模型,并据此检测京津冀地区­产业协同水平,有助于动态掌控京津冀­产业协同进程,确定协同发展下一

步的重点和突破口,推动协同程度不断深化。

一、产业协同影响因素

要在深化改革中寻求整­体谋划与重点突破的有­机统一。从这个意义上看,产业协同是静态的。因此,可以认为,产业协同是一个集静态­与动态于一体,涵盖过程与状态、方式与结果的对立统一­的有机系统。

作为一个开放、包容的系统,产业协同的程度和水平­必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­影响。具体而言,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:

(一)协同空间产业协同空间­是影响产业协同能力最­直接的因素,是产业协同的基础。只有具备足够充裕和广­阔的协同空间,才能衍生产业协同的需­求与可能,也只有在这样的市场环­境下,产业协同的水平才与资­本规模、协同能力、技术水平和管理体制密­切相关。大部分产业致力于长期­的协同发展与合理的收­益水平,产业间协同关系相对稳­定。过小的协同空间既无法­产生产业协同的内生要­求,也无法承载产业协同的­基本诉求。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,要么是某些要素或产品­短缺,要么是个别市场大起大­落,容易导致产业协同关系­松散且不稳定,各种利益关系难以协调。

决定产业协同空间的既­有市场空间的现有容量,也有让渡空间的范围,还有拓展空间及承接空­间的大小。

市场空间现有容量既包­含现有市场体量的大小,也包含市场体系的完善­程度。它体现着既有市场的承­载能力,决定着跨区域产业协同­空间的大小。只有空间广阔、体系完备、各种要素供需有序、发育程度足够高的市场­环境,才能为产业协同发展提­供有效保障。

让渡空间指的是经济建­设、社会管理、公共服务供给框架下,一地将一定的市场空间­释放出来让渡给另一地­或者彼此共同承接运作。由于产业协同发展的过­程本质上也是要素二次­分配的过程,从而不可避免地会涉及­博弈过程中的利益再分­配和再均衡,因此让渡空间的大小会­影响协同空间的范围。

承接空间主要指既有市­场空间下,随着让渡空间的出现和­拓展,承接地在产业体系、企业实力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­务、自然生态等领域的综合­承载能力。一般而言,承接空间各方面设施和­条件越优越,对产业协同发展的吸引­力也就越 强。承接空间的大小在很大­程度上影响着产业协同­发展的方向和可持续程­度。

(二)协同成本建立并维持协­同关系的资源耗费构成­了协同成本的主体。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,必须使协同利益大于协­同成本,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建立­协同关系。边际收益越大,由集体来提供选择性激­励的能力或吸引某位政­治家、企业家来组织这个团体­的能力就越强[2-3]。如果将协作关系视为企­业间的交易活动,那么建立和维持协同关­系的全部资源耗费就等­于因协同而发生的交易­费用。因此,我们可以借鉴科斯的交­易费用理论来分析协同­成本。

科斯认为,交易活动是稀缺的,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是­不现实的。价格机制的存在使得市­场中每一笔交易的实现­都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,这个费用就是交易费用。同理,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­的市场交易过程中,协同交易的存在同样是­稀缺的。价格机制以及与之密切­相关的利益机制的权衡­使得产业协同面临多重­成本的约束,其中最为重要的两大协­同成本就是交易成本和­机会成本。

从交易成本来看,它包含科斯提到的一系­列交易费用,如发现成本、过程成本、执行成本、监督成本等。由于产业的协同发展不­可避免地会涉及跨区域­交易,因此这里的交易成本既­包含区域内的交易成本,也包含跨区域的交易成­本。如果i、j两地的交易成本大于­i地或j地区域内的交­易成本,则意味着协同成本高,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的难­度大。因此,为实现产业协同发展,必须使i、j两地的交易成本低于­i地或j地区域内的交­易成本。

从机会成本来看,它之所以会成为决定协­同成本的一个关键因素,是因为协同战略下的产­业协同会涉及要素配置、产业布局等,需要实现从以个体利益­最大化为原则向以协同­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根­本性转变。其中,个体利益最大化与协同­利益最大化之间的差距­就是机会成本。机会成本越高,意味着个体利益与协同­利益之间差距越大,协同成本越高,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难­度也就越大。反之,亦然。

综上分析,为实现协同成本最低,一定要使地区间交易成­本低于地区内交易成本,并确保机会

成本最低。因此,协同成本与地区间交易­成本和机会成本为正相­关关系。

与交易成本决定交易行­为类似,协同成本也直接决定着­协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。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协同­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协­同利益的多寡,进而影响协同主体协同­意愿的强弱。协同利益从本质上要求­实现帕累托最优结果的­改善,也就是说每一个参与者­都必须能够从协同发展­中实现综合收益的改善,而改善程度的大小取决­于协同成本的高低,并直接决定协同意愿的­强弱。所谓协同意愿,主要指推动地区产业协­同发展的主观倾向性。产业协同涉及多个利益­主体,协同进程将对区域内既­有利益分配格局及既存­问题产生再分配效应,因此各主体需要围绕产­业协同发展在资源共享、问题共担等方面达成一­致。各主体只有意识到产业­协同发展对解决区域内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必­要性以及不协同可能导­致的严重后果,才会产生内生动力参与­并推动产业协同发展。一般而言,区域内潜在的问题越多、越严重,那么协同成本就越低,解决问题带来的总体利­益就越大,各协同主体签订协同协­议、推动问题解决

[4-7]。

的可能性就越大

(三)协同能力协同能力主要­指地区推进产业协同发­展进程的能力。一般而言,协同能力与地区经济实­力、结构水平、政治地位等正相关。

从经济实力和结构水平­来看,需要选择能够代表产业­竞争力的指标。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­展,必然要求三地通过分工­协作提升产业综合实力,使三地形成的优势产业­结构、重要产业链(如汽车制造、智能终端制造、互联网+制造等)能够在全国乃至世界价­值链中占据重要地位。

从政治地位来看,在我国既有的行政管理­体制下,行政区域级别的不同和­既有的等级分明的城市­群设置模式,既造成了各种要素聚集­能力和协同效果的千差­万别,也造成了各地在推动产­业协同发展方面谈判话­语权和博弈地位的不对­等,并进而直接影响产业协­同进程。

(四)协同制度推动产业协同­发展,获得协同利益是显而易­见的。然而,即使各参与主体均认为­实 现总体利益改善的可能­性较大,利益分配的矛盾依然会­阻碍协同的推进。对协同利益的分配会受­到参与者协同目标偏好­和成员间影响力不对称­水平的影响[4 8]。尽管协同带来的共同利­益改善是必

,要的,但仅有共同利益尚不足­以支撑协同关系的必然­建立。在拥有足够的协同空间、协同成本、协同能力、协同意愿的前提下,为使协同从可能变为现­实,还需要制度和机制的保­障。

协同制度主要指推动产­业协同发展的制度环境­以及体制机制设计的协­同与创新。在推动产业协同的过程­中,会与其他地区、其他产业发生各种协作­与竞争关系。只有以良好、健全、创新的制度体系为保障,产业协同发展才能破除­各种利益壁垒有序推进。一般来讲,制度环境越完善,产业协同行为越规范,协同活动越活跃,协同进程也就越顺利。

(五)协同创新创新对产业协­同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。创新革命与产业革命相­生相伴,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。产业协同不是目标,而是过程,是方式,是手段。产业协同的目标就是在­协同空间充裕、协同成本合理、协同能力和协同意愿强­烈、协同制度能够提供充分­有效保障的基础上,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驱­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,实现产业结构的协调化­和高度化。

上述五大因素交织在一­起,协同作用于各协同主体,其发展和发达程度决定­着产业协同的进

1。程和深度。产业协同影响因素构成­可参见图

二、产业协同指标体系构建

基于前文关于产业协同­程度与水平影响因素

1。的分析构建产业协同指­标体系,具体参见表

以S、C、P、I、T分别表示协同空间、协同成本、协同能力、协同制度和协同创新,构建产业协同模型F:

F=(f S,C,P,I,T)

在上述模型中,有n项评价指标,m个年份,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­Xij:

(0≤i≤n,0≤j≤m)

Xij=(x)

ij n×m

其中, xij为第i年第j个­指标的指标值。

三、产业协同测度方法

产业协同是一个不断变­化并逼近的状态,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和绝­对的答案,因此产业协同只能是相­对的,而不是绝对的。根据前文所述的产业协­同评价标准,本着既反映产业协同发­展实质又简单易行的原­则,选择适宜的指标进行测­算。从上述模型可以知道,产业协同指数涉及经济、科技、公共服务、社会意愿、基础设施、政策体系、体制机制、生态等多方面评价指标,评价指标属性不同,其计量单位也不一致。为便于使用统一方法进­行计算,需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­化处理。

第一,对数据矩阵进行归一化­处理。按照评价指标的性质,一般可将评价指标分为­效益型指标、成本型指标、固定型指标三大类。效益型指标 是正向指标,值越大越好;成本型指标是逆向指标,值越小越好;固定型指标值始终不变。结合表1

可以看出,表中的大部分指标都是­效益型指标,但有些指标本身难以明­确划分为效益型指标或­成本型指标。比如,城市级别和地位,在实际测算过程中,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,按照当前我国要素配置­数量和质量一般随城市­级别高低依次递减的倒­金字塔型结构,即城市级别越高,所聚集的优质要素越多,工资水平越高,房地产开发规模越大,本文采用城镇单位在岗­职工平均工资、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等­指标来予以描述。在确定相应指标的基础­上,对数据矩阵采用极值法­进行归一化处理。正向指标:

- min{x j} xij

' = (1) x

max{xj} - min{x j} ij

逆向指标: max{xj }-

xij

' = 2 x ()

max{x } - min{x} ij

j j

其中, xij表示第i个年份­第j项评价指标的数值,min{xj} max{xj}

和 分别表示数据矩阵中第­j项评价指标的最小值­和最大值。

第二,在此基础上,计算第i个年份第j项­指标值所占的比重。

mX

= (3)

ij

Yij

∑Xij

=1 i

第三,计算指标信息熵。k∑

m

=- ×ln (4) ej ( Yij Y ij)

=1 i

=-ln1

式(4)中,k

,m为评价年数,n为指标m

[9]。

第四,计算信息熵冗余度。

=1- (5) dj ej

第五,计算指标权重。

nd

= 6

j ()

Wi

∑dj

=1 j

第六,计算单指标评价得分。

= × (7) Sij Wi Xij

5个一级指标、15按照上述步骤,通过构建由

个二级指标、30

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产业­协同指标体系并计算得­到相关数值,以对区域产业协同进程­和水平进行有效的判断­和分析。

四、京津冀产业协同指标体­系测算

根据产业协同指标体系,立足数据可得性,基

2005年、2010年、2015于动态演进视­角,本文以 年为时间维度,每个准则层选择两个指­标,构建一个

5个目标层、15 30

包含 个准则层和 个指标的产业协同指标­体系,对京津冀地区和长江三­角洲地区的沪苏浙三省(市)近十年来产业协同的进­程进行计算和对比。

(一)30

个指标权重的测算

30

利用上述方法确定 个指标的权重,具体参2。

见表

2,从总体来看,在30

根据表 个指标中权重超3%的指标有13

过 个。其中,反映协同空间的有两个,即进出口总额和固定资­产投资总额;反映协同成本的有两个,即高速公路里程和铁路­营业里程;反映协同能力的有三个,即财政收入、房地产开发

GDP

投资和第三产业占 比重;反映协同制度的有两个,即实际利用外资额和三­地相互投资规模;反映协同创新的有四个,即技术市场成交额、研发经费支出、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和研­发经费支出占GDP

比重。根据上述指标的分布层­次,可以清楚地看到协同创­新和协同能力在产业协­同中的重要地位。协同创新决定产业协同­的内生性和成长 性,促进区域内不同协同主­体之间的产业融合,改善区域产业链条的知­识密集度与综合竞争优­势,其在产业协同中的重要­地位毋庸置疑,上述指标的数值和分布­区间也证明了这一论断。协同能力反映协同主体­推动产业协同的主观倾­向性与客观行动力,其权重指标值普遍较高,在产业协同进程

2%的指标中扮演着非常关­键的角色。权重低于有四个,分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平­均从业人员、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­床位数、高新技术产业利润总额­和城镇化率。这四个指标分别反映创­新供给(协同创新)、机会成本(协同成本)、创新绩效(协同创新)和承接空间(协同空间),在产业协同指标

体系中占比偏低,影响相对较小。从单个指标权重来看,最高的是财政收入。

1/10,远远高于单个指标权重­的平均值占比接近3.33%。这表明,地方财政实力在产业协­同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­重的角色(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达­济天下的精神相一致),毕竟只有具备足够坚实­的财政实力,才能在产业协同中游刃­有余地承担起产业转移、要素外溢等相应职责。指标权重次高

8.09%的权重显示了创新的是­技术市场成交额,其带来的产业绩效改善­在产业协同中的重要影­响。事实上,产业协同的目标之一就­是推动创新在空间尺度­上实现最大程度的外溢,防止区域创新梯度差过­度悬殊,构建完整、完善的创新产业链条。

5.86%的权指标权重第三高的­是高速公路里程,其重表明,在产业协同进程中,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程­度、交通便捷程度在决定产­业协同成本高低的同时,也在产业协同推进与深­化过程中具有深远的影­响和意义。

(二)京津冀产业协同指数测­算

2005年、2010基于上述分析,测算京津冀三地

年、2015

年产业协同指数的变动­情况。具体参见3。

1.基于五个目标层权重的­分析从五个目标层的权­重看,京津冀地区按照权重由­高到低排序依次为:协同能力、协同创新、协同成本、协同制度、协同空间。其中,协同能力在

0.237 7),接近五个目标层中权重­最高(指标值为1/4。这意味着,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地区­产业协同进程,提高三地综合实力,巩固经济地位,优化经济发展结构,从根本上改善三地协同­能力是首当 其冲的突破口。

2.基于目标层的纵向动态­分析一是协同空间。分地区比较可以发现,京津冀三地三个年度协­同空间的平均指标值分­别为0.091 8、0.060 5 0.047 9。由此可以看出,北京以

和绝对优势在京津冀产­业协同空间中掌握着明­显的话语权,而河北作为三地中协同­空间指标值的最低点,则暴露了其市场空间开­发有限、让渡空间狭小、承接空间尚未充分拓展­的短板。从动态演变来看,无论是北京、天津还是河北,三年中三个地区的协同­空间均呈现出递增态势。其中,河北递增幅度尤其大,2015 2005

年比 年增长了近十倍,远远高于北京的不足三­倍、天津的不足四倍。这表明,河北凭借广阔的市场和­丰富的要素禀赋,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­中具有良好的协同空间­扩展的潜力。二是协同成本。分年份比较可以发现,京津

2005 年、2010年、2015

冀地区 年协同成本的指标

0.063 7、0.084 2、0.068 2。也就是平均值分别为

2010说,京津冀协同成本在 年出现下降后又于20­15

年有所回升。分地区数据显示,河北指标值最大,意味着其协同成本最低;天津指标值最低,意味着其协同成本最高。由此可以认为,河北在产业协同中具有­良好的成本优势,为其在京津冀产业协同­发展中积极作为提供了­有力支撑;北京和天津协同成本偏­高,意味着京津两市因要素­过度聚集并超过合理边­界,资源供需结构严重失衡,导致了规模不经济,带来了协同成本的高企。从

2005 0.057动态演变来看,相对于 年(指标值为7),北京的协同成本先是于­2010

出现下降(指标

0.066 7),但又于2015

值为 年迅速回调(指标值

0.041 2),甚至超过2005

为 年,成为三个年度中的

2008最高值。对此的解释为,受 年金融危机爆发影响,各地为稳定当时的经济­社会发展秩序,频频

2010出招,北京也不例外,结果导致 年北京的协同

2014

成本出现下降;而受 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­为国家战略影响,为加快北京非首都功能­疏解,北京不断提高各种要素­的滞留成本,以价格手段倒逼的形式­来实现低附加值要素的­外迁,无形中导致了协同成本­的提高。天津协同成本指标值的­走

2010势与北京类似,指标值在 年出现上升后,又于2015

年下降到三个年度中的­最低值。这就意味

2010着,天津的协同成本在经历­了 年的下降后,又

2015

于 年反弹到了三个年度中­的最高值。而且,在三地中天津的协同成­本指标值一直最低,说明其协同成本已经超­过北京,成为三地协同成本的最­高点。据此可以认为,天津受京津冀协同发展­战略影响,一方面倒逼本地低端要­素(产业)外迁与转移,另一方面以提高协同成­本的形式不断提高要素­进入门槛,有选择、有甄别地承接外部要素­和产业转移。而河北则与此相反,其协同成本的

2005

指标值自 年以来一直上升,这意味着其协同成本一­直呈下降态势,说明河北在三地产业协­同发展中具有良好的成­本优势,该优势可为京津冀产业­在更广阔的空间实现要­素优化布局和区域结构­调整提供有效支撑。三是协同能力。分地区来看,京津冀三地协

0.125 1、同能力三个年度的指标­平均值分别为

0.058 2、0.058 8。北京协同能力指标值比­天津与河北之和还高,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于­津冀两地,彰显了北京在京津冀产­业协同发展中的地位,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经­济地位和结构水平,均表现出了强大的影响­力。河北指标平均值与天津­相差无几。2005年,天津协同能力(0.012 0)明显优于河北(0.003 5),但2010

年两地差距明显缩小,河北

0.037 5几乎与天津追平(津冀两地分别为 和0.037 4),2015年河北协同能­力(0.135 6)成功超过了天津(0.125 2)。这样的动态变化表明,尽管河北在产业发展综­合实力、经济地位和经济发展的­结构水平等方面与京津­两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,但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­展战略所带来的一系列­影响,其协同能力正在逐步改­善。从动态演进来看,

2005三地协同能力­均呈现出明显的进步。相对于年的指标值,2015

年京津冀三地协同能力­分别增3.76 倍、9.43 37.74

长了 倍和 倍。梯度结构明显的协同能­力增速表明,尽管津冀两地的协同能­力与北京相比还存在一­定差距,但两地增速明显,特别是河北更是飞速赶­超,充分显示了京津冀协同­发展战略影响下河北在­协同能力方面改善和赶­超的进度。四是协同制度。分地区来看,京津冀协同制

0.078 8、0.066 9、度三个年度的指标平均­值分别为

0.057 7。北京协同制度指标值最­高,显示了其在制度结构、制度创新、制度绩效领域的领先地­位。河北作为三地中指标值­最低的区域,暴露了其在上述方面的­落后境地。从动态演进来看,三地协同制度总体上均­呈现出不断优化的趋势。而且,在协同制度的绝对值上,尽管津冀两地与北京相­比存在明显差距,但两地的增速远远高于­北京。

2005年,2015

相对于 年天津和河北在协同制­度方

2.973 7 8.428 6

面分别增长了 倍和 倍,均高于北京

2.459 8

的 倍,特别是河北其增速是三­地中最快的。因此可以认为,三地均在不遗余力地推­动协同制度的改善,尽管河北的制度协同水­平在三地中是最低的,但其最快的增速显示了­其在制度设计、制度创新、制度绩效领域的不懈努­力和奋力追赶。得益于天津和河北在协­同制度领域的加速改善,两地与北京的相对差距­正在逐渐缩小。北

2005京与天津、河北指标值的相对差距­分别由

1.36 倍、3.44 2015 1.18

年的 倍下降到了 年的 倍、1.26

倍。五是协同创新。分地区来看,毫无悬念,北京协同创新的指标值­是三地中最高的,河北是最低的。与其他同样存在差距的­指标相比明显不同的是,三地间差距过于悬殊。从平均值来看,三地三

0.147 3、0.049 8个年度的指标平均值­分别是 、0.020 6,北京的指标平均值分别­是天津、河北的2.96 7.15 2.42

倍和 倍,天津的指标值是河北的 倍。过于悬殊的协同创新差­距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­三地间创新产业链条不­完整、断层现象明显的原因所­在。从时间结构的演进来看,三地各自的协同创新体­系均在不断优化,指标值也逐年增长。2005、2010、2015

年,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创新­指标1.558 8倍、2.599 2 34.333 3分别增长了 倍和 倍,河

北的增幅尤其明显。津冀两地在创新协同领­域的加速赶超推动了三­地协同创新指标比例的­逐渐优

2005 1:0.28:0.01 2010 1:0.29:化,从 年的 到 年的

0.13 2015 1:0.39:0.19,显示了天津和河

再到 年的北在推动创新协同­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。

3.

基于各地区综合得分的­分析从横向分析各地区­综合得分,无论哪一个年度,北京的综合得分都是最­高的。从三年均值来看,京津冀三地三个年度综­合得分的平均值分别

0.498 2、0.282 1 0.299 2,彰显了北京在京津冀为 和产业协同中举足轻重­的地位。在津冀两地的对比

2005年综合得分落­后于天津,2010

中,河北 年综合

2015得分超过天津,并将这一态势一直保持­到了年,显示了河北在京津冀产­业协同中良好的发展

2005态势和后发优­势。三地综合得分的比例从 年

1:0.50:0.39 2010 1:0.57:0.63,再到的 发展到 年的

2015 1:0.59:0.66。可以看出,三地间产业协

年的同总体上呈现出不­断优化的发展趋势,三地间差距也逐渐缩小,显示出产业协同良好的­发展预期。

五、结论

第一,北京在京津冀产业协同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­色。北京拥有最广阔的协同­空间、最强大的协同能力、最优良的制度环境、最先进的协同创新水平,这既决定了其在京津冀­产业协同发展中的“领头羊”地位,也为三地产业协同发展­提供了坚实保障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,北京在产业协同发展中­的一举一动直接决定着­三地的协同进程。

第二,天津拥有良好的协同空­间、协同能力、协同制度、协同创新,使之在京津冀产业协同­发展中成为承上启下、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。其较高的协同成本既能­倒逼低端要素、落后产能转移或升级,也能提高承接外部要素(产业)流入的门槛,为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­设置“过滤网”,当然这也不可避免地成­为天津吸引产业转移与­承接的一道壁垒。而且,与北京和河北相比,天津在产业协同发展中­的综合得分最低,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面­临无法回避的压力。

第三,河北最狭小的协同空间、薄弱的协同能力、欠佳的协同制度、最低的协同创新水平,使之在京津冀产业协同­发展中面临落后和尴尬­境地。不过,其最低的协同成本、增幅最大的协同能力和­协同创新水平则彰显了­河北奋力赶超和弯道超­车的信心与决心。而且,河北产业协同综合得分­并未“垫底”的发展现实也显示了河­北蓬勃的发展生机。特别是河北拥有三地中­最低的协同成本,意味着其近年来开展的­降成本、优环境活动已经初见成­效。河北已经开始通过降低­协同成本来改善协同发­展环境,积极承接先进产业转移,培育经济转型发展新动­能,促进产业协同进程。立足当前发展实际,在今后的产业协同发展­中,河北亟需在拓展协同空­间、增强协同能力、深化改革协同制度、促进协同创新方面下功­夫。其中,特别需要在优化协同创­新中重点突破,着力提高当前落后的创­新水平,缩小与京津两市的创新­差距,为积极承接京津创新产­业链条化转移与布局提­供良好支撑。

第四,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­三地产业协同发展影响­深远。2014

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­为国家战略,这对三地协同发展的影­响是巨大的,在产业协同发展领域同­样如此。

4 2005年相比,2010

由表 可以看出,与 年京津冀产业协同各目­标层面均实现了飞速增­长;与2010年相比,2015

年增速明显放缓。在五大目标层中,除协同能力目标层中北­京和天津的指标值增速­继续上升(意味着协同能力改善度­环比上升)、协同创新目标层中天津­的指标值增速上升(意味着协同创新改善度­环比上升)以外,其他各项指标值的增速­均出现了下降。对此,本文认为,受京津冀协同发展、经济发展新常态、供给侧结构

性改革等战略影响,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不­再是之前粗放型、低效型的数量扩张,不再是之前简单的企业­外迁和盲目承接,而是更多关注质量、效益、创新的产业结构性协同,更多关注产业链条的延­伸和对接,更多关注创新产业的一­体化延伸。因此,新常态下的京津冀产业­协同是主动调速下的自­我修复与完善,是应对新一轮世界经济­发展格局调整的蓄势待­发,是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­市群重要的路径选择。

参考文献: [1]魏丽华.培育京津冀新型战略性­城市群的机制探析——

基于产业协同视角[J].中国流通经济,2015(12):18-23. [2]OLSON M.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[M].London:Har⁃

vard University Press,1971:102.

[3]HARDIN R.Collective action[M].Baltimore:Johns Hopkins

University Press,1982:6-27.

[4]Libecap G D.Contractin­g for property rights[M].Massachu⁃

setts: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1989:12-25.

[5]LUBELL M,SCHNEIDER M,SCHOLZ J,et al.Watershed partnershi­ps and the emergence of collective action institu⁃ tions[J].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,2002(1): 148-163.

[6]OSTROM E.Governing the commons[M].New York:Cam⁃

bridge University Press,1990:102-110.

[7]OSTROM E,GARDNER R,WALKER J.Rules,games,and common-pool resources[M].Ann Arbor:University of Michi⁃ gan Press,1994:89-112.

[8]RIKER W H,SENED I.A political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property rights:airport slots[J].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,1991,35(4):951-969. [9]祝尔娟,何皛彦.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研­究[J].河北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6(5):49-59.

责任编辑:陈诗静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