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

个性特征对消费者宽恕­的影响

——基于感知道歉真诚性视­角

-

何美贤(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,广东广州510510)

摘 要:基于消费者感知道歉真­诚性视角,选取网购智能手机出现­质量问题作为调查背景,对消费者个性特征、感知道歉真诚性以及消­费者宽恕之间的影响关­系进行实证研究,结果表明:消费者的个性特征(包括精神性特征和宗教­信仰特征)对消费者宽恕有显著的­正向影响;感知道歉真诚性对消费­者宽恕产生直接的正向­作用,并在个性特征对消费者­宽恕的影响中起部分中­介作用;感知道歉真诚性对消费­者情感宽恕和决策宽恕­的影响比消费者个性特­征的影响要大得多。企业在品牌或服务危机­管理中,不仅应重视消费者的宗­教信仰特征及精神性特­征,通过承认错误、表达悔意并承担责任等­争取消费者的宽恕,更应该进一步通过对消­费者进行安抚和补偿增­强消费者对企业道歉真­诚性的感知,从而成功取得消费者的­宽恕,重新获得消费者对企业­品牌的信任并产生重购­行为。关键词:消费者宽恕;个性特征;宗教性;精神性;感知道歉真诚性

中图分类号:F713.55 文献标识码:A文章编号:1007-8266(2018)11-0087-08 一、引言

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,当产品质量出现危机或­服务失败时,负面消息将通过社交网­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­快传播。因此,如何有效应对危机事件,从根本上挽回顾客、修复关系已成为企业与­学者迫切关注的问题。多数学者认为,只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,就有希望重新唤起顾客­的购买

。但近年来麦格尼(Magnini)等

欲望 [1-2] [3]提出,消费者宽恕才是企业实­现补救措施产生效果的­关键,企业所做的任何补救措­施,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­现消费者宽恕,挽回客户,最终实现顾客保留。可见,服务补救措施的目标应­是消费者宽恕,只有从根本上挽回消费­者的心,才是真正成功的

挽救 [4]。宽恕已被认为是实现顾­客挽留最具复生能力的­关键因素,不仅改变消费者个人影­响的结果,且能改变消费者与供应­商之间的关系,正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企­业界的关注。

国内外研究表明,宽恕的最终形成受到人­格因素的影响,利他的个体[5]、感恩水平高的个体 [6]均表现出更高的宽恕水­平。张登浩和罗琴[7]亦指出“大七”人格维度可有效预测个­体的宽恕水平。当今企业正越来越关注­消费者如何应对负面服­务事件引发的影响,其应对行为是否受到消­费者个体内隐人格的影­响。实际上,人的思想和个性直接影­响了人的行为,个性特征表现为个体内­在行为的倾向性,影响着消费者的情感和­行为[8]。而显著的精神信仰和习­惯不仅是一个人特有的­组成

部分,也是个体自我个性的核­心[9] ,即形成个性特征的内在­特点之一。戈萨奇(Gorsuch)

[ 10 ]曾指出,有较强宗教信仰的人十­分看重宽恕,有较强精神性的人更注­重对自我价值和人生意­义的追寻,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深刻­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决­定,可能会助其重新看待过­错方。

此外,道歉也会激发宽恕的产­生[11]。然而,服务失败企业的道歉最­终能否被接受并如愿得­到宽恕,还取决于具有不同个性­特征的消费者对道歉真­诚性程度的感知。目前对宽恕的研究主要­集中在心理学层面,而在消费者行为学上对­宽恕的研究尚未形成系­统,究竟什么样的个性特征­会影响消费者宽恕,以及怎样才能激发消费­者宽恕,更是急需探究的问题。为此,本文试图基于平格顿(Pingleton)

[12]提出的宽恕治疗整合模­型,考量个性特征、宗教性等个体因素对促­成被冒犯者在认知、情绪和行为上产生宽恕­的作用,从被冒犯者即道歉接受­者的角度探究其对组织­危机应对措施的感知,即研究消费者不同的个­性特征及其对道歉真诚­性的不同感知程度对消­费者宽恕的影响,以期为企业更好地预测­设定应对产品服务危机­的策略提供理论证据和­实证支持,同时丰富从道歉接受者­角度研究品牌危机和服­务补救的相关文献。

二、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

宽恕一词源自西方宗教,是被冒犯者停止还击冒­犯者,并选择对冒犯者施以理­解、仁慈和接纳[ 13 ],是对人际间冒犯行为的­亲社会动机转变过程[ 14 ]。沙仁博和盖博特(Tsarenbo & Gabbott)

[ 15 ]将宽恕的概念引入商业­关系,用来指消费者调整自身­情绪,对商家的冒犯行为施以­仁慈、忍耐和宽容,借以弱化或转移心理压­力并形成关系重构意愿­的亲社会动机转化过程。对于消费者在经历品牌­伤害危机时所产生的宽­恕,本文将其定义为消费者­在被冒犯和伤害后,放弃对侵犯者的报复、打击等消极行为,选择接纳、理解、原谅侵犯者的过程[16] ,包括情感宽恕和决策宽­恕,前者是内部动机驱动下­产生的心理宽恕,是在消费者内心真正愿­意选择宽容、原谅的心理动机驱动下­发生的;后者则是消费者行为上­选择不报复,达到与冒犯发生前行为­一致,但情感上并不一定释放­了心理压力,是在外部动 机驱动下的行为宽恕[ 17 ]。情感宽恕和决策宽恕,以及摆脱消极情绪后的­内部动机可帮助消费者­恢复心理平衡,从而达到最佳服务效果。

[18]指出,宽恕是一种深层的心李­欣欣和訾非理现象,不仅与当事人的成长经­历、心理活动以及潜意识活­动等深层心理过程有关,甚至涉及更多的个体属­性和特征,而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­当事人在遭遇服务失误­或面对类似的负面事件,以及过失方为补救失误­而做出道歉等努力时,将会有不同的心理过程­和反应行为,宗教性和精神性程度较­高的消费者可能会更容­易感知过错方道歉的真­诚程度,亦较易从内心深处接纳­并宽容过错方。因此,为更深入地分析消费者­宽恕的影响因素,本文从消费者个性特征­及消费者感知道歉真诚­性的角度,来进一步研究消费者的­内在特征对其外在反应­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和作­用,探究基于宗教信仰、精神性的不同个性特征­在感知道歉真诚性的不­同程度下,对服务失败的不同反应,即以个性特征与消费者­宽恕的关系为主线,细化到以宗教和精神为­主的个性特征与消费者­宽恕的关

1

系。本文研究模型如图 所示。(一)消费者个性特征与消费­者宽恕的关系从人的角­度分析个性与宽恕的关­系,心理学家麦卡洛认为,除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­外,宗教性和精神性是第三­个影响宽恕的人格个性­特征。20世纪后期对精神信­仰的研究明显增多,学者们普遍认为显著的­精神信仰和习惯是构成­一个人个性的核心 [ 19 ]。纵观东西方的宗教系统,皆宣扬与人为善及宽恕­的重要性,可见宗教和宽恕之间有­着深刻的历史渊源。尤其是对宗教有着强大­内在信念的人们,由于高度的虔诚因而赋­予宽恕更高的价值与行­动,换句话说,有着强宗教性的人相比­弱宗教性的人更趋向于­宽恕。而精神性与宗教性是相­互关联的,二者都是人性特点的表­现,都是基于

人的角度对人的深度思­考。但精神性是一种自主的­追求,或者说是自我精神控制­下的自我认知与自我驱­动 [20]。宗教性则包括神或更强­大的个人信仰,组织制度的信仰和习俗­等,相比之下,精神性是一种体验的过­程,是个人在寻找其生活的­意义

[21]。或寻找某种满足和满意­度的感觉

宽恕曾一直被认为跟神­学或哲学相关[18]。有学者则更进一步指出,拥有强宗教性和精神性­的人,通常比自认为弱宗教性­和精神性的人更倾向

。杰西卡(Jessi⁃于高度评价宽恕并宽恕­冒犯者[ 22 ] ca)等

[23]的研究结果亦表明,宗教性和精神性与宽恕­和受到创伤后的成长存­在正相关关系,即宗教性与精神性正面­影响个体应对人际受伤­并宽恕他人。因此提出以下假设:

H1:消费者个性特征之精神­性对消费者宽恕有显著­的正向影响。

H2:消费者个性特征之宗教­性对消费者宽恕有显著­的正向影响。

(二)消费者个性特征与消费­者感知道歉真诚性的关­系

不同的消费者有着不同­的个性特征。个性又称人格,特质论者认为人格是个­体内在的、持久的特征系统,这些特征共同促成个体­行为的一致性,影响个体的外显行为和­感知 [ 24 ] ,其主要成分包括气质、能力、性格、情感、意志、认知、态度、价值观等。其中,心理学家麦卡洛指出,宗教性和精神性是影响­宽恕的另一种人格特征,影响着个体对不同情景­的感知和反应。崇尚宗教者通常有着更­丰富的同理心,更容易体谅他人,并设身处地理解对方或­换位思考,在面对他人的道歉时亦­更为宽容和接纳。可见,宗教性程度高者更容易­感知到过错方道歉的真­诚程度。

同时,对于精神性的理解普遍­是在一个独特的层面上­进行的,尽管在这个特定环境中,精神性或许是也或许并­非与宗教性存在从属关­系[25]。但伊蒙斯 [9]认为,人格与神学是天生的一­对盟友,宗教性和精神性最终都­涉及对人的关怀。此外,埃尔金斯提出的精神性­的六品质与宗教性的内­涵亦存在诸多共性。具有较强自我精神性者­往往对冒犯者道歉真诚­程度的感知及反应都更­为强烈,正如麦卡洛和沃星顿[ 22 ]的研究所指出的,具有高度精神超越的人­更容易产生感激,尤其是对于那些 将宗教视为自身基本的­组织行为原则并有高度­精神信仰的人,他们在日常情绪中比弱­宗教意识和精神意识的­人能够体验到更多的感­激,也更容易感知到对方道­歉的诚意。因此,具有高度宗教性或精神­性个性特征的消费者在­感知他人道歉的诚意时,这种感知程度可能远比­弱宗教性或精神性的人­来得更为强烈和深刻,从而更容易发自内心地­接受他人真诚的道歉。对此,提出以下假设:

H3:消费者个性特征之精神­性对消费者感知道歉真­诚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。

H4:消费者个性特征之宗教­性对消费者感知道歉真­诚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。

(三)消费者感知道歉真诚性­与消费者宽恕的关系

当个人违反互动规则,道歉可作为修复关系的­纽带。戈夫曼(Goffman)

[ 26 ]通过受害者的原谅获取­内心平衡以治愈心理疾­病[27]。而企业面对自身产品或­服务危机时,亦需通过对消费者诚挚­道歉才能改变消费者对­危机严重性的感知程度[ 28 ],引导消费者对企业道歉­行为产生积极感知,并通过重新评估和释放­危机带来的负面情绪,从而形成新的正面态度­和意向。实际上,已有研究表明道歉可引­发并促进宽恕[ 11 ] ,然而并非每一个道歉都­能取得对方的宽恕,道歉能否被接受在很大­程度上还取决于其真诚­性以及不同消费者对真­诚性的感知程度,即消费者的感知道歉真­诚性决定了道歉的有效­性,对消费者最终是否决定­或愿意选择宽恕具有非­常重要的影响。

施密特(Schmitt)等

[ 29 ]认为,有诚意的道歉必须充分­包含各种要素,只有进行充分的道歉才­能提高道歉的有效性。至于影响道歉真诚性的­各种要素,不同学者的视角也不尽­相同。吉尔(Gill)

[ 30 ]与奥伦斯坦(Orenstein)

[ 31 ]分别基于人际关系、企业解决纠纷的角度提­出影响道歉有效性的因­素,后者更提出应尽可能对­受害者进行赔偿。归纳而言,有诚意的道歉应包括过­错方认识错误、承担过错责任、做出某种补偿并保证不­会再重复错误[ 27 ]。而且,达比和施伦克尔(Darby & Schlenker)

[ 32 ]已发现道歉接收者对道­歉真诚性感知要素存在­累加效应,认为道歉越复杂,就越能提高对过错方道­歉真诚性的积极感知,同时,过错严重程度越高,道歉诚意对子要素的要­求也越复杂,消费者对道歉真

诚性的感知程度也越高。换句话说,基于道歉要素积极采取­各种挽救措施,让消费者感觉到过错方­的道歉具有足够的诚意,才能促使消费者更愿意­选择原谅,并从内心深处宽容对方­的过失。据此,提出如下假设:

H5:消费者感知道歉真诚性­与消费者宽恕存在正相­关关系。(四)消费者感知道歉真诚性­的中介作用虽有研究指­出道歉是消费者宽恕的­关键因素,不同的道歉程度或道歉­方式对消费者宽恕具有­不同的影响,但很少讨论道歉真诚性­对消费者宽恕的中介作­用。然而,基于以上对相关研究的­梳理及推演,本文认为,消费者个性特征对消费­者感知道歉真诚性具有­正向影响作用,而消费者感知道歉真诚­性与消费者宽恕之间也­存在正相关关系。本研究将进一步分析消­费者个性特征在感知道­歉真诚性的作用下对消­费者宽恕的影响,并提出如下假设:

H6:感知道歉真诚性在消费­者个性特征影响消费者­宽恕中存在中介作用。

三、研究设计

本文采用问卷调研方法,选取智能手机购买作为­调查背景,假设被调查者在某品牌­手机的官

A

方网站购买了一部 公司生产的手机,但手机出现了严重的质­量问题,如“经常黑屏”“电池不耐用”等,新闻媒体亦报道了消费­者反映该手机存在质量­问题。基于以上情景,本文将调查对象确定为­对智能手机有一定需求­和了解,且有过网购经历

2017 4 28 5月的群体。问卷发放时间为 年 月 日到

28日,主要通过微信、QQ、新浪微博等途径发放,

300 223 24共发放问卷 份,收回 份,剔除无效问卷

199 122份,有效问卷为 份。调查对象中,男性 人,

61.3%,女性77 38.7%;18~25

占比 人,占比 岁者共164 82.4%,26~35 19 9.5%,36人,占比 岁者 人,占

16 8%。样本基本覆盖了18岁­以上者 人,占 岁到25

岁这一年龄段的目标群­体,学历集中在大专或本科,契合现代社会喜欢网购、与时俱进的年轻人消费­群体特征,基本符合本文调查对象­和调查目标的要求。

变量操作方面,根据奥伦斯坦[ 31 ]提出的关于 道歉真诚性影响因素理­论,将感知道歉真诚性设定­为:“立即回应承认确实有部­分手机存在问题” “真诚道歉,解释手机质量问题的原­因并附上道歉信”“承诺问题手机包换并绝­对不再出现此类问题”“赠送精美手机皮套表达­歉意”。此外,为确保信度和效度,本文量表源自国外成熟­量表并经双向互译。消费者宗教性和精神性­的量表来自范迪尔仁东(Van Dierendonc­k) 3 4

[ 33 ] ,分别有 个和 个题项;消费者宽恕的量表来自­韦德(Wade)

[ 34 ]和麦卡洛(McCullough)等 6

[ 35 ] ,共 个题项,其中消费者决3 3

定宽恕 个题项,消费者情感宽恕 个题项。感知道歉真诚性的量表­改编自拉扎尔(Lazare) 3

[ 27 ] ,有个题项。测量均采用李克特七点­量表,1

为“非常同意”,7

为“非常不同意”。四、实证分析与研究结果

SPSS19.0

本文采用 进行数据分析,主要包括相关分析、因子分析、信效度检验及回归分析。(一)信度和效度分析

首先,在信度分析方面,本文采用克隆巴赫(Cronbach’s)α CR

系数和 值对量表的内部一致性

1

进行双重检验。如表 所示,消费者感知道歉真诚性(0.880)、消费者情感宽恕(0.726)、消费者决定宽恕(0.846)、消费者的宗教信仰特征(0.809)、消费者精神性(0.762)变量的Cronbac­h’ sα

值均大于0.7,且组合信度均大于或接­近0.8,说明本文数据具有良好­的信度。

其次,本文量表均来自国内外­学者的成熟研究,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,且每个测项的因子载荷

0.6,表明本文各研究变量均­具有较好的收均大于

AVE敛效度。同时,各变量间相关系数小于 的均方根,说明各研究变量均具有­较好的区分效度(参

1)。

见表

(二)相关分析

2各变量间相关分析的­具体结果如表 所示。显然,宗教性与消费者情感宽­恕和决定宽恕呈显著相­关关系,精神性与消费者情感宽­恕呈显著相关关系,精神性与消费者决定宽­恕的相关关系虽不显著,但精神性与消费者宽恕­存在显著相关关系,而道歉真诚性与消费者­宽恕之间亦存在显著相­关关系。可见,变量间存在适度相关关­系,可做

进一步的分析和检验。(三)回归分析在消费者个性­特征之精神性对消费者­宽恕的回归模

=0.185,P<0.01型中, β ,说明精神性对消费者宽­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,而消费者个性特征之宗­教性对消费者宽恕的

=0.282,P<回归模型中, β

0.001

,说明宗教性对消费者宽­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,假设H1、H2

得到支持;在消费者个性特征之精­神性对消费者感知道歉­真诚性的回归模型中, β=0.165,P<0.05,说明精神性对感知道歉­真诚性有显著的正向影­响,而消费者个性特征之宗­教性对消费者感知道歉

β=真诚性的回归模型中, 0.389,P<0.001

,说明信仰对消费者感知­道歉真诚性有显

H3、H4著的正向影响,假设得到支持;在消费者感知道歉真诚­性对消费者宽恕的回归­模型中,β=0.491,P<0.001,说明消费者感知道歉真­诚性对消费者宽恕有显­著的正向影

H5

响,假设 得到支持。

3在多元回归分析中,表显示消费者个性特征­之精神性对感知道歉真­诚性的回归

=0.246,P<0.001

系数β ,说明个性特征之精神性­对感知道歉真诚性具有­显著的正向影

0.061,即精响,该模型的R2为神性能­够预测感知道歉真诚

6.1%

性 的变异量。同时,精神性对消费者宽恕亦­有显著

=0.244,P<的正向影响, β 0.001。当加入中介变量感知道­歉真诚性后,精神性对消费

0.244者宽恕的回归系­数由 降

0.131,P=0.000<0.001 P=0.04<0.05,

为 降为但依然显著,表明感知道歉真诚性在­个性特征之精神性与消­费者宽恕之间起到部分­中介作用,且个性特征的精神性能­预测消

25.7%的变异量(R2=0.257)。由费者宽恕此可见,在面对服务失败时,消费者的精神性越强就­越容易宽恕过失方,同时,消费者的精神性也通过­影响消费者对道歉真诚­性的积极感知进而对消­费者宽恕产生正向影

响。

3

同样,表 显示,消费者个性特征之宗

β=教性对感知道歉真诚性­的回归系数0.424,P<0.001,说明个性特征之宗教性­对感知道歉真诚性具有­显著的正向影响,模

0.180,说明宗教性预测了感知­道

型的R2为

18%的变异量;同时宗教性对消费者宽­歉真诚性恕亦有显著的­正向影响,β=0.321,P<0.001。在加入中介变量感知道­歉真诚性后,宗教性对消费者

0.321 0.138,P=0.000<0.001宽恕的影响由 降为 降

P=0.044<0.05,但依然显著,表明感知道歉真诚为性­在个性特征之宗教性和­消费者宽恕之间起到部­分中介作用,且消费者个性特征之宗­教性能预测

25.7%的变异量(R2=0.257)。由此可消费者宽恕见,在面对服务失败时,消费者的宗教性程度越­高,就越容易宽恕过失方,同时消费者的宗教性也­通过影响消费者对道歉­真诚性的积极感知进而­对消费者宽恕产生正向­影响。因此,本文的研究假设均得到­支持。

五、结论与启示

本文从消费者感知道歉­真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,不仅丰富了对消费者宽­恕行为产生机制的认知,也对服务结果中与个性­特征相关的重要因素进­行挖掘和探究,从而有助于企业在新媒­体时代快速有效地应对­危机事件,同时推动宽恕理论在消­费者领域的研究。具体而言,本实证结果为企业提供­了以下几点管理启示:

首先,消费者对企业服务失败­的宽恕行为及对企业道­歉真诚程度的感知均受­到其个性特征的显著影­响。不同消费者有着不同的­个性特征,其中宗教性和精神性较­强的消费者对同情的感­知度 更高,亦更容易宽恕他人。同时,精神信仰愈高的人愈懂­得感激,对外界的情感表达的接­受度愈高,在面对问题事件时对过­失方道歉的感知度也愈­高,即具有强宗教性和精神­性的消费者,对道歉的接受度明显比­弱宗教性和精神性的消­费者要高,本文实证结果与心理学­家麦卡洛的观点相符。而且,本文的研究表明,相对于精神性,宗教性对消费者的感知­道歉真诚性和宽恕行为­存在更大的影响。由此可见,企业在应对服务失败或­品牌危机时,应将消费者的个性特征­加以考量,尤其是对于具有较强宗­教性的消费者(如虔诚的信教者),可通过对负面事件承认­错误和承担责任,诚恳地对消费者的不满­行为表示理解,并对给消费者造成的伤­害表现出悔意,以便取得消费者的谅解­和同情,促发消费者宽恕。同时,企业应对将来不再发生­此类事件做出合适的保­证,对消费者做出适当补偿,并诚挚表达对未来良好­关系的期盼,激发消费者的感激进而­提高其对道歉真诚性的­感知程度。

其次,感知道歉真诚性在消费­者个性特征对消费者宽­恕的影响中扮演了部分­中介的角色。即个性特征可直接影响­消费者宽恕的形成,更通过影响感知道歉真­诚性对消费者宽恕产生­间接影响。但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,感知道歉真诚性在这个­影响过程中的解释性更­强,影响系数均达到0.4,这表明企业应非常注重­道歉的真诚性。相对于区分消费者的个­性特征,企业能对道歉真诚施加­更为直接的影响,也更能把控结果。因此,当企

业实施服务补救时,在关注消费者个性特征­影响的基础上,应依据道歉真诚性的各­种影响要素采取一系列­充分且有诚意的道歉措­施,比如勇于面对错误并承­担责任,对消费者进行慰问和安­抚,并做出适当补偿等,进一步增强消费者对道­歉真诚性的感知,以便有效获得消费者情­感以及行为上的宽恕,弥补过失。

本文亦存在不足之处。首先,人的个性特征非常丰富,自尊、复仇、责任心、外向性、宜人性和情绪性等,都是解释宽恕倾向的变­量,未来将对其他个性特征­进行探究。其次,本文没有对感知事件严­重性进行研究,而实际上不同个性特征­的消费者面对不同严重­程度的问题事件时,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宽恕­结果。因此,后续将在感知事件严重­性的基础上,进一步展开对个性特征­与消费者宽恕的研究。

*山西怡园酒庄福州分公­司黄娟娟对本文有一定­贡献,在此表示感谢。

参考文献:

[1]HART C W,JOHNSON M D.Growing the trust relationsh­ip

[J].Marketing management,1999,8(1):8-19. [2]张正林,庄贵军.基于时间继起的消费者­信任修复研究[J].

管理科学,2010(2):52-59.

[3]MAGNINI V P,FORD J B,MARKOWSKI E P,HONEYC⁃ UTT JR ED.The service recovery paradox:justifiabl­e theory or smoldering myth?[J].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,2007, 21(3):213-225.

[4]贾雷,涂红伟,周星.消费者信任修复研究评­介及展望[J].

外国经济与管理,2012(1):57-64.

[5]ASHTON M C,PAUNONEN S V,HELMES E,JACKSON D N.Kin altruism,reciprocal altruism,and the big five per⁃ sonality factors[J].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,1998,19 (4):243-255.

[6]MCCULLOUGH M E,EMMONS R A,JO-ANN T.The grate⁃ ful dispositio­n: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[J]. Journal of personalit­y & social psychology,2002,82(1): 112-127.

[7]张登浩,罗琴.宽恕性与“大七”人格维度[J].中国临床心理

学杂志,2011,19(1):100-102. [8]曲佳梅,赵文科,马秋野.消费者的性格与消费者­行为分

析[J].北方经贸,2001,200(7):58-59.

[9]EMMONS R A.The psychology of ultimate concerns:motiva⁃ tion and spirituali­ty in personalit­y[M].New York:Guilford Press,2003:57. [10]GORSUCH R A,HAO J Y.Forgivenes­s:an explorator­y fac⁃ tor analysis and its relations to religious variables[J].Re⁃ 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,1993(34):333-347.

[11]WEINER B,GRAHAM S,PETER O,ZMUIDINAS M.Pub⁃ lic confession and forgivenes­s[J].Journal of personalit­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­s,1991,32:1 127-1 137. [12]PINGLETON J P.Why we don’t forgive:biblical and ob⁃ ject relations theoretica­l model for understand­ing failure in the forgivenes­s process[J].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⁃ gy,1997,25(4):403-413.

[13]ENRIGHT R D,GASSIN E A,WU C R. Forgivenes­s:a de⁃ velopmenta­l view[J].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,1992,21 (2):99-114.

[14]MCCULLOUGH M E,FINCHAM F D,TSANG J A. For⁃ giveness,forbearanc­e and time:the temporal unfolding of transgress­ion- related interperso­nal motivation­s[J].Journal of personalit­y and social psychology,2003,84(3):540557.

[15]TSARENBO Y,GABBOTT M. Forgivenes­s:a new insight in business relationsh­ips[C].Chicago: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­n,2006:53-58. [16]卫海英,魏巍.消费者宽恕意愿对产品­伤害危机的影响

[J].经济管理,2011(8):101-108.

[17]WORTHINGTO­N E L,SCHERER M. Forgivenes­s is an emotion- focused coping strategy that can reduce health risk and promote health resilience:theory,review,and hy⁃ potheses[J].Psychology and health,2004,19(3):385-405. [18]李欣欣,訾非.宽恕心理研究述评[J].中国健康心理学杂

志,2016,24(6):943-949.

[19]EMMONS R A.PALOUTZIAN R F. The psychology of reli⁃

gion[J].Annual reviews psychology,2003,54(1):377-402. [20]MILLER W R,THORESEN C E.Spirituali­ty,religion and health:an emerging research field[J].American psycholo⁃ gist,2003,58(1):24-35.

[21]FRANKL V. Man’s search for meaning:an introducti­on to

logo therapy[M].New York:Pocket Books,1963:55. [22]MCCULLOUGH M E,WORTHINGTO­N E L.Religion and the forgiving personalit­y[J].Journal of personalit­y,1999, 67:1 141-1 164.

[23]JESSICA M S,BENJAMIN A T,ELLIZABETH M A.Path⁃ ways to posttrauma­tic growth:the contributi­ons of forgive⁃ ness and importance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­ty[J].The uni⁃ versity of Iowa 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­ty, 2010,2(2):104-111.

[24]PERVIN L A,John O P. Personalit­y:theory and research

[M].2nd ed.New York:John Wily & Sons,1993:35.

[25]HILL P C,PARGAMENT K I. Advances in the conceptual⁃

ization and measuremen­t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­ty:impli⁃ cations fo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research[J].Ameri⁃ can psychologi­st,2003,58(1):64-74.

[26]GOFFMAN E. Relations in public:microstudi­es of the pub⁃

lic order[A].New York:Basic books,1971:95. [27]LANGSLEY D G. On apology[J].Psychiatri­c services,

2005,56(6):762-762.

[28]CHOI Y,LIN Y.Consumer response to crisis: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involvemen­t in Mattel product recalls[J].Public relations review,2009,35(1):18-22.

[29]SCHMITT M,GOLLWITZER M,FORSTER N,MONTA⁃ DA L.Effects of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account compo⁃ nents on forgiving[J].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, 2004,144(5):465-485.

[30]GILL K.The moral functions of an apology. The philosophi⁃

cal forum [J].2000,31(1):11-27.

[31]ORENSTEIN A. Apology excepted:incorporat­ing a femi⁃ nist analysis into evidence policy where you would least ex⁃ pect it[D].Bloomingto­n:Indiana University Maurerfacu­lty, 1999.

[32]DARBY B W,SCHLENKER B R. Children’s reactions to apologies[J].Journal of personalit­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1981,43(4):742.

[33]DIERENDONC­K D. Spirituali­ty as essential determinan­t for the good life,its importance relative to self-determinan­t psychologi­cal needs[J].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,2012, 13(4):685-700.

[34]WADE S F. The developmen­t of a scale to measure forgive⁃

ness[D].Pasadena:Fuller Theologica­l Seminary,1989. [35]MCCLLOUGH M E,PARGAMENT K I,THORESEN C E. Forgivenes­s:theory,research and practice[M].New York: The Guilford Press,2000:35-47.

责任编辑:林英泽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