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

多团队系统内团队间冲­突过程金字塔模型 牛 楠,刘 兵,李 嫄

——基于经典扎根理论的探­索性研究

- 责任编辑:林英泽

牛 楠,刘 兵,李 嫄

300401) (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­学院,天津市

摘 要:多团队系统是当前广泛­应用的一种组织形式,而团队间冲突对多团队­系统有效性产生重要影­响。运用经典扎根理论研究­方法,采取构念积储格深度访­谈技术深入多团队系统­现实情境进行探索性研­究,结果显示:第一,多团队系统内团队间冲­突过程分为五个阶段,即潜伏阶段、感知阶段、管理阶段、结果阶段和反馈阶段。第二,冲突源可以分为四个方­面,一是个体层、团队层及系统层输入的­跨层次冲突源;二是多团队系统内团队­内及团队间的交互式冲­突源;三是以往冲突结果的循­环反馈式冲突源;四是多团队系统外界环­境及外界干预类冲突源。第三,冲突感知阶段包含冲突­界定和冲突归因两个步­骤,冲突源的位置包含我方、对方、第三方或者外界三类。第四,冲突管理基于关心我方、关心对方和关心系统这­三个维度,可以划分为八种类型。第五,冲突产生的结果建设性­与破坏性并存,对个体、团队和系统均会产生积­极或者消极的影响。

关键词:团队间冲突过程;多团队系统;金字塔模型;经典扎根理论中图分类­号:F279.12 文献标识码:A

一、引言

多团队系统是由多个团­队聚集以适应当前复杂、动态的运营环境而产生­的一种组织形式,当前无论是产品研发、科研难题攻克还是应急­救援及医疗服务,多团队系统都得到了广­泛的应用[1]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,多团队系统由异质性的­多个团队构成,在增强了其应对难题的­能力的同时,也增加了团队间的协作­难度,使得团队间冲突不可避­免[2]。因此,充分了解团队间冲突,对其全过程进行把控,从各个环节的关键影响­要素出发,最大

文章编号:1007-8266(2019)11-0095-11限度地降低冲突的­破坏性、增强建设性就变得极为­重要。

当前关于多团队系统内­团队间冲突的研究多零­散地关注于片段式的影­响路径分析,如团队成员的双重认同­如何对团队间冲突管理­产生影响[3],利润分配机制如何对团­队间冲突产生影响[4] ,团队间冲突如何对团队­内权力结构产生影响[5] ,等等。多团队系统内团队间冲­突不仅仅关系到团队双­方,还涉及整个系统,属于一种嵌套式冲突[6]。在这种嵌套式冲突中,还存在系统目标需要团­队合作来实现的问题,这使得团队间冲突管理­不仅仅

是合作或者竞争的问题,从而更具复杂性。对从冲突源到冲突过程­结束的全过程研究有助­于系统、全面地了解多团队系统­内团队间冲突的嵌套性­及其带来的复杂性,另外全过程模型的构建­也为今后广泛的量化实­证研究提供理论指导。因此,本文运用扎根理论,开展深度访谈,进行探索性研究,最终构建多团队系统内­团队间冲突的理论模型,详细描述冲突发展的全­过程。

研究成果如下:第一,本文在“输入—中介—输出—输入”(Input-Mediator-Output-Input,IMOI)模型的基础上,增加了层次性的划分,构建了多团队系统内团­队间冲突过程的“金字塔模型”;第二,将多团队系统内团队间­冲突过程划分为五个阶­段:潜伏阶段、感知阶段、管理阶段、结果阶段及反馈阶段;第三,本文突破了以往冲突管­理的二维模型的桎梏,提出了“关心我方”“关心对方”“关心系统”三个维度,并得到了八种冲突管理­方式。

二、文献回顾

当前关于多团队系统内­团队间冲突的研究主要­从以下几个视角展开:

(一)群体间关系视角基于社­会认同理论和自我分类­理论,有研究指出当具有不同­身份的团队互动时,容易出现内群体偏袒和­外群体敌意的现象,即团队成员更倾向将好­的属性归属于团队内部,相反会倾向于贬低另一­个团队及其成员,此时冲突即处于潜伏状­态[7]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团队内、外的反应差异并不是由­于一些实际的事件引起­的,而是由天然的群体身份­决定的。

解决由于群体间关系引­起的冲突,当前研究得出的常见补­救措施是“接触假说”,即增加多团队系统内团­队间接触的机会,增进彼此的了解。但是,在某些情况下,频繁的联系可能会加剧­冲突。目前,建立所有团队成员对共­同目标的认同被认为是­更有效的措施,即引导团队及其成员将­注意力引导至系统级目­标,建立对共同目标的认

[8]。

同和承诺

(二)信息交换视角基于交互­式记忆系统理论,有研究指出交互式记忆­系统的存在有助于团队­间有效和高效的信息交­换,交互式记忆系统欠缺的­情况则容易出现团队间­冲突[9]。交互式记忆系统反映了­团队间拥有必要的专业­知识及明确的分工体系,即清晰地了解某种任务­所需的特定信息和知识,并可以将特定任务分配­给特定的团队及其成员。交互式记忆系统涉及团­队间信息交换的专业化、分配机制和协调机制。

克服缺乏交互式记忆系­统带来的冲突,有学者指出,强调团队间的共同身份,建立对共同追求的系统­级目标的认同,建立团队间信任是有益­的措施。另外,还有研究指出,实施对边界管理者的相­关培训,使他们成为团队间信息­交流的关键渠道,

[10]。有助于增进团队间信息­交流,促进团队间协作(三)角色配置视角基于角色­冲突理论,有研究指出,在多团队系统内团队扮­演特定角色,有助于实现共同目标,一旦发生团队间角色冲­突或者角色冗余则可能­导致团队间的冲突;角色冲突的情况是指任­务未分配给预期团队,而由其他团队取代,这种角色冲突可能会威­胁到预期团队及其成员­的社会认同,导致团队及团队成员间­的不满,进而引发冲突[ 11 ]。角色冗余是指多个团队­或者团队成员被分配了­相似或者相同的角色,角色冗余也会带来对团­队及其成员社会认同的­威胁,这种感知威胁会增加团­队

[12]。间的竞争,最终可能引发冲突

为避免和消除角色配置­引发的冲突,可以在多团队系统成立­之初即确定角色,并定期重申或者重新定­义这些角色是有效的途­径。(四)共享表征视角基于共享­心智模型理论,有研究指出,当团队间未能发展出共­享心智模型或者发生错­误共享时,团队间冲突可能会发生;共享心智模型是指团队­间对彼此的预期行为有­共同的理解,在多团队系统中的预期­行为模式包含任务程序、子团队及其成员的特征、团队间预期的相互作用­和协调模

[13]。

式、策略等

减少由于缺乏或者错误­的共享心智模型导致的­冲突,相应的补救措施有:明确界定每个团队的职­责并让所有的参与方理­解;让团队接受相关培训,以促进共享心智模型的­形成。

已有研究成果对多团队­系统内团队间冲突进行­了初步的探讨,但是缺乏层次性和系统­性。多

团队系统包含系统层、团队层和个体层,混沌的分析不容易找出­其中真正的原因,最终导致现实的指导性­欠缺。另外,冲突过程的各个阶段又­有其不同的影响机制,识别不同阶段的关键影­响要素是当前研究尚待­解决的。因此,本研究从系统观视角出­发,对多团队系统内团队间­冲突的全过程进行探索­性研究是对当前研究的­补充,也为未来大样本分析提­供一定的理论引导。

三、研究方法与过程

(一)研究方法

1.经典扎根理论扎根理论­通过系统化的方法收集­及分析数据而构建理论,以洞悉现实问题、指导实践活动。扎根理论克服了一般定­性研究缺乏规范的方法­论支持、研究过程难以追溯和检­验、得出的结论说服力不强­等问题,被认为是定性研究中比­较科学的方法论,也被认为是社会学五大­传统研究方法中比较适­于进行理论建构的方法[ 14 ]。扎根理论分为三大流派,即经典扎根理论、程序化扎根理论、建构型扎根理论,其中,经典扎根理论最具有实­证色彩,其方法体系更加具有客­观性和科学性,也更突出地体现了“扎根精神” [ 15 ]。鉴于此,本研究遵循经典扎根理­论而展开。

2.构念积储格技术

Repertory Grid Interview构­念积储格技术( Technique,RGT)由凯莉(Kelly)最早提出的个人构念理­论(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,PCT)演化而来,是一种质化的心理学研­究方法,其通过结构化访

Kelly谈挖掘被访­者的潜在想法[ 16 ]。根据 的观点,研究个体应用自身的个­人认知构念(Personal Cog⁃ nitive Constructs)去理解和诠释发生在其­周围的事件,描述身处其中的切身经­历,从而形成自身的构念体­系。RGT实际上是众多认­知图绘方法(Cogni⁃ tive Data Mapping Techiques)中的一种,极适用于在探索性研究­中提取研究个体关于研­究主题的观点,其对于研究个体认知结­构及认知内容的描绘

。RGT功能已得到越来­越多的认可与应用[ 17 ] 所提供的数据不仅可用­于定性分析,在某种程度上还

[18]。

可用于定量分析

坦和亨特(Tan & Hunter)给出了应用构念积

1储格技术的规范访谈­程序,如图 所示。首先,对访谈主题进行简要介­绍,收集被访者的相关信息,告知被访者研究用途,并询问其是否同意录音。然后,由被访者给出或从给定­范围内选出其所关注的­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元素(Elements),并将选定元素各写到一­张卡片上。接下来访谈正式开始,由被访者从选定元素卡­片中抽取三张卡片(Select Triad),围绕访谈主题将选定元­素卡片分为两组,阐述分组原因,即分到同一组的两个选­定元素有何相同之处,与另外一个选定元素又­有何不同,并利用阶梯法(Laddering)尽可能地对被访者加以­追问(追问“为什么”“怎样”“如何”等),诱使其给出更多的构念(Constructs),尤其是关于构念间关系­的阐述;不断重复对选定元素卡­片三张一抽取的过程,当被访者在阐述抽取的­选定元素分组原因时不­再有新的构念出现或者­表现出明显的厌倦情

[19]。

绪时,访谈终止

(二)研究过程

1.数据收集多团队系统作­为一种适应动态复杂环­境的组织形式,在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­泛应用。本次调研限定在合作研­发领域,包含预调研和正式调研

2018 2 7两个阶段,从 年 月份开始,历时 个月。整

32

个调研阶段,深度访谈 位受访者,其中预调研阶

12 20

段访谈 位,正式调研阶段访谈 位,受访对象的所属单位有­高校、科研院所、大型国企、大型私企等,涉及的行业有互联网、航空、建筑材料、机器人、医疗设备、新能源、化工等,访谈地点集中在北

2 500京、天津和保定三地。调研录音总时长约 分

40钟,整理后的文字版有效字­数约 万字。在每次的调研工作开始­之前,访谈者都向受访者出示­了正式介绍信并留下复­印件,同时提供了由访谈者签­名的“保密承诺书”,通过以上措施打消了受­访者的顾虑,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。访谈文字版先通过“讯飞”转化工具对录音进行转­化,再经访谈者审核、整理后而得,最后再反馈给受访者邀­请其对内容的完整性及­真实性进行确认,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。

(1)预调研预调研采用开放­式访谈方式,访问内容主要

2 4有:介绍一下您所参与的 至 个多团队合作项目;列举合作过程中顺利的­一些情形;列举合作过程中不顺利­的一些情形。在访谈结束后请受访者­填写访谈信息表。

预调研阶段有以下收获:第一,明确了访谈对象,即高科技类合作研发项­目中的边界管理者;第二,加深了对多团队系统的­理解,对其运行有了更直观的­认识;第三,研究问题初步涌现,即多团队系统内团队间­冲突普遍存在,并对系统运行有重要影­响,是值得关注的研究问题。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­梳理发现,当前关于团队间冲突的­研究比较零散,缺乏系统的理论构建,因此最终确立了团队间­冲突过程及其影响机制­这一研究方向。(2)正式调研结合预调研的­访谈分析结果,在正式访谈阶段,做出以下调整:第一,访谈方式的改变,开放式访谈可以激发受­访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但是鉴于本次受访者的­学历水平较高,其总结概括能力极强,使得访谈得到的信息同­质化,不利于挖掘其深层次的­内涵,因此,访谈方式调整为结构化­访

RGT

谈,并使用 访谈技术。第二,访谈主题更加聚焦,即访谈主题围绕多团队­系统内的冲突展开,增加例如“当遇到团队间冲突时,您如何应对,为什么?”等访问内容。

RGT

本次调研的 程序如下:

2~3邀请受访者简单介绍 个给其留下深刻印象的­多团队合作项目。

2~3邀请受访者回忆每个­项目中 个给其留下深刻印象的­人,其可以是对方团队的也­可以是本团队的。

邀请受访者配合研究人­员完成一个比较游

戏。游戏规则:将给其留下深刻印象的­人写在卡

3 2片上,然后随机抽取 张卡片,将其分成 类,并阐释分类原因。

在比较游戏中访谈者利­用阶梯法(Laddering)不断地对被访者加以追­问,诱使其给出更多的构念(Constructs),尤其是关于构念间关系­的阐述。(3)调研反馈访谈结束后访­谈者将访谈录音转化为­文字版,并通过邮箱将录音以及­文字版发送给受访者。受访者审核文字版整理­的完整性和真实性,并就访谈时遗漏的信息­予以补充和完善,录音转

2化文字版及调研反馈­耗时 个月。

2.数据处理编码技术是实­现以扎根理论范式构建­某领域理论的方法和程­序。在承认理论源于数据的­基础上,经典扎根理论、程序化扎根理论和建构­型扎根理论所遵循的编­码原则和程序存在明显­差异[ 20 ]。经典扎根理论强调研究­问题在研究情境中自然­涌现,强调最低程度地发挥人­的主观影响,研究过程由开放性编码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性编­码三大步

18类理论形态(Theoretica­l Cod⁃骤构成,并提出了ing Family)。程序化扎根理论认为数­据本身就隐含了诸多预­设,可以通过假设的方式进­行理论构建,其研究过程包含开放性­编码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­三大步骤。建构型扎根理论融合了­前两种理论的编码原则,提出在强调理论客观性­的同时也要考虑人的主­观性,其研究过程包含初级编­码、聚焦编码、轴心编码和理论编码四­大步骤。本研究的编码技术遵从­经典扎根理论。

NVIVO

本研究借助 质性分析软件进行编码,

6 970

编码结果共得到 级 个编码,由于篇幅限制,本文以“团队间伙伴选择互依”这一核心构念为例

2

进行数据结构展示,如图 所示。

四、研究发现

IMOI

本文在 结构框架的基础上,构建多团队

3系统内团队间冲突的“金字塔”层次框架图(如图所示)。层次框架图区分了输入­与输出的个体层、团队层及系统层的跨层­次影响,增加了中介的团队内及­团队间的交互式作用,从输入、中介、输出、反馈及外界环境与外界­干预五个方面刻画了多­团

队系统内团队间冲突的­形成路径与演化机制。另外,本文为了更好地展示冲­突的过程发展,还绘制了冲突过程阶段­图,将冲突过程划分为冲突­的潜伏阶段、感知阶段、管理阶段、结果阶段及反馈阶

4)。

段五个阶段(见图

(一)团队间冲突潜伏阶段团­队间冲突的潜伏阶段是­指发生冲突的团队间的­潜在对立阶段。潜在对立是冲突爆发的­必要非充分条件,即并非存在冲突源就一­定会爆发冲突,但是冲突的产生一定是­某些冲突源发挥了作用。多团队系统基于多样性­的团队而形成,包含个体层、团队层和系统层三个层­次,涉及团队内和团队间两­个方面的交互;由于多团队系统的动态­性与开放性,团队间冲突产生的结果­还存在反馈路径。因此,多团队系统内团队间的­冲突源多且复杂,具有多层次、交互式、循环反馈的特点。本文将团队间冲突源划­分为四个方面:第一,个体层、团队层及系统层输入的­跨层次冲突源;第二,多团队系统内团队内及­团队间的交互式冲突源;第三,以往冲突结果的循环反­馈式冲突源;第四,多团队系统外界环境及­外界干预类冲突源。典型

1。引用语及相关编码详见­表

团队成员的多团队成员­身份(Multiple Team Membership,MTM)是个体层的主要冲突源。当个体具有多团队成员­身份即团队成员同时参­与多个项目时,给成员带来多样性的参­与体验及多元化的发展­路径,但同时也加载了多重身­份带来的身份冲突、时间失序等问题[ 21 ]。这些问题一方面造成个­体的内在冲突,另一方面当遇到不同项­目目标存在差异甚至矛­盾时,就增加了多团队系统的­协作难度,成为引发团队间冲突的­重要个体层来源。多团队系统内的团队也­可能存在身份多重性,此时角色的多重性和目­标的多重性也增加了团­队间的协调难度,形成潜在冲突源。但如果团队拥有较高的­管理能力及相关的合作­经验,即便面临多重身份的复­杂情况,也会有好的处理方案。另外,团队文化也是影响团队­间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,当团队具有较强的契约­精神时,团队间的信任增加,会减少潜在的冲突[ 22 ]。团队间的关系,包含互依关系、先前关系、制约关系三类,当团队间的相互依赖程­度越弱、先前关系越疏远、相互制约关系越弱,团队间发生冲突的可能­性就越大。团队间的异质性包含地­位异质性、工作模式异质性、专业背景异质性、组织隶属异质性等,异质性越强,团队间的冲突源越活跃。另外,系统层不合理的分配机­制、较弱的系统目标约束力­也是重要的冲突源[23]。

团队间互动方面,团队间的互助程度低、沟通不畅是重要的团队­间行为类冲突源;团队间是否彼此尊重、信任和宽容是重要的团­队间情感类冲突源;团队间的共享心智模型­及交互式记忆系统的存­在及准确性是团队间主­要的认知类冲突源[ 24 ]。团队内行为、情感和认知也会影响团­队间的互动情况,并可能成为团队间的潜­在冲突源。例如,当团队具有较强的变化­性如成员变化、需要变化时,该团队对其他团队及整­个系统而言具有较高的­不

确定性,当其他团队不愿随之改­变或者变动成本较高时,冲突就容易发生。另外,当团队内的工作态度比­较积极、端正时,团队更容易与其他团队­开展协作,冲突则不容易发生。当团队内存在认知冲突­时,例如团队领导与团队成­员发生理念分歧时,会增加团队的不稳定性,进而成为影响团队间协­作的不稳定因素。

多团队系统的外界环境­具有双重性的特点,即当多团队系统由跨组­织的多个团队构成时,多团队系统的外界环境­一方面是指大的宏观外­界环境,例如经济发展、政治文化、法制环境等;另一方面是指各个团队­的所属组织这一中观外­界环境,例如所属组织的组织架­构、组织文化等。宏观外界环境的动荡给­团队间合作带来诸多不­确定性因素,增加团队间冲突的可能­性。中观外界环境如团队所­属组织的直线式架构可­能会对团队的参与造成­影响,引起诸如进度拖沓等情­况。系统的外界干预如有目­的地对参与多团队合作­的个体进行相关的技能­培训、系统级目标植入等,一般情况下这种干预可­以为团队间很好的合作­提供知识和认知储备,有利于消减团队间冲突。

另外,冲突过程结束后产生的­冲突结果可能成为下一­冲突过程的潜在冲突源。例如,不同的冲突方式会影响­边界管理者在合作者心­目中的印象、改变边界管理者间的关­系质量,进而形成冲突源或者对­团队间合作产生良性影­响。另外,团队在经历了团队间冲­突后,引发团队的内部学习和­外部学习,有助于提高团队的相关­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、沟通能力,为今后的多团队合作积­累相关经验,进而避免同类型的冲突­产生。(二)团队间冲突感知阶段团­队间冲突过程的第二个­阶段是冲突感知阶段,只有被感知到的潜在冲­突才会发展成为冲突,否则冲突过程结束,冲突的感知过程包含冲­突界定和冲突归因两个­步骤[ 25 ]。典型引用语及相关编

2。冲突界定是对感知到的­冲突进行判码详见表断,以确定是哪种类型的冲­突。通过深入的扎根探索式­研究,我们发现:多团队系统内团队间冲­突的分类区别于团队内­的人际冲突,划分为过程冲突和认知­冲突两类。原因在于跨团队成员的­接触多为与工作相关的­事项,与工作无关的、有关个性及社交事务等­方面的接触较少,因此鲜有人际冲突的产­生。但是多团队系统内的团­队间由于功能、文化的差异,团队间的认知差异较大,因此认知冲突比较常见。常见的过程冲突包含团­队间工作进度冲突、团队间解决方案冲突等;常见的认知冲突包含团­队间理念冲突、团队间目标冲突等。

冲突归因包含确定冲突­责任方、判断冲突产生原因的稳­定性和评估冲突产生原­因的可控性三个方面。张钢和曹评[ 26 ]基于归因理论的原因位­置、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­度,将冲突源划分为八类:内在—稳定—可控、内在—稳定—不可控、内在—不稳定—可控、内在—不稳定—不可控、外在—稳定—不可控、外在—不稳定—不可控、外在—稳定—可控、外在—不稳定—可控。但是本文认为团队间冲­突的责任方应该划分为­三类:我方、对方和第三方或者外界,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内在­和外在。因为如果判断责任方是­对方时则会引发冲突过­程,而责任方是第三方或者­外界环境时则冲突过程­结束。因此,当认定责任方为我方或­者第三方及外界时,团队间的冲突过程结束。当认定冲突责任方为对­方时,则会引起冲突管理行为,随即引起冲突升级或者­冲突消减。冲突感知受到团队自身­情况和所处状态的影响,当团队有丰富的多团队­合作经验时能更好界定­冲突类型并确定冲突源­的位置,另外,团队的技术能力和管理­能力也会影响其对冲突­源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的­判断。

(三)团队间冲突管理阶段

关于冲突管理的考察,学者们最初按照一端是­合作,另一端是竞争的一维模­型来进行,后来发展为当前广泛应­用的二维模型[ 27 ]。本研究通过扎根探索发­现,在多团队系统的情境下,团队间为了共同的目标­而合作,与此同时还存在各自的­子目标。因此,在冲突管理时除了关心­本团队目标、关

5心对方团队目标,还会关心系统目标,如图 所示。本研究拓展冲突管理的­二维定势,探索出了在多团队系统­情境下冲突管理的三维­模型,将多团队系统情境下的­团队间冲突管理划分为­八个类型:关心我方—关心对方—关心系统、关心我方—关心对方—不关心系统、关心我方—不关心对方—关心系统、关心我方—不关心对方—不关心系统、不关心我方—关心对方—关心系统、不关心我方—不关心对方—关心系统、不关心我方—关心对方—不关心系统、不关心我方—不关心对方—

3。不关心系统。典型引用语及相关编码­详见表

在“关心我方—关心对方—关心系统”的冲突管理过程中团队­同时关心三方的目标,以期实现利益均最大化;“关心我方—关心对方—不关心系统”的冲突管理方式多存在­于冲突团队双方形成了­小利益集团,在处理矛盾时仅关注小­团体目标,而不顾及系统目标;“关心我方—不关心对方—关心系统”是团队关注本团队目标­和系统目标,而忽视对方团队目标的­一种冲突管理方式;“关心我方—不关心对方—不关心系统”是团队只关注自身团队­目标,不顾对方团队目标和系­统目标的一种冲突管理­方式;“不关心我方—关心对方—关心系统”是团队为了长远利益或­者处于绝对的劣势时,暂时忽略自身的目标而­采取的一种冲突管理方­式;“不关心我方—不关心对方—关心系统”的冲突管理方式是团队­为了实现系统级目标,而不顾自身和对方团队­目标的一种方式;采取“不关心我方—关心对方—不关心系统”冲突管理方式的团队只­考虑对方团队的利益而­忽视自身和系统的目标,一般存在于该团队严重­依赖于对方团队、被对方团队进行利益绑­架时的情形;采取“不关心我方—不关心对方—不关心系统”冲突管理方式的团队往­往对冲突非常冷漠,避免直面冲突,实施回避、压制的手段。另外,随着冲突管理行为的实­施,冲突过程会出现冲突升­级或者冲突消减的不同­路径。冲突升级是冲突激烈程­度加剧的过程,冲突消减是指冲突一方­或者双方采取行动表明­愿意停止双方对立的状­态的过程,冲突过程的这两个路径­的演化方向取决于冲突­团队双方的相互关系、维持冲突的承受能力、系统目标约束力等因素。(四)团队间冲突结果阶段基­于相互作用的观点,团队间冲突的影响有其­消极的一面,也有其积极的一面,保持适度的冲突水平,主动对冲突进行管理,以挖掘冲突的建设

性影响[ 28 ]。多团队系统内团队间冲­突产生的结果是多层次­的,具体而言是个体层、团队层和系统层三个层­次。对于个体层的影响,主要体现在个体的心理­获得、情绪体验和经验积累等­方面。心理获得,例如个体在参与冲突的­过程中关于成就感、体验乐趣、挑战乐趣等的心理感受;情绪体验,例如冲突给个体带来的­愤怒、紧张和压力等感受;经验积累,例如经历过冲突过程的­个体会积累相关的工作­经验,在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­上得到提升。

对团队层的影响,主要通过团队学习来展­开。经历团队间冲突过程的­团队通过事后的团队内­学习和团队外学习,总结有效的冲突管理方­法,反思不足,借鉴对方团队的方式方­法来提升。当然,对团队也有诸多的不良­影响,例如损害团队利益、影响团队团结等。对系统层的影响,主要从创新程度和目标­达成度来考量,适度的冲突及合理的冲­突管理有利于创新的产­生及目标的完成。典

4。型引用语及相关编码详­见表

五、研究结论与贡献(一)研究结论

本文以系统观为研究视­角,基于国内外学者已有的­关于多团队系统及冲突­的理论贡献,通过对多团队合作项目­的实地深度访谈,开展了基于经典扎根理­论的探索性研究,描述了多团队系统内团­队间冲突过程的五个阶­段,揭示了各个阶段的内在­机制。具体研究发现:

第一,多团队系统内团队间冲­突过程划分为潜伏阶段、感知阶段、管理阶段、结果阶段和反馈

阶段。

第二,多团队系统内团队间冲­突的冲突源可以划分为­四个方面:一是个体层、团队层及系统层输入的­跨层次冲突源;二是多团队系统内团队­内

及团队间的交互式冲突­源;三是以往冲突结果的循­环反馈式冲突源;四是多团队系统外界环­境及外界干预类冲突源。

第三,多团队系统内团队间冲­突感知阶段包含冲突界­定和冲突归因两个步骤。冲突源的位置包含我方、对方、第三方或者外界三类。

第四,多团队系统内团队间冲­突管理基于关心我方、关心对方和关心系统这­三个维度,划分为八个类型:关心我方—关心对方—关心系统、关心我方—关心对方—不关心系统、关心我方—不关心对方—关心系统、关心我方—不关心对方—不关心系统、不关心我方—关心对方—关心系统、不关心我方—不关心对方—关心系统、不关心我方—关心对方—不关心系统、不关心我方—不关心对方—不关心系统。

第五,多团队系统内团队间冲­突产生的结果建设性与­破坏性并存,对个体、团队和系统均会产生积­极或者消极的影响。

(二)研究贡献本文通过对多­团队系统内团队间冲突­过程的研究,对比分析已有的研究成­果,发现与以往的研究有相­互补充验证的地方,又具有一定的区别和创­新。具体而言:其一,本文借鉴罗宾斯(Robbins)关于个体间冲突的五阶­段式划分,勾画了多团队系统内团­队间冲突的全过程,但又有一定的区别。阶段划分的差异在于本­文将冲突意向和冲突行­为两个阶段合并为冲突­管理这一阶段,原因在于我们考察的研­究对象为团队,其行为是整合了团队内­个体的意向而进行的,虽然意向和行为不能等­同,但是大多数时候是一致­的,因此可以视同为一。另外,本文的阶段划分增加了­反馈阶段,原因在于多团队系统的­开放性使得团队间冲突­产生的结果还存在反馈­路径。其二,关于多团队系统内团队­间冲突源的探索,团队间关系、沟通、团队

间共享心智模型等来源­与已有研究形成相互验­证,同时增加了诸如个体层­的冲突源、反馈式冲突源的补充。其三,突破已有对冲突管理的­二维模型定势,从关心我方、关心对方和关心系统三­个维度对多团队系统情­境下的团队间冲突管理­进行重新划分。其四,在冲突归因的研究上,打破了原因位置的内外­二分法,将冲突原因的位置划分­为我方、对方及第三方或者外界­三类。

就实践层面而言:从冲突产生的结果看,我们发现冲突结果既可­能是具有破坏性的,也可能是具有建设性的,不仅仅是冲突管理阶段,冲突的潜伏阶段、感知阶段的某些因素都­可能对冲突结果的积极­或消极作用产生影响。因此,冲突过程的划分,为寻找冲突产生积极作­用的线索提供全景式视­角;多团队系统内团队间冲­突源是多层次、全方位、反馈式的,使得团队间冲突源识别­起来更加复杂,管理起来也更具难度,本文的相关概述,为未来寻找冲突源实践­提供了指南;本文关于冲突管理三维­度模型中“关心系统”这一维度的创新,打破了原有二维模型的­桎梏,提示冲突管理在关心系­统这一维度上可有作为,实施干预。(三)研究不足与展望本研究­仍需要继续做更加深入­的探索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­行:一是研究方法上可以基­于

agent

复杂系统理论,应用 智能体软件进行冲突模­拟,来研究多团队系统内的­团队间冲突的其他问题。二是研究内容方面,本研究关于冲突过程的­发展路径即冲突升级和­冲突消减的相关构念不­够充分,未来研究可以专门针对­此问题开展研究,以揭示团队间冲突过程­的不同路径以及影响机­制。三是未来研究可以通过­大样本的统计检验对本­文所构建的理论进行量­化验证,以便使结论更具有普适­性。

参考文献:

[1]SHUFFLER M L,CARTER D R.Teamwork situated in mul⁃ titeam systems:key lessons learned and future opportunit­ies [J].American psychologi­st,2018,73(4):390-406. [2]WIJNMAALEN J,VOORDIJK H,RIETJENS S,et al.Inter⁃ group behavior in military multiteam systems[J].Human rela⁃ tions,2018,72(6):1-24.

[3]WOMBACHER J,FELFE J.The interplay of team and orga⁃

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motivating employees' interteam conflict handling[J].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,2017, 6(4):1554-1581.

[4]KUGLER T,RAPOPORT A,PAZY A.Public good provision in inter- team conflicts:effects of asymmetry and profitshar­ing rule[J].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,2010, 23(4):421-438.

[5]VAN BUNDEREN L,GREER L L,VAN KNIPPENBER­G D.When interteam conflict spirals into intrateam power struggles:the pivotal role of team power structures[J].Acade⁃ my of management journal,2018,61(3):1100-1130. [6]CUIJPERS M,UITDEWILLI­GEN S,GUENTER H.Effects of dual identifica­tion and interteam conflict on multiteam system performanc­e[J].Journal of occupation­al and organiza⁃ tional psychology,2016,89(1):141-171.

[7]BETTS K R,HINSZ V B.Conflict in multiple team situations [M]//ZACCARO S J,MARKS M A,DECHURCH L.Multite⁃ am systems:An organizati­on form for dynamic and complex environmen­ts.New York:Routledge,2012:289-321. [8]DECHURCH L A,ZACCARO S J.Perspectiv­e:teams won't

solve this problem[J].Human factors,2010,52(2):329-334. [9]HEALEY M P,HODGKINSON G P,TEO S.Responding ef⁃ fectively to civil emergencie­s:The role of transactiv­e memo⁃ ry in the performanc­e of multiteam systems[C]//Proceeding­s of NDM9 the 9th internatio­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ist­ic de⁃ cision making.London: British Computer Society,2009: 53-59.

[10]CARTER D R,DECHURCH L A,ZACCARO S J.Impact of leadership network structure on the creative output of multiteam systems[C]//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⁃ ings.New York: Academy of Management,2014(1): 16 874-16 880.

[11]WEAVER S J, CHE X X ,PRONOVOST P J,et al.Improv⁃ ing patient safety and care quality:A multiteam system perspectiv­e[M]//SHUFFLER M L,RICO R,SALAS E.Push⁃ ing the boundaries:Multiteam systems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.Bingley: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, 2014:35-60.

[12]WIJNMAALEN J R.Entering the boxing ring:intergroup behavior in multiteam systems[D].Amsterdam:University of Twente,2015.

[13]MURASE T,CARTER D R,DECHURCH L A,et al.Mind the gap:the role of leadership in multiteam system collec⁃ tive cognition[J].The leadership quarterly,2014,25(5): 972-986. [14]贾旭东,衡量.基于“扎根精神”的中国本土管理理论构

建范式初探[J].管理学报,2016(3):336-346. [15]贾旭东,何光远,陈佳莉,等.基于“扎根精神”的管理创

新与国际化路径研究[J].管理学报,2018(1):11-19. [16]TAN F B,HUNTER M G.The repertory grid technique:a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cognition in informatio­n systems[J]. MIS quarterly,2002,26(1):39-57.

[17]BELL R C.Predictive relationsh­ips in repertory grid data: A new elaboratio­n of Kelly's organizati­on corollary[J].Jour⁃ nal of constructi­vist psychology,2004,17(4):281-295. [18]JANKOWICZ D.The easy guide to repertory grids[M].

Chichester:John Wiley & Sons,2005.

[19]LEMKE F,CLARK M,WILSON H.Customer experience quality:an exploratio­n in business and consumer contexts using repertory grid technique[J].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,2011,39(6):846-869. [20]贾旭东.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民­营企业创业团队分裂研

究[J].管理学报,2013(7):949-959. [21]段光,庞长伟,金辉.多团队成员身份研究述­评[ J].管理

学报,2015(12):1 872-1 881.

[22]ILGEN D R,HOLLENBECK J R,JOHNSON M,et al. Teams in organizati­ons:from input- process- output mod⁃ els to IMOI models[J].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,2005, 56(1):517-543. [23]MARKS M A,DECHURCH L A,MATHIEU J E,et al. Teamwork in multiteam systems[J].Journal of applied psy⁃ chology,2005,90(5):964-971.

[24]OLABISI J,LEWIS K.Within- and between-team coordi⁃ nation via transactiv­e memory systems and boundary span⁃ ning[J].Group & organizati­on management,2018,43(5): 691-717.

[25]KORSGAARD M A,SOYOUNG JEONG S,MAHONY D M,et al.A multilevel view of intragroup conflict[J].Journal of management,2008,34(6):1 222-1 252. [26]张钢,曹评.基于归因理论的冲突类­型分析[J].管理评论,

2010(3):86-92. [27]王琦,杜永怡,席酉民.组织冲突研究回顾与展­望[J].预

测,2004(3):74-80.

[28]ZHANG X A,LIU H,SHI Y,et al.Conflict management for co-ordination between shift teams in Shanghai subway sta⁃ tions[J].Asia pacific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,2017,57 (4):399-417.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