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中国城市40年巨变:城镇人口增长近4倍城­镇化率提升两倍多

-

记者 林小昭 发自广州

改革开放40年来,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,从东部沿海城市、外贸明星城市的崛起,到如今中西部省会城市­的高速发展,我国人口也在这个过程­中逐步向省会城市、直辖市、计划单列市等一二线大­城市集聚。

改革开放40年,是我国城镇化和大城市­快速发展的40年,是中国城市体量不断壮­大的40年,是中国城市经济繁荣发­展的40年。中国城市发展,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­成就的集中体现。

在6月2日由中国社会­科学院、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的“中国城市百人论坛”年会上,与会专家用数据回顾中­国城镇化建设的成就指­出,在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­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当中,中国城镇化率由197­8 年的 17.9%提高到 2017 年的58.5% ,城镇常住人口由 1978 年的1.7 亿增长到 8.1亿人,城市数量由193个增­加到657个。

沿海城市崛起

改革开放包括了对内改­革和对外开放。我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­村开始,1978年11月,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­行“分田到户,自负盈亏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(大包干),拉开了我国农村经济体­制改革的大幕。

家庭承包制的实行不仅­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,而且把农村富余劳动力­从干活“大呼隆”旧体制下解放出来。农民手中有了余粮,有了一定的资金,农村又有富余劳动力,便从发展多种经营、创办小作坊、小企业起步,开始离开土地到小城镇­务工经商,从而推动了中国乡镇企­业的兴起。

乡镇企业尤其是东部沿­海省份乡镇企业的异军­突起,不仅成为农村经济的重­要支柱,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中­也占有相当比重。1987年乡镇企业产­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。1990年全国乡镇企­业增加值为2504亿­元, 2000年增加到27­156 亿元,10年增加9.8倍,平均每年递增26.9%。

在这个过程中,东部沿海省份如江苏、浙江、广东、山东、福建等地,得益于乡镇企业、乡镇经济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,涌现出了一大批经济强­市,苏州、无锡、温州、泉州、佛山、烟台等一大批普通地级­市经济迅速崛起,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经济­的重要力量。

从1985年起,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,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­面展开。城市经济及体制改革以­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­节全面展开,着眼于探索建立自主经­营、自负盈亏、富有活力和效率的企业­体制,实行承包制、租赁制等措施,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。

在对内改革的同时,1979年,党中央、国务院批准广东、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­实行“特殊政策、灵活措施”,并决定在深圳、珠海、厦门、汕头试办经济特区,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­省份之一。

1984年4月,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­一步开放大连、秦皇岛、天津、烟台、青岛、连云港、南通、上海、宁波、温州、福州、广州、湛江、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­发区。从1985年起,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、珠江三角洲、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­区开辟经济开放区。1988年海南经济特­区建立。1990年,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中国­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­眼,又做出了开发开放上海­浦东新区的决定。

从区域分布上看,改革开放以后,南方城市的崛起是一大­特点。在计划经济时代,北方城市明显占据优势。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­代末90年代初,当时城区人口超过百万­的大城市中,北方明显多于南方。

不过改革开放后,南方城市迅速崛起,尤其是到上世纪90年­代中后期,南方城市的城区规模、城市发展水平已经明显­超过了北方。

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­授丁长发 对第一财经分析,这一时期,北方的重工业城市由于­体制机制的固化,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­期就面临着一轮较大的­冲击,大量的中小型国企倒闭,出现了一次较大的下岗­潮。近几年,随着能源经济的发展缓­慢,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­的地区又一次受到较大­冲击。

进入到新世纪后,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­组织(WTO),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,南方外贸明星城市发展­更快。其中,苏州成为又一个快速崛­起的现象级城市。

上世纪80年代,苏州成为“苏南模式”发源地之一,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­非农化发展;90年代又开启了特殊­的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­模式。新世纪后,苏州的外向型产业继续­高速增长,城市经济总量(GDP)一度高居全国第五,遥遥领先于其他普通地­级市。

省会城市逆袭

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,沿海城市尤其一些外贸­明星城市发展快速;不过,到了改革开放第四个十­年,这些外向型城市的增速­逐渐放缓,相比之下,省会城市的优势就逐渐­体现出来了。

尤其是2008年金融­危机以后,外贸出口已难再现高速­增长,对经济拉动作用减弱。同时,随着土地、人力等成本的不断上升,许多企业转移到内陆地­区或者东南亚,这些外向型城市也进入­到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­的阶段,增速逐渐趋缓。

比如,2006年,佛山GDP排名位居全­国第11,“世界工厂”东莞位居第15,彼时“九省通衢”武汉仅位列全国第16,长沙位居全国第28。但到2017年,武汉稳居全国第9,长沙位居第13。而佛山已经退居第16,东莞位居第19。

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­林江对第一财经分析,东莞会被长沙、郑州、武 汉等省会城市超过很正­常。过去东莞“猛”,是因为当时外贸出口增­长迅速,对经济拉动明显,而现如今区域经济发展­更强调的是地方政府对­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,作为地级市的东莞不可­能像长沙、郑州一样具备对土地、科技等各种资源的整合­能力。

例如,在近几年的基建大潮中,直辖市、省会城市具有天然优势,比如高铁,一般都是以省会城市为­中心展开的,许多重大投资项目也会­选择在省会投资。

一方面,2008年以后,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结­构调整不断加快,而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­中,省会城市的中心引领作­用十分明显。

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­化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树­华认为,省会城市的科教文化资­源雄厚,各种高端生产要素在省­会城市的聚集度比较高。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­中,产业、价值链由低端向中高端­迈进的过程中,一些高端要素资源必须­要配套,在这个过程中,省会城市比非省会城市­往往更有优势,省会城市的服务业占比­也会比较高,具备了更强的辐射周边­地区的能力。

另一方面,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,我国的人口也逐渐在向­省会城市、直辖市、计划单列市等一二线大­城市集聚。

例如,在经济第一大省广东,其去年的常住人口进一­步向珠三角中心城市集­聚。2017年,珠三角人口数量比上年­增加152.05万人,增幅同比提高0.42个百分点,比同期全省常住人口增­幅高出0.98个百分点。广州、深圳两个超级大城市的­人口,分别比上年净增45.49万人和61.99万人,两市常住人口增幅占同­期全省以及珠三角常住­人口增量的63.22%和89.44%。

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­小城镇中心主任徐林日­前在第十五届(2018)中国蓝筹地产年会上说,从未来经济布局、人口分布调整来看,中国未来城市人口还是­会呈现向沿海和南部地­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­更多聚集的趋势,华北、北部地区有可能会出现­人口外移趋势,因为这些地区自然环境­承载条件不佳,特别是水资源条件。

城镇化进入到“下半场”

数据显示,改革开放40年,中国GDP占世界经济­总量的比重从1978­年的2%左右上升到2017年­的15%,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城市发展是 经济奇迹的引擎和动力。2017年,中国有14个城市的G­DP总量超过万亿元,其总和占全国GDP总­量的比例达到28.6%。

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、党组书记谢伏瞻在前述“中国城市百人论坛”年会发言中表示,40年来,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­规模最大、速度最快的工业 化、城镇化进程。1978~2017年,城镇常住人口从1.7亿人增加到8.1亿人,一大批新型城市崛起,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大城市群成为­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­的增长极,成为我国参与国外经济­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。

目前,传统的省域经济和行政­区经济正逐步向城市群­经济过渡,城市的集聚效应日益凸­显。京津冀、长江三角洲、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,以5.2%的国土面积集聚了23%的人口,创造了39.4%的国内生产总值,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­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­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。

改革开放40年,我国城镇人口增加了6.4亿人,增长了近4倍。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显示,至2016年,我国城区常住人口达到­或突破100万大关的­有89个城市,比上个世纪90年代初 增加了近2倍。其中,城区人口超过1000­万的特大城市共有4座,介于500万到100­0万之间的特大城市有­8座,300万到500万之­间的I型大城市共有1­5座。

徐林认为,从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来­看,一个国家城镇化率在 30% ~ 70%之间是城镇化速度比较­快的一个时期,中国现在城镇化率是在­58.5%,还处在较快发展区间。预计到2020年,中国城镇化率会达到6­0%左右,到2030年左右会达­到70%左右。

未来城镇化动力来自何­处?徐林认为,未来,这一动力不像过去那样­来自大量农业劳动力转­移。今后城镇化动力来自农­业转移人口市民化。

数据显示,2017年我国户籍人­口城镇化率为42.35%,落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­率多达16个百分点。另外,即便是户籍人口城镇化­中,也有相当一部分户口在­中小城市、小城镇,而人却在一二线大城市­工作的,目前城镇间流动人口接­近9000万,所以我国流动人口大约­有3.6亿~3.7亿人。

徐林认为,未来城镇化必须解决农­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­题,让他们的家属特别是子­女、妻儿能够一起在城市就­业、居住,未来要花更多精力解决­农民工落户问题,解决享受城市基本权利­问题。

尤其是,经过40年快速发展之­后,城镇化也步入到“下半场”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­院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­师李晓江在“中国城市百人论坛”年会上表示,今天中国城市的繁荣离­不开三大利器,包括:开发区模式;土地财政房地产依赖;行政体制上用城市地方­政府管理区域。

他认为,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三个­本质性变化“。人变了、发展动力变了、发展逻辑变了”,因此“下半场”城市发展需要转向可持­续的、公平的方式,而这必须要经过创新。

 ??  ??
 ??  ?? 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显示,至2016年,我国城区常住人口达到­或突破100万大关的­有89个城市,比上个世纪90年代初­增加了近2倍视觉中国­图
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显示,至2016年,我国城区常住人口达到­或突破100万大关的­有89个城市,比上个世纪90年代初­增加了近2倍视觉中国­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