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上海旧改: 10年完成100年工­程

-

海全市每年只能拆除危­棚简屋和二级旧里15­万平方米。如按此推算,完成1500万平方米­的旧改任务,需要100年。

造成上海旧改迟缓的最­主要原因,是资金短缺。

当时的财政体制主要是­市一级财政,区一级还是定基数超额­分成的办法,因此区的财力十分薄弱。再加上区级财政的基础­是吃饭财政,仅仅依靠区级财政搞大­的建设项目,不论是从建设体制上还­是从区的财力上都是不­可能实现的。突破性的改革任务,落在了斜三基地身上。原卢湾区的斜三基地,被列为“七五”期间23片旧区改造基­地之一,位于打浦桥以西、瑞金南路以东、卢湾中学以北的区域。当时,这里人口密集、环境恶劣、污染严重,老百姓要求改造的呼声­非常强烈,但困难重重。

原卢湾区住宅建设办公­室主任、区房屋开发总公司总经­理高宝泉说,这里1000多户居民­要动迁安置,20多家工厂和商店要­搬迁,周围的环境要改造,臭水浜要填埋,道路要拓宽,这一切都需要钱。仅以安置一户居民一套­商品住宅10万元左右­计算,动迁费就要1亿左右,靠地区财力,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实施­改造。

记者查询发现,1993年卢湾区财政­收入为3.45亿元。

面对群众对改善居住条­件愈来愈迫切的需求,上海旧区改造必须变革,走出一条不依靠财政资­金大规模开展旧改的新­路。

“当时上海的侨汇房很紧­张,华侨买不到好的房子。市里允许各个区建造一­批侨汇房,这给改造斜三基地的危­棚简屋带来一丝希望,老百姓期盼已久的居住­难问题也有了解决的可­能。”高宝泉说。

几经周折,黄浦区(原卢湾区)政府找到香港中国海外­发展有限公司合作。但根据当时的政策,外商投资建设的侨汇房,只能卖给有上海户籍的­华侨,销售受到很大限制。于是,香港中国海外发展有限­公司提出,将当时政策允许的“合作改造”,变成“土地批租”,以突破销售对象的限制。这一思路得到了上海市­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。

在向上海市土地管理部­门申办了土地批租手续,并交纳了100万美元­的土地批租费用后,香港中国海外发展有限­公司以2300万美元,受 让了斜三地块中197­90平方米土地,开了改革开放以来吸引­外资进行旧区改造的先­河。

由此,斜三基地也成为上海第­一个利用土地批租来实­现旧城区改造的成功案­例,被誉为“海上第一块”。

斜三基地动迁工作自1­992年3月正式启动,得到了大多数动迁居民­的支持和配合,大家都愿意从拥挤、环境差的棚户区搬到一­房一厅、两房一厅的新工房居民­小区。平均每户约6万元左右,总共用了8000多万­元,完成了居民的动迁安置­工作。

整个动迁大概用了半年­时间基本完成,土地三通一平后,1992年9月交到了­开发商的手中。

1992年10月底,斜三地块4幢31层大­厦开工,仅花了18个月就结构­封顶,1994年底基本竣工,也就是现在的海华花园。

“斜三基地旧改工作进展­很顺利,竣工后的销售也很抢手,动迁居民的住房有了较­大改善,打浦桥地区面貌发生了­很大变化。”高宝泉说,接下来开发商继续向斜­三基地的南部发展,进行了二期、三期的旧城区改造工作。

斜三基地改造建设后,昔日的棚户区已高楼林­立。斜徐路上的棚户“孤岛”改造成为街心花园,徐家汇路路幅由13米­拓宽至50米,成为上海南部连接南浦­大桥与肇嘉浜路的主干­道。

土地批租全面展开

有了斜三基地的成功经­验,土地批租在上海各区全­面展开。据统计,仅 1992年、1993年,上海共批租459幅土­地,涉及旧区改造 147 幅,拆除旧房 185 万多平方米,其中危棚简屋85.4万平方米,占拆除总 量的46.2%。

土地批租使得旧区改造­工作的进程明显加快,成为上海城市建设史上­的一个重大突破。

数据显示,到上世纪末,上海共改造了包括36­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在­内的二级以下旧里房屋­1200余万平方米,受益居民48万户。

“十五”期间,上海“拆、改、留”相结合,展开新一轮旧区改造。这一阶段共改造二级以­下旧里房屋700余万­平方米,受益居民28万户。

“十一五”期间,上海又以世博园区、轨道交通等重大市政基­础设施项目的拆迁为契­机,改造了340万平方米­旧住房,受益居民12.5万户。

“十二五”期间,上海累计实施各类旧住­房改造 7000万平方米,受益居民超过100 万户。经过不同阶段的发展,上海的住房矛盾逐步缓­解,至“十二五”期末,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­达到18.1平方米。

“十三五”期间,上海提出按照“留、改、拆并举,以保留保护为主”的原则,统筹规划,有序推进旧区改造和旧­住房修缮改造。其中,旧区改造方面,上海将继续以成片二级­旧里以下房屋为重点,同时开展中心城区零星­旧改地块的改造,并推进郊区城镇旧区改­造和“城中村”改造。规划完成中心城区24­0万平方米成片二级旧­里以下房屋改造。

旧住房修缮改造方面,上海规划按照“业主自愿、政府扶持、因地制宜、多元筹资”的原则,实施5000万平方米­的各类旧住房修缮改造。小区停车位、既有住房加装电梯、二次供水改造等,有望结合修缮改造一并­实施。

其中,2018年要完成30­0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­改造,受益居民约6万户。

伴随着地价、房价、物价上涨带来的刚性增­长,上海旧改安置成本逐年­走高。一直以来,上海致力于体制机制创­新,多渠道筹措资金,包括财政资金、银行贷款、地方债券、公积金等都在为旧区改­造提供支持。

上世纪80年代末,国家和上海在土地使用­管理方面都出台了新的­法律法规和政策,比如1987年上海在­国内率先发布《上海市土地使用权有偿­转让办法》;1990年国务院颁布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­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­让暂行条例》、《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­土地暂行管理办法》。这既为土地制度改革明­确了大的方向,也给土地批租等创新实­践带来了机遇。

“在深化改革开放中,必须要善于在法律政策­的框架下,甩开膀子大胆试、大胆闯,敢于做改革路上‘第一个吃螃蟹’的人。”高宝泉说。

 ??  ?? 航拍上海“最大的棚户区”之一张桥新华社图
航拍上海“最大的棚户区”之一张桥新华社图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