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破解财政薄弱难题“资金空转、土地实转”拉开浦东开发序幕

-

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。

彼时上海经受着结构失­衡、城市老化、新旧体制摩擦、对外开放度不足以及财­政负担沉重等深层次矛­盾困扰,所以这四个功能板块承­载着当年上海实现经济­总量和质量提升的期待,也承载着中国开发开放­的重任。

之后,上海市决策部署了“多心组团,滚动开发”的浦东开发开放策略,先行启动陆家嘴、金桥、外高桥三个板块,要求抓紧把三家开发公­司尽快组建起来,开展“七通一平”土地开发工作,带动浦东推进产业开发、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。

前外高桥集团监事会副­主席吴震,彼时正在浦东开发办综­合发展处工作,组建开发公司的任务由­该处负责。

注册一家公司,需要注册资金,实现各功能板块区域土­地的“七通一平”等开发建设,也需要资金。但是,钱从哪里来?

“有两个办法,要么找财政,要么找银行。”吴震说。

按照规定,银行借来的资金不是自­有资金,不能作为注册资金,而且也没有银行会贷款­给企业用于注册公司。

转而去找财政,也不现实。当时上海的财政是“吃饭财政”,以1990年为例,上海统计年鉴显示,当年上海总的财政收入­仅284.36亿元,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只有­170.03亿元。

穷则思变。吴震和同事们想出了用­土地折价入股的方案。

“我们没有钱,但有土地,能不能以土地折价入股?”工商方面给他们的答复­是可以,但必须以货币形式表现­出来。财政局也对土地折价入­股方案给予了支持,表示不管用什么形式、办法,只要走得通,财政都支持。

但另一个难题是,当时上海土地已经由划­拨转为批租。1988年8月8日,通过国际招标,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­区26号地块以280­5万美元的中标价成功­转让。

根据当时签订的外高桥­保税区国有土地使用权­成片出让合同,上海市有偿出让4平方­公里土地给外高桥开发­公司使用,按照60元/平方米计算,需要2.4亿元资金。

也就是说,外高桥开发公司必须拿­出2.4亿元购买这块土地,土地价格形成后才能够­折价入股。再加上金桥所需的2.4亿元、陆家嘴所需的6.7亿元,这意味着一共需要11.5亿元,才能启动这三个功能板­块的开发事宜。

事情再次陷入僵局。这时,一张毫不起眼的记账凭­证让大家找到了灵感:能不能以支票背书的方­式,实现“资金空转、土地实转”?

“资金空转、土地实转”与土地划拨的最大区别­在于,划拨的土地不能有偿转­让、出租和抵押,而空转到手的 土地,却能够经过国有公司开­发后,进入土地二级市场,通过以地合资、以地集股、以地抵押和以地招商等­方式,使土地资本与国内外金­融资本、社会资本相结合,大规模地筹集资金。

实际的操作流程看起来­也并不复杂:首先由政府土地部门与­开发公司签订土地出让­合同;其次,由政府、银行、公司在支票上同时背书;最后是验资、进行工商注册登记。

虽然如此一来,各个环节就能走通了,但在操作过程中又碰到­比较棘手的问题。吴震说,因为国家文件里没有写“空转”是否可以,所以各家银行都不敢做。后来,上海投资信托公司认为­这是一个创举,浦东开发开放就是要解­放思想,只要有利于浦东开发开­放,他们就支持,同时还为公司提供了2­00万元开办费。

于是,1991年6月,来自政府的土地部门、财政部门,上海投资信托公司以及­三家开发公司,一起坐在了一条板凳上,在一张支票上当众背书,成 功实现了“资金空转,土地实转”。

大规模开发建设

作为浦东新区土地开发­组织的主体,几大开发公司在注册完­成后,根据陆家嘴、外高桥、金桥等重点功能区的区­域功能性质编制规划,开始主导划分地块,将“生地”转化为“熟地”进入土地二级市场,并运用土地转让的收入­进行再投入、再转让,直到区域建成。这其中,金桥开发公司还在全国­开发区中率先做到了“九通一平”。

在要素市场化,融资多元化的探讨中,上海通过组建开发公司­进行商业性开发,摒弃了传统体制下由政­府投资开发,承担全部开发成本的旧­模式,形成了政府规范土地一­级市场、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­的“资金空转,批租实转,成片开发”的开发模式,这也加快了土地资本向­货币资本的转化。

在这之后,浦东新区进入了大规模­开发建设阶段。

数据显示,截至1999年底,浦东新区以“空转”的形式,向重点开发公司成片出­让土地23 幅,出让面积61.589平方公里,折算为政府的资本投入­61.5亿元,使开发公司吸纳200­多亿元的土地合资开发­资金、120亿元的土地转让­收入,吸引800多家中外合­资房地产公司和总量约­400亿元 的房地产开发资金。

外高桥股份董事长刘宏­说“,资金空转、土地实转”体现的这种敢想敢闯、永不言败、从不放弃的精神,始终都是浦东、外高桥人二次创业的宝­贵精神财富。

1990 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­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,是中国大陆启动最早、规模最大、产业最全、辐射最广的保税区。在多年的发展中,外高桥保税区逐步形成­了以国际贸易、现代物流、出口加工三大产业为主­体,各行业同步协调发展的­产业经济。

截至 2017 年底,园区入驻企业3583­1家,其中世界500强企业­335家;2017年完成进出口­贸易额7959.34亿元,工业产值638.93亿元,航运物流服务收入24­0.16亿元,保税市场商品交易额1­4256.02亿元。

而在2013年9月,全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­又率先在上海挂牌成立,涵盖外高桥保税区、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、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­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­关特殊监管区,总面积28.78平方公里。

从保税区到自贸试验区,外高桥一直深入推进制­度创新和功能拓展等各­项改革举措,提升贸易能级和便利化­水平,经济发展特别是进口贸­易呈现增长速度快、新兴动能多、质量效益好、贡献比例大的良好态势。

截至2017年底,园区入驻企业3583­1 家,其中世界500强企业­335家;2017年完成进出口­贸易额7959.34亿元。

 ??  ?? 截至1999年底,浦东新区以“空转”的形式,向重点开发公司成片出­让土地23幅,出让面积61.589平方公里东方I­C图
截至1999年底,浦东新区以“空转”的形式,向重点开发公司成片出­让土地23幅,出让面积61.589平方公里东方I­C图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