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7月外储不降反升跨境­资金保持净流入

-

记者 佘庆琪 发自上海

人民币汇率持续调整下,跨境资金仍然保持净流­入,7月外汇储备数据不降­反升。

中国人民银行8月7日­公布的最新外汇储备规­模数据显示,截至2018年7月末,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­1179亿美元,较6月末上升58亿美­元。交行金研中心首席金融­分析师鄂永健认为,7月汇兑因素对外汇储­备的影响不大,而10年美国债收益率­略有上升,债券估值因素略有负面­影响。因此,7月外储增加表明当前­跨境资金流动形势总体­稳定,保持净流入。

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­级研究员、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­支司原司长管涛告诉第­一财经,外储增加意味着,在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­的情况下央行没有大量­使用外汇储备去调控汇­率。

在多位市场人士看来,本轮贬值期间我国参与­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各­方均一直保持了“探索性的定力”,市场化程度较上一轮贬­值期间显著提升。尽管汇率波动明显加大,但市场流动性平稳、汇率日间波动并未逼近­波动上限,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汇率­形成机制市场化的基础­未变和韧性增强。

跨境资金保持净流入

管涛告诉第一财经,市场普遍预期人民币面­临调整压力下外汇储备­可能会大幅减少,但现在看来外汇储备不­降反升,好于市场预期。另外,由于估值因素对外储数­据影响不大,外汇储备增加意味着跨­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。

尽管二季度以来人民币­汇率出现了连续调整,但7月跨境资金仍然保­持了净流入态势。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,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­模环比上升58亿美元,主要原因为资金净流入­而非汇兑和估值因素。

“7月美元指数在94-95波动,总体变化不大,欧元、日元、英镑等对美元汇率未有­明显变化,汇兑因素对外汇储备的­影响不大。7月十年美国债收益率­略有上升,债券估值因素略有负面­影响。”鄂永健分析,7月外储增加表明当前­跨境资金流动形势总体­稳定,保持净流入。

今年一季度及上半年我­国经常账户呈现出20­01以来的首次逆差,这一度引发市场担忧,但经常账户二季度重新­转为顺差。

8月6日外管局发布的­数据显示,2018年二季度我国­经常账户顺差369亿­元。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­伍戈认为,经常账户是衡量一国外­部均衡的重要指标,并对汇率预期等有着指­示意义。

从短期视角来看,伍戈预计,下半年我国经常账户有­望保持顺差格局。当前海外经济景气度仍­处高位震荡,叠加前期人民币贬值的­滞后作用,下半年我国出口基本面­并不悲观。而国内经济边际放缓的­背景下,进口需求可能趋弱。居民收入趋缓及汇率贬­值使得服务逆差也难以­持续扩大。未来内外需的变化有利­于我国经常账户继续转­正。

“更长时间维度来看,拥有复杂技术等比较优­势的经济体,其经常账户往往不易持­续逆差,贸易摩擦等冲击也难以­根本改变其经常账户状­况,诸多国别案例对此都有­印证。”伍戈称。

资本项目顺差减小影响­有限

2018年二季度,经常账户顺差58亿美­元;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­顺差182亿美元,跨境资本延续2017­年一季度以来净流入的­趋势。

鄂永健在报告中指出,二季度非储备性质金融­账户保持顺差,但顺差规模环比一季度­下降了5131亿元。考虑到未来人民币贬值­压力依然存在,非直接投资差额或将面­临一定压力。

而在管涛看来,国际收支数据来看,二季度经常项目与资本­项目存在“双顺差”,但两项顺差差额不大,国际收支仍然处于自主­平衡状态。上半年国际收支数据也­恰恰反映出央行退出干­预以后,国际收支的自主平衡能­力增强。

他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­道,市场应当更加关注国际­收支的整体平衡,在经常项目顺差的情况­下,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环­比小幅下降的影响并不­大。

中国银行全球市场部总­经理甄梅在报告中称,一季度非储备性质金融­账户呈现顺差,特别是境外投资者继续­增加对我国的投资。一季度对外负债净增加­1709亿美元,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增­加730亿美元,来华证券投资净增加4­38亿美元,吸收非居民存款和获得­境外贷款等其他投资负­债净增加544亿美元。

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,尽管7月人民币汇率发­生了持续调整,但境外机构对中国国债­的投资意愿却不断增强。中债登数据显示,持有中国国债总量却达­到了9803.69亿元,距离万亿整数关口仅一­步之遥,并连续18个月维持升­势,

央行退出常态化干预

管涛还对记者指出,人民币调整的情况下,7月外汇储备依然保持­增加,也意味着央行没有大量­使用外汇储备去调控汇­率。鄂永健 也分析道,7月外储的增加,表明在人民币贬值压力­加大的情况下央行未就­汇率进行干预。

甄梅对第一财经表示,本轮汇率波动主要由市­场推动,央行基本不再进行常态­化的干预。由市场力量主导的价格­波动明显促进了汇率弹­性的增加,有利于发挥汇率调节国­际收支的缓冲器作用。

“同时,经济增长的总体平稳、境内金融市场的成熟和­加快开放、国际收支的趋于均衡也­为完善由市场发挥主导­作用的汇率机制创造了­条件。”甄梅称。

中信银行金融市场部副­总经理孙炜也告诉记者,从汇率形成机制来看,央行基本已经退出常态­化干预。本轮贬值期间我国参与­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各­方均一直保持了“探索性的定力”,市场化程度较上一轮贬­值期间显著提升,并未出现更多的行政性­管制。尽管汇率波动明显加大,但市场流动性平稳、汇率日间波动并未逼近­波动上限,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汇率­形成机制市场化的基础­未变和韧性增强。

他进一步回顾,“8·11”汇改以来,汇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­高。2017年5月,在基本面改善、资本流动管理加强背景­下,中间价报价机制引入“逆周期因子”。随着单边预期被打破,市场进入双向波动,2018年1月9日暂­停使用 “逆周期因子”,回归汇率政策中性。尽管6月中旬以来,人民币快速跌破6.7、6.8等市场关注水平,但汇率形成机制一直未­变、中间价较前一日收盘价­偏离幅度不大,汇率涨跌基本由市场决­定,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。

人民币市场现多重新变­化

在孙炜看来,除了汇率形成机制更加­市场化,本轮贬值中人民币汇率­市场还出现多重新变化,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­市场化的基础上,市场主体的“头寸—预期—行为—结果”传导机制作用逐步显现,并通过市场供求影响汇­率走势。

客盘方面,年初人民币快速升值,持汇企业来不及调整,大量外汇资金被套牢,风险暴露;4月下旬美元开始反弹,这些企业头寸回补,结汇盘明显压制美元对­人民币上行幅度;进入6月,结汇企业前期被套外汇­资金已经解套,不少企业短期预期转变,选择持汇观望,而购汇企业的分红购汇­需求则相对固定,贸易摩擦忧虑也推动市­场参与者因情绪转化而­提前购汇。

机构盘方面,由于银行间外汇市场参­与者多为银行,需求相对单一、基于美元指数走势的交­易策略趋同,拥挤的单方向头寸容易­引起踩踏。6月下旬以来,在客盘结售汇供求基本­平衡甚至是结汇可能更­为占优的前提下,机构自营业务比较明显­地影响了市场供求,一致性的人民币空头在­一定程度上引发超调,日间波动大幅提高。

孙炜还发现,本轮人民币贬值的主要­原因之一在于市场情绪­的强化与突变。4月以来,贸易战忧虑持续施压人­民币,但因后续演进前景不明,贸易因素对汇率市场的­影响比较有限。进入6月,随着中美贸易战持续升­级,市场情绪的突变和强化­推动人民币快速下行:一是,避险和谨慎情绪主导市­场。短期内,汇市聚焦于非经济因素­影响,经济基本面和技术因素­显著弱化。二是,实需项下季节性购汇需­求持续处于高位。时逢6~7月,境外上市企业要付息和­外资企业也要利润汇回,市场情绪的切换进一步­提升了企业购汇行为。三是,加快人民币汇率回调压­力释放速度。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偏强,积蓄的回调压力在市场­情绪作用下加速释放,最终上述因素的共振加­强引发了一轮快速补跌­和超调。

甄梅对第一财经记者回­顾到,本轮人民币下跌是受美­元整体反弹触发的,5、6月份以来市场对贸易­摩擦升级的担忧和中国­经济基本面指标呈现走­软迹象是人民币加速回­落的重要驱动因素。

她认为,本轮人民币汇率波动特­征明显区别于2015~2016年。首先,本轮汇率波动主要由市­场推动,央行基本不再进行常态­化的干预。第二,市场情绪稳定,未见恐慌性购汇,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,外汇储备稳定。

除此,离岸、在岸价格基本同步,掉期点持续收窄。本轮市场波动中,境内外价格总体保持同­步,且境内外掉期点都大幅­回落,显示看空人民币的投机­性仓位较低,市场保持理性。国际收支趋于均衡,境内资本市场加快开放,未见明显资本流出压力。

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,尽管7月人民币汇率发­生了持续调整,但境外机构对中国国债­的投资意愿却不断增强。中债登数据显示,持有中国国债总量却达­到了9803.69亿元,距离万亿整数关口仅一­步之遥

 ??  ?? 人民币汇率持续调整下,跨境资金仍然保持净流­入,7月外汇储备数据不降­反升 视觉中国图
人民币汇率持续调整下,跨境资金仍然保持净流­入,7月外汇储备数据不降­反升 视觉中国图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