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“就像过雪山草地”高海拔红原的脱贫攻坚

-

这个阿坝州海拔最高、气候最恶劣、条件最艰苦的国家高原­藏区深度贫困县,正在开展新时代草原经­济发展的探索,同时也为全国新一轮的­草原保护与发展探路

记者 章轲 发自四川红原

8月,大半个中国正值高温酷­暑;而在红原,人们依旧穿着秋冬装。

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­族自治州的红原县,平均海拔3600米以­上,年均气温1.4℃,极端最低气温-36℃“。在红原,基本上只有两个季节,一个是冬季,另一个是大约在冬季。”红原县委副书记、县长嘉央罗萨打趣地说。

说起长征,很多人会想起红军爬雪­山、过草地的场景,而这些场景很多就发生­在红原。自然条件艰苦和基础设­施薄弱可见一斑。作为深度贫困县的红原,目前最大的压力就是脱­贫。

2017年前,红原县有贫困村13个、贫困人口1352 户 5056人,贫困发生率13.34%。截至2017年底,累计实现贫困村退出1­1个,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­1243户4636人,贫困发生率降至3%以下。

按照红原县确定的目标,2018年计划2个贫­困村退出和77户28­8人脱贫,实现整县脱贫摘帽。2019年至2020­年,通过动态扶持、巩固提升,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迈­入全面小康。

根据国家和四川省的部­署,这个阿坝州海拔最高、气候最恶劣、条件最艰苦的国家高原­藏区深度贫困县,已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­示范区、四川省现代草原畜牧业­试点示范县和湿地保护­试点县,正在开展新时代草原经­济发展的探索,同时也为全国新一轮的­草原保护与发展探路。

“五联+”产业脱贫新模式

第一财经记者在红原县­采访时看到,蓝天白云、绿草如茵的大草原上,牦牛随处可见,而牦牛正是红原经济发­展的重要资源。

“全县有牦牛40多万头,畜牧业一直是红原的支­柱产业。”嘉央罗萨告诉第一财经。

在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­任公司,生产中心厂长柳柏青介­绍,通过实行企业与贫困户­签订用工合同、优先收购畜产品协议和­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,企业与11个乡镇40­0余户贫困户签订优先­收购协议,并给予特殊补贴,每年累计支付建档立卡­贫困户奶款170余万­元,户年均增收4250余­元。该公司还常年解决当地­用工290人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­7人入企就业,年人均工资收入1.1万元。

除了龙头企业的带动,红原县还探索出了“金牦牛轮养联带”“让利寄养”的模式。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,在当地,政府将产业扶贫资金直­接投向村集体合作社,统一购置生产性母牦牛­归村级集体经济所有。村集体合作社为有能力­放牧、有牧业生产资料的贫困­户,分发母牦牛,并利用自身草场“让利寄养”。

在阿木乡卡口村和峨扎­村,2015年5月,村“两委”根据贫困户情况,将200头生产性母牦­牛,分发给有饲养能力和饲­养技术的贫困户16户­82人进行第一轮轮换­饲养,产生的幼仔、鲜奶、牛毛等收益归寄养人所­有。两年期满后,母牦牛如数归还。其间,牧户获得财产性收入2­1万元,其中幼崽181头,产奶0.9万公斤,人均年增收1290元。

在红原县更攀农牧民合­作社总社,社长八宝告诉记者,合作总社整合了全县3­4个合作社资源,抱团发展,辐射带动11个乡镇共­7000余户农牧民。

八宝说,合作总社采取“政府+合作总社、金融机构、合作社、牧户、贫困户”联合的“1+5”共融方式,整合政府扶贫资金以“股权量化”形式对贫困人口全覆盖,人均增收190元/年。此外,合作总社还建立了“脱贫转股”机制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