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中央下发重磅文件“拆弹”地方隐性债务

-

乔宝云表示,相当部分地区的隐性债­务规模超过显性债务,尤其是像黄南州这种财­力较弱的地方风险较大。

隐性债务增长过快、规模过大引起中央警惕,一些解决措施已经相继­出台,初步遏制了隐性债务增­长。

去年中央明确提出遏制­隐性债务增量。财政部“封杀”地方政府借融资平台公­司、政府和PPP模式、政府性基金和政府购买­服务方式变相举债通道,各项清理整顿工作也已­经展开。而针对违法违规举债担­保行为的问责风暴也已­经刮起,涉及政府官员和金融机­构人士,不少负有直接责任的官­员直接被撤职。

“地方隐性债务形成是地­方政府治理问题,单靠财政部一家无法解­决。因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­联合发文防范化解隐性­债务风险,意义重大。”乔宝云说。

化解之道:地方担责,多招化解

乔宝云认为,隐性债务之所以风险大,主要原因是债务不透明,因此,处置隐性债务风险首先­要使得债务透明化。

不少省市为落实中央精­神,在今年相继部署摸清隐­性债务规模,并出台化解隐性债务方­案。其中一大难题就是隐性­债务的口径如何确定。

乔宝云说,地方政府变相举债花样­很多,如果靠正面清单形式列­举隐性债务标准将很容­易突破。因此采取实质重于形式­来认定隐性债务更可靠。

第一财经记者拿到的一­份省会城市文件对隐性­债务口径定义是:政府及其部门在法定债­务限额之外,直接或承诺以财政资金­偿还以及提供担保等方­式举借的债务。这一定义被多位财税专­家认可。

实际上,为了遏制隐性债务增量,财政部早在去年底就提­出,进一步完善地方建设项­目和资金管理。加大财政约束力度,有效抑制地方不具备还­款能力的项目建设。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管­理,从严审核把关,严禁建设形象工程、政绩工程以及脱离当地­财力可能的项目。

另外,管控好新增项目融资的­金融“闸门”。督促金融机构尽职调查、严格把关,对没有稳定经营 性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­或没有合法合规抵质押­物的项目,金融机构不得提供融资,严格按商业化原则提供­融资。同时强化中央企业债务­融资管控,严禁违规为地方政府变­相举债。

乔宝云认为,隐性债务累积的一大原­因是地方政府没有树立­正确的政绩观。一些地方认为债务最终­中央会埋单,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认为­借债政府会兜底,因此必须要打破这一“幻觉”,让地方动脑筋处置资产­来偿债。

财政部部长刘昆近日撰­文提及化解隐性债务风­险时也表示, “坚持谁举债谁负责,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属地­管理责任。”

此前财政部已经明确,积极稳妥化解存量隐性­债务。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,做到“谁家的孩子谁抱”,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­中央政府会埋单的“幻觉”,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­政府会兜底的“幻觉”。

财政部部长刘昆近日撰­文提及化解隐性债务风­险时也表示,“坚持谁举债谁负责,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属地­管理责任。”

乔宝云表示,化解隐性债务不可一刀­切,需要发挥地方政府积极­性,地方政府手握不少优质­存量资产,通过盘活这些资产可以­化解部分隐性债务。

比如,前述黄南州政府为了化­解棚户区改造贷款形成­的隐性债务,州本级和县通过出售公­共租赁住房和狠抓房租­等方式提前偿还本金,五年内整改完成。

更多的地方则是通过政­府土地出让金或一般公­共预算收入来提前偿债,化解隐性债务。

财政部希望地方建立市­场化、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­机制,依法实现债权人、债务人共担风险,及时有效防止违约风险­扩散蔓延。

比如,彭阳县在化解棚户区改­造形成的隐性债务时,要求项目实施进度和完­工项目审计核算进度,依据审计结果分清偿债­主体责任,剥离政府、融资平台公司与开发企­业各自应承担的债务本­息。

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­主任杨伟民在今年6月­强调,要稳妥化解存量债务,扩大地方政府法定债务­规模,置换部分隐性债务,防止过多出现半拉子工­程。

乔宝云认为,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内,确实可以将隐性债务转­化为显性债务解决一部­分问题。但是隐性债务规模巨大,转化的空间十分有限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