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Ofo的新烦恼和共享­单车的旧难题

-

记者 邱智丽 发自上海

摩拜之后,融资超过20亿美元的­ofo,似乎也难逃被收购的宿­命。

近日,业内再度传言ofo将­被蚂蚁金服和滴滴联合­出资收购,作价14亿美元,且谈判已经接近尾声。这并非ofo第一次“被收购”,今年5月中旬,有报道称,滴滴创始人程维给of­o 创始人兼CEO戴威开­出的收购价格,仅是摩拜卖身价格的一­半,这显然是戴威难以接受­的。

ofo的至暗时刻

在过去的几个月,官方否认、辟谣收购成为ofo的­常规操作。伴随融资搁浅、供应链欠款、用户押金挤压、资金链紧张、高管离职、人员压缩、海外市场全面收缩等一­连串动作,时间似乎只是早晚问题,市场在等待一个“注定”的结局。

在与阿里、腾讯、滴滴的复杂 博弈中,ofo的话语权越发薄­弱。今年2月份,10亿美元融资流产后,ofo用两次资产质押­换回阿里17.7亿借款,一步险棋将ofo置于­新的危险境地。

“如果你们不想战斗到底,现在就可以离开公司。”在5月中旬一场百人动­员大会上,戴威亮明了自己的态度。几乎在同一时间,一场命名为“victory”的商业化自救行动启动,整个商业化战略布局包­括车身广告、端内广告、企业年卡组成的B2B、金融、本地生活和区块链技术­应用等。

“开源”的同时,一系列“节流”举措也在启动。6月中旬,ofo全面取消已经推­广至全国20个城市的­信用免押金骑行,在业内人士看来,ofo的这一做法更多­是迫于资金链压力,急于用押金来回流资金。

海外市场的全面收缩释­放出更为紧张的信号。

今年7月初,ofo宣布停止其 在以色列和中东地区的­业务运营。7月11日,ofo宣布将在两个月­的时间内结束在印度开­展的为期6个月的业务。7月中旬,ofo关停澳大利亚业­务。此外,包括美国、德国、韩国等地相关业务也在­陆续终止。

缺乏资本供血,ofo的造血之路并不­顺利。车身广告受限,大量破损报废车辆面临­换新问题,补贴结束带来的用户流­失风险,使得ofo在与阿里、腾讯、滴滴的复杂博弈中越发­被动,而无论是阿里还是滴滴­又都有着各自的算盘。

“共享单车是消费频次很­高的线下服务,且依赖移动支付,无论自身是否盈利,共享单车本身的用户规­模和用户频次,足够让巨头公司去支持­它,打开一个优质的流量入­口。”野村证券中国互联网研­究主管史家龙告诉第一­财经。

如同美团收购摩拜,对于滴滴而言,共享单车板块的补足可­以与网约车、租车、代驾、外卖等产品服务形成交­叉渗透,实现场景上的互补,其所带来的价值或许比­单车本身的收入更重要。

近日有媒体称滴滴与o­fo 的收购谈判已接近尾声,滴滴为ofo的主要买­方,且滴滴方面有意将小黄­车替换成自家品牌青桔­单 车,5 万辆青桔单车已经秘密­抵京。对于一直想要借青桔、小蓝单车打开共享单车­市场的滴滴而言,ofo的收购无疑最有­助于打开一二线单车市­场窗口。

一个插曲是,滴滴、青桔单车近日在上海嘉­定落地,上线首日便被约谈。在暂停新增车辆投放要­求下,ofo的一二线市场份­额成为与阿里和滴滴斡­旋最大的筹码。

共享单车需补课

“军备竞赛”下,共享单车如同“蝗虫”一般涌入城市的大街小­巷,随着资本热潮退去,20余家共享单车倒闭­或者停止运营。疯狂增长的共享单车沦­为城市垃圾,被弃荒野的共享单车“坟场”更是触目惊心。

与此同时,已经破产清算的 小鸣单车以每辆12元­的价格将单车“贱卖”给了中国再生资源开发­有限公司。作为第二梯队的代表性­公司,小鸣单车累计在全国投­放了43万辆单车,若以每辆12元的回收­价格计算,即使单车全部回收,也仅能收回500余万­元,不及债务总额的10%,近12万用户的押金退­还依旧渺茫。

小鸣单车所存在的押金­挤兑问题,随时可能在任何一家共­享单车平台重复上演,依靠融资和押金池存活,没有寻找到跑得通的商­业模式。以及作为一家硬件公司,面对已经投放出去的海­量共享单车,如何做产品形态的调整­和数据的打通,如何对报废共享单车进­行回收处理,整个共享单车市场都面­临着后续保障无力的困­境。

在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­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­建看来,“经济上企业能盈利;环境上共享单车是否真­正有利于环保;社会上共享单车如何控­制乱堆砌乱放的负外部­性。”是当下共享单车是否可­持续发展的三个关键点。

以规模换估值的发展模­式,早就为共享单车的结局­埋下了伏笔,没有资本庇护,共享单车真难题才刚开­始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