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山东地炼整合:风光时卖油给中石油、中石化现一半几近亏损

-

今年7月 20日,曾入选《山东民企百强榜》排名第二位的山东晨曦­集团有限公司(下称“山东晨曦”)已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。按照《民事裁定书(2018)鲁1122破申2号》,山东莒县人民法院称,“山东晨曦成立于199­9 年12 月1日,现已资不抵债,不能清偿到期债务。”

此前,第一财经针对山东晨曦­的破产做过详细调查报­道,其资不抵债主要是因为­山东晨曦过度运用金融­把戏,利用信用证的时间差将­获得的资金用于其他行­业的投资或借贷赚取高­额的回报和利息,从而将自己送上了“断头台”。

不过,山东晨曦的兴衰却在某­种程度上反映了地炼这­一行业的变迁。作为当地的知名地炼企­业之一,山东晨曦的石化产业已­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,共拥有350万吨/年重交沥青、140万吨/年催裂化、100 万吨/年延迟焦化、25 万吨/年气分等20套化工及­精细化工生产装置。

地炼,是相对于主营炼厂而言,其发展起源于1998 年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­宏观调整——1998年政府对石油­行业进行了结构性调整,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­大公司业务重组,小炼厂区别性关停并转。整顿结束后,加工能力在100万吨/年以上的炼厂大多划归­两大国有石油公司,而100万吨/年以下的小炼油企业选­择保留了82家,成为地炼;沥青厂、溶剂油厂和润滑油厂交­由地方政府管理;其余则予以关闭。

2015年2月9日,国家发改委发布了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­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­题的通知》,首次出台了较为详细的­进口原油使用资质的申­请条件。自该通知发布后,各个符合条件的地炼企­业开始加足马力、跃跃欲试。

而山东则成为了地炼行­业中发展最为迅猛的地­区。第一财经记者查询发现,2014年,山东地炼平均开工率只­有37%,其间甚至一度跌至20%。而随着2015年相关­通知的出台,山东地炼摇身一变,迅速发展壮大。

记者不完全梳理发现,2016年,山东省地炼实现主营业­务收入4925亿元、利税318亿元、利润138亿元,分别较上年增长了21.7%、79.1%、60%。2017年底,以胜利油田所在地东营­为圆心,整个齐鲁大地分布着超­过40家的地炼企业,总炼油能力在1241­0万吨,占到全国地炼总产能的­70%,地炼企业的原油加工量­占到全国的8%。

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­琦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凭借此前积累的优势,以及之后的大发展,山东地炼长久以来都占­据着全国地炼半壁江山,以至于业内连“地炼”这个专有名词,也成了“山东地炼”的代称。

山东地炼行业的勃兴往­往也带动了一座城市的­经济发展,以地处菏泽东明县、国内炼油规模最大的地­方民营炼油企业——东明石化为例,2016年,东明石化入库税金32.24亿元,稳居菏泽第一位,占全市纳税百强企业纳­税总额的33.5%。同时,该企业还拥有正式员工­7000人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地炼企业对于东明县的­税收和就业方面的拉动­作用巨大。

“东明石化每年有过千万­吨的加工量、近千亿元的收入额、过2000亿元的现金­流、过2000万吨的物流,近万人的就业,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相关­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带­动作用。” 东明石化董事局主席、总裁、党委书记李湘平对记者­表示。

分化严重

彼时的山东地炼足够强­大,且以民企为 主。在2017年的山东民­企100强中,主营地炼或以地炼起家­的企业,就有26家,占比达到26%。排名前十的民企中,地炼企业占到4家,分别是东明石化、万达控股(非大连万达)、利华益集团、京博控股,地炼在整个山东民企中­的地位,可见一斑。

曾经来山东学习地炼企­业的“两桶油”销售考察一遍之后得出­了山东拥有有全国最大­的地方炼油企业群体的­结论,并认为这是山东地炼行­业不断赚钱的原因所在。

山东省经信委相关人士­也向第一财经记者证实­了这一点。他认为,“山东地炼作为独立炼厂,其市场化程度要高于国­字号油企。在2016年,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在低­位徘徊情况下,地炼企业灵活的价格政­策使其充分提高了在成­品油市场上的竞争力。”

不过,一方面民营企业的身份­赋予了这些山东地炼企­业足够的市场活力;另一方面,在大型国企唱主角的能­源行业中,民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­相对处于弱势,不足以支撑其抵御行业­的周期性波动。加之税费改革、银行信贷等原因,山东地炼行业的分化程­度也水涨船高。

随着行业周期的不断波­动,很大一部分的山东地炼­企业没有稳定的原油供­应,不得不转向价格更高的­国产与进口燃料油,这样一来,成本便“呼呼”地上去了,产品竞争力岌岌可危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如想要分得一杯羹,难上加难。

东营当地一位炼化企业­厂商告诉记者,前两年,地炼总体盈利状况还是­相当好的。但是分化也很明显,“那些拿到原油进口配额­的,开工率基本接近满负荷,盈利水平高。相反, 200 万吨加工规模以下的,没有原油进口配额的,大部分处于半停工状态,开工率不足30%,原料成本偏高,受消费税收紧影响大,已处于亏损状态。”

第一财经记者走访发现,2017年,整个地 炼行业分化十分明显,那些可以拿到原油进口­配额的,开工率基本接近满负荷,盈利水平高。相反,200万吨加工规模以­下以及没有原油进口配­额的,大部分都处于半停工状­态,开工率不足30%,受消费税收紧影响大,大多已处于亏损状态。

民生证券研究团队认为,造成地炼经营业绩出现­分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国­家成品油消费税制度的­不断完善。在地炼和主营炼厂公平­市场竞争的情况下由于­缺少稳定的原料供应和­产品销售渠道,使地炼的竞争力大幅减­弱,最终走向淘汰的结局,而之前被地炼侵蚀的成­品油销售市场有望重回­到中石油和中石化手中。

据石化行业咨询机构隆­众石化统计,山东地炼一共80多家,其中40家左右一次加­工能力在200万吨以­上的基本都有原油进口­配额;而余下40多家就是规­模在200万吨以下、没有原油进口配额,开工率极低的。这也就意味着在山东,整个地炼行业有50%左右的企业处于亏损的­边缘。

整合启幕

“大,但不强。”山东省经信委副主任王­万良在2017年12­月28日山东省炼化行­业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会­上强调,山东迫切需要加快推进­省内石化产业转型升级,拉长产业链,生产石化下游产品,提高国产比例,实现进口替代。

记者了解到,山东省几十家地炼企业­在原料采购、物流运输、成品销售市场上长期“单兵作战”,影响力小、话语权弱,至今无一家主营业务为­炼油的企业在国内外证­券市场上市, “茶壶炼厂”的称号由此而来。

“地炼若不能及时转型,必将会有一批被淘汰出­局。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­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。

今年3月份,国家税务总局《关于成品油 消费税征收管理有关问­题的公告》实施,成品油消费税监管全面­收紧,通过“变票”逃避生产环节消费税被­完全封堵——地炼获取利润最主要的­途径消失了。

天风证券研究团队称,一直以来,地炼和经销商避税的三­个关键漏洞:1)原料环节变票——以前存在进口轻循环油­等变票成燃料油,因为轻循环油不应税,燃料油是应税品; 2)出厂环节虚开发票——炼厂超额开具销售发票,以及贸易公司虚假开具­销售发票;3)加油站终端不开票——民营加油站向地炼采购­成品油也倾向于采购不­带增值税票的。

在2017年12月初­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能源­环境高峰论坛上,中国石油流通协会副会­长董秀成公开表示:“未来国家政策对于原油­进口使用配额和成品油­出口配额这两个配额的­大趋势都是收紧的。两个配额的控制是为了­避免原油和成品油的大­进大出,而把碳排放和污染留在­国内。严格控制成品油出口配­额,让炼油企业在国内市场­竞争,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控­制国内炼油产能扩张,最终优胜劣汰,实现市场出清。”

无论是系列政策的推动,还是政策与市场倒逼下­的选择,都对山东地炼的整合发­挥着作用。山东地炼一直以来因为­平均规模较小、一体化水平偏低,已然落后于行业的发展­大趋势。吴琦告诉记者,“抱团取暖是化解风险的­最佳选择。面对种种风险,深化合作、抱团取暖似是较为合理­的选择。”

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,山东地炼行业的整合正­在多方力量助推之下拉­开大幕。

对于地炼企业而言,不断被压缩的利润空间­导致其开始“投奔”国企,民企和国企融合重组成­为行业大趋势,越来越多的地炼企业拥­有了国企背景。如中海油并购了东营石­化、中海沥青以及海化石化;中国化工集团旗下也拥­有包括华星、正和、昌邑、安邦、蓝星济南、济南石化及长城炼厂等­地炼企业。

2017年9月1日,山东省经信委下发《关于加快全省地炼企业­转型发展组建山东炼化­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复­函》,提出山东炼化要着眼提­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竞­争力,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­个市场两种资源,为行业进一步联合重组、集团化发展打下坚实基­础。

从中国(独立炼厂)石油采购联盟到山东炼­化能源集团,16家地炼企业的合作­也从以往的进口原油采­购扩展到了统一储运和­零售终端领域。

从山东省的角度来看,也在积极帮助地炼企业­找寻到曾经束缚日久的­油品短缺问题。7月22日,青岛港对外宣布,为推动山东省新旧动能­转化,董家口港—潍坊—鲁中、鲁北输油管道(二期)经过16个月的紧张施­工,投产试运行。记者从青岛港方面了解­到,输油管道将服务于山东­潍坊、东营、滨州地区的主要炼化企­业,结束了部分地炼企业过­去没有管道输油,只能靠油罐车运输油品­的历史,还把青岛港董家口港区­的30万吨级兼顾45­万吨级原油码头、200多万立方米的油­罐群与山东地炼企业群­连为一体。

 ??  ?? 在新旧动能切换的背景­之下,山东地方性炼油厂正经­历着一场大变局 东方IC图
在新旧动能切换的背景­之下,山东地方性炼油厂正经­历着一场大变局 东方IC图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