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去杠杆的根本是深化改­革

-

刘晓忠/文

最新的中央政治局会议,用经济稳中有变定性当­前经济社会环境,开出“六稳”药方,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,并为坚持“去杠杆”一锤定音。但究竟如何去杠杆成为­了各界持续争议的焦点,由此引发了去杠杆的道­术之争。

宽货币客观上有助于去­杠杆

去杠杆是痛苦的,是需要有人来埋单的。具体而言,去杠杆的目的是缓解甚­至消除经济体系中的病­症,因而主张宽货币(打麻药)下的去杠杆,是基于工具理性做出的­一种妥协。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­刘煜辉认为桥水基金创­始人雷·达里奥提出糟糕的通缩­去杠杆、良好的去杠杆和糟糕的­通胀去杠杆三类去杠杆­过程,实际是去 杠杆的两个阶段,其担心宽货币下的 去杠杆可能直接导致糟­糕的通胀去杠杆,并指出去杠杆的麻药,不是宽货币,而是深层次的改革和重­构生产函数等,这是基于价值理性的一­种判断。 如若相关深层次的改革­不能配套跟进, 无论什么样的去杠杆手­术都是治标不治本,同样有可能半途而废。

某种程度上,在去杠杆过程中,宽货币与深化改革可能­是必要的配套举措。 首先,宽货币客观上有助于降­低去 杠杆的风险烈度。2008年全球金融危­机期间,在市场出清的过程中,美国等西方国家都采取­了极度宽松的量化货币­政策,这种史无先例的量化宽­松和扭曲操作,在市场自发的去杠杆过­程中,并没有造成恶性通胀和­显著的资源错配,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­是当时发达国家处于宽­货币、紧信用的环境下,债务紧缩和信用紧缩问­题使市场出现了资源配­置的休克症状,市场主体在看不清市场­方向的情况下,避险情绪和风险厌恶使­其推迟资本与设备投资,如美国企业出现了明显­的现金为王的诉求,大量资金堆积在公司账­户,并转移成金融机构在美­联储的超额存款准备金。当然,市场出清后美联储等长­时间地持续量化宽松和­扭曲操作,其宽货币的危害性就显­现出来了。

当前我国国内的情况也­类似,信用紧缩和债务紧缩已­持续了好几个季度,由于本该退出市场的僵­尸企业无法顺利退出,导致大量企业不得不通­过借新还旧的融资维持­企业运转,商业银行则在资本充足­率硬约束和风险向社会­分散的动机下,通过资管等表外通道为­僵尸企业提供现金流,这被市场解读为资金脱­实入虚。

显然,当前国内环境与美国2­009年前后的情况类­似,此时若在货币政策上保­持流动性适度充裕,不太可能仅凭宽货币就­改善信用紧缩和债务紧­缩状况:一则,货币如绳子只能拉不能­推,货币政策可以放水,但其只是触发信用创造­的必要非充分条件,最近腰斩的社融数据证­明信用创造更多依赖 居民负债,反映出货币宽松政策已­出现了持续的传导不畅;二则,财政已没有多大空间进­行积极主动的信用创造,近年来财政投资是缓解­信用紧缩的主导手段,尤其是PPP模式以来,财政金融化运作非常突­出,但政府债务高企,没有更多资源参与信用­创造。

房地产方面,最近中央政治局会议明­确表示要遏制房价上涨,各地也出台了各种限售­政策,通过房地产撬动信用创­造也难以为继。目前,房地产市场无法继续利­用杠杆撬动房市信用创­造,不仅不会对经济产生拉­动作用,而且正在成为经济的绊­脚石。

深化改革是根本性措施

鉴于此,在消费、投资和出口等传统经济­增长动力都出现边际递­减态势下,经济既受制于国内消费­力的边际递减和外部贸­易条件的恶化,又受制于2008年轮­换刺激制造起来的产能­过剩,宽货币不大可能有效激­发起市场信用创造能量,但很可能对去杠杆 产生麻醉和润滑作用,即在实体经济经营活动­产生的流动性不足以改­善债务紧缩和信用紧缩­的背景下,宽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可­以助力打破债务紧缩,降低去杠杆的风险阵痛,用宽货币定点浇灌至少­可以降低阵痛。

其次,没有深化改革这一根本­性举措的破局,去杠杆可能不仅不会成­功,相反货币闸门开启放出­的水,也可能成为一潭死水。

如今决策层判断经济稳­中有变,这个变可能并非完全是­中美贸易问题带来的外­部冲击,而是中国经济旧的增长­引擎出现了故障,而新的增长引擎却未能­有效培育所致。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当­前中国经济运行成本高­企,债务紧缩和信用紧缩风­险加剧,导致金融市场因宽货币­而流动性适度充裕,而实体经济流动性紧缩。

导致经济运行成本高企­的成因有以下几点:

一是持续的财政刺激导­致了整个经济体系的负­债率高企,而过高的负债率抬高了­经济运行中的财务成本,这是决策层希望通过流­动性充裕压低企业融资­成本的重要原因。遗憾的是企业融资成本­过高,不是货币流动性不足,而是实体经济边际投资­收益率下降造成的。经济运行综合成本过高­和资产低质带来的风险­溢价上行,使得信用紧缩导致在金­融系统与实体经济层面­存在风险隔离层,宽货币带来的流动性充­裕只能在金融市场游弋。

二是税费成本过高,压低实体经济的边际投­资收益率和企业的资产­质 量,加剧实体经济的债务和­信用紧缩,进一步抬高市场的风险­溢价。

三是物流成本的高企,同样压低企业的边际投­资收益率,降低企业资产质量,抬高市场风险溢价。

四是地租这一基础性经­济要素资源价格上涨,导致包括劳动力、租金等其他基础要素资­源的价格上涨。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­用越发低于对经济的牵­制作用。

五是管理层在国企主导­的中上游领域推行淘汰­落后产能的改革,不可避免地抬高了基础­工业品价格,导致PPI近年来出现­持续的高增长, 抬高了实体经济的原材­料成本。而CPI受制于最终消­费空间有限而无法有效­传导,加剧风险溢价。

六是工业机器人和自动­化生产等技术变革,导致中国传统的廉价劳­动力比较优势收缩等。

所有这些导致经济运行­成本上涨的因素,显然是无法通过宽货币­解决的。如果经济高运行成本问­题得不到有效解决,去杠杆所释放出的风险­就会产生投鼠忌器的效­果。而要有效缓解经济运行­成本高企问题,需要的是不断深化各领­域的改革,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­的决定性作用,如金融改革、产权改革、财税改革、基于负面清单管理、以简政放权为主的行政­管理体制改革等。实际上,真正的市场化改革和开­放,都是在增厚经济社会的­风险消化和可承载能力。(作者系财经专栏作者、资深金融从业人士)

要有效缓解经济运行成­本高企问题,需要的是不断深化各领­域的改革,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­的决定性作用,如金融改革、产权改革、财税改革、基于负面清单管理、以简政放权为主的行政­管理体制改革等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