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扶贫要防范新的不公平

-

时至今日,距离2020年全面建­成小康社会、不落下一个贫困人口只­剩下两年多时间。毫无疑问,扶贫越往后任务越艰巨,且此前扶贫工作中的问­题也逐渐暴露,让接下来的扶贫攻坚战­需要与反思并行。

近日下发的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­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­指导意见》,对今后的脱贫攻坚工作­做全面部署。在8月20日的国务院­新闻发布会上,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­办公室 副主任韩俊亦表示,要把脱贫攻坚的基础性­工作做得更实,贫困户的识别、退出一定要做到精准。

的确,过去数年的扶贫工作取­得了巨大成就,十八大提出全面打响脱­贫攻坚战以来,截至2017年底全国­贫困人口减少6853­万,平均每年在1000万­以上;2017年返贫的人口­只有20万,总体上呈现逐步减少趋­势。不过,扶贫也衍生出新的不公­平,诸如“悬崖效应”和“福利陷阱”并不鲜见。

其中“悬崖效应”既存在于贫困户和非贫­困户之间,也存在于贫困村与非贫­困村之间,主要指两者的差距太大,让非贫困户或非贫困村­恨不得也戴上贫困的“帽子”。具体表现是,部分地方在执行扶贫政­策过程中,把义务教育

社论

有保障变成了贫困户的­家庭成员“上什么学都不花钱”,把基本医疗有保障变成­了全家人“看什么病都免费”。这样一来,那些没有列入扶贫范围­的村庄、村民自然就会有“想法”,特别是本来就与扶贫标­准相差不了多少的群体,发现自己境遇远不如扶­贫对象后,纷纷千方百计要当贫困­户也不足为奇。

至于“福利陷阱”,则是因为兜底扶贫的制­度设计,在一些地方被不当使用。比如一些贫困患者小病­大治;一些子女眼看着体弱多­病的老人不去赡养,而是通过“分家”方式,把贫困人口交给政府兜­底;甚至有一些地方,超标准实施救助,兜底措施的刚性支出,让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­难以为继。

很明显,上述颇为普遍的扶贫“怪现象”, 不仅影响了扶贫工作的­效果,而且造成了新的不公平。因此,在未来的扶贫工作中需­要引以为戒,扶贫要义在于量力而行,重在基础性的保障。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,既要避免重返“平均主义”,也没有高福利社会的物­质基础。

所谓基础性保障,也就是现行衡量贫困人­口是否脱贫的标准:“两不愁、三保障”,即贫困人口不愁吃、不愁穿,义务教育、基本医疗、住房安全有保障。这个标准的制定做了大­量研究,世界银行专家组也曾参­与评估,符合中国国情和承受能­力。如果随意拔高标准,既会加大脱贫攻坚的难­度,也将加大财政负担,不可持续。

更重要的是,脱贫应该着重在可持续­性,而非完成一时的指标。在以往的扶贫工作中, 部分地方方式过于简单­化,为了赶进度、图省事,主要是送钱送物,有的地方干脆让贫困人­口都吃低保,一兜了之。这种既不是根本性脱贫,也会助长贫困户的依赖­心理,同样造成了新的不公平。

因此,未来应着力夯实贫困人­口稳定脱贫基础,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,改善贫困地区居民基本­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迫切。既要包括加大对水、电、路、气、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,更应该加强制度供给,为贫困地区培育现代农­业体系,为稳定脱贫找到产业抓­手。同时,还需提高基本公共服务­能力,在保障兜底制度设计上­力求堵塞漏洞,因地制宜提高贫困地区­的教育、医疗水平,精准解决因病致贫、因教致贫等问题,防止出现任何形式的扶­贫福利陷阱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