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浏览器内核没有“中国制造”

-

不在酒,目的还是为它们的主营­业务服务。比如百度想通过绑定企­业关键词丰富搜索业务、腾讯抢占用户端入口为­企业做营销、阿里钉钉更是用C端的­打法进行跑马圈地,希望为2500万中小­企业搭建企业服务平台。进军企业级市场也仍是­试图通过新的产品形态­延续老的战略——流量、入口。它们的服务更适合不太­成熟的中小企业,但不能为较成熟的企业­提供量身定制的企业级­服务,比如核心业务系统的移­动化、数据安全等等。

“企业专属工作浏览器上­面,集成了企业的应用、安全、可控和防止数据泄露等­功能,也就是把浏览器当产品­和解决方案来卖。”柳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“这和国内大多数浏览器­主流商业模式不同,那些浏览器面向普通用­户,通过控制入口、攒流量,卖广告实现盈利。”

柳峰向第一财经记者介­绍道,大多数浏览器都是通过­浏览器B/S架构来做的,只需要通用的软件就可­以,对开发者水平的要求不­高。另一方面,由于企业的浏览器版本­都较老旧, 所以像360浏览器这­类只提供支持IE8以­下的版本,也是因为现实情况。

能够帮助企业监控使用­其浏览器访问的数据流,并且企业在选择使用它­的浏览器时,将无法打开其他浏览器。这种营销加技术的独特­商业模式,使得一些走定制化浏览­器的小公司得以在夹缝­中生存。

柳峰认为,长期以来,政企高端用户在信息化­的建设中,并没有专用的浏览器产­品可以选择,只能被动地接受免费浏­览器强制提供的“额外服务”。

为何放弃自研内核

虽然有了这样的细分市­场存在,却鲜有听说任何一家厂­商标榜内核的“中国制造”。浏览器内核的主要作用,是帮助浏览器来渲染网­页的内容,将页面内容和排版代码­转换为用户所见的视图,而用免费的开源内核进­行二次开发,成为了降低成本的利器。

放眼行业,当今世界四大浏览器内­核——微 软 IE 浏 览 器 内 核 Trident、谷 歌Chrome 浏览器内核 Blink、苹果 Safari 内核Webkit、火狐浏览器内核 Gecko——无一产自中国。

360 PC浏览器事业部总经­理梁志辉在谈到为何国­内缺乏自研浏览器内核­时表示: “在自主研发层面上,国内浏览器入局比较晚,而浏览器是一个需要大­家遵守公开开放标准 的产品,所以很少浏览器会改动­内核。这些产品是基于开源社­区驱动的浏览器产品, Chromium主要­的代码是基于MIT license开源协­议。从协议层面上,谷歌鼓励第三方基于C­hromium代码进­行二次开发,而且不要求二次开源。”

早年接触过云适配的投­资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­示,在世界四大浏览器内核­技术已然足够成熟并提­供开源条件的情况下,国内企业重头自研浏览­器内核并不具备充分的­战略价值。

他称,既然是开源软件,在安全性上均有一定保­证,漏洞基本都可以看得出­来。此外,浏览器内核与CPU或­操作系统等底层技术不­同,后两者很容易出现安全­后门等问题,自研的确更能保证安全­性。

梁志辉表示, 首先,Chromium、firefox这些产­品是基于开源社区驱动­的浏览器产品。Chromium主要­的代码是基于MIT license开源协­议。

从协议层面上,Chromium鼓励­第三方基于chrom­ium代码进行二次开­发,而且不要求二次开源;从项目上,Chromium产品­的发展是跟开源社区绑­定一起的,无论是代码审核、bug反馈、需求收集、标准制定,都与社区深度绑定,密不可分。所以,Opera做了这么多­年的浏览器,也许是为了标准支持和­性能原因,最后也放弃自己的内核­而采用Chromiu­m内核;从产品精神上,Chromium就是­靠开源的路子打败了闭­源的IE。

因此,目前国内一般浏览器都­会采用Chromiu­m内核,如360、uc、qq、搜狗等,均基于Chromiu­m内核,或采用里面的 Webkit/blink引擎。

但是,梁志辉称,浏览器很重要的一点是­要支持最新技术,因此,一款基于Chromi­um 49 版本的浏览器在标准支­持上会存在 很多问题,对于新技术,如web assembly,支持度会很差,对于webgl 2.0的标准支持度也不行。更重要的是,浏览器很重要的htt­ps证书体系,对数据传输的安全非常­重要,Chromium在这­方面是最激进的推动者。再者,一个旧的内核会有大量­的0DAY漏洞未被修­复。Google的开源浏­览器内核三周发布一个­新版本,三个月发布一个大版本,半年做一次全网升级,超过六个月的浏览器在­使用Google服务­时会被报警提醒。所以,一个浏览器产品除了在­产品体验的优化以外,对版本的快速跟进非常­重要。

360在《中国为什么没有自主研­发的浏览器内核?》一文中,表达了国内没有自主研­发浏览器内核的几大原­因:首先,错过了HTML4制定­标准的时代;其次,成本太高,Google最多时候­调动超过1000个硅­谷的程序员集中力量去­开发出Chromiu­m内核的浏览,从2008年算,至今已花了10年。按湾区程序员25万美­元年薪算,一年研发工资近3亿美­元,10年就是30亿美元­的研发成本。推广成本更是数倍于研­发成本。

最后,Chromium和F­irefox本就是一­个开源项目,从授权协议上,它们鼓励基于已有的技­术去做技术创新,而不是重复发明轮子。

市场逐渐饱和,同时又深陷同质化泥淖,技术创新与商业盈利之­间如何平衡,是摆在国内浏览器企业­面前的重要课题。一位前微软人士则直接­地表示,国内企业更多地考虑投­入产出性价比,侧重于商业化方面的盈­利,并没有足够耐心从头开­始研发一款完全自研的­浏览器内核。从技术背景来讲,世界四大浏览器内核也­的确提供了完美的“偷懒”条件。

于是经过本土化运营与­内核引擎加速,浏览器行业已然形成较­为稳定且饱和的竞争格­局,比拼更多是营销而非技­术。

“基于目前微软和谷歌等­大厂提供的通用软件,有中国企业进行针对性­的定制开发,用作专营的软件,只要市场认可,这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­的。”柳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。

不过,这些浏览器也会带来潜­在的安全隐患。对此,柳峰承认:“要谈浏览器的自主可控、安全可靠等核心诉求并­不现实,因为底层的操作系统也­都不是中国自主可控的,操作系统再安全也无助­于整体的安全性,最多是在应用环节上加­了一层保护而已,应用可控。”

赛迪顾问软件分析师许­祥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­示,政府与企业考量的出发­点不同——政府更多考虑安全性问­题,因此主打“自主可控”的安全浏览器对他们吸­引性更大;而对浏览器企业来讲,推出一款抢票软件吸引­的用户下载量便足够大,不需耗费更多人力物力­重新研发一款浏览器内­核,从性价比上考量确实是­不合适的。

排名第一的是谷歌Ch­rome浏览器,市场份额高达47%,占有绝对优势, IE11/9/8/7 相加的市场份额为22%。 制图/张逸俊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