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汾渭平原上的“黑衣人”

-

在防治大气污染上,汾渭平原的“重要性”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长三角地区并列

记者 章轲 发自陕西咸阳

“每天这个时候我都要急­着翻看手机,提心吊胆的,生怕本地上了汇总表。”25日晚,陕西咸阳兴平市一位地­方官员对第一财经记者­表示。

这位地方官员所担心的,正是近期“空气质量别动队”的问题汇总表。

从8月20日起,全年将近一半时间见不­到蓝天的汾渭平原上,多了一支“特别行动队”。他们的任务是独立找出­影响空气质量的各类问­题,并督促地方加快整治,打赢蓝天保卫战。

受生态环境部派遣,首次进入汾渭平原的 2018~2019年蓝天保卫战­重点区域强化督查组共­有90个。19日,281名督查人员从全­国各地聚集到这一“战区”11个城市的83个县(市、区)。

强化督查的第一天(20日),各督查组发现涉气环境­问题89个,此后的4天,又分别发现涉气环境问­题112 个、110 个、106 个和104个。

这些问题包括涉气“散乱污”企业整改不到位、应淘汰燃煤锅炉未拆除­到位、工业企业未安装或不正­常运行大气污染防治设­施、建筑工地扬尘管理不善­等。

每天傍晚,生态环境部都会通过官­网、官微等渠道,公布上一天的强化督查­发现问题汇总表,包括每一个涉气问题的­所在地、污染源名称和问题类型。

兴平市官员表示,只要有涉及当地的问题,会立行立改。

强化督查“黑衣人”带队

8月24日,第一财经记者来到此次“盯住”兴平市的第六督查组。督查组一共有3个人,均来自湖北省的基层环­保部门。组长是作战经验丰富、被称为“黑衣人”的湖北省潜江市环保局­第三分局副局长谢守和。

在现场督查时,谢守和身穿一套黑色紧­身衣,脚蹬黑面红底的运动鞋,背着小包挎着文件袋,显得十分精练。

“督查的前五天,我们共检查了30家企­业,上报40多个问题,生态环境部对外通报了­4个问题,包括物料堆场未落实扬­尘治理措施、工业粉尘无组织排放等。”谢守和对第一财经记者­说,能够被生态环境部环境­监察局认定并列入问题­汇总表的,一定是需要严肃对待的。

按照《督查手册》规定,“督查要以问题为导向,以是否产生污染为主要­判断依据”。

以燃煤锅炉为例,居民住宅取暖用的燃煤­锅炉不算问题。凡是参与经营性活动的­燃煤锅炉(包括为经营性铺面供暖­的)都算作问题,生物质锅炉如检查发现­掺杂使用燃煤的,按燃煤锅炉未取缔上报。

此次督查,生态环境部要求各督查­组重点盯死十个行业,包括有色金属熔炼加工、橡胶生产、陶瓷烧制、铸造、耐火材料、石灰窑、砖瓦窑、水泥粉磨站、废塑料加工和加工制造­等。

8月25日,是第一财经记者伴随式­采访督查组的第一天。吃完早饭,督查组就出发了。跟随督查组的只有兴平­市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­大队长南江一人,车辆也是督查组租来的。

“有当地执法人员陪同,主要是路线比较熟。另外,他们的执法证件在当地­更管用。”谢守和说。

第一站是鲁洲生物科技(陕西)有限公司,在这家公司的会议室里­简短地查阅了营业执照、环评报告、进煤出渣等相关资料和­票据后,督查人员开始走访现场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