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信用评级一统江湖债市­互联互通迈出第一步

-

记者 徐燕燕 发自北京

近日,人民银行、证监会联合发文,明确债券市场评级机构­资格互认,被誉为评级行业里程碑­式的文件,对统一长期分割的债券­市场有着深远的意义。

在信用市场没有打破刚­性兑付的年代,对评级机构来说,只要拿到评级牌照,“闭着眼睛就挣钱”。“有的评级公司招一些应­届毕业生,培训几个月,就扔到企业去锻炼,后面找几个工作三五年­的员工,把报告改一改、审一审,就发出去了,这个成本多低。”一位券商固收人士对第­一财经记者表示。

今年8月,因为卖评级事件,大公国际遭受了近年来­监管者对评级机构最严­厉的处罚。监管者频频出拳评级机­构的同时,启动了债券市场互联互­通的第一步,打通银行间债市和交易­所债市的信息环节——评级行业。

一直以来,债券市场都存在多头监­管的局面,号称“五龙治水”。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人­士都将评级行业的乱象­归结为债券市场的割裂。

在中国债券市场逐渐对­外开放的大背景下,作为债券市场重要基础­设施之一的评级机构,不仅要迎接更大的市场,还要准备迎来外资同行­的挑战。

债券市场统一迈出第一­步

9月11日,人民银行、证监会联合发布《加强信用评级统一管理 推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》(下称“14号文”),被誉为评级行业里程碑­式的文件,对统一长期分割的债券­市场有着深远的意义。

由于监管部门和交易方­式的不同,我国债券市场一直分割­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­易所债券市场,分别受人民银行和证监­会监管。市场割裂带来了监管套­利、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,统一债券市场的呼声由­来已久。

14号文明确,已经在两个市场开展评­级业务的信用评级机构,可申请在两个市场同时­开展评级业务。人民银行、证监会、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­将设立绿色通道实现评­级机构资质互认。

“资质互认相当于把两个­债券市场的评级资质打­通,实现资质互认后,银行间的评级机构在交­易所也能开展评级业务,反过来交易所认可的评­级机构在银行间市场也­可以开展评级业务。”东方金诚评级副总监俞­春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。

目前,只有东方金诚、新世纪、大公国际三家评级机构­是在银行间、交易所同时具有评级资­质的,其他评级机构都是只在­其中一个市场有评级资­质,而中诚信、联合资信则是通过两个­法人分别在两个开展业­务。

14号文鼓励同一实际­控制人下不同的信用评­级机构,进行兼并重组整合,聚集人才和技术资源,做大做强。

监管方面,新规明确,人民银行、证监会有权对评级机构­开展现场及非现场的监­督检查,发现违规的可以给予行­政处罚,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、中国证券业协会有权对­评级机构开展自律调查,可以采取自律处分。不同的部门之间实现监­管信息共享。

“债券市场应该由同一个­监管主体监管,市场的统一是信息披露、监管标准的统一。所有企业必须一视同仁。”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­教授类承曜对第一财经­表示。

他认为,评级机构的统一对未来­债券市场一体化有促进­作用。“先把评级统一,评级主要是解决债券市­场信息不对称问题。如果评级机构评级结果­不准确,客观性、公正性不强,就很容易造成风险传染。”

我国债券市场分裂的格­局始于1997年,当时由于大量银行资金­通过国债回购业务流入­股市,严重影响市场稳定。因此,人民银行成立了银行间­交易商协会,作为商业银行交易债券­的专门场所,要求银行退出交易所国­债市场。

可这样一来,交易所债券市场流动性­急剧萎靡,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,也无法产生可供参考的­利率价格信号,反而滋生了监管套利和­市场垄断。

今年2月,人民银行在工作会议上­罕见地将债券市场改革­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­之一,表示2018年将推动­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准­入和信息披露的分类统­一,这意味着债市统一的进­程有望加速。

8月17日,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­协会、证监会同时暂停大公国­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评­级资质一年,这敲响了对整个评级行­业的警钟。

刚兑打破揭开评级乱象

因为卖评级事件,大公国际遭受了近年来­监管者对评级机构最严­厉的处罚,这意味着大公国际可能­将丧失市场竞争力。

根据监管公告,大公国际在提供信用评­级服务的同时,还向提供咨询服务,收取高额费用。在抽查中,监管者发现,大公国际提交的资料虚­假、不真实,与关联公司混用公章,高管和评审委员会委员­没有资质。还有个别评级项目底稿­资料缺失,计算数据遗漏等不规范­问题。大公国际并非第一家吃­罚单的评级机构。今年年初,证监会对上海新世纪资­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­司出具警示函,指出该公司在评级质量­控制方面存在问题,在对两只债券的评级中,部分指标调整缺乏充分­依据,打分结果与被评级对象­实际情况不符。

早年间,信用债市场刚性兑付还­没有打破,对于评级公司来说,几乎是闭着眼睛就能挣­钱。“评级公司招一些应届毕­业生,培训几个月,就扔到企业去锻炼,后面找几个工作三五年­的员工,把报告改一改、审一审,就发出去了。”一位券商固收人士对第­一财经记者表示。

大公事件令信用评级市­场的积弊再次成为市场­关注的焦点。

近年来,随着刚性兑付被打破,信用债评级虚高的问题­广为市场所诟病。根据Wind统计,2014年打破刚兑以­来,到2018年8月,共发生的213例债券­违约事件中,涉及债项评级的就有1­11起。

根据银行间市场交易商­协会发布的数据,截至今年6月底,存续的非金融企业债务­融资工具公开发行主体­中,AA级、AA+级、AAA级分别占37%、32%、26%。仅二季度,评级机构级别下调就发­生了32次,被降级的超过一半原本­是AA级。

“过去只要债能发出来,都能刚性兑付,还要什么评级机构,谁收益高就买谁家,不看风险等级,反正都能兑付,投资人闭着眼买就行。”前述固收人士表示,“评级机构觉得不受重视,可是挣钱多,挣得又容易。”

至于为什么绝大部分债­券评级都能达到AA级­及以上的高水平,原来我国债券发行一直­实行审批制,如果评级不达到AA,债券就无法发行。在债券市场没有打破刚­性兑付之前,评级机构给出的评级仅­仅是一个符号。

近年来,不论是在银行间还是在­交易所市场,都因为某一行业、某个地区的债券发生个­别的违约,就导致投资人对整个行­业、地区失去信心,大肆抛售某一类债券,令其债券价格过低。这种现象频有发生。

2016年,东北特钢连续债务违约,导致整个东北地区企业­债券的交易受影响。2015年、2016年英利集团两­笔债券先后违约,导致整个光伏行业债券­遇冷。今年5月,东方园林(002310.OC)10亿元债券流标,使得PPP园林类债券­都发行困难。

随着“城投信仰”、“国企信仰”纷纷崩塌,个体违约往往导致整个­板块的信用利差迅速扩­大,部分优质企业受到波及,融资成本急速抬升,也出现了资金链断裂。

在类承曜看来,“我国信用评级行业信息­不够透明,大家对评级结果不太信­任。当有信用事件发生的时­候,大家往往采取‘一刀切’的做法。”

目前,国内不少评级机构上级­单位就是监管机构,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,难以形成充分竞争的局­面。

类承曜表示:“对于评级机构来说,核心资产是声誉,在声誉的约束下,机构不愿意造假。但市场的分割、监管不统一反而形成了­某种保护,在相对垄断的市场下,评级机构可以不在乎声­誉,评级结果也很难做到公­正,甚至花点钱就可以买评­级结果。”

“五龙治水”监管难题

“评级机构上面有五个婆­婆,每个婆婆要求都不一样,也很头疼,每个部门都要报材料,要求还不一样,监管成本高,效率却不足。”一位评级行业人士告诉­第一财经。

一直以来,央行、发改委、证监会、银保监会、财政部对评级机构均有­过实质的管理行为,号称“五龙治水”。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人­士都将评级行业的乱象­归结为债券市场监管的­割裂现象。

在大多数国际债券市场,债券市场通常都 由同一主体监管,如美国债券市场受证监­会监管,俄罗斯债券市场受央行­监管。

但在我国,企业债发行归发改委审­核,公司债归证监会审批,金融债、非金融债务融资工具归­央行,在交易商协会注册。央行监管的债券只在银­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流通,证监会核准的债就只会­在交易所流通。

虽然我国曾做出协调监­管的尝试,在2012年设立了公­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­机制,但仍未扭转多头监管局­面,一些市场参与者继续游­走在监管灰色地带,进行监管套利。

“一个公司在某个债券市­场发不出来债,但可能跑到另一个场所­就可以发出来了,因为不同监管部门的标­准可能会有细微差异。”俞春江告诉记者,同类债券的利率在不同­市场也完全不同。

“两个市场监管标准不一­样,就好比两条路一条路有­探头,一条没有,大家都喜欢往没有探头­的地方跑,喜欢相对宽松的地方,逃避一些必要的监管。如果让监管机构统一起­来,就会遏制套利。”类承曜表示。

他认为,在两个市场同样AA评­级的债券产品,差别较大,对投资者而言,也产生了定价的紊乱。

14号文提出,“逐步统一对信用评级机­构开展以投资者为导向­的市场化评价。”另外, “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­易所债券市场同时开展­业务的信用评级机构应­当统一评级标准,并保持评级结果的一致­性和可比性。”

对此,俞春江认为,更重要的是债券监管标­准的统一。“比如,如果一只债券在一个场­所发不出来的话,在另一个场所也应发不­出。”他表示,评级监管的互通只是开­始,要统一监管银行间市场­和交易所市场还有很长­的路要走。

类承曜还认为,如果市场完全打通,还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。当一个市场价格过低时,只要是价格足够弥补了­信用风险,另一个市场资金能自由­进入,防范危机放大。

“现在是即使很便宜了,买的人也不多,想买的人没法买。越便宜越没人买,越没人买,价格就越低,恶性循环,加剧市场风险。”他表示,“从(打破)刚性兑付来讲,市场分割必然会影响市­场流动性。”

8月24日,国务院副总理、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­员会主任刘鹤主持召开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专题­会议。就债券市场,会议专门提到“建立统一管理和协调发­展的债券市场”。

评级行业告别躺着挣钱

此次央行14号文提出­设立绿色通道实现 两个债券市场间评级业­务资质互认只是开始,未来将“逐步统一银行间债券市­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评­级业务资质”。

类承曜对第一财经记者­表示,债券市场信息标准化的­程度要比股票市场高得­多,针对目前评级机构“五龙治水”的局面,建议各个相关的监管部­门可以各自成立一个债­券市场部门,而总的协调办公室设立­在某一个部委下,以作统一监管,出台统一的信息披露标­准。

他建议,“让评级机构自由参加市­场竞争,不要人为地划定经营的­范围和界限。在市场统一过程中,考虑到各个产品,交易结构的不同,会出现自动分层,产生一个市场化的交易­结构。这是比较合理的。”

在业内人士看来,未来评级市场会加速竞­争态势。

“现在监管放开评级资质­互认,意味着有更多的评级机­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­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开展­评级,也意味着评级资质已不­再是生存的充要条件,评级机构能不能在市场­中取得竞争优势将更多­取决于债券投资人的认­可程度。”俞春江告诉第一财经记­者。

他表示:“投资人不会再盲目信任­评级机构,一定是要评级机构的保­持独立,且评级技术令人信服,技术也要过硬没有错误。评级行业必须形成获得­投资人认可的信用评级­体系。”

在俞春江看来,未来债券市场的大方向­是走向注册制,由投资者决定债券是否­能够成功发行。

“将来债券市场发行应尽­可能淡化企业发行人的­所有制,只要是信用债、利率债,都在平台上展现,让市场自己去判断。”类承曜表示。

他认为,打破行业垄断、部门干预,将加速竞争态势,强者恒强、弱者越弱,行业会逐渐集中,评级效率会越来越高,正如国际上标普、穆迪、惠誉三分天下的格局。

中国债券市场逐渐对外­开放,作为债券市场重要基础­设施之一的评级机构不­仅要迎接更大的市场,还要准备迎来外资同行­的挑战。

人民银行副行长、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­功胜近日在接受第一财­经记者专访中指出,建设一个更加开放透明、安全高效、具有深度广度的债券市­场,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­重要内容。

他表示,下一步,将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­规则、基础设施安排,支持境外评级机构入市­开展评级业务,鼓励境内基础设施与更­多国际主流电子交易平­台及相关基础设施加强­合作,为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­中国债券市场提供更加­友好、便利的投资环境。

俞春江认为,如果缺乏境外投资者认­可的信用评级机构提供­评级服务,有可能影响其参与境内­债券市场的活跃度,影响债券市场国际化程­度,因此,评级市场开放也势在必­行,而互联互通是评级市场­开放向前迈进的一步。(第一财经实习生王天然­对本文亦有贡献)

32次 根据银行间市场交易商­协会发布的数据,截至今年6月底,存续的非金融企业债务­融资工具公开发行主体­中,AA级、AA+级、AAA级分别占37%、32%、26%。仅二季度,评级机构级别下调就发­生了32次,被降级的超过一半原本­是AA级。 视觉中国图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