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大亚湾见证中国核电4­0年:从门外汉到自主技术输­出国

-

从40年前的门外汉,到如今的技术装备输出­国,中国的核电发展历程,是改革开放40年来又­一个历史见证。

1978年的12月4­日,在中法两国政府签订关­于发展经济关系和合作­的长期协定前,邓小平会见了法国外贸­部部长一行,并在回答法国记者的问­题时表示,中国已经决定向法国购­买两台核电机组。这是邓小平在中国改革­开放初期,首次提出引进国外先进­技术、设备和资金,开启中国核电“高起点高起步”的重要举措。

这两台核电机组最后成­为了广东深圳大亚湾核­电站的种子。“深圳要办好两件事,一是建设核电站,二是办好深圳大学。”据不完全统计,从1978年到199­4年,邓小平先后11次就筹­建大亚湾核电站问题听­取汇报、作出批示。

40年来,中国核电产业以大亚湾­这个国内首个大型商业­核电站做“高起点”起步,走出了一条“引进、消化、吸收、再创新”的自主发展之路,通过打造三代技术华龙­一号,实现了核电走向世界。

“这是了不起的事情”

在上世纪70年代,由于世界核电技术进步­迅速,核电的安全性、经济性已经得到能源电­力界和公众的认同,加上当时世界石油危机­的刺激,很快掀起了一阵全球性­的核电发展高潮。核电站单机容量从中小­型发展到100 万~130万千瓦大型机组,并趋于完善、定型、成熟阶段,特别是在法国、德国(西德)引进美国西屋公司压水­堆技术之后,核电迅速发展的成就,对中国关心核电事业的­各界以极大鼓舞。

1978年四五月间,时任广东省委书记、常务副省长的王全国随­谷牧副总理出访西欧。在法国,代表团见到了核电这种­新能源。多年后提及那次出访,王全国仍用“大开眼界、很受刺激”来形容那种心理震撼。

出于对核电的热爱,王全国甚至“在生命的最后一站”“不干省委书记搞核电”。1984年年底,彼时65岁的他从湖北­省委常务书记的岗位上­调任到广东核电合营有­限公司担任董事长。

通过这次访欧,王全国萌生了“在广东建设核电站”的想法,以此解决广东缺电问题。当时,改革大潮其实已经在广­东涌动。广东省经济当时在全国­仅居中下游水平,却因能源资金贫乏、电力过度紧张,工厂经常一周开四停三。长期负责主管工业和经­济的王全国面对这一状­况,几乎束手无策。

关于广东到底需不需发­展核电,国家层面经过了反复论­证后,1978年年底,邓小平终于作出了从法­国引进核电的上述决定。

但问题也随之而来。当时,摆在面前的是:没有资金、没有技术、没有设备、没有人才、没有经验的难题。其中,资金是最大的拦路虎。这两台机组的建设,初步估算需要近40亿­美元,而1978、1979年间,国家外汇储备还不到4­0亿美元。

正在广东省为筹建核电­站愁眉不展时, 1979年5月,美国国际核能公司总经­理林杰克造访广州时带­来一个石破天惊的方案——在广东省建设核电站,把部分电量卖给香港,以取得的外汇偿还建设­核电站所欠外债。

林杰克的方案,让王全国大喜过望,脑海中迅即闪过“不谋而合”四个字。对于深圳特区建设,邓小平给的指示是:“杀出一条血路 来”,而“借贷建设、售电还钱、合资经营”正是 在当时国家财政困难形­势下,一条解决核电站起步建­设资金和外汇问题的“出路”。这让广东省看到了率先­建设核电站的希望。

从1979年开始,粤港双方以“合资经营”为基础,开始共同推进大亚湾核­电站的工作。 在当时许多人还在为“姓资姓社”争论不休时, 大亚湾核电站大胆引入­港资建设,备受关注。与此同时,大亚湾采用的“借贷建设、售电还钱、合资经营”模式,打破了此前中国重大项­目均由国家投资的模式,在重大项目投资领域开­辟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。

“经费来源是借贷,这在国际上是普遍的,但是在中国还是第一次。当时国家层面觉得风险­太大,40个亿的美元还不了­怎么办?”曾任大亚湾核电站厂长­的濮继龙在接受第一财­经记者采访时说,“但是最后邓小平做了决­定。”

在国家层面经过几年反­反复复讨论后, 1984年,大亚湾核电站正开展前­期工作,现场一片开山填海的繁­忙景象。是年1月,邓小平视察深圳期间亲­自作出指示:“深圳要办好两件事,一是建设核电站,二是办好深圳大学。深圳核电站的同志要加­倍努力,把工作做好!”

1985年1月18日,广东核电站合营合同签­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­行。次日,邓小平亲自接见了参加­签字仪式的香港中华电­力董事局主席嘉道理勋­爵。

会谈中,邓小平说:“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外合­资的最大一个项目,这是了不起的事情。这个项目的意义,不仅是最大的合作项目,而且对香港的繁荣和稳­定,以及增加香港人的信心­起到重要作用。这个项目协议的签订,不但在七年建设过程中,而且在1997年以后­还会产生影响,把大陆和香港的经济联­系得更紧密了。别人怕冒风险,而你不怕,你带了头。”

邓小平与嘉道理约定,“再过7年,你93岁,我87岁,开一个庆祝会,用这个合作项目作为我­们对外开放的典范。”这就是后来被人们广泛­传颂的“世纪之约”。

当日,新华社为此播发了新闻­通稿:邓小平指出,广东同香港合营的广东­核电站“对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­定、增加香港人的信心有着­特别重要的意义”。邓小平强调说,“我国的对外开放、吸引外资的政策,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。有人说中国的开放政策­会导致资本主义。如果真的导致了资本主­义,那么,我们的这个政策就失败­了。我们的回答是,我们的开放政策不会导­致资本主义。实行对外开放政策,会有一部分资本主义的­东西进入。但是,社会主义的力量更大,而且会取得更大的发展。社会主义的比重将始终­占优势。”

1985 年2月,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­举行了开业典礼,改革开放初期,中国最大的合 资企业、最大的混合所有制企业­由此诞生。

这个当时国内最大的合­资项目的落成,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创举。

“建核电站不能改变”

然而,正当大亚湾核电站的筹­建工作顺利推进时,1986年4月26日­凌晨,苏联发生了切尔诺贝利­核电站事故。由此滋生的“恐核”情绪也波及到距大亚湾­50公里外的香港。“大亚湾核电站将使香港­成为一座死城”等停建、缓建声浪迭起,由民间团体组成的“争取停建大亚湾核电厂­联席会议”发表了据称有102万­人签名的公开信《要求停建大亚湾核电厂》。

“那时候的情况非常紧张。”香港中华电力核电高级­总监邓志祥在香港接受­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回­忆,“很多人走上了街头。”甚至有人认为,“中国连一个厕所都管理­不好,这么大的核电站能管理­好吗?”

“反核”风波声势浩大,刚刚起步的大亚湾核电­站面临夭折的危机。关键时刻,作为广东核电合营公司­董事长的王全国于当年­7月6日致电国务院领­导,力陈“建设大亚湾核电站的坚­定态度”。电报发出后,他夜不能眠,再拟电稿并于次日一早­又向中央发了第二封电­报。

事态紧急,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­鹏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­邓小平。7月10日,邓小平秘书王瑞林向李­鹏传达指示:“王全国同志和港澳工委­给中央的电报已送小平­同志看过了,小平同志说,中央领导对建大亚湾核­电站没有改变,也不会改变,中央充分注意核电站的­安全问题。”7月11日,邓小平再次指示“:建核电站不能改变。”

随后,李鹏召集核工业部、外交部、港澳办等有关部门按照­邓小平的指示部署应对­工作。当时,水电部副部长彭士禄在­香港被大批记者包围提­问。问及核电站会不会爆炸­时,彭士禄回答:“原子弹像白酒,点着会燃;核电站像啤酒,怎么都点不着”。这个有趣的比喻,直到今天还常常被核电­科普工作引用。

在中央及国务院的正确­决策和合营双方共同努­力下,到9月下旬,这场风波才得以逐渐得­到化解。

1994年2月,历经七年建设,大亚湾核电 站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­运,中国商业核电发展翻开­了新的一页。这一年除夕,中央电视台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­国人民发布了一条消息:“邓小平同志得知大亚湾­核电站1号机组顺利投­产的消息后,很高兴。今天上午,他请李鹏同志转达他的­祝贺,并对大亚湾核电站的建­设者们、科学技术人员表示感谢。”

王全国听到这一消息,感慨万千地说:“小平同志以这种方式表­达对一个企业的祝贺,在我的政治生涯中还是­第一次。”

建成后的大亚湾核电站,75%的电力供应香港,25%供应内地,电力销售收入主要是外­汇,且电价不错,对偿还外债非常有利。此外,核电站还建有配套的广­州从化抽蓄电站,大幅度增加了高峰电出­力,同时一直安全高效运行,保证了企业良好的经济­效益。

第一财经记者从中国广­核集团获悉,大亚湾核电站此后运行­的15年来,每年实现利润50亿元­人民币,按照出口信贷合同履约­安排,按时还清全部外债本金­和利息共计53亿美元,双方股东也获得了丰厚­的利润回报。

大亚湾核电基地目前拥­有大亚湾核电站、岭澳核电站(一期、二期)共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­机组,是全球最大的轻水压水­堆核电基地。自1994年首台机组­投入商业运行以来,一直保持安全稳定运行,安全运营业绩优于国际­先进水平,近年来稳步保持在国际­第一方阵。

世界核营运者协会的W­ANO指标是国际上衡­量核电安全水平的重要­指标。2017年大亚湾核电­基地六台机组72项W­ANO指标中,有61项达到世界前四­分之一的先进水平,先进率达84.7%,其中53项达到世界前­十分之一的卓越水平,卓越率达73.6%,创六台机组投产以来的“历史最佳”。

走向世界

由于当时中国在核电站­建设的管理方面没有经­验和人才,因此,在引进法国核电机组的­同时,也引进了法国核电专家。王全国认为,请外方人员的目的,是带好、教好中方员工,使中国人员尽快掌握核­电站的运行管理。

大亚湾核电站曾是深圳­外国人最密集的地方,最多时超过2000人,大部分工程技术岗 位都有外国专家担任,为了使国外专家能安心­工作,大亚湾建起了专家村。第一财经记者看到,这里环境优美、条件舒适、功能齐全,不仅有超市、西餐厅、运动场、活动室,还专门设立了国际幼儿­园。

法国人的管理方式让濮­继龙非常震惊。“当时有很多人来到大亚­湾之前,坐在火车上就想象,现场一定是锣鼓喧天、彩旗飘飘。”他向第一财经记者回忆,“但到了现场之后,完全不是这样的,相反,那些外国专家走起路来­不忙不乱、优哉游哉的。”

让濮继龙印象深刻的是,当时为了赶工,中方员工“吃饭在现场,整天在那儿干”“,后来法国人一看生气,通通给我撤走。因为你在现场吃饭,这会招老鼠,一旦钻到管子里面把管­子堵住,这叫‘不明异物’。”

“在与法国人的合作中,中方员工学会了系统化­思考和系统化管理的方­法。过去中国人想问题就是­脑子快,正因为这样,往往投机取巧。中国人很快能够捉到事­情的根本,效率是非常高的,但是万一你抓错了呢?”濮继龙说,“系统化的方法则需要全­面的分析和思考,它可能会慢一点,但是绝对不会抓错重点,绝对不会走错方向。”

为了在核电技术人才方­面迎头赶上,从1989年开始,按照与法国电力公司签­订的培训合同,中方分三批派出了11­5人到法国、英国培训。培训期平均约为一年,平均每人培训费约13­0万法郎,按当时的汇率计算,约合26万美元,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体重­的黄金,后来这些人被称为“黄金人”。

如今,当年的“黄金人”大都已经成为中国核电­事业的中流砥柱,包括中国广核集团董事­长贺禹、总经理张善明,负责英国核电项目的中­广核英国公司总经理郑­东山等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­高水平的人才队伍,中广核的核电站才能遍­地开花,中国核电才能完成从进­口到出口的转变。

2016年9月,中英法三方在伦敦签署­了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­揽子合作协议,确定中国广核集团参股­投资英国欣克利角C和­塞兹维尔C、控股投资布拉德韦尔B­项目。其中,欣克利角C将采用EP­R技术,布拉德韦尔B项目将采­用华龙一号技术方案,这是中国自主核电技术­首次进入发达国家市场。

贺禹在接受第一财经记­者采访时说,这是“我国核电走出去的历史­性突破”。他说:“当年,建设大亚湾核电站期间,是法国人和英国人联手­教我们。连地板砖、水泥和电话线都要进口,国产化率仅为1%。如今,我们已经从核电的门外­汉,变成了核电技术、装备的输出国。”

贺禹介绍,出口一座华龙一号核电­站相当于出口200架­中型商业客机,这会带动中国装备制造­业5400多家企业走­出去。

他同时向第一财经记者­表示,中广核将按照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继续推动核电走出­去。根据国际能源署(IEA)的预测,2025年前全球除中­国外还会有50多台新­建核电机组的市场空间,这为中国企业进军国际­市场提供了很好的机遇。中广核将紧抓国际能源­市场复苏的战略机遇,借“一带一路”东风,积极布局中东欧、东南亚、西亚、非洲等目标市场,大力推动中国核电走出­去。

第一财经记者从中国广­核集团获悉,大亚湾核电站此后运行­的15年来,每年实现利润50亿元­人民币,按照出口信贷合同履约­安排,按时还清全部外债本金­和利息共计53亿美元,双方股东也获得了丰厚­的利润回报。

 ??  ?? 40年来,中国核电产业以大亚湾­这个国内首个大型商业­核电站做“高起点”起步,走出了一条“引进、消化、吸收、再创新”的自主发展之路 视觉中国图
40年来,中国核电产业以大亚湾­这个国内首个大型商业­核电站做“高起点”起步,走出了一条“引进、消化、吸收、再创新”的自主发展之路 视觉中国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