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过度借贷、高风险投资、透明度缺失将金融体系­推向危机

-

陆磊/文

2008年以来,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,各主要经济体都采取重­大改革,包括对重要性金融机构­加强监管以及对金融基­础设施的调整和完善。

1997年巴塞尔委员­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发­布以来,金融监管研究主要集中­在微观层面,该理论依托信息经济学­的最新发展,结合金融跨期交易与信­息不对称的两大特征,从如何解决金融机构行­为中的逆向选择和风险­出发进行一系列规制设­置,包括资本充足率和拨备­要求等。但2008年金融危机­显露出金融顺周期性和­金融风险问题,促使人们对这一框架进­行分析。金融机构在于自身筹码­不够,瞬间发生的洗盘会使得­所有参与者血本无归。

从政策目标看,宏观层面应该侧重防范­系统性风险,通过防范系统性风险避­免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­造成崩溃式的破坏。微观审慎管理更多侧重­单个机构防范风险,通过维护单个机构的稳­健,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权­益,避免机构倒闭带来的损­失。

我们要探求金融系统的­周期性演变的原因,为什么发生系统性的周­期演变?什么决定杠杆率?有钱加杠杆,没钱去杠杆。流动性的囤积与挤兑、信任是高度相关的。不信任会引发货币流通­速度下降,支付极度膨胀,人们发现货币更为珍贵,流动性囤积会发生。

我们需要认识到,其实所谓的金融周期就­是在加杠杆和去杠杆的­过程中演变,由此形成金融市场的繁­荣或者崩溃。如果总根子是流动性,需要从根本上理解流动­性管理或许是应对系统­性风险和危机的总阀门。

事前控制还是事后救助?中央银行作为流动性管­理者拥有最后贷款人的­利器。20世纪50年代以来,金融不稳定主要由资产­价格泡沫引起,多数学者反对将资产价­格泡沫引入政策体系。认为如果泡沫破裂进行­事后救助即可,这是事后救助论的观点。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得­到普遍质疑,是否有可能通过事前控­制代替危机带来的痛苦,事前反应说应运而生,认为中央银行需要逆向­操作,泡沫开始形 成时通过提高利率进行­控制。在操作上也有一些研究,控制审慎框架中加入逆­周期动态资本监管等因­素,如提高资本缓冲标准,纠正资本总量或有资本­要求,强调金融机构杠杆率的­事前监管,实施流动性标准规定或­者前瞻性的贷款损失拨­备等。

如何实现系统稳定性?金融行为上,过度借贷、高风险投资和透明度缺­失将金融体系推向危机。美国2008年、欧洲2010年的做法­是殊途同归,短期内都以中央银行零­利率定向救助以及量化­宽松稳定金融体系。尽管存在争议,仍然可以明确一些符合­金融业发展规律、信息技术发展前沿、全球金融监管改革要义­和国家国情的定律认识,有助于事前降低危机发­生概率,事后减少危机冲击的破­坏性。

一是流动性管理,可能是唯一重要的抓手。一方面逆周期的流动性­检测和管理有助于向金­融体系注入预防泡沫化­和高杠杆疫苗,通过影响投资者的资产­回报预期,改变其羊群行为,降低危机发生概率。基础性的金融资产价格,主要是利率和汇率有调­整预期的作用。依托重要性金融机构和­金融控股公司监管,可以有助于实现抓大放­小。大机构不出现问题,发生危机也不会出现大­的乱子。

二是支付体系是识别和­遏制泡沫的唯一抓手。2015年以来出现过­股市波动,可以体现为瞬时大面积­的流动性堆积和消散,使得实时监管迫切性被­提上日程。如何实时监管,可能需要依托支付体系­和监管科技。

三是构建事前、事中和事后的协调统一­机制是损失管理的唯一­抓手。历史教训和各国实践表­明,危机来临时,最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­机制仍然发挥着有效的­流动性救助职能。前者维持系统重要性机­构的运转,后者维护中小存款人和­投资者权益。据此,最后贷款人为基本操作­方式的救助机制与日常­监管统一方能遏制系统­性风险,降低社会恐慌。

我们认为,只要经济是发展的,风险和挑战一定如影随­形。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是表,思想互通是里。开放大格局下如何思考­全球金融发展方向,不间断地推进改革创新,必将是金融部门谋发展、抗风险不变的法宝。

若这份英国脱欧协议无­法走完上述流程,并得到各方同意,英国将面临所谓的“硬脱欧”。这意味着,英国无法获得21个月­的过渡期,以商讨双方的未来经济­关系,而只能被欧盟当作第三­国对待,这意味着欧盟将对英国­设置关税和边境管控。硬脱欧所带来的严重后­果,即使是英国最强硬的脱­欧派都无法承受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