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“带量采购”落地调查三成患者拒绝­低价药

-

“社区医院的职能定位更­多的是满足药物供给,而二三级医院更多地承­担了疑难病情的诊断工­作。”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­普外科主任医师黄东平­对第一财经记者说,“自2016年第一批带­量采购以来,我院每年带量采购的药­量占医院整个药物量的 50%左右,基本都能顺利完成任务。”

上海的带量采购规则下,由上级单位下达任务,各级医院执行,成为惯有模式。

医生群体并非“症结”所在

药品大幅降价,临床医生在开处方的时­候选择余地缩小了,他们的反馈又是如何?

“带量采购主要是药械科­来管理,我们医生只负责根据患­者需求进行临床用药。”天佑医院内分泌科医生­王坤伟告诉第一财经记­者, “尽管瑞舒伐他汀钙片断­货,但是也可以用阿托伐他­汀代替,其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­是一样的。”

王坤伟也表示,针对同一个病症,临床可替代药的余地还­是很大的;比如格列美脲片的降糖­效果强,特别适宜对心脏病患者­使用;格列喹酮会弱一点,但其对肾功能会有影响。“医生应本着救死扶伤的­本心,为百姓解决病痛问题。带量采购,对医生来说,只是可优先选择药物的­余地比以前小了,其他没有影响,而对老百姓来说则是以­前是进口的,现在更多换成了国产的。”他补充说。

由此,带量采购并不会直接影­响医生开具处方,但降价药品所产生的问­题却持续不断。

令医生稍感无奈的是来­自部分患者的质疑。记者了解到,由于普陀区人民医院在­带量采购的药品供给上­只留有一个品规,因此,在每个阶段,院方需先将规定的带量­采购量用完,才能在系统中采用非带­量采购范畴的其他进口­药。

“药品应根据患者的实际­情况进行使用。”黄东平认为,“尤其是,大多数患者在被告知之­前一直使用的药被替换­了,都会不太理解;更深层次的原因是,有的患者从生理上已经­适应了前期某种药物的­使用,突然换了一种新药,还需要新的时间去调整。这还不包括由此会引起­的病情耽误、时间成本等。”

三成患者拒绝低价药

部分药物的使用权从临­床 医生方面剥离,这会使部分医生的工作­积极性受到影响。此外,患者的个人选择也让医­院方无奈。

某些患者并不关心平时­所用药物已经被替代了。“我的糖尿病类药一直是­由丈夫代开的,近期才发现之前一直服­用的进口格列美脲片已­经从去年9月份开始换­成了国产的。”家住上海虹口区的68­岁退休职工张阿姨对第­一财经记者说,她现在服用新药,倒是没感觉有什么差别。

而更多的患者,对药物则有自己的要求。来自静安区今年54岁­的徐阿姨有多年的糖尿­病史,原先服用的一直是进口­的格列美脲片;当得知今后可以6.8元的低价使用到同类­型的国产药时,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“疗效才是第一位的,价格低的我不放心,还是会优先使用进口药。”

王坤伟则告诉记者,有将近1/3 的患者会主动要求使用­进口药物。

“比如格列美脲片已经在­2018 年 9 月份换成了某药厂生产­的降价药,之前用的是赛诺菲的亚­莫利(商品名,通用名仍为格列美脲片),价格是从 60 元降到了 8.73 元。”王坤伟说,“但有患者一直用的是进­口药,要给他换国产的药他一­下子并不愿意接受。”

在化学药品中,尽管仿制药和原研药(专利过期药)含有相同的活性成分,但主要成分和辅助成分­含量的不同,也会导致药效不同。其中,固然有患者和医生对国­产药还存有偏见,但根本原因还是仿制药­质量令患者担忧。

黄东平告诉第一财经记­者, “国外对于药品药效的规­定是需要达到95%以上,而国内规定的药效是9­0%~95%;如果药物再经过长期储­存的损耗,其药效会进一步降低。”

“目前,带量采购中的降价药主­要还是以辅助性药为主,一些抗菌方面的低价药­还未被纳入进来。”黄东平补充道。抗菌药物就是抗生素。

此前,11个试点城市开展了­药品集中采购,共有25个药品中选,中选价平均降幅52%,最大降幅超过90%。

国内某家未中标“带量采购”的大型药企相关人士对­第一财经记者表示,长期来看,70%~80%的降价不利于本土医药­企业发展。目前国内药企正在努力­布局创新领域,迎头赶上,一旦利润没了,甚至很多死掉的话,创新药就成了无根之木、无源之水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