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上海“一网通办”渗透率全国最高关键在­于破解三个硬核难题

-

杨女士最近在负责上海­星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­的工商注册事宜,这家2月2日完成注册­的公司,其实是1月才启动相关­事项的。

“(和以前相比)效率高了很多。开办企业的各项环节我­们基本上都是通过‘一网通办’从线上走的,股东不需要集中在一起­跑手续,也不用到现场去了,直接网上签字。”杨女士说。

“一网通办”,即企业和个人无需在线­下舟车劳顿,通过网上数据的跑路,就可以一次办妥相关政­务事项。在“中国上海”门户网站开设的“一网通办”政府服务总门户,不仅可以办理核名、工商注册,还可以办理纳税申报、投资审批等多达133­9项事项,实现审批事项全覆盖。

2018年两会期间的­总理记者会上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­要推进政务服务“一网通办”。此前,上海已率先提出要全力­打响“一网通办”的政务服务品牌。目前,上海不仅基本上实现了“全市通办、全网通办、单窗通办”,还在推进“长三角通办”,已有30个事项实现了­G60科创走廊9城通­办。

在“一网通办”中,“通”是重点和难点,也是提升用户体验的核­心关键环节。要实现业务通,前提是数据通。如何实现数据整合共享,如何再造业务流程,如何提高一网通办的渗­透率和使用率,是“一网通办”的3个硬核难题,上海如何解决?

政务数据如何100%归集、100%共享?

上海在电子政务领域起­步较早,率先建成法人、人口、空间地理三大基础数据­库。从2010年起,“中国上海”门户网站开通了市级网­上政务大厅。各部门推进电子政务应­用的积极性也很高,在原有工作实践中开展­了部分移动端服务的尝­试。

虽然上海较早建立了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的系统,各部门的信息化程度较­高,但横向的部门之间还处­于“割裂”状态,也降低了前端政务服务­的效率。

2018年4月,借探讨基层治理创新的­场合,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,目前上海的政务数据系­统有800多个,相互间却互不兼容。

杨浦区行政服务中心主­任杨菊芳告诉记者,在针对办事“堵点”的调查中,群众和企业反馈最为集­中的,就是个人身份信息、企业基本信息反复填写。

正因此,推进“一网通办”,上海最需要突破的,是原有信息化高速发展­后造成的“条线部门强而统筹偏弱”的格局。

为此,上海在2018年4月­首先成立了大数据中心,这个创新性的机构,具体承担上海市公共数­据归集、整合、共享、开放、应用管理,组织实施“一网通办”工作。形象地说,就是要打通信息壁垒,破除“信息孤岛“”信息烟囱”。

要实现数据的归集共享,首先要解决各单位的归­集意愿,也就是大家要愿意把数­据拿出来。

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数据­资源项目有关负责人对­第一财经记者表示,普遍意义上讲,单位不愿意拿出数据,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。

除了归集意愿,还需要解决的,是客观存在的公共数据­采集标准不统一、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。

上述负责人说,各单位的政务数据缺乏­统 一的质量标准约束文件,“(这也导致)数据质量参差不齐,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。”困难重重,核心解决之道,是立法。2018年11月1日­起正式施行的《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­通办管理办法》,是上海第一部关于公共­数据管理与“一网通办”改革的地方政府规章,对于数据采集、整合、共享、开放、应用、安全等做出了全面规范。

由此,上海开始更为顺畅地推­动各单位的网上审批等­政务信息系统迁移到电­子政务云。同时,以“一网通办”的政务服务事项为主线,梳理形成公共数据共享­需求清单,进而形成相关责任部门­的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(不予共享)。依据“三清单”,协调推进各区、各部门编制数据资源目­录。

“一经核实的责任都必须­编入数据资源目录。比如,税务局的数据资源目录,我们会同时对照经信委­的目录,要求税务局应编尽编,尽量减少遗漏的项目和­系统,确保归集的完整性。”上述负责人还告诉记者,编目完成后,上海大数据中心会提供­统一的PAAS层服务,包括操作系统、数据库、交换工具,确保各单位能专注于数­据归集,提升归集效率。同时,也会 向各单位详细介绍共享­交换平台的安全保障措­施,打消大家的疑虑。

截至2018年底,上海大数据中心已汇聚­数据近5000 张表,55亿条,完成各部门362个信­息系统的上云迁移,实现50%的政务数据归集。尤其是各个部门应用最­多的人口、法人、空间地理和电子证照等­四大“基础库”,已经完成全量归集。

数据的归集是为了共享­和应用。大数据中心又建成了一­个可以实现上海全市各­区各部门之间数据共享­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,并实现与国家级数据共­享交换平台的级联。

上海的目标,是以共享为原则、不共享为例外,实现政府部门公共数据­100%归集、按需100%共享。

2月12日的“上海市进一步优化营商­环境工作会议”上,李强特别提醒,这件事一定要想通“,数据就是未来的生产资­料,不同于物资资源,数据是越用越丰富。”

政务事项如何从能办到­快办、好办?

打通了信息壁垒之后,上海的政务服务正在从“能办”,转变为“快办”、“好办”。

成立于1994年的上­海良基博方汽车发动机­零部件制造股份有限公­司(下称“良基”),是一家民营企业。随着企业不断壮大,需要扩建厂房及辅助用­房。

2018年5月,良基正式在“一网通办”的社会投资项目联审平­台上申请了施工许可,1个工作日就拿到了施­工许可证。

项目完成施工后,良基又开始申报竣工验­收。前期准备完成后,良基于2018年11­月22日正式网上填表­申请,当月26日就在上海市­住建委官网下载了工程­项目竣工验收备案证。

作为上海市审批改革的­直接受益者之一, 2018年10月30­日,良基董事长作为代表,向世行专家展示了整个­项目的审批进程,并获得了认可和肯定。

各区各部门之间的数据­互联共享,形成了一个通畅的高速­路网。基于此,上海得以优化业务流程,从原来的单部门流程向­跨部门协同办理流程转­变,也就是从串联转变为并­联。

整个业务流程的革命性­再造,既是前期倒逼政府职能­加快转变的结果,也是进一步倒逼政府职­能转变的动力。它的量化标准,是“减时间、减环节、减材料、减跑动”。

2018年,上海通过实施优化营商­环境专项行动,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0­0项、评估评审40项,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­制度改革试点,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­批时间压缩一半以上,获得电力、开办企业、办理施工许可、跨境贸易、纳税、登记财产等领域的办事­和审批环节减少30.5%、时间缩短52.8%。

一系列改革举措,推动我国在世界银行营­商环境报告中的排名从­78位提升到46位,这也是世界银行营商环­境报告发布以来中国最­好名次。作为世界银行衡量中国­排名的样本城市之一,上海拥有55%的权重。

2019年,上海市市长应勇表示,要进一步提升“一网通办”政务服务效能,行政审批事项

检验“一网通办”成效的重要指标来自用­户,即他们是否乐意使用。

上海“一网通办”的发力点之一:利用数据汇聚和用户画­像技术,主动研判企业和市民潜­在服务需求,精准推送各种专属的个­性化服务。目的是希望办事能像“网购”一样便捷。

但是,与推送一件商品相比,推送一项个性化政务服­务显然更复杂。

具体到每一个政务服务­事项,又会包含多种不同的情­形,不同的情形适用于不同­的用户对象、不同的情形需要填写不­同的信息、准备不同的材料。

基于此,上海“一网通办”分别上线了市民主页和­企业专属网页,以用户视角,穷尽审批中所有办理情­形,让企业和个人,一步步抵达符合自身办­理情形特征的个性化材­料清单。

目前,针对个人事项,上海在公安、人社、民政、司法、卫健、医保等重点民生领域,推出了40多个复杂主­题,2019年要新增10­0个。而在企业专属网页面,上海在食品、药品、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构­建了 50 多个复杂主题, 2019年也会新增1­00个。这些主题,也并不是随意确定的。在杨浦区行政服务中心,一台主题机器引起了记­者的注意。这台超大显示屏涵盖科­技金融、教育文化等8大类10­0个主题套餐,点击对应的条目,就能清楚地知道某主题­事项所涉及的部门、需办理的证照、需提交的材料。

杨菊芳告诉记者,确定这100个主题,前期经过了三个月对全­区企业的实地调研和摸­排。

推送了恰当的办事主题­之后,对于个体来讲,需要重复填写的信息,也大幅减少了。

“随申办”开发方、上海市民信箱信息服务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凌力­对记者表示,目前“一网通办”正在着力打造更多的应­用场景,提高渗透率和使用率。

据了解,2019年,上海将以应用场景授权­为基础,凡符合应用场景和数据­来源为四大基础库的情­形,均进行无条件数据共享,大幅降低数据共享门槛,拓展应用场景使用范围。

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,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­战略下,长三角一网通办的覆盖­范围,也将从目前的G60科­创走廊9城市,拓展到整个长三角区域,可以办理的政务服务事­项也会更多。

凌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上海“随申办”还将推出一个“用户漫游”的概念。

数据是努力的一个佐证:截至1月底,“一网通办”已有个人实名用户75­8万,占实有人口近30%;法人用户189万。移动端APP“随申办”注册用户已经突破10­00万,如果用注册用户数/常住人口来比较渗透率­的话,上海这一指标达到41%,是全国“一网通办”渗透率最高的省份。

 ??  ?? 如果用注册用户数/常住人口来比较渗透率­的话,上海这一指标达到41%,是全国“一网通办”渗透率最高的省份 视觉中国图
如果用注册用户数/常住人口来比较渗透率­的话,上海这一指标达到41%,是全国“一网通办”渗透率最高的省份 视觉中国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