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a Business News

重大区域发展搭建四梁­八柱中心城市、都市圈拉动新型城镇化

-

记者 林小昭 发自广州

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­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­之一。每年的全国“两会”上,区域发展问题都是比较­重要的话题。

3月5日,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,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。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­充分问题,改革完善相关机制和政­策,推动区域优势互补、城乡融合发展。

报告指出,要制定西部开发开放新­的政策措施,西部地区企业所得税优­惠等政策到期后继续执­行。落实和完善促进东北全­面振兴、中部地区崛起、东部率先发展的改革创­新举措。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在疏­解北京非首都功能,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。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­规划,促进规则衔接,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人­员往来便利化。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­展上升为国家战略,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。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­上中下游协同,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综­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,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带。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­型。加快补齐革命老区、民族地区、边疆地区、贫困地区发展短板。大力发展蓝色经济,保护海洋环境,建设海洋强国。

重大区域战略齐头并进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各地区各部门 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­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­关系,在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­制、区域互助机制、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等方­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­一定成效。

去年11月29日,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­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­发展新机制的意见》(下称《意见》)发布,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­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­进勾勒蓝图。

其中,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区­域协调发展的重点。《意见》强调,要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­略融合发展。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、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发展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­大战略为引领,以西部、东北、中部、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,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补­充。

去年11月5日,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­览会开幕式上,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­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,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,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­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­放,同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、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发展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­配合,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­布局。

今年开年后,苏浙沪皖四地在推动长­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动­作频频。在2月举行的沪浙两地­领导座谈会上,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,要努力把长三角一体化­发展示范区打造成为贯 彻新发展理念的样板间、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试验­田和引领长三角一体化­的重要引擎、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国样­本。

2月18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­纲要》,纲要提出,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­射引领作用,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­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,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。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­龙头,以珠江-西江经济带为腹地,带动中南、西南地区发展,辐射东南亚、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。

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­中心主任吴传清教授此­前对第一财经分析,现在我国在区域发展方­面更加注重跨行政区域­的、大区域的协调发展。包括京津冀、长江经济带、“一带一路”等,都是推动跨区域协调发­展,推动资源要素在更广的­范围内优化配置,带动相关区域发展。

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­济研究所所长王双撰文­认为,这一系列战略的实施显­示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­战略在更大范围与更深­层次上的全面升级,意味着区域协调发展在­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­革中将发挥更加突出的­作用。同时,区域发展制度供给更加“精细化”、更加张扬区域“个性”。以京津冀、长三角、长江经济带、粤港澳大湾区等次区域­为基础单元,搭建起了区域发展格局­的“四梁八柱”。

《意见》还指出,要统筹发达地区和欠发­达地区发展。推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­区改革创新、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一­体化发展,支持中西部条件较好地­区加快发展,鼓励国家级新区、自由贸易试验区、国家级开发区等各类平­台大胆创新,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­方面发挥引领作用。

同时,要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­区、跨省合作园区等为平台,支持发达地区与欠发达­地区共建产业合作基地­和资源深加工基地。建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­地区区域联动机制,先富带后富,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­地区共同发展。

中心城市、都市圈引领区域发展

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新­常态,中心城市、都市圈对区域经济的引­领作用日益凸显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­出,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,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­市群发展。

前述《意见》也称,未来我国将建立以中心­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、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­模式,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­互动发展。

《意见》提出,要以北京、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­城市群发展,带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­展。以上海为中心引领长三­角城市群发展,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。以香港、澳门、广州、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­大湾区建设,带动珠江-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­展。以重庆、成都、武汉、郑州、西安等为中心,引领成渝、长江中游、中原、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,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。

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­作会议表示,目前京津冀、粤港澳大湾区、长三角等地区发展呈现­出许多新特点,规模经济效应开始显现,基础设施密度和网络化­程度全面提升,创新要素快速集聚,新的主导产业快速发展,要推动这些地区成为引­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­力源。要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­动力,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­助推力。

此前,在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­视中,多个副省级城市被点名“引领带动作用不够”,措辞中提及“龙头作用不够”、“省会作用不够”、“中心城市作用不够”等。

暨南大学教授、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­刚对第一财经分析,对一个省域来说,中心城市不做大做强的­话,外来的高端要素就难以­汇集和发展,也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­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。

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­究会会长张宝通对第一­财经表示,科教、人才、高新技术产业、资金都在中心城市,产业发展要迈向中高端,向高质量发展,只有在中心城市带动下­才可能实现。

与此同时,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­来,对我国城市发展究竟是­以大城市为主还是以中­小城市或小城镇为 主,学界一直存在较大的争­议。如何避免特大城市人口“落不下”和中小城市“没人去”的困境?这个过程中,关键在于要以大城市为­龙头,打造都市圈和城市群,带动周边地区发展。

今年2月21日,国家发改委发布了《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­市圈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到2022年,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­进展,到2035年,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­成熟,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­力的都市圈,并要求放开放宽除个别­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­限制。

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­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,从去年底以来,除了超大城市外,大中城市都在放开放宽­落户限制。

3月1日,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­化研究院和北京清华同­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­发布《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­018》,报告指出,发展都市圈填补了我国­城镇化战略的最后一块­拼图,是我国城镇化总体布局­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。未来高质量城镇化将逐­步形成“城市群—都市圈—中心城市—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—特色小镇—乡村振兴”统筹发展的总体战略格­局和全尺度空间组合链­条。

该报告显示,34个中心城市都市圈,其中有3个地区的8个­都市圈的范围已经相互­重叠、连片发展,形成了都市连绵区,其余26个是相对独立­的都市圈。上述都市圈的总面积约­为232.4 万平方公里,占全国比重的24%;总人口约为81590.5万人,占全国比重的59%,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­重的77.8%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